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杨西慧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体验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环节(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意义:

反思(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环节(二)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反思(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

环节(三)合作交流,构建面积单位:

反思(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听了,忘了,看了,记住了,动手了,理解了。”在教学感知面积单位时,设计教学活动,我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站一站、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再现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

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可以说整个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这节课概念性知识点较多,需要给学生大量的体验,由于时间关系感觉给学生的体验还不够,导致知识点落实得不够扎实。还有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对组员的合作学习,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监督的还不够,有的学生不知所措,还有的学生孤军奋战??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刻反思并研究的。

 

第二篇:《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民主协作 自主探索

——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 面积和面积单位》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

根据教材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体验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每四人两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2

要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创设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要允许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借助多种媒体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具体运用以下教学法:

1.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3.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4、矛盾激趣,引导探究: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创设了一个“用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 3

的大小”的问题情境。第一组两个图形方格数不一样多,但每个方格大小相同,第二组两个图形方格一样多,但每个方格的大小不相同,使学生在矛盾中意识到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明白了规定面积单位的原因。

六、说教学程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 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于这一点,我把这节课分为四个层次:创设情景——形成概念——体验探索——反思评价。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创设情境:看图片,与姚明比高矮,观察手掌面的大小。

2. 提问:和同学比手掌面的大小,问:你是怎么比的?

3. 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比大小。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4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三角板、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

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它们的面积在哪儿?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剪拼、割补、画格、同一物体度量法等

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 5

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

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

“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

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

是什么。在学生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对面积

进行简单表述。再有物体的表面大小迁移到封闭图形的大

小,完善学生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4. 动手操作,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

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

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

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

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

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

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6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用上面的方法还是比不出物体大小?你还有其它办法吗? 讨论: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 自学研讨,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 7

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⑥听一听: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自我介绍。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 完成教材74页做一做。

要求:

a、先估一估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有多大?

b、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c、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d、将测量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2.说一说,测量身边你喜欢的物体表面的面积用什么单位合适。

3.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 8

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七、说教学反思: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使用了活动教学法、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和体验,然后得出结论,

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 9

这次我思想开放了,我采用10+30的课堂模式,自己在课程上活动不超过10分钟,而将30分钟交与学生让学生充分自主活动,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当同时又有一些失败与不足:

1.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够了解,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

2.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10

民主协作 自主探索

——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 面积和面积单位》 说课稿

课 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 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说 课 人: 陈君

工作单位: 广河县庄禾集小学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