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选课之初一直比较犹豫,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比较长,怕自己把握不好。果然,试上了三次改了三次,最后才终于定下来怎么展开教学。

虽然不顺利但我一直比较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展现出人世间最平凡而又伟大的挚情。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 “我 ”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课文挺长,因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显得有点琐碎、凌乱。选择怎样的角度切入、如何寻找出一条主线索,是我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带着这样的思考我第一遍读课文,读完后,这位“母亲”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 “披文以入情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

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他们知道母亲很辛苦,生活得很不容易,学生还是不能被母亲的爱深深的打动。

除了因为生活时代的不同而产生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还因为自己的多次改动,试上三次,没办法让自己在教学中更投入、更有激情,使这节课留下了很多遗憾。

 

第二篇:《慈母情深》教学实录及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 5 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 2 )品味作品的语言及文中词语的妙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 3 、人文情感:感受母亲的深情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师:还记得咱们背过的那首《游子吟》吗?咱们齐背一遍。

师:“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朝诗人孟郊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慈母的形象。(板书慈母)当这两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脑中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生:妈妈关心我的情景。

师:能说具体点吗?妈妈在什么情况下帮助你?

生:妈妈在下雨天给我送伞。

师:你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生:我生病了,妈妈领我上医院的情景。

师:你有一个关心你的母亲。

生:在我遇到难题妈妈帮助我的情景。

师:你有一个理解你的母亲。

师:从大家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慈母情,(板书:慈母情,故意少写一个“深”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梁晓声的母爱世界,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少了个“深”。

师:不加这个“深”字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就体现不出慈母对我的情谊到底有多深了。

师:有了这个“深”呢?

生:有了这个“深”,我们就知道了慈母对我的情谊很深。

师:看来同学们从一个“深”字里体会出不少东西,这很好。在学习课文之前,对题目的理解很重要,题目理解准确透彻了,下面的内容就读懂了一半。

那么, 这份慈母情到底有多深呢? 到底是一件什么事让我感觉到慈母的深情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来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了,把生字读准确。

(二)初读课文 概括大意

生自由读书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实在太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了,于是他就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去找母亲要钱,可是他看到母亲工作很辛苦,旁边的女人不让母亲给他钱。但母亲给了我钱。于是就用母亲给他的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后来母亲又给了他钱买书,于是他拥有了第一本小说。

师:你说得比较具体。

(三)深化理解 体会感情

1 、引起阅读期待 :

师:作者向母亲要了多少钱?

生: 1 元 5 角钱。

师:同学们,一元五角,对你来说多吗?但这一元五角对当时我的一家意味着什么?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家当时的经济情况

(出示补充资料:母亲每月起早摸黑工作 30 天,才得到 27 元工资,平均每天只挣 9 角钱。我们兄妹共五人,加上母亲共 6 口人,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 1 角 5 分钱,一元五角相当于我 10 天的生活费。)可见,拿出这 1 元 5 角钱对我们家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师:可作者实在是太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了,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想得整天—— 生:失魂落魄。

师:(随手板书“失魂落魄”)“失魂落魄”什么意思?

生:就是象丢了魂似的。

师:丢了魂是怎样的表现?

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生:干什么都没有心思。

师:是啊,想这本小说想得整天心神不宁,行为失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明知家里困难,还是伸手向母亲要了这多么钱,可是后来发生了什么呢?这篇课文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我们看看书中是怎么写的:

(出示资料):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天以后,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也就在那一年,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后来,我终于成了大作家。

师:在这之后,爱读书的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他以后的几十本小说都是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母亲不再给他买书的钱了吗?

生:不是,是作者看到母亲挣钱太辛苦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母亲挣钱很辛苦呢?不要急着回答,请你回过头来,用心读一下课文,对感人至深的部分,画下来,细细品读。对于那些能够让我们的心灵为之一震的句子、词语甚至标点符号,我们最好能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想一想,感动你的到底是什么,你会透过这些做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把体会用一两个关键词写在书的空白处。下面,请大家默默读书,静静思考。

2 、角色转换,移情体验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收获,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母亲挣钱非常辛苦?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从这句话中的“震耳欲聋”这个词语我知道了母亲工作的地方噪音很大,母亲天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很辛苦。

师:你很会读书。(随手板书“震耳欲聋”)“震耳欲聋”什么意思?

生: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师:你在哪里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生:建筑工地。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刺耳。

生:很烦躁,想马上离开。

师:我们只听一会儿这样的声音,就很烦,想马上离开,可母亲呢,他在这里工作一天吗? 生:不是

师:一年吗?

生:不止。

师: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样震耳欲聋的环境里工作,可想而知有多辛苦。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从“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这句话中知道了母亲工作的屋子很暗。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白天还要亮着灯。

师:你读书能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很了不起。

师:母亲工作的环境还有什么特点?你从“褐色的口罩”中体会出了什么?

生:母亲出了很多汗。

师:出汗能使口罩变成褐色,说明什么?

生:空气太脏了。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夏天,七八十人挤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七八十个灯泡在头顶炙烤着大家,再加上震耳欲聋的噪音和那令人窒息的灰尘,在这样的屋子里干活会是什么感受? 生:很难受。

生:难以忍受。

师:可是,我的母亲又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接着来交流。

生:“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的背弯曲着,头挨在缝纫机上很辛苦,可能是屋里的灯光太暗了。

师:你能读出母亲的辛苦吗?

