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梧桐中心小学 陈淑贞

本课时教学文字应用题,它是在学生已有的图文应用题基础上过渡到文字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应用题的形式,结构及解答方法。课堂的设计特点在于:

1、设计挖掘了学生的生活资源,创造性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设计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活动,通过猜数的游戏,从旧知引出新知,很好地调动了学习气氛。

2、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的观察、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获得解题技能两项游园活动,将教材活生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两数之和用加法,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几用减法的解题道理。让学生在经历活动中培养起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实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悟、活动中得到成功体验的教学理念。

3、练习具针对性、开放性。

设计的3道练习一是加深巩固对应用题结构的理解,二是在对比题型中深入解题的方法,三是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提高能力,拓展思维。让数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1

可是,数学活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很遗憾的一点是没能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参与活动。也就是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动向。这让学生理解两数之和、两数之差的应用题框架结构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程度。另一点遗憾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还不够深厚,缺乏教学机智,在评价学生时没能做到客观、到位。

2

 

第二篇:“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车陂小学 郝淑儿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这些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探索性,本单元的内容分为3个情景呈现:在“折纸”中,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星期日的安排”中,则重点学习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在“看课外书时间”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数的比较,引出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与整数的加减法相比,分数加减法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运算,学生在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的方法等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呈现了如下特点:

1、以直观操作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运算方法。

首先,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通过折纸或涂色,提出两个小朋友所用材料是几分之几的问题。策略二,安排了一组对两部分进行拼图的活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部分是如何拼合起来的,从而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意义。策略三,在上星期日的安排这节内容时,刚好是星期一,我就就地取材,立刻调查我们班学生的星期日的安排,然后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与教材对比,虽然数据不同,但是方法是一样的。在练习上我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先两个部分直接加减,再进行通分,如

133522312 ﹢- ﹢- ,1- -等;二是三个数需要先通分,再按加减顺序计算,如 5574xxxxxxxxxxxx++ ,- + 等;三是需要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如-(- ),这题需要53354357

先计算括号内的,再计算括号外的。四是补充一些能简便计算的计算题,如1-55 -,12123711111 ++ ,还有一些容易混淆的题,如1-+ ,1-- ,然后把两道题进行对比。 5886262

2、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三个情境的学习内容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如在“看课外书时间”,在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前,学生分别认识了分数与小数,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与小数的大小,而这本课的内容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教材出示了两个小朋友课外看书的时间,但呈现的方式一个是分数,一个则是用小数,然后请学生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多一些?”我并没有硬性规定如何进行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而是把它放在如何进行比较两种不同数的活动中。首先提出如何比较两个不同形式表示时间的数,这是学生第一次碰到类似的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寻找解决的途径。其次,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以供他们进行探索。学生的探索并没有书上所呈现的那么完整,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探索。学生在探索中可能出现的方法:策略一:画图;策略二:通过简单推理的方法,得出谁用的时间多一些;策略三:将分数表示的时间转化为小数,然后再比较时间的多少;策略四:将小数转化为分数,然后再比较。学生在上述的探索中,可能会出现这些实例,对于学生的这些实例教师不要过早地加以概括,可以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在一

1定量的练习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概括。如分数化小数,在探索中学生可能会解决 转化为小数4

1的问题,接着可以继续安排 ,等分数怎样转化为小数的讨论,经过一定的讨论,让学生悟5

出分数转化为小数的基本方法。同样,小数转化为分数也可以采用这一过程。练习后可以与

学生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常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是一般的方法,它适用于所有的分数化为小数。一种是先把分数化为十进分数,然后再化为小数。这是特殊的方法,需要根据分母的数值确定能否运用。当然,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化为小数的方法,那样他们的感受特深。

我还在上课的前五分钟进行“你说我答”的游戏,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

1互化的结果。如我说 ,你说0.5等。 2

本单元从学习效果来看,全班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直观的操作活动、自主探索的效果。我们在考虑教学策略时,需要依据知识的实际、学生的知识基础而定。开展教学时,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学生通过折纸所用纸的数量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加法,目的是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需求。其次,通过折纸、图色活动,是为了学生能直观地理解两个不同分数相加在图形上所呈现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两部分的相加并不是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简单的相加。当学生初步理解先通分、后相加的算理后,教师仍应结合直观图形,请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的道理,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最后,在学生独立探索中展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

2、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本单元的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同伴互助中能有效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纠正错误,在碰撞中使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如在探索分数加减法时,把新授课的讲解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探索中出现了学生常见的错误,教师不急于进行纠正,又请学生开展争论,最后才讨论出结论。

3、 教师引导的效果。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需要少而精。本单元为了解决难点,牢固基础知识,教师提出了对比性的问题:以前学的分数加减法与今天学的分数加减法有何不同?提供了两组题组原来的写法和现在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还组织了两次必要的齐读、,并在学生发生争执而无法统一意见时给予明确的指导。使学生学得明白,使关键的结论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单元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加强,在同学汇报时有的错漏仍得不到及时地发现;反馈不够全面,未能对全班堂上练习进行全面了解、

及时批改。尤其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还不够,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