背影教学反思1

背影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一、从文章中体会出父子之间的情谊。

二、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三、理解文章语言特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重点:

一、 从作者朴实无华的文字中体会出父子之间的情谊。

二、 认真阅读买橘细节。

教学难点:

一、从文字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二、生词字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长亭外古道边,荒草碧连天。”送别有很多场面,也有很多不同,有朋友之间的相送,也有夫妻之间的惜别。古人大都以华丽的词语或伤感的语气来叙述各种离别的场面,有的豪迈磅礴,有的却凄厉伤感。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进入一个朴实无华却蕴意很深的离别场景,让大家感受另一种离别场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xx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19xx年,朱自清因不肯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年仅50岁

三、介绍作品

《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写于19xx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三、 理解以下生字词

交卸xiè 奔丧sāng 橘子jú 晶莹yīng 迂腐yú 琐屑suǒxiè栅栏zhà 差使chāi 照看行李kān

四、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理解课文大意。

五、 让学生先概括各段大意,然后自己总结概括。

1、(第一自然段)写出写文章的原因,侧面反映思念父亲。

2、(第二到第六自然段)回忆最后一次看到父亲,并写出父亲帮我买橘子的事,

并引出几次背影。

3、(第七自然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七、整体理解本课文的中心思想,主要事件,明确主要人物。

1、理解中心思想:从本文中理解出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对父爱的感激,特别是对父亲背影的一种尊敬。

2、了解本课的主要事件:

(1)、思念父亲

1

(2)、望父买橘

(3)、父子分手

(4)、惜别背影

3、明确主要人物:父亲、我。

八、理解文中语言特点:朴实简洁 饱含深情

九、整体感知,尝试练习。学习速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写送别

时的“背影”,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感情?(完成此题后,相机朗读第六、七段,加深体会感情)

2、每次背影出现,“我”都有什么感受?

3、文章题目是“背影”为什么还要写第二段、第三段?

十、作业布置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十一、板书设计

点题的背影——想起父亲

买橘子的背影——远望父亲

离别的背影——父子分手

思念的背影——四年父亲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对重点段落的阅读,加深理解。

二、 重点强调文章中出现几次描写背影,感受理解父子情深。

教学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二、 请个别学生朗读重点段落。

三、 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提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如:①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②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③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四、 提问学生作者几次,在什么地方写到背影?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五、 父亲过铁道时的行动描写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词句,并加以体会。

(蹒跚、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上面、缩、微倾;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行动的困难、艰难。)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各抒已见,互相补充。)

六、 了解写作特点: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

七、 解读语言特点: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2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

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

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八、 整体认知:从文章中体会在那样的环境下的深深父爱,让学生理解父爱如海的意思。

九、 作业布置:写一篇450字关于父爱的作文,题目自拟。

3

 

第二篇:《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清水县远门乡中学 张文君

一、教材分析:《背影》是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二单元是在第一单元(以战争为话题的单元)的基础上发出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所以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对普通人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爱是征服人类最有力的武器,也难怪高风亮节的朱自清先生,却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朴实是父爱面前潸然泪下。作者在 “满街走着坏爸爸”的反传统时代,将别人不曾在意的父子之爱,浓缩在方寸之间,就是父亲的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好,课前预习扎实,学生手头的教辅书、工具书帮助学生掌握了大部分知识,也解决了一些疑难。大多数学生感情细腻而丰富,分析人物,品析语言能力较强。因因大多数学生家长出外打工,他们自幼经历了与父母的依依惜别,对父母的关心爱护体味深刻,表现得极为懂事。刘淼淼、单文慧、张婷等同学能通过朗诵或对文章有极深的把握。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并没有经历过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内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生活每况愈下的生活情境,故而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

要的障碍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从作者的心理前后变化中体会父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引入课文(教师动情地述说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朱鸿钧老先生在弥留之际读《背影》散文集的表情、神态和父子当时的心情) 。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教师指导学生介绍作者,并做适当的补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正音、释义(教师用普通话正音,并指名学生说出几个重要字词的意思)。

琐屑xi? 颓唐tuí 差使chāi 交卸xi?

狼籍jí 簌簌sù 蹒跚pán shān

赋闲fùxián 惟一w?i 举箸zhù 橘子jú

妥贴tuǒ 栅栏zhà 拭干shì 晶莹jīngyíng

<三>合作探究

请学生研读全文,回答问题(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不时点拨,鼓励)。

(1)1——5自然段中,“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明确:安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给小费,讲价钱,再三嘱托儿子路上小心。

(2)“我”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领情了吗?

完成儿子对“父亲”感情的转变。

<四>拓展延伸:、在“背影”、“流泪”“父亲的语言”三项中,任选一项,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要求1——3学习小组做第四题第1题,第4——6小组做第四题第2题)

教师总结作业情况。

六、板书设计

背影(朱自清)

背影——4次

流泪——4次 爱

七、教学反思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眼泪”和“背影”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染人。本课将“背影”、“眼泪”“父亲的语言”作为重点问题研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真实碰撞,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这一节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在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环节,用“研读”来体验课文“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几次写眼泪”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当地点一下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让学生完成“讨论、写作、交流”的课后作业第四题,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

但是,我自己认为:对重点语段的表情朗读太少了;思考、答问的时间过多了一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