生读。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母亲很辛苦。

师:(出示这句话)你们都找到了这句话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 生:我感觉母亲一直弯着背。

师:来,我们一句一句来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背?

生:弯曲的背。

师:母亲的背为什么变得这样弯曲?

生:一直弯着工作背累的。

师:你还看到了一双什么样的眼睛?

生:一双疲惫的眼睛。

师:母亲的眼睛为什么这样疲惫?

生:可能几天几夜没合过眼吧。

师: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师:这是一个慢镜头,语速再慢点。“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读

指名读,一生读得很动情。

师: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发现每句话的后面都有一个“我的母亲”。

师:这是不是重复了呢?显得多罗嗦呀,你们在写作文语句重复时,老师嫌罗嗦,都把它删掉,这里能不能把它删掉呢?改成这样行不行?

(出示改后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

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比较着读一读,看你又有什么样的体会?

给学生一点时间自己体会着读一读。

师:三声“我的母亲”,声声带情,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不必说出来,朗读是表达感情的最好的方式。不要着急读,先酝酿一下感情,(配音乐)想象一下,现在你就是那个去跟母亲要钱买书的孩子,当你看到自己亲爱的母亲就是在这样一个阴暗、脏乱的厂房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拼命忙碌着争钱养活我们一家兄妹,你的内心会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把自己所有的感动,融入到朗读中,谁来试试?

一生读,很有感情。

师:你读出了对母亲的心疼。

又找一生读。

师:我看到了你眼中的泪花,你读出了对母亲的感激与崇敬。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带着你的感情。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母亲的辛苦?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母亲很忙碌。

师:(出示这段话)大家再来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生:用了四个“立刻”

师:你从“立刻”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母亲工作很忙。

师:是的,母亲为了能多挣一分钱,在争分夺秒地工作。你能读出这种争分夺秒的感觉吗? 生读得不够快

师;母亲工作舍得喘口气吗?再来读,要一口气读完。

生读得稍快。

师:读得还不够快,再来一遍。

师: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个“立刻”后面都有一个“又”。

师:从“又”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

生: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师:这从“立刻”中就能体会出来。

生:体会出母亲以前就是这样干的。

生:母亲一直就是这样干的。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一直就是这样工作的,母亲的工作师多么的单调、枯燥啊,来,让我们读出这种枯燥与单调。

生读得不太到位。

师:这次,应该把哪个自重读?——“又”

师起头,生读。

师:母亲为了我们兄弟姐妹能吃饱饭,能上起学,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地操劳着,这哪是在工作呀,这分明是在拼命呀!可是,当他听说我要钱买在别人看来是所谓的闲书时,她又是怎样做的呢?从书中找一找。

生: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读的!” 师:哪个字令你感动?

生:“塞”。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母亲怕我不要钱,所以硬塞给我。

师:你真会读书。那母亲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生:她想,我要支持孩子看书,看书对他有好处。

师:可是孩子们,你们想过没有,把这 1 元 5 角钱给了我,对于母亲来说,就意味着什么?(出示句子:母亲把将近两天的生活费给了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要更加 ____________ 地干活,要更加 ____________ 地生活。)

生:更加拼命地干活,更加节俭地生活。

生:更加辛苦地干活,更加拮据地生活。

师:能不能用上四字词语?

生:更加起早贪黑地干活,更加节衣缩食地生活。

师:这就是我可敬的母亲,她为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不知疲惫地操劳着,而对于我要钱买书又是多么的干脆,此时,你想对母亲说点什么?

生:母亲,您辛苦了,您休息一下吧。

师:你懂得体谅母亲,你长大了。

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您。

师:你学会感恩了,你也长大了。

师:现在,你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了吧?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深情体现在哪里? ( 师生一起回顾,板书:辛苦挣钱,慷慨给钱 )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师:其实,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作者只是写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普通的小事。你们也时时被爱的氛围所包围,只要你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语言去表达,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现在,请大家欣赏一首小诗,《母亲》

母亲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

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

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

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

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

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

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

在每个母亲眼里,

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

师:请你仿照这首小诗,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和感恩。

(出示)

当我 __________ 的时候,

母亲 ________________ ,

让我 ________________ 。

当我 __________ 的时候,

母亲 ________________ ,

让我 ________________ 。

??

(五)、布置作业

1 、阅读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全文,将自己的感动记录下来。

2 、留意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

辛苦 挣钱

慈母情深

慷慨 给钱

教学反思:

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展现出人世间最平凡而又伟大的挚情。沉醉于这份平凡,感动于这份真实。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 “我 ”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课文挺长,因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显得有点琐碎、凌乱。选择怎样的角度切入、如何寻找出一条主线索,是我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泪流满面,读到最后甚至是泣不成声。现在已经忘了是因为同情这样的家庭,还是为了“母亲”的质朴伟大,或是“我”的成熟懂事。只记得读完后,这位“母亲”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 “披文以入情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老师必须在课前给学生交代历史背景,讲一些那种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