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东回中学 教师:李艳丽

曾经,文言文教学存在较严重的“嚼烂了喂”的现象,致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功利心在作怪,课堂上总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死抠基础知识与所谓考点,将本应灵动活泼的文言文内容分割得支离破碎,文言文的美感不复存在,学生的积极性掉到谷底。我感觉自己辛苦,学生学得麻木,文言文该怎么教,这让我陷入了深思。

讲文言文我喜欢扣“文眼”,同样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也采用的是“一字教学法”一锤定音。当时的苏轼被贬黄州,作者有职无权的官,苏轼在文中自称“闲人”,那么这篇课文讲的就一个“闲”字。一字教学似乎课堂内容缩略了,可操作起来,还是有很多麻烦和疑虑的。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留下很多遗憾:

一是觉得孩子们的辩论虽然很热闹挺高潮,但焦点太集中,思维比较浅,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如果我不跳出来指点一番,总觉得这样的课堂比较低效。

第二还是“受不了”这样“自由”的过于“开放性”的课堂。如果不把我事先在网络平台上准备好的东西让学生调出来阅读,然后引导他们进入我最后的预设,把我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也是开放性的)展示出来,我会觉得这堂课整体结构太不完整了。

第三觉得课堂容量还是太大,有不少的知识点不够时间给学生好好吃透。特别是品赏文章的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才刚刚酝酿思维,潜心雕琢字眼,我呢,一看时间,就急不得的了,马上就说我们边交流边思考,意识化的行为抢夺了学生的思考。还有,品味“闲人”给的时间不够,学生还不能充分的透彻的理解,我也就帮忙分析了,不该! 第四觉得知识的上下联系还不够,没有和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这个知识点原先在哪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联系。学习散文的方法框架怎样?要帮助学生构建起来。

细细想来,还是觉得讲得太多。自己还是不够勇敢。

我显然还是在用旧标准来评价我们正在探索中的课堂。我习惯了多年来得心应手的课堂模式:起承转合,呼应对称,结构严谨,步步脚印??教师是绝对的掌控者,是课堂的灵魂人物。

而正在探索中的课堂“摧毁”着教师的灵魂地位。而且,当教师的地位被“摧毁”的同时,尚在成长中的孩子们还不太有能力把自己的灵魂地位合理科学地呈现出来。于是,课堂难免散,甚至难免乱。用传统标准来衡量,这样的课堂,扎扎实实“落实”的东西太少了。

于是,老师心慌心怯心急,当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的时候,“杀将回来”占领课堂便成为了理所当然。

传统的优质课堂是一个精美的瓷器,而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各取所需各有发展的课堂超市。当课堂不再是流线型的呈现形式,如果我们还是用老的课堂评价标准,那自然会纠结然后回到老路上去??

少讲,甚至不讲,真的需要教师的定力智慧还有信仰。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详)

记承天寺夜游

(八语上第六单元27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同学们,让我们用“闲”字组词,比一比,看谁反敏捷?你 看到“闲”,想到了什么?并请同学交流。

一、集思广益,引入文本

1、导入新课。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出示灯片1,学生朗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请同学们告诉大家“我所了解的苏轼”;(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苏轼以其卓著的文学才华、体恤爱民的为官之道、坚强的人格魅力名垂宇内,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法国世界报曾组织专版报道生活在“第二个千年世界的12位英雄人物”,苏东坡是中国唯一的入选者。)

3、为了便于我们体会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请同学们通过大屏幕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出示灯片2)

二、反复朗读,熟悉文本

苏轼的这篇文章究竟是怎样的别具一格呢?我们先通过朗读来熟悉课文。

A、(出示灯片3)听示范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至少要朗读两遍以上。边读边想: 1

文章哪些句子在叙事、哪些句子在写景、哪些句子在议论呢?在相关的地方做上标记。

C、指名说出自己所做的标记然后分组朗读课文。(一组叙事,一组写景,一组抒情议论)

三、咬文嚼字,理解文本

通过前面的的反复朗读,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要求四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每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

1、(出示灯片4)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1)比一比看谁解释最合理。

(2)(出示灯片5)讨论翻译重点词句。(可开展小组竞赛)

2、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四、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前面我们大致梳理了文意,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1、(合作学习一,出示灯片6)阅读文章中叙事部分文字,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他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呢?(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板书:叙事:寻友 赏月)

2、作者看到的月色如何呢?(合作学习一,出示7)请齐读文中写景部分文字,读后思考交流。

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读到的月夜景色。(庭院里自上而下,都充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⑵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你看到这样的月色后的感受?(提示:空灵、皎洁、明净、澄澈、清凉)学生板书。(作者用几句精炼的话就描绘出了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将冷月清光描摹到了极处。)(板书:写景:月色 空明)

3、(合作学习一,出示灯片8)看到这样写月而不见“月”字的美景,苏轼有何感慨?默读抒情议论部分文字,合作探究:具体说说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这里的“闲人”的意思绝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具有闲情逸致的人。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是他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心境的流露。)(板书:抒情议论:乐观旷达)

4、请大家再次齐读全文,注意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五、走进生活,运用文本

1、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对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 2

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合作学习二,出示灯片9)(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能否战胜挫折的关键。在逆境中磨炼出你的意志,不要去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让我们记住梁启超所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当挫折来临时,我们借用高尔基在《海燕》一文的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出示灯片10)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在挫折面前应该有怎样的心态,现在我们再通过几则名言警句来加深体会,齐读名人名言,将你最欣赏的句子记录在摘抄本上。

3、(出示灯片11)结束了前面的合作学习,我们现在通过背诵课文,来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吧。

六、(出示灯片12)结语: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谢谢同学们,请同学们一起说:“谢谢老师,老师们再见!”)

七、作业布置。

1、课内作业。拓展延伸:制作读书卡片。(出示灯片12)

2、课外作业:

①课外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②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空明

抒情、议论: 乐观旷达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