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思与探讨

小课题结业作业05班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特别是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对学生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自然在我们教师汗水的滋润下,慢慢地提高的。中小学生正在成长的发展阶段,诸如多方面都没有形成,许多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较容易铲除,故对于这部分刚步入校门不很长的孩子,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要培养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从大体的养成纲领上,和自己对于小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认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要符合以下几点:

一、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班级建立图书角,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二、构建德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 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学校各学科要渗透养成教育,做到“事事在育人,时时在育人,处处在育人,人人在育人”,要求各班主任与任

小课题结业作业05班

课教师加强横向联系,彻底改变班主任唱独角戏的局面,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 使家庭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三、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四、 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三的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 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小课题结业作业05班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雏鹰争章”的评比, 安全、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发放,每期我们都要进行“优秀队员”的评比,树立典型;开展“争当升旗手”、“争当护旗手”、“争当安全小卫士”、“争当校长小助手”等活动,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当前,我在班级内研究并实施开展的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活动——学生物品管理及刚刚开展的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中,我发现,学生的习惯养成主要靠外在驱使动力,也就是班主任老师的严格管理即他律,在教师的强化教育下,多数学生基本能做到,一旦老师管理不严格,学生习惯培养就会不彻底,半途而废。比如有时忘记要求课前准备怎么做或下课后不提醒,很多学生就把之前老师的要求抛在了脑后,不做任何物品整理,就下课上厕所或在教室里做其他事情了,课桌上书本作业横七竖八的摆在上面无人问津,就连自己坐得杌子歪歪斜斜挡在自己走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或别人绊倒,他都视而不见。这充分说明,初期的行为习惯培养要靠教师或班干部的严格要求、不断提醒督促下,学生才能基本做到。在养成的内容上,我们教师也应该列出一些项目,作为监督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则:

一、学习上进行养成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保证学习上的良好秩序是任何学校都必须做到的,否则,学习任务的完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学阶段是学生有学习任务的起始

小课题结业作业05班

阶段,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也是完成中学的学习任务所必须的。我们从“学习用品摆放、上课、书写及其它”四个方面来落实学习上讲秩序。

二、活动中进行养成教育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学生“德”的意识的形成,是通过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修正其行为,从而不断地获得相关的体验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学阶段除了基本的学习活动外,其他活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其实,除了学习活动,其他活动实质上是相关社会活动的主要缩影,让学生在这些看似简单实质上意义重大的活动中扮演好角色,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让学生的人格核中积淀优秀的元素,这才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真正打好基础。我校从“集会、散会、课间活动、读书活动、自行车存放、劳动”等方面来落实活动中讲秩序的要求。

三、生活中进行养成教育

“德性”在生活中体现,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展现。校园中的学生生活都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细点,积累生活就是要从校园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受用终身。我校从“用水、吃饭、上厕所及其它”四个方面来要求学生讲秩序。 四、让学生自觉地相互评价,使他律向自律转换

让要求在学生的行为中体现,并持之以恒,是我们的最终期望,也是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伴群体之间的相互评价、影响是使要求变成行为的十分重要的强化因素,正确的影响起正强化作用,否则,只能起负作用。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就是要全体学生都认同要求,接受要求,趋同于要求,并首先在集体中按照要求去做。通过长期的集体教育影响,使学生达到独处时也能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从而实现他律向自律转换,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

小课题结业作业05班

质,成长成材,最终承担起社会、家庭责任。

五、学生学校学习生活的语言表现。

包括回答问题声调值、沉稳度、艺术性。是否全面准确,课间活动中语言卫生等。

六、学生在校生活中的课余行为表现。

包括活动形式、喜好 、表现方法、协作精神、客人接待技巧等。

七、学生在校生活中参加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

包括:参加升旗仪式、集合、集体演讲、社会实践劳动。

八、学生在校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养成教育的功夫不仅在细微处见精神,更在于鲜明主题的牵引力量上,确定适合于相应年龄阶段儿童的教育主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着力点。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家庭相联系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养成教育,一定会有更好的视角、更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剩下的就只有持之以恒地实践了。

 

第二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令狐泽

很多时候,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搞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什么?《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的确,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并且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好习惯培养不成,教育起来就会事倍功半或不成功。而我校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我们为学生制作了《桐梓四种学生一日常规》卡,从日常生活中抓起,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从严要求,从细做起,循序渐进。让学生每天至少做到“几个一”:

(1)、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2)、整理一次书桌或干一次家务;

(3)、与父母谈一次学习生活方面的话题;

(4)、与老师交流一次;

(5)、写一段日记。

(6)、每天为家庭干一件事情等。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必须从爱出发,从严要求。我班有些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养成一些较好的行为习惯,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非常具体。有个别学生在小学时候课堂上经常下位置去把别人的鞋带系在桌椅上,其妈妈特别告诉我他的孩子由于在小时候生病用药过度,对大脑产生了严重的伤害,智力只在七岁左右,而且是典型的少儿多动症。为此,我建议全班学生和我一起关爱理解宽容他,但对他的错误大家要严格帮助其纠正,一个学期过去了,该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一定的改进。

有人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只爱不严,并非真爱,只严不爱,无法真严”。的确,把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辨证的统一起来,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要讲究科学性。做到“严而有理”,符合教育规律。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对学生的严格要符合教育规律,有些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习惯要求对学生而言就显得要求过高了。其次,要“严而有度”,对学生的行为要求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程度。第三,做到“严而有方”, 1

一味的要求、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要求于各种活动之中。第四,要“严而有恒”,一种要求的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可令行而不禁,不做监督工作。

评价的时候,我们在小组评价中可以把学生的行为划分为三方面:在校行为表现,学习行为表现,在家行为表现。每一块又细化成若干具体行为,涉及到言谈、举止、意志、品格、关爱、德行、学习、合作等。每周结束后,首先进行自我评价,自省自己一个周的得失;然后在自评的基础上由小组评价,这个主要是由组长通过学生这一周的表现作一个公正的评价;最后是家长和老师的评价,结合学生在家和学校的行为习惯,老师和家长做一些评价和鼓励。这种做法,一改过去的传统说教做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约束性,而且,学生的观察较全面评价较公正。加强了自我监督,自我矫正,他人监督,他人矫正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了,每天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做。让学生从自己的道德层面出发,强化自律意识,激励、促法内在力量。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这是西方人对行为习惯培养的精辟论述,与《礼记》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吧。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