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新五环教学模式的教学反思

大荆中学 张阿婷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取向、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校大胆革新,勇于探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新路子,新模式。由白帆老师亲自开展实施的“新五环节教学法”为“创设情景课题、指导学习发现、引导整合生成、组织展示分享点、分层示范修炼”,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便于实施和检测。现就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及每一环节的设计出发点作以简要的反思: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此环节属于授课的导入系统。教师利用课前精心准备的一些图画或文字资料、音像资料,通过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展示给学生,用于营造氛围,烘托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巧妙设问,激发起先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内容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怀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教师应精心设计起始教学,强化学生这一主体的新奇感,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为整节课提供一种积极的情感背景。《咬文嚼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

对于本课的设计,我基本是以教材为载体,以练习为手段进行的,并结合新课标精神设计了科学可行的教学环节。上课开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标题,通过对成语意思的准确把握把学生带入一个思考的状态,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此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自始至终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环节二 主导学习 自主发现

此环节属于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出示根据教材和课标所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通过自主学习,找出问题的答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既可以根据教材编排各个击破;又可以让学生通读教材,集中解决问题。本环节主要用于落实教学目标中阅读和理解基础知识的掌握。整个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组织教学,适时引导。同时,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学习,除了要精心设计导读提纲,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此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到①读要有序:读书要有顺序,即先总(通读了解教材内容)、后分(按导读提纲分段阅读,明确各

段间的联系)、再集中(抓住重点、难点反复阅读);②读思结合:即读中有想,想中有读,边读边想。即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善疑好问:即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把书读懂,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来几个“想一想”,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环节三 引领探究 整合生成

此环节旨在实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精心设计题目(论述题、简答题、材料题、探究题、比较题等均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分组讨论。然后各个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发表见解,最后教师总结。整个环节以学生讨论、探究为主,教师参与其中,实现师生互动。 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导读之后,对新知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产生矛盾。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抓住主要矛盾展开讨论,通过学生解答、争论、说理或演示来暴露学生学习中的矛盾,通过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辩析、明理,最后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在最佳时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最重要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环节四 组织分享 体验展示

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列框架图、知识树等形式,自主归纳所学知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设计。教师点评、总结,进一步揭示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时是导,是抛砖引玉,是画龙点睛,绝不是包办代替。因此,在指导时语言应少而精,应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围绕主要矛盾展开学习和研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启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从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环节五 分层示范 创新实践

此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力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提高,在效能上也能够全面的反馈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检测反馈的情况,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找出亮点,克服不足,以期进一步改进提高。教师应设计富有启迪性的练习,并紧密与教材结合,与社会、生活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习题的设置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①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一个清晰正确的答案;②对显示出独创精神的学生和做法,应给以

表扬和鼓励;③对共性问题要及时分析处理;④在学生答题或演练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为他们揭示某种新东西的机会,这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大有裨益。应该注意,反馈练习并不总是“压轴戏”,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穿插于教学的整个环节;既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化整为零,分散进行,绝不可死搬教条。

“新五环节教学法”自始至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念。“只有教师的善‘导’,才有学生的善‘学’;只有教师的‘导之有方’,才有学生的‘学之有法’”。在“五导教学法”组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调度,巡回了解,启发点拔,把准航向,精心导思,授以学法,变“主演”为“导演”;而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理论,自求得之,变“听众、观众”为“主演”,彻底改变“一言堂”课堂教学结构,变“讲堂”为“学堂”。

实践证明,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做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意识。不仅使课堂教学过程更科学,教学结构更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阅读和自学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第二篇:《咬文嚼字》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创新性实验教学实录

课题:《咬文嚼字》

课型:文言文鉴赏课

执教:符书梅

教 学 过 程

上课:师生问好。

第一阶段:导学(师导,创设情境,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著《咬文嚼字》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阅读了课文,并划定了重点词语。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听写这些词语。

(学生拿出纸笔,准备听写。)

师:婵娟 锤炼 锻炼 品茗 憎恶 下乘 不即不离 玩索

索然 拘礼 词藻 援例 岑寂 罗嗦 付梓 游离 斟酌 斩钉截铁 鲁莽 尺牍 蕴藉 剥啄 陈词滥调 咬文嚼字 变化莫测 自鸣得意 清沁肺腑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师:听写结束,下面同座同学互相交换练习本,进行检查。

(同学互相交换练习本,进行检查;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同学书写情况。)

师:由听写情况可知,同学课下复习做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咬文嚼字》这篇课文。学习时,重点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并学习运用这些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第二阶段:悟学,学生自学自悟。

师:在上节课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

者在文中所举的关于文字修改方面的具体事例,并思考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观点?

