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故事教案

《一个小村庄故事》教案

教学背景: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时间正值三月,阳春三月,正是万物萌发,百鸟争鸣,植树造林的季节,结合植树节,搜集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用具体的事例展现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利和害。学习相关的课文,从思想上引起共鸣,从心灵上给以震撼,从而达到学习课文的目的。

教材分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二单元中的课文。前者是一篇精读课文,后者是略读课文,两篇课文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的思考。两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做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篇幅短小,语言朴实,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变迁。这篇课文反映的内涵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路旁的橡树》语言质朴,情节简单,讲述的是与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这两篇课文反映的思想内涵都相同,两个故事是形象鲜明的对比事例,因此两篇课文整合穿插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得益彰。

教法:

在这堂课中,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景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郁郁葱葱 湛蓝 甜润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村庄的变迁,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 /20110324/6631916_151124371195_2.jpg

播放背景音乐,欣赏美丽的小村庄,绿树郁郁葱葱,天空湛蓝深远,小河欢快流淌。

2:师:这个小村庄美不美?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小村庄?这样一个鸟语

花香的村庄,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

2:小组交流识记字词。课件出示字词。

3:检查学习情况,分段朗读。

三:再度感悟,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讲述课文,播放课件演示。

四;师生共悟;

1:边读边画,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200708/20070827003718720.jpg

2:小组交流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3:品悟学生找到的句子,多媒体演示。

1)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裸露的土地指什么?

2)“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引导:指的是大量树木被劈柴后烧掉了

3)“山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引导:指的是小村庄的人们仍旧在不断地砍伐树木,靠自然的给予过着安逸

的生活。

4)“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引导:破坏大自然,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4:课件展示高大挺拔粗壮的橡树 ,引起学生的好奇,这是哪里的一棵树?

是小村庄遗漏下的还是生长在别处的?引导学生读《路旁的橡树》。

1)找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对待橡树的态度:“计划是不可以更改的”“橡树是

不可以砍得”。体会感悟

2)为什么坐车经过这里的人都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5.悟情感,明主旨。

(1)看到树木不断的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的扩大,你是什么心情?(惋惜,

难过),看到路旁的橡树高大挺拔,你又是什么心情?(高兴,自豪)

2)朗读感悟,,读出对小村庄人的难过惋惜,读出对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赞

美。 3)如果时光能倒流,在悲剧没发生之前你想对村子里的人说些什么?学

生畅所欲言。

五.回顾全文,课外延伸

1.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我们人类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举例说明 2.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珍惜,保护环境?

3.每人写一份保护环境的倡议书。

六: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懂得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破坏了大自然,我们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保护大自然,就会从中获取更大的财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界才更美好!

教学反思:

在教学课文时,尝试主题内涵相同的课文整合实验教学,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鲜明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易于学生对课文的充分理解,对课文主题的洞悉。但是两篇课文整合在一起,阅读量大,讲授内容过多,有囫囵吞枣的感觉,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对课文整合的实验教学,有待于进一步锤炼。

 

