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 [苏教版第八册课文]第一次抱母亲> 作者:张炜月

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土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母亲这才没有作声。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侯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大都是肤浅的,甚至把母爱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背景,要学生走进母亲的内心,感受母爱,进而回报母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抓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充分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一、想象画面,整体把握课文。

中年级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放放电影,想象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在朗读和想象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将一些细微之处一一捕捉,例如有关护士的画面等。

二、重组课文,抓重点语段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因此在理解课文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 “文章中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你” 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两幅插图--“母亲挑重担”的画面和“我为了报答母亲恩情而抱着母亲入睡”的画面进行品读,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品析重点词句,理解母爱

在理解“母亲挑重担”画面时,我以“为什么在我得知母亲很轻之后会感到如此愧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胆子”。在这句话中,理解“重担”的含义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来突破重难点:1、理解“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承受的重担到底有多重?”并在本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字词好好品读体会。2、用心思考,联系平时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说说母亲的重担除了肩头的担子还可能是什么? 3、总结学生发言,体会“母亲之所以表现得力大无穷的原因”, 理解母亲挑起的是整个家庭的重担,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心情和体会。

四、感情范读,感悟母爱

在理解“我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画面时,我进行了感情范读,并配上了《母爱》的音乐。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也沉醉在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读悟情,感悟母爱是本段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学生悟出了母亲内心的想法,悟出了母亲那饱含深情的热泪,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五、联系自我,升华母爱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题材。在充分感悟母爱感悟文章后,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自己母亲平凡的母爱进行了动情描述,学生无不动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心中想对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不少学生从小事回忆,写出了母亲与孩子之间那份独特珍贵的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二篇: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及点评

中心小学 朱庆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做到读准音、认清形、了解义。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愧疚、突发奇想”。

3、理解课文内容,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认识母爱的伟大,产生回报母爱的愿望。

教学过城:

一、教学导入: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关于母爱的名言,现在咱们来交流交

流。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母爱名言。

师:今天咱们再跟随作家张敏钥一起去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课文——

第一次抱母亲,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数空的形式写课题,齐读。 点评:教师重视资料的搜集和展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

二、检查初读情况

师:同学们课前对课文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通过初读,对课文整体感之如何呢?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1、读一读词语

瘦小 责怪 脖子 愧疚 轮流 突发奇想 翻山越岭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2、理解词语

愧疚 突发奇想

师:这两个词语你们理解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愧疚”的意思,是指很难过,很惭愧的意思。我是查字典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突发奇想”的意思,是指突然之间产生的想法。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

师:同学们非常会学习,能借助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点评:重视词语理解的方法指导。

3、课文主要内容

师:通过初读,你知道课文讲的是有关什么人的什么事吗?你能用简单的三两句话概括一下吗?

点名个别学生概括,师生一起概括。

点评: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训练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4、教师总结学生的初读情况。

三、学文感悟

过渡: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位母亲,及一个儿子即本文作者“我”的身上。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又是怎样的一个儿子呢?这些,大家在预习的时候都做了充分的思考,现在,就把自己学习的收获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二】全班交流汇报

A、认识母亲,感受母爱

1、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展示。

师: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位母亲,你们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一位坚强的母亲。我们是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出的——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你们同意我们的意见吗?

生:同意,但是我们小组还认为这是一位关爱儿女的母亲。我们是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的——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生:我们小组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我们是从这些语句中知道的——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

生:我们小组还认为这是一位不图回报的母亲。——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师: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知道这是一个无私、不图回报、任劳任怨、坚强、伟大的母亲。

师:面对这样的一位母亲,你心中对她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崇敬

生:爱戴

师:带着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之情,我们再来读这一段话,齐读:“记忆中??这么重的胆子,翻山越岭。”

生读:“记忆中??”

评价。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有实效,组长组织合作学习有序,集体交流组长汇总小组的建议,代表小组起来汇报交流,这是在以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所看不到的。

B、认识儿子,回报母爱

1、过渡,师:这么伟大的母亲,作为儿子,在这之前他感受到了吗? 生:没有

生读“一直以为??”

师:他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内心感到——难过、愧疚

师:我们来读读这些话,表现出儿子的难过、愧疚。

生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儿子呢?我们再来认识这位儿子。

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一位知恩图报的儿子。——我做在床沿上,??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一位有小心的儿子。——我做在床沿上,??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生:??

