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 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 销声匿迹 呈现 风雪载途 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大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然 作出科学解释 逻

的 追究因果关系 顺

语 序

言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

在导入新课后,学生一听又是说明文感觉很枯燥无味,可是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四幅画面:草在长,花在开放,蝉鸣,五花山,白雪飘飘,并介绍在不同的季节动、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都在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有趣,眼前一亮,这样我就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就是介绍什么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的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第二篇: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反思

6、大自然的语言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尉丹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诗歌更是一种召唤——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文中3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3.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本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

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体验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生成与提升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请你看看!(板书“语言”,出示课件)

1、多媒体展示画面: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

师:说一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电闪雷鸣——要下雨了;公鸡打鸣——天亮了;黄叶纷落——天气冷了,秋冬将至;燕子低飞——大雨要来。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这些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

生:大自然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大自然的小诗,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检查读音情况,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节)。

师:老师想请10位同学合作读完这首诗。谁想读?

师: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没有读正确的同学纠正字音。

3、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嵌在、撒在、搬起、游泳、钓鱼、睁眼、鱼鳞、蚂蚁、大雁、晴天、逗点、省略号、汪洋)

指名认读词语。

4、再次正确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师: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回到课文里找一找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笔在课文里圈一圈、画一画。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小组交流你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

2、互动交流。

师:谁想说一个你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三小节:白云高飘,是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

(1)师:白云和蚂蚁就像小小的天气预报员能准确的为我们预报天气。谁也想作一次预报员为大家预报天气?

(指名读诗句)

师:知道了白云高飘是晴天,我们就可以?

生:安排郊游;放心的游戏? ?

师:知道了蚂蚁搬家要下雨,我们就要?

生:带好雨具;不出门? ?

(2)师:看来读懂大自然的语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我国劳动人民还总结了不少有关天气的谚语呢,你知道哪些?

生自由回答。

第四、五小节: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

(1)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里的“逗点”“省略号”分别指的是什么?

生:“逗点”指的是蝌蚪;“省略号”指的是大雁。

师:句子后面的问好是在问我们什么吗?

生:不是,这是个反问句。

师:谁来作只小蝌蚪,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指名读)

师:哪一群小蝌蚪要表达大自然的语言?(小组读)

(2)师:愿意做个传达消息的使者告诉我们大自然有趣的语言吗?(指名的)

(3)师:你还知道大自然中的哪些传达四季到来的语言?(指名说一说)

第六、七小节:大树的年轮,一年只长一圈;鱼鳞上的圆圈,一圈就是一岁。

师:(课件出示图片)你读懂了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学生说出从树的年轮和鱼鳞片中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师:让我们读读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给那些不知道的人?(指名读这两小节)

师:更神奇的大自然的语言写在喜马拉雅山巅,写在江南的庐山。我们一起去看看。

第八、九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汪洋地质;“漂砾”,推测冰川地貌。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三叶虫”化石,庐山图片。(观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视频资料)

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找、阅读,了解更多的动植物化石,懂得更多大自然的语言。

师:谁来告诉我们这一大自然的语言?(指名读。引导读出“三叶虫”化石的古老,山巅的高、险,汪洋的深、广,等)

师:谁在带大家到江南的庐山看看大自然的语言?(指名读。)

3、读后交流

师:读了这八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什么?

师: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师: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大自然的这些语言?

生:不是。

师:让我们告诉自己: (读最后一小节)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4、配乐再次自由读课文。

师:会学习、爱思考的孩子们,再去课文中聆听一遍大自然的语言吧!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引发思考:你是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孩子吗?你有去了解大自然的好方法吗?和大家说一说。

2、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小节小诗。

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课文的科普性较强,教学设计时重点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中写到的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使人联想到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初步学生合作,在朗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渴望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愿望。

本节课在有意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以问代讲,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让学生充分表达,感受两种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让孩子们带着感受进行感情朗读。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对小组合作的指导不够,问题设置的指向性还值得再斟酌。如果出示文字提示,“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自然段,这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__。”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就会组织的较流利。

通过讲这节课,我有许多的收获,并且发现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同时,我认为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办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教学互助、教学互长真正落到实处,坚信多思出智慧,只有想到,才能做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