第二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案例

《赵州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赵州桥》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共分4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而且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处于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但对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个别同学不能开动脑筋思考。而且信心不足,更多的学生愿意听其他人的发言而自己不积极主动。因此,授课时要注重调动全班同学积极性。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第一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世界闻名”、 “创举”、“雄伟” 、“雕刻”、“遗产”等词语。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字、词的理解是基本的要求,也是理解课文的保障。)
    第二 能力目标。运用“参加”、“既……又……”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造句,使他们能够联系实际做到会用。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锻炼。)
    第三 思想品德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国情愫。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旨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感到骄傲是本文的中心意图。)
    【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直接领悟文章主题,所以只有通过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课文在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通过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用幻灯片展示,有感情朗读课文来使学生掌握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以达到预设目标。)
    【教学难点】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的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例如课文在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时,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然后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具体说明。这样便使描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三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写作,因此,对于这种写作手法还不能轻易理解。通过让他们读课文,思考每一句话的意思来自己探索发现,一个自然段里的句子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展开写作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既实现了我的预设目标又能让学生深刻记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完全自己理解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引导。对于较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利用幻灯片图片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搞活课堂气氛。)
    【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提问导入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可以自然导入新课,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运用电教设施,利用幻灯片展现赵州桥风采。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范读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避免学生不认真听讲讲。)
    三、再读课文,仔细品读
    1、此环节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设计意图:以使课堂变得活跃、新颖、吸引学生。)
    2、巧妙提出问题,如:赵州桥的别名一问题采用赵州桥有问题想考考大家的方式提出。
    (设计意图:令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猜谜中学习的。用不同的方式将问题巧妙的提出可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枯燥感,真正实现轻松学习。)
    3、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注重在全班同学面前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重视、并有利于学生牢记。)
    4、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教导,如:第二自然段总写句的运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5、使学生通过读的练习,从语言的实践中来体会“既……又……”这一对关联词语的并列关系。
    (设计意图:避免讲语法术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幻灯片将“既”和“又”后面内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恰到好处。真正做到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并让学生用这对关联词说句子,使他们做到会用。)
    6、同样通过让学生读来突破对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承上启下作用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我加以引导,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7、利用幻灯片以不同顺序翻出描绘龙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分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这样既使学生了解赵州桥外表的建筑美,又使学生懂得在书面表达中如何正确使用标点。)
    四、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文章结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知识探索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知识面、着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六、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业】
    1、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
    2、 画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赵州桥。
    (设计意图:综合学科间的相关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绘画能力。)
    【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赵州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世界闻名”、“创举”、“雄伟” 、“雕刻”、“遗产”等词语。
    2、能力目标。运用“参加”、“既……又……”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有感情朗读课文。
    3、思想品德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国情愫。
    【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世界闻名的建筑?
    2.谁能概括地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而闻名?
    3.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同学们能叫出它的名字吗?(板书新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欣赏一下这座千年古桥。 (幻灯片出示赵州桥图片)
    2.只是见到这座桥的图片,我已经被它吸引,为它动情,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会用怎样的文字来讲述赵州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赵州石桥。
    3.听老师给同学们读遍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思考:作者笔下的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4.请同学们拿起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可以请教字典、请教老师。还要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仔细品读
    1. 赵州桥的独特设计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知道这座桥坐落于什么地方吗? (幻灯片出示地图)
    3. 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又建造于哪个年代呢?(幻灯片出示答案)
    4.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桥可以称为石拱桥呢?
    5.老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的朗读还知道了赵州桥在世界上都很有知名度,谁知道老师是从哪个词得出的结论?(课件出示“世界闻名”的解释)
    6.我听说赵州桥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问题 (幻灯片出示:赵州桥问:“我还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吗?” )
    7. 你们知道答案吗? 这里的济还读什么音?
    8.咱们的设计师李春还参加了建造,现在老师要说这个“参加”的“参”也是多音字,谁来说说它还有什么音,都能组什么词?谁能用“参加”造句?
    9.现在谁能概括的告诉老师,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世界闻名)
    10.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样2个问题:(1)全段有几句话?(2)每句话都是写了什么?……第二句话从数字中体现了赵州桥的雄伟,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就要注意把这两个数字读的重一些。
    11.找一名同学读读第三和第四两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能够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也表现了赵州桥什么特点?
    12. 那么具有这种特点的桥有什么优点呢?找同学读读第五句话和第六句话……你告诉老师这样的桥有什么特点?
    13.(幻灯片出示: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我们把“既减轻了”后面的内容和“又减轻了”后面的内容交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想一想:意思变化了吗?
    14.你能用 “既……又……”说句子吗?
    15.“赵州桥的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清楚的告诉老师“创举”是什么意思?
    16.第六句话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还告诉了我们赵州桥怎样?
    17.“冲击力”的“冲”还有一个音是什么?
    18.“节省”是什么意思?“节省”的“省”还读什么音?
    19.现在告诉老师整个第二自然段都是围绕这一自然段的哪句话来写的?
    20.那么我们就说第一句话是本自然段的什么句?这一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写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板书:雄伟坚固)
    21.现在老师读这一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
    22.找同学来读读老师这里的资料库,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赵州桥究竟有多么雄伟坚固。(幻灯片出示资料库)
    23.大家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24.请大家默读这一节,思考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5.“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雕刻和精美是什么意思?“精美”的反义词是什么?
    26. 课文中主要描述了几幅雕刻图案?
    27.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8.第一条龙什么样?
    29.第二条龙呢? “前爪”的“爪”还有什么音?能组什么词?“遥望”是什么意思?
    30.第三条龙什么样?
    31.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那么为什么选择描述这3幅图案?
    32.作者只写了这3幅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幻灯片出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3.龙是不是真的在游动啊?……对,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34. “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5. 说得很好!再请同学看课文中“有的……有的……还有的……”后面是什么标点?这些标点说明什么? 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老师翻出的是什么内容同学们就读什么。(幻灯片翻出相应的句子)
    36. 同学们,这样读了以后,你们明白了用分号的道理了吗?
    37.谁能给老师总结一下第3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板书:图案精美)
    38.让我们齐读第3自然段。
    39.本文的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40.谁愿意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
    41. 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现在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42.课文里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个“遗产”是什么意思?(板书: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句话在全文占有什么地位?是这篇文章的什么句?
    四、回顾总结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赵州桥世界闻名是全文的总起(板书:总起); 第2、3自然段分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栏板的图案精美(板书:分述);第4自然段总结了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板书:总结)
    五、知识探索
    1.你们知道吗?在河北还有一首流传很广的京剧名字是《小放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幻灯片播放)
    2.我们都知道赵州桥是以地名而命名的,请同学们再为这座桥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六、升华主题
    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应该为我们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勇于发明创造的精神,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画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赵州桥

