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第一课时教学记

<黄果树瀑布>第一课时教学记

<黄果树瀑布>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隶属于主题单元"祖国各地”.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从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阐述"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文章条理清晰,用词优美,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观看瀑布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带给读者一种现场感.

这样的美文如何教?

第一课时我的教学任务是: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找出文章中心句,知道本文采用走到哪写到哪的方法来结构的.

我的设计思路是:

从单元主题入手,由安徽的黄山,来到了贵州的黄果树瀑布.背诵<望庐山瀑布>.说说印象中的瀑布是什么样的?观察图片,说说见到的黄果树瀑布是什么样的?教师范读课文后,请同学用一句话说说作者眼里的黄果树瀑布是什么样的?体会"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所蕴含的感情!设置疑问:真是杰作?搁置此疑问解决生字词,包括课后的生字和文中阅读时有障碍的生字词。重点体会“缝”的错落美,“隙”的两小对称!重拾关于“杰作”的疑问,孩子自渎课文,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交流后找出文中描写瀑布声音和形态的句子练读。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分别是站在什么位置观察的?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景区门口—透过缝隙----来到谷底----走上平台。总结作者采用“走到哪写到哪的的方法”从声音和形态来写黄果树这部杰作的。设置悬念,这部杰作到底有多精彩?下节课继续。

我的教学反思:

一、围绕“感受”,自然引入文本

课标说:“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和编者之间的对话。”黄果树瀑布,对于生活在平原的小孩子来说,除了特意去旅行,几乎是一个传奇。在他们的脑海中,关于瀑布的形象来源于那首古诗,还有就是来自媒体的一鳞半爪的记忆。唤起孩子阅读的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的大脑来一次强烈的冲击。先从他的原始知识入手,古诗的背诵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当要孩子说出对瀑布的印象时,“紫色的、壮观、雄伟”,抽象的,不准确的词语,象挤牙膏一样慢吞吞地被挤出来。这正是我想象中的,我对他们的估计没有错。当黄果树瀑布的视频被打开,光与影、声与色的强烈冲击,孩子们张圆了嘴。从他们发光的瞳仁中,我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让孩子再说说对黄果树瀑布的印象。话匣子被打开了,“速度真快,快得有点让人担心站在它脚下的友人会不会有危险。”“整个就像是一块白布一样。”??我让孩子听我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看看黄果树瀑布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大家很准地找到了第一句。我让孩子反复咀嚼这句话,说说其中到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机灵的张骥通过重读“真是”和“杰作”体会出这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喜爱、赞美之情!孩子们的集体朗读告诉我,他们对张骥的回答是认可的。我逆道而驶:这真是一幅超出一般的作品吗?板书:杰作?引入课文第二部分的教学。

二、紧扣“美感”,自然体悟字形

由于是第一课时教学,我必须帮助孩子们解决生字词。本课的生字不多。我沿袭以前的办法,自学生字,采用全班交流的形式,给同学从字音、字形方面提个醒。扮演老师的形式,孩子乐于发现,也乐于接受。课标强调:“课堂用于写字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除了孩子用数空的办法和我一起写课题,我还找出两个有代表性的字:缝、隙,指导孩子练字。我采用一观察、二寻因、三假设、四练习的办法来体会如何写美这两个字。首先,我让孩子先观察“缝”是什么结构的字?孩子说是左右结构。聚焦它的右部,让孩子再观察,它的走子底的写法有什么特点?孩子说出了它的起笔要比左右低点。李潇潇居然说到是为了表现汉字的错落美。我情不自禁地向她竖起大拇指。接着,我说:你写一个走子底和左右一样高的与原来的字比比,哪个漂亮?孩子们异口同声书上的漂亮。最后,我让他们再描红,临写。绝大部分同学这个字写得很漂亮。

三、着眼“结构”,自然寻找线索

这是一片游记,作者围绕“杰作”二字,形声兼备,时形时声,如何掌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也是课标强调的啊!我想从寻找文章行文的线索入手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在明白文章的主要写作内容后,我问孩子:“写《黄山奇松》,作者选择玉屏楼作为观察的点。这篇文章作者是从哪些地方来观察瀑布的呢?”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经过同学互补,老师完善,很快找出了从景区门口—透过缝隙----来到谷底----走上平台这样四个观察点。四个观察点,就像一条红线一样将全文贯穿在一起。这样的观察方法如何给它起名呢?我没有采用“移步换景”这样的说法,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概念,用概念的东西来教陌生的知识,有点“掩耳盗铃”或者“吃力不讨好”的意思,我干脆给它换个俗一点的名字:走到哪写到哪。我还告诉孩子,这可是写景文章的一大法宝啊!

 

第二篇:《黄果树瀑布》课堂教学实录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执教:武昌中华路小学 王成高

【片断一】

师:大家都看到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了吧。谁来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生1读)师:声音真洪亮!

