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和思考 戴娟

新课程教学,不可在套子中跳舞 ——对《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和思考 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二语文组 戴娟

案例背景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自上世纪80年代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成为经典选文。在20xx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初审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这篇小说被选入《语文》必修5。

典型案例举隅

备课之前,笔者翻阅了近几年语文教学杂志中的几篇案例,简述教学目标或设计如下:

案例一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20xx年第05期 作者:周波) 教学目标:1、分析把握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人物的典型性。

2、挖掘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进而准确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案例二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1期 作者:徐昌才 李惠珍) 教学设计

一、看插图:比较品析

1

《装在套子里的人》附有两幅插图,是前苏联伟大艺术家库克雷尼克赛的作品,分别截取故事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两幅生活图景如画,利用这两幅插图设计方案:先安排学生阅读文本,再观察插图,结合插图复述文本相关内容。注意:不要忽略或遗漏重要的细节情景。

此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拟标题:拷问灵魂

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别里科夫的终身大事,包含五件小事:“相识相恋”,漫画事件,骑车事件,滚楼事件,别氏丧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别里科夫的思想和灵魂,设计如下问题:

(1)这一部分叙述了哪几件事,请分别用四五个字来概括说明;

(2)给这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从下列三个中选取一个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恋爱事件,婚姻大事,终身大事;

(3)试以其中一件事的细节描写为例说说契诃夫的讽刺艺术。

案例三(来源: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教案》语文人教必修5) 三维目标:

1 了解契诃夫及其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理解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

4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

案例问题分析

一 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

中学阶段传统的小说的教学内容通常以“三要素”为抓手,这当然是把握小说主题的基础。若从现代小说研究的新视角来关照,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现代新兴的借助声光电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都充满了选择性和创造性,教学方式都能再现授课者的思想观念和智慧。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能给学生学习提供多大的思考空间,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尝试挑战自己的思维深度极限,这些都是当代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从以上三份案例可以看到,三位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这是我们习惯的小说的常规抓手。不同之处:案例一采用采访调查涉案人员有关别里科夫死因的方式展开对作品的挖掘和解读,教学方式新颖,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入;案例二在案例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插图来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使教学的切入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易于激发学生研究作品的兴趣;案例三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明确了“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理解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与作者欲寓的时代特点息息相关,社会环境描写的提炼分析是帮助挖掘作品主题的极好的抓手。基于以上的比较分析,笔者确定教学重点为对作品环境描写的把握和分析。

二 教学深度的确立

三份案例的教学深度基本上是停留在通过补充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等的介绍之后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揭露奴性心理,批判奴性心理对人的戕害。笔者认为这些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的确让观课着耳目一新,但课堂教学的本质还是 3

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深度的把握以及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三 小说基本术语在课堂教学中的选用

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的学习。期间,师生们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本册教材主编曹文轩先生高屋建瓴,从“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种小说的基本元素出发,引领我们深入浅出的领略欣赏了思潮迭起、流派纷呈的外国小说的大致轮廓和创作方法,使我们师生共同受益,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了高格调的审美情趣,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以上三份案例除涉及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三要素外,均未涉及到外国小说的其他术语,当然这是由教材编写者前后理念差异造成的。但此刻,我们再教授一篇外国小说时就不能再只停留在三要素的教学上,而应根据作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要点。

针对以上三点,在先行者的基础上和新课程背景下笔者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创新教学设计

笔者以为学生设计的学案为线索来简要说明对这篇经典名著的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契诃夫及本小说的创作背景。

2 能准确概括典型情节。

3 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4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4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填写作者姓名)(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1880年,在大学期间开始写作,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著有《变色龙》《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背景介绍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工人运动逐渐展开。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小说知识回顾

(1) 根据注解②可知,这篇小说的结构方式同《天方夜谭》和《丹柯》为( )。(大故事套小故事)

( 2 ) 小说的叙述角度分为哪两类?本文的叙述角度为(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

(3 ) 小说人物根据性格的复杂简单可分为哪两类,分别举例说明。《装在套 5

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属于哪一类?(扁平人物和圆型人物,扁平人物)

(4 ) 情节的运行方式:基本模式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中

常常有情节的摇摆)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问题导入:鉴赏小说从何处入手?( 学生答:典型情节、人物、环境 )

二 信息筛选

1 请根据情节发展概括典型情节。

(独立思考,考察概括能力。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准备结婚、漫画门、骑车门、争吵门、摔交门及别里科夫之死)

2 本文的情节运行方式为( )

(根据上题概括学生讨论,引起两生争论,一学生说别里科夫要结婚的情绪从

最高点递降,另一学生说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姐弟的矛盾冲突逐渐升级。 结论:情节的运行方式为层层递进)

三 合作探究

1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自读小说1-5段,分析概括别里科夫的形象,关注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表情的描写,同桌交流)

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为( )

(设计目的:练笔,人物性格特点的规范全面表述。)

(讨论概括为:别里科夫是一个唯沙俄专制统治的法令是从的可怜可恨又可悲的小人物,他保守胆怯、谨小慎微、惧怕一切变革)

6

(此处有两次讨论和深入探究:学生对人物的形象分析由别里科夫延申到对华连卡和柯瓦连科的形象分析。

第一次:骑车门后,别里科夫要到华连卡家劝说姐弟俩,假如当时只有华连卡在家,情况会怎样?如果此时华连卡已经嫁给了别里科夫,情况又会怎样? 学生讨论结论为,别里科夫会极尽所能用自己的陈腐思想套住华连卡,而追求并享受自由的华连卡会极尽所能挣脱别里科夫的套子,这样故事情节会简化,但柯瓦连科的形象意义就没有代表性了,嘲讽的效果不够强烈。

我趁热打铁激起了第二次讨论:柯瓦连科姐弟的反抗能让辖制我们十五年之久的别里科夫一命呜呼,说明了什么?我们又是什么样的人,以至于在他们姐弟俩到来之前,别里科夫可以以他的唉声叹气辖制我们十五年?

学生讨论结论为,他们的反抗看似势单力薄,但却摧毁了看似强大的统治力量,说明只要有反抗就有动摇甚至摧毁外强中干的腐朽统治的可能。我们却正是那不幸不争的一味承受而不知所措的迷惘者。这样的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2 从别里科夫的哪些话语中可以窥探出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特点 。

(学生细读作品,可以找出如:

①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 ②作为一个年长的同事,我认为有责任向您提出忠告。您骑自行车,可是这种玩闹对身为青年的师表来说,是有伤大雅的!

③您还年轻,前程远大,所以您的举止行为要非常非常小心谨慎,可是您太随便了,哎呀,太随便了!您经常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上街时老拿着什么书,现在 7

还骑自行车。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事会传到校长那里,再传到督学那里……那会有什么好结果?

④)他说着从前室走到楼梯口,只是我得警告您:我们刚才的谈话