学习目标】

  1、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析、饰演两个角色。

    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3、能通过初读课文,感知主人公的性格,并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学会与人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

  1、标小节号。

  2、读通课文,自习生字、词,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教师:

  课件、陶罐与铁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陶罐和铁罐:

    师:老师手上拿的是──陶罐和铁罐,它们都是用来盛东西的(注意盛的读音)。它们的区别是——陶罐容易碎,所以老师轻轻地把它放下。

  2、从前,在国王的御厨里,你们知道这地方吗?(理解御厨──就是专烧菜给皇室人员吃的厨房),也有一只陶罐和铁罐,你看出这是两只怎样的罐子了吗?(看课件图)

    板书铁罐:傲慢陶罐:谦虚

  3、师: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


二、初读课文

  1、师:自由读读故事,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谁能正确、响亮地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懦弱争辩兴奋惊讶神气恼怒羞耻理会流逝宫殿荒凉光洁朴素价值轻蔑

    掘出来相提并论

  3、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给你点提示,你自己试着说说看,也可以跟同桌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国王的御厨里,铁罐(  )陶罐。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铁罐(  ),陶罐(  )。


三、读课文,分析两个罐子的个性

  1、自由读2到9小节:

    师:请你仔细读读2~9小节,把有关陶罐的话用横线划下来,有关铁罐的话用波浪线划下来,可以边读边划。

  2、反馈对读。

  3、师: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陶罐和铁罐怎样的个性呢?这样的陶罐或铁罐该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自己练一练,并用着重号把对话中需要注意的词语标一标。

  4、反馈:

    傲慢: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敢/你肯定不敢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就/懦弱

    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我/敢/相提并论/要/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什么/总/你

    板书铁罐:目中无人、蛮横无理、自以为是

      陶罐:不敢,铁罐兄弟。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相互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真宽容,愿意“和睦相处”

古诗三首

一、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5个生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游园不值》教学过程

一、谈春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能回忆起描写春天的诗句吗?春天一到,姹紫嫣红,诗人叶绍翁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一下春景,他看到园中春景了吗? (出示游园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去,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好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虽然最终没有等到主人回来带他进园欣赏,但从那一枝斜斜地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该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 

一、抓住“小扣柴扉久不开”让学生追究久不开的原因。让学生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细读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从而弄清“久不开”的真正原因,体会上下句倒装的关系。再让学生口头练习把诗句中的倒装句改为直叙:“让我轻轻敲门很久也不开门,大概是园林的主人害怕客人的木屐踏坏那些青翠的青苔吧!”而让学生掌握作者的逆向思维方法,也就是联系上下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接着又进一步抓住“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为下文诗人看到红杏的快慰心情的转变打下基础。这也是教给学生体会感情的学习方法。

