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预习之后的小组展示课。教学流程为:教师简单导入;教师分配小组展示任务:一组展示什么叫二力平衡,二三组展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五组展示如何判断二力是否平衡,六组展示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展示中易错点进行总结。

听了这一节课后,我有以下感受。

其一:课堂上的学生训练有素,声音洪亮,落落大方,完全沉浸在对知识的探究、争论、渴求中,而没有不好意思或者怯场的样子。这样的学生走出去素质一定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在课堂上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我想,这是学校长期训练的结果。

因此,学习杜郎口,首先要把学生动员起来,做学习的主人,一起投入到这“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的课堂中来,而不是像现在做学习的旁观者和接受者,让学生从心里接受这种理念,并能逐渐形成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讲述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不能把学生动员起来,是学习杜郎口的关键。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本领,需要老师耐心地培养。

其二:让学生自己展示学习的成果,可以很容易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或者思维上的不严密。

如在这一节课中,第二组的一名男同学在演示“二力平衡中力的大小”对平衡的影响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左边挂一个钩码,再在右边挂两个钩码,松开手,发现小车不静止而向右边运动,这说明在其它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二个力不相等就不是平衡力。”

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种说法的不严密,但是刘桂喜老师没有当时纠正,如果任其这种说法不管,可能对其他学生有误导作用,就是这一堂课的败笔。过一会儿,有一名同学上前指出:“小车向右边运动,如果小车做得是匀速直线运动,则仍受到的是平衡力,因为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提法太妙了,质疑也太及时了。于是演示小组又重做实验,发现小车在向右做加速运动,于是实验结论纠正为:“发现小车向右做加速运动,则说明这两个力不是平衡力。”这种纠正既保持了思维的严密性又加深了全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二力平衡不仅是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还包括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再比如分析平衡力的时候,有几名同学在展示时都涉及到“人对电梯的重力”或者“书本对桌面的重力”这种说法,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到重力,刘老师及时地根据重力的定义纠正了这种说法。

在我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能当时发现学生知识上的问题,而是凭经验向学生说明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或者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知识上存在的问题。这与

杜郎口的自己暴露问题,当场解决问题对比,很显然一是学生没有体验,印象不深,二是课堂效率不高。

其三,这节课是在有一节课的充分预习后,第二节老师布置展示任务,学生马上着手准备展示,怎么讲解,怎么操作实验。在展示的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有不同的展示任务,一个组员演示后,另一个组员立即上前展示下一个任务,或补充,或拓展,没有老师的安排,显然是小组互相协商而训练有素的。

这说明一是预习的重要性,如果预习不成功,这节展示课就会失败而完不成教学任务。二是小组的分工合作要恰当,才会不耽误时间。分组的时要考虑组员的成绩、性格、喜好,如果小组搭配够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篇: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

学河物理_心网 2005-06-02 20:31

作者:姜 坚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也是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表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结合图文,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不能比拟的,对学生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里特征,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和投入。

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