师: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知道这是一位知恩图报、有孝心、体贴、值得母亲骄傲的儿子。这样的儿子也感动了我,现在我把这一段给大家读一读: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 师:母亲留下的泪里,包含了什么?

生:感动

生:骄傲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还小,还抱不动母亲,但是我们可以用读的方式来抱抱这位母亲。谁来读?

生读。

师:作为儿女,要把母亲的爱放在心里,时刻尽到做儿女的职责,将来用自己有力的臂膀抱起自己的母亲,与她分担忧愁,共挑生活重担。 师: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己找出有疑惑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点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四、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Shuai dao bo zi fan guo shou ruo

2、想一想母亲为自己、为家庭都做过什么?你有什么想对自己的母亲说呢?

3、选做题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把母爱比作三春温暖的阳光,你会把母爱比作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B、母爱

母爱是一片阳光,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

也能感受春天的温暖。

母爱是一泓清泉,

即使心灵岁月的蒙沙,

也能让你清澈澄净。

母爱是一株树,

即使季节轮回也固守家园,

甘愿撑起一片绿荫。

你心中的母爱是什么?写一写,或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小诗。 点评:课堂练习的设计体现了三优化中的“优化作业的设计,作业题既有基础知识的练习,又有能力方面的训练,练习题紧扣教学目标,并适当的设计了选做题,满足了优生的需要。

五、布置课外实践练习。

1、多抽点时间陪陪妈妈,让她体会到我们在乎她。

2、留心妈妈为家庭所作的点点滴滴,在日记中多给妈妈留点空间。

3、短时间内,用心为母亲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母亲笑一笑。 点评:教师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实践性的作业学生愿意去做,并能从做作业中知道怎样去回报母爱,更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课堂总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共同祝愿天下母亲:祝愿天下所有母亲幸福安康!

总评:

纵观整堂课,主要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1.较好的落实了“循环大课堂”的教学要求

朱老师的教学按照“学案引导、自主学习(课前)----展示问题、合作探究-----点评深化、总结提升---当堂训练、拓展完善-----下发学案、点拨指导”这样五个环节来组织,课堂上先是老师按照学生预习的内容对基础性的知识进行检查,然后又对重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这里的合作探究也包括这样几个步骤,由教师提出任务,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全班集体交流。这节课上“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比以前强了,从小组长的组织本小组的合作交流到全班的合作交流都比以前有序了,而且集体交流的时候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这是以前课堂教学中所没有的

2.认真落实了课堂教学“三优化”的教学要求。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课堂作业”这是去年咱们教研室提出来的课堂教学三优化的要求,这些要求和“循环大课堂”的教学要求并不矛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克服传统教学中的老师的满堂灌,满堂问。“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要求老师精讲多练,这一节老师的精讲主要放在“感受母爱”和“享受亲情”这一部分内容上,这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先是学生合作探究,老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具体的语句去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并通过课堂小结升华了课文的主题,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母爱,并且懂得回报母爱。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好课文的重点段落。在优化教学方法这一方面朱老师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法,和以前所不同的是课上的自主学习放在了“课前”。 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体现在小组间的“互学”上。在作业设计上,作业题与前面的教学目标相对应,而且适当设计了“选做题”,满足了优生学习的需要。这一点落实了三优化中的“优化作业的设计”

3.学案设计实用。

要想落实好循环大课堂,学案是必不可少的。那学案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朱老师设计的学案环节齐全,细致,比较实用。尤其重视了自主学习指导中方法和内容的设计。学案中朱老师把自主学习指导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目标来设计预习内容和预习方法的,第二部分是围绕精读课文、体会感情这一目标来设计的预习内容和方法。这样的导学案不仅体现了方法,还体现了层次性,把杂乱的,无序的教学内容处理成有序的,层层递进的。

4.课堂教学由“师本化”逐步向 “生本化”转变。

从这节课上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展示、学生在交流,老师能适当放手了,老师的观念有所改变。课堂上学生展示、学生交流这也是“生本教育”所要求的,课堂教学“生本化”是课堂教学最终的目标。

建议:

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交流,仍然需要教师的训练和指导。

2、学生的课前预习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