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咬文嚼字学文言

咬文嚼字学文言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胡红玉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说出了几个文言句式,让学生说说它们的意思,由此引出文言文,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文言文语言短小精炼,不太好懂”,从而撩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紧接着我出示课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氏”的含义,通过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只要弄懂文字的含义,其他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在新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三读让学生逐渐深入文本,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这三读分别是:初读,读通顺。读通读顺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学生自己读的基础上我通过指名读、评价,帮助学生弄清生字的读音,特别弄清了两个多音字“为、应”的读音,让孩子们明白“意思不同读音也不同”的道理,为了帮助孩子们准确地朗读,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句读的方法,清楚地告诉孩子们读书的方法。在课件的帮助下孩子们

果然读得有模有样了。于是我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再读,读明白。在孩子们自读思考之后,我们展开了全班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抓住契机创设语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懂得了“夫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也弄懂了“其、曰、以、未”等文言字词的含义,一番咬文嚼字之后,课文的意思就弄明白了。于是顺利进入第三个环节——评味语言的精妙。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顺利达到目标,我出示了这样几个思考题:①孔君平指着什么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你认为他为什么这样说?②杨氏之子是怎样应答的?他为何如此应答?③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孩子们一下子弄明白了杨氏之子的妙答,教室里充满了愉快的笑声。

另外,我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总之,咬文嚼字学文言,让孩子们兴趣盎然。

 

第二篇: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1. 备课前期原本想侧重于对文章结构的解读,让学生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但是又觉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艺鉴赏方面的知识也很重要,就导致了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内容过多,想面面俱到,后来权衡利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了其中一个点重点讲解。

2.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过于注重讲解互动很少,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后来将其改进,减少了讲解环节,增加了学生讨论、发言的环节,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情况很好。

3.重新上这节课的话,会先在课前把文中的例子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提前看课文的情况下,自己分析材料,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一起讨论材料进行鉴赏,教师在旁边起引导作用,等讨论完以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比较自己和朱光潜的观点,这样就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