(生齐读)师:多有气势啊!

师:大家看看课题中“黄果树”和“瀑布”这两个词有什么关系啊?

生:有个地方叫“黄果树”,“瀑布”就是黄果对这个地方的瀑布,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的瀑布。

师:说得多清楚啊!你们还知道别的地方的瀑布吗?

生1:庐山瀑布。

师: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

生2:壶口瀑布。

师:知道在什么地方吗?

生3:黄河壶口瀑布。

师:是的,它位于我国陕西、山西境内,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还有吗?

生4:塞特凯达斯瀑布。

师:嗯,好像是你们四年级学过的课文中写到的吧!

生(不少同学异口同声):《特殊的葬礼》

师:对,学得多好啊,记忆犹新呢!

师(指黑板上的课题):请问有同学到过黄果树瀑布吗?

生1:我去过。

师: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黄果树瀑布的印象吗?

生1:黄果树瀑布非常壮观!

生2:我也去过!

师:你也说一句吧!

生2:黄果树瀑布非常令人惊讶!

师:哎呀,我真羡慕你们俩!大家呢?

生(众):羡慕!

师: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也没去过,但是我知道黄果树瀑布是贵州省的第一胜景,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瀑布之一。今天我们就跟随本文的作者,也跟随这两位同学,一块去感受黄果树瀑布的风采吧。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4页,在昨天预习读书的基础上再把课文认真地、完整地读一遍,看看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总体印象呢?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读完后学生说总体印象)

生1: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生2:黄果树瀑布不光柔美,还很壮观。

生3:瀑布声让我们沉醉了。

生4:黄果树瀑布太神奇了。

生5:瀑布的声具有立体感,让人振奋、激昂。

师:你们看,大家初步读课文,就有了这么丰富的感受。

生6(急切地举手):我觉得黄果树瀑布真的是大自然的杰作。

师:你说的好象是课文中的一句话吧,能读给我们听听吗?

(生6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全班这一段:“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师:知道什么是“杰作”吗?

生6:就是很杰出的作品。

生7:非常优秀的、超出一般的作品。

师:说得很好(板书:杰作)。大家看这句话中“是”的前面加上一个什么词啊?

生(众):真。

师:大家想想,“是”的前面加了“真”和不加“真”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1:加了“真”能确切地说明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2:加了“真”加强了作者对黄果树瀑布发出的一种感叹。

生3:加了“真”就强调黄果树果瀑布千真万确、实实在在是大自然的杰作。

师:你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这句话是谁对黄果树瀑布的总体印象呢?

生:是作者的总体印象。

师:那作者的这种总体印象有没有包括刚才好多同学对黄果树瀑布的总体印象啊?

生(众):包括了。

师:对。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也读了好多遍,黄果树瀑布的的确确是大自然的杰作,我觉得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描写的情境都非同一般!你对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最感兴趣呢,请你把这个自然段再仔细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兴趣来,待会读给大家听好吗?(生放声自主读书,再同位互相欣赏读书)

【片断三】

师:刚才有的同学还边读给同位欣赏,边说明了自己是怎样想的。这种边读书,边想象情景的方法很好。看到好多同学意犹未尽,有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吗?

生1(读了第二自然段):我觉得这个自然写瀑布的声音刚强、很有气势,所以我对这段感兴趣。

师:你们觉得她刚才读得怎么样啊?

生2:她刚才是读得很的气势,但是我觉得这段话不能都读得刚强、有气势,分号前面的部分是写远处听到的瀑布的声音,是比较轻柔的,书上说“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所以我觉得还要读得轻柔一点。(读分号前面的

师:真会读书。同学们,你们从他们俩的发言中听出什么来没有啊? 生3:我觉得读这一段的时候应该是刚柔结合的,分号前面的部分应该读得让人觉得瀑布声从远处听是比较柔美的;后面部分走到近处时,就是一种刚强、有气势的感觉,这段最后说“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师:真好。她把这两位同学的意见综合起来,整体地看这一个自然段应该怎么读。很会动脑筋。

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大家都来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读出他们三人刚才谈到的那种情景呢。(全班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后指名读这一段)

(生1读第二自然段)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们觉得怎么样啊?

生2:他前面柔美的感受读的还不够,后面很雄伟的气势读得很好。 师:大家看着屏幕,再读一下分号前面的部分内容,看是不是有的词跟我们平常用词不一样啊?(学生读书后回答)

生3:我觉得“飘”这个词跟我们平时不一样。

师:我们平时说声音过来怎么说啊?