二、抓住“春色满园”的“满”字,激发学生想象春色之美,并从描述春色满园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教师设题:诗人根据什么想象园内春色满园,你能从一个“满”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述园内美丽景色。发展学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然后再问:诗人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到园内满园春色,感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快慰心情。

三、抓住三四句中“关”和“出”这一对关键词一对矛盾对立的词去引导学生探索体会这两句的深刻含义--春天美在富有生命力,任何东西都阻拦不了,教师提出:是谁关住春色,用什么“关”住春色?红杏是怎样“出”墙来?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这些设问由浅至深由现象到实质。富有思考想象价值也有趣味性。这就比较顺利的让学生领会诗句的深刻含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

3、引导讨论:“一枝红杏出墙来”,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课后同学们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饮湖上初晴雨后》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苏轼是我国宋朝著名的大文学家、大诗人,他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我们学过他写的诗吗?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苏轼写的诗歌,《饮湖上初晴雨后》(同时板书)

1、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可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你去过吗?说说西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那么,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纲学习。(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3、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潋滟”“空蒙”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4、 打开书,翻到60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1、 通过自学,你已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 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 随着大家的联想,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晴揽湖光,只见湖面波光闪闪,明艳妩媚;雨观山色,又见水雾迷蒙,飘飘渺渺,是另一番奇景,难怪作者要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比喻西湖。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4、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5、 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6、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7、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西湖的景致吗?

8、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晴”、“雨”。)

9、 现在,你们面前就是西湖美景,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10、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11、 诗中第一句写景,第二句议论,表达作者对西湖的喜爱。

作业:完成背诵。

第三教时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通过读诗,《饮湖上初晴雨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图画。那么《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三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2、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3、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老师巡视指导。)

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早上,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它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大家再试一试。(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展示一学生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学生学得很开心。 ]

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如果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学生们沉思)

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总结得准确、适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育对学生终生有益。]

(看着图画,练习背诵,纷纷举手。)

不少同学想试一试,咱们一块儿来背诵。全体起立,背诵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全班同学放声背诵)

回去再找几首描写春天的诗句。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养花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新词,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乐趣,感受生活之美好。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二)疑点

  老舍先生从养花过程中得到了哪些乐趣?

(三)解决办法

  l.读中感悟,也可联系自身经历。

  2.小组讨论中加深理解。

  3.教师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组织学生阅读感悟与讨论、交流;提供媒体展示;相机点拨;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阅读感悟;小组讨论;班上汇报;积累好词好句,扩展练习。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花吗?哪位同学养过花?把你养花的感受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学习《养花》,看看老舍先生对养花有哪些独到的感受。

  板书:13 养花

(二)初步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词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或完成预习要求中提出的问题。

(三)汇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

  2.说说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

  3.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4.谈谈已经读懂了什么?

  (1)老舍先生养的都是好种易活的花。

  (2)养花很辛苦。

  (3)养花能增长知识。

  5.提出不懂的问题。

  (1)“花草自己会奋斗”是什么意思?

  (2)养花其实很辛苦,而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朗读课文。

  2.课下搜集老舍先生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人品、作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或对老舍先生的印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探究

  1.自己默读、感悟。

  2.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讨论疑点。

  3.班上汇报。

  采取一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及教师点拨的形式。

  着重理解这些内容: 

 (l)“花开得大小好坏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可以体会出作者爱花,确实把养花当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感。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会奋斗的花草”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灾害的花草。)这是作者养花的特点。

  (3)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4)养花有益身心。指养花锻炼了身体,消除了疲劳。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感情。

  这里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这就是“有益身心”的意思。)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这是多么有意思呀!”这就是作者劳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

  投影出示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5)作者养花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与朋友分享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这也是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6)当花受到摧残时,养花的人难免忧伤,这说明作者对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伤心中表现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7)养花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否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正说明作者爱劳动、爱生活。

(三)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感受喜与忧,笑与泪。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养花的新认识。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摘抄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

  2.自主作业: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你养过花,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

  3.实践活动:每人养一种花。

理想的风筝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