(学生阅读教材并勾划,教师巡视。)

师:找到那些例子了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很好。那么,哪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第一个例子是郭沫若对自己两部作品的两处修改。这两处修 1

改,作者认为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不好。作者运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修改文字应当以更准确地传达感情为准,不能一味套用成功的经验,否则往往会失败。

(教师板书:文字要准确传达感情)

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继续回答?

生:第二个例子是王若虚修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片断。 师:是《史记》原文好,还是王若虚修改后的文章好? 生:还是原文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修改之后的文字没有了原文的那种意味,也就是丧失了

原文丰富的意蕴。

师:对。即作者所说:?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

不变。?

(教师板书:改一字则意味全变)

师:最后一个例子是什么?哪位同学回答?

生: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作者用这个例子意在说明:

?‘推敲’?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回答得很好(教师板书:推敲文字即推敲思想情感)。由以上

三个具体事例可知:?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师: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概括标题?咬文嚼字?的含义,即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观点。

生:这个词通常含有贬义,在词典里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

用来指死抠字眼二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师:对。所以作者才在这篇文章里强调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

?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又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即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哪位同学想好了,请回答。

生:老师,我认为应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到第5自然段,

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2

师:他说得对吗?

生:(齐答)对。

师:很好。哪位同学继续回答?

生: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第6、7两个自然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

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作者用文学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适用作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答)没有。

师:回答得很正确。请继续回答。

生: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第三部分,总结上文,说明本文只

是从一些方面来谈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接着提出对于文学创作者的要求和期望。

师: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好。据此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评价本文观

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师: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观

点,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段。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以及文学阅读中,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很重视。一些作者也没有在语言上下功夫,缺少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炼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三阶段:研学,学生合作探究。

师:综上所述,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我们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就是在欣赏文学作品方面,也要欣赏者?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诗歌上表现得更鲜明?。下面就以贾岛的故事为例去分析这个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解决文学欣赏尤其是古典诗歌欣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一自然段,并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有道

理。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3

生:老师,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

师:根据什么这么说呢?

生:作者在这一自然段是这样表述他的观点的:?古今人也都赞赏

‘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字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推自掩,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就上句看来,‘推’字似乎比‘敲’字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师:很好,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很熟。所以作者说?究竟哪一种意

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这一点不仅是创作上的道理,也是欣赏上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我们能根据这个道理去解决古典诗歌欣赏中的一些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课发下的材料,完成上面的三道题。 (同学做题,教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做好了?请回答。

(同学发言,教师进行订正。)

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说明对这方面的内容把握的都很好。这

几道题都是从诗句的用字与全诗意境营造方面的关系出题考察大家的,通过这几道题的训练,相信大家对诗歌中的用字与意境上的关系了解得更加透彻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对诗歌进行整体赏析了。

第四阶段:评学,比较鉴赏,师生共同归纳要点。

师:本文作者朱光潜先生认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要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既要咬文嚼字。但也有位作者对此却持不同观点,认为不应该?咬文嚼字?。那么,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并分析马南村的文章《不求甚解》了解作者的观点,并同本文进行比较。

(学生拿出下发的材料并阅读,互相研究,教师巡视。) 4

师:哪位同学想好了,请回答。

生: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一文中,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

文嚼字?。理由如下: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故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师:把握得很准确,很好。谁继续回答?

生:第二点理由是: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

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广。

师:回答得很好。请继续。

生: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师:对,这就是这篇文章的观点。那么,是否朱光潜先生的观点

就是错误的呢?

师:首先大家通过比较,要认识到朱光潜与马南村对?咬文嚼字?

解释不同,是因为他们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而马南村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指读书要力求广博,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总之,两人的见解主张都是有益的教诲。

师:课后作业:1、从自己了解的名家名作?咬文嚼字?的事例里

选择一至二例,借此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观点,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下课,师生再见。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