生3:“传”。

师:是啊,那这里用“飘”和用“传”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3:用“传”就是说声音很快就直接过来了。而用“飘”是说因为从远处听瀑布的声音是很轻柔的,可能是时断时续的,还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所以这里写瀑布的声音用“飘”比用“传”要准确。

师:你能抓住“飘”这一个词,把当时的情景想象得这么清楚,真好!能把前面部分读给我们听听吗?(读分号前面部分内容)

生4:我还从“拂过”这一个词看出来,我从“拂过”想到这时就像有一双细嫩的手抚摩着树梢一样,所以这部分应该读得轻柔一些。

师:真会想象,你能读读吗?(生读书)

师:我们都来读读分号前面部分内容吧,注意刚才两位同学谈到的两个关键词所描绘的情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全班读完分号前面部分时):继续往后读。(全班接着读分号后面的内容。)

师:大家刚才读后面的部分的时候是不是发现有关键的词所描述的情景跟前面的轻柔的特点明显不一样啊?

生1:我觉得是“涌”这个词用得好,像潮水般涌上来,是很有气势的,像千军万马冲向前线一样。

师:看,你又打了个比方,把“涌”的情景说得更清楚了。

生2:我还可以从“盖过”这个词看出来瀑布很有气势。课文中说“盖过了人喧马嘶”,我知道“人喧马嘶”是声音很嘈杂、很大,“盖过了人喧马嘶”就是说这时候只听得到瀑布的声音,其他再嘈杂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师:说得太好了。来,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瀑布声“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的情景吧。(课件出示声音)

师:感觉怎么样啊?

生:很有气势。

师:来,我们一起读分号后面的部分。(齐读)

师:真是让人感觉到万马奔腾、气势非凡啊!

师:现在咱们全班同学来合作完整地读第二自然吧。我分一下工:女同学读分号前面的内容,全班同学和我读分号后面部分。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分工吗?

生:因为分号前面部分内容写瀑布声音比较柔和,我们班女同学很少,声音又柔美,所以适合读前面部分内容;后面部分写瀑布的声音气势非凡,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读,就显得很有气势。

师:哎呀,你真了解我(上前与学生握手)!(分工合作整体读第二自然段)

【片断四】

师:还对哪个自然段感兴趣呢?

生1(读了第四自然段):这段中有几个词语——“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我很感兴趣。

师:为什么对这几个词语感兴趣呢?

生1:因为这几个词给人一种意境的美,给人一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意境美。

师:她被这种意境陶醉了,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了。有谁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生2:是一种“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奇景呢?

生3:我从“洒”这个词想到可能是像雾一样地飘过来。

师:大家来看看这个画面,看能不能更清楚地想象出“银雨洒金街”的情景来呢。(出示课件)

生4:腾空而起、漫天浮游、随风飘飞的水雾有几百米高。

师:看到这种情景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啊?

生5: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很美。

师:是啊,真是人间仙境啊!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读这段(齐读)

【片断五】

师:还有感兴趣的地方吗?

生1(读第三自然段):我知道“白练”是一种白色的丝绸,这样一匹宽幅白练从空中一抖下来,真是很奇特。

师:嗯,你说得很清楚。你知道这“宽幅”有多宽吗?

生2:这白练就是说的瀑布,我查过黄果树瀑布有81米宽。

师:81米宽有多宽啊?我们学校的红色的跑道长度是多少知道吗? 生3:50米。

师:对,81米比我们学校的跑道还多30多米啊。我们来看看瀑布好吗?(出示课件)

师:感觉怎么样啊?

生3:很有气势。

生4:神奇、壮观。

师(面向生1):你能再读给我们听听吗?

生1(读第三自然段,还剩最后一句没有读时):我觉得最后一句像“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显得更有气势。

师:那你能邀请全班同学和你一块读最后一句吗?(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

【片断六】

师:还有感兴趣的地方吗?

生1(读第六自然段):我从“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这一句中感觉到瀑布声的立体感特别强,从每个方向都源源不断地传来,连耳朵都不够用了,觉得很壮美——“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师:说得好。请问“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这样一种感觉是在一种什么情境下产生的呢?

生1:(读本段中的“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一句。)

师:“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这是一种什么情境啊?想过没有? 生2:我想应该是瀑布的声音很响,回音也非常大。

师:同学们这时候作者位于什么地方啊?(没有学生说话)这样,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五自然段的一、二句话。(学生齐读“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底。”

师:知道作者现在在什么地方了吗?

生(众):谷底。

师:是啊,这时感觉到的“山回谷应”是什么感觉啊?

生3:这时,成千上万的人的喊叫声都听不到了,只听得到像雷声轰鸣一样的瀑布声在山谷里不断地回响。

生4:给人一种强大的、立体的感觉。

师:所以作者是什么感受啊,我们一起读读这段的最后一句话。(生齐读“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师:来,让我们看录像感受一下。(出示课件)

师:怎么样?有和作者同样的感觉吗?

生5:我感觉到,瀑布强大的生命力也给了作者无限的活力,所以他觉得“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师:是啊!同学们,当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的时候,才让我们真正知道什么是感动,什么是激情,什么是震撼啦!来,大家拿起书,我们一起完整地读第六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后下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