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反思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但其逻辑性较强,理顺一条清晰的主线思路很重要。备课时我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很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东北地区的农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切题引入本课。这对于学生对本单元、本节书的理解是比较有利的。

农业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科技等,其中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学生对于东北这一区域的自然特征了解欠缺,所以在分析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时就比较受局限,仅仅局限于预习课文时获取的信息,而缺乏自主性探究、拓展的信息。我个人认为课前应该给学生补充一些关于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知识,讲课时应该比较容易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放收自如。

本课着重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图4.3,读图分析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与农业发展的影响;图4.4,读图分析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这两个图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学生能够依照设计的思路把握要点。图4.5,读图分析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难度就比较大,我在讲课的时候提示学生首先理解东北作为一个区域,在内部其自然条件是有差异的,本图是地形、积温、年降水量三个要素的组合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向东不同地方地形、积温、年降水量组合的差异,也就是自然条件差异,在自然条件差异下农业布局形成了平原地区耕作农业区、山地林业和特产区、西部高原的畜牧业区。这种提示加引导,层层深入的方式,比较容易学生接受,效果不错。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商品率高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其商品率最高的原因是什么?理顺这个思路对下面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引入未来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充分备课、提取主线、理顺思路、知识铺垫、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小结、穿插活动、讲练结合,是我这节课的讲课方法,从课后练习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效果还是不错的。

反思二: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按预先的设计仍为1.5课时完成,实际教学中也是用1.5课时完成的。我在进行必修三内容的教学时,都特别注意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每节内容既然都是以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的,那么教学中首先要分析好案例,然后再由具体到一般,即由案例推广到规律,那么对案例的分析说法显得比较重要了,如果能把案例的相关问题分析清楚了,那推广到规律也就基本上是水到渠成了。例如前面讲到的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来分析的,其实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源型工作区都经历了鲁尔区的发展过程,即由繁荣到衰落,但鲁尔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实现再生的成功典范,我认为只要把鲁尔区的内容分析透了,那么以后再遇到传统工业区的问题,那就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了。

同样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我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东北地区的分析上。第一课时,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和P89图4-2-3。重点完成导学案中的自学引导的前四个问题: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特征,(2)地貌格局,(3)气候,(4)植被类型;2、东北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势有哪些;3、区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4、东北农业布局有何特点。第一课时还组织学生讨论了小组合作探究题: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在第一课时中,我对于导学案中的这几个问题,我只是让学生对照教材完成,只是形式可以更加灵活一点,比如对于第(1)、(2)两个小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那么我立即追问,山环是什么山环,水绕是什么水绕,沃野指的是什么?学生立刻就傻了,因为学生的习惯是看文字内容,而不喜欢看图,即使看了,也还缺乏正确而科学的读图方法和读图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能说出;而对于第(3)个小问题,在学生说出教材中的"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季风气候"答案后,老师立即追问,单纯从气候类型名称来说,东北区的气候类型名称叫什么?因为本节的内容是讲东北的农业生产的,而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气候,所以学生回答该问题后我又再问,东北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什么,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影响?对于第(4)个小问题,我只问了两个小问题,东北的主要植被类型有,对应的分析于哪些地区?对于第2个问题,除了学生从教材中归纳出的几点外,老师特别强调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多这个特点,因

为这是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重要条件。在学生回答问题3后,我接着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主要有哪些?提示一是要从粮食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分析,第二是突出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其商品率高。问题4只要学生按教材内容完成即可,没有必要多加强调。对于合作探究题强调在提高单产方面做文章,到此第一课时完成。第二课时重点完成表格中的内容,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反思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落实以前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强调的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

教材先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任一区域进行农业布局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方法和过程通常是先进行该区农业区位因素的调查,分析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部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再根据区内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行农业部门的调整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区内特定环境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样的综述可以说是本节教材的点精之笔,既能从总体上介绍本节编排思路,有起了诠释课程标准的作用。接着教材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区自然条件,目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同学们了解东北区农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找到东北区农业特色(一是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二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潜力大)。这样的安排要注意和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区别开来,不能仅仅在此复习巩固东北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要素情况。紧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分析其他区域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来呼应教材的内容。再了解基本地理环境的前提下,教材对东北区的农业布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深化对课程标准中进行农业布局必须进行区

内差异的分析了解,然后又通过一个活动来印证不同农业部门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布局特点,强调了进行农业区划的前提必须根据区内环境差异合理布局和调整。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把握案例材料中的线索并进一步应用原理进行解释,所以任课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先对原理进行讲解并拓展其丰富的内涵,再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分析原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课堂讲解后,配合相关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标要求知识点。

 

第二篇: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高二地理学案 主备人:孟庆国 审核人:陈立平 授课日期:10月 日 ★学前准备:

农业区位、生长期与生长周期、无霜期、积温、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1、农业区位:自然区位主要有 、 等。社会经济区位主要包括 、 、 、 、科技、机械、政策、生产习惯、食物偏好等。

2、生长期: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

3、积温: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4、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据统计,我国东北地区平均初霜见于9月中旬,终霜见于4月下旬,无霜期不到150天;华北地区初霜见于十月中旬,终霜见于4月上旬,共约200天左右;长江流域从4月到11月,共约250天左右;华南地区无霜期300天以上,有的年份全年无霜。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等条件

2、了解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分布和生产状况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区域农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2、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学习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学习难点:

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学法指导:

分步推进法、地图导学法、因果联系法、问题导学法、纵向比较法

★学习过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一)、自主探究

1、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再结合区位条件、 条件、以及 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合理安排区域农业布局: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 ,因地制宜调整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

3、实现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

1

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 、 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 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 、 和 效益的统一。

(二)、合作学习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的是什么?这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来说有什么意义。

新发现的问题:

二、地理条件

(一)、自主探究

1、位置与范围:(区位条件)

(1)、绝对位置:东北地区最东端大致位于 度,最北端大致位于 度。

(2)、相对位置:一是海路位置:东北地区临近 洋,背靠 大陆,南临黄海和我国的内海 ,东南与 海相距很近。二是地缘位置:陆上邻国主要有 、 、 ,此外与日本和韩国相距不远。

(3)、范围:东北地区包括 、 、 、三省和 自治区的东部。

2、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着区域 的类型。东北地区包括 、 、和高原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从而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②、土壤条件:东北地区 、 广泛分布,土层 ,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2)、气候条件

①影响:相对于地形、土壤条件来说,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 的自然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 、耕作制度和 等。

②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 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从南部的 天到最北部的 天。降水集中于 ,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以满足 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 的影响。

(3)、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基础:是我国重要的 。良好的工业基础不仅为 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本身就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 、 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②交通条件: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③人口密度:开发较晚,人口密度 。这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 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2、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2

新发现的问题:

三、农业布局特点

(一)、自主探究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显著,农业生产的 突出。根据 、地貌、 、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 条件差异及农业 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

(二)合作学习

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新发现的问题:

★课外拓展——研究性学习

目前国际粮食价格频频上涨,而国内粮价据统计从19xx年至今比较稳定,面对机械、化肥、农药……农业投入的大幅度提高,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已无效益可谈,倘若你是决策者,你会采取哪些对策来巩固和发展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地位,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教学体会

3

2、教学心得(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和反思;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

★ 课下作业

1、书面作业:教材66页活动

2、习题巩固提高:

基础训练:57页1-3题;58页4-12题;60至61页3-12题

3、选做题:

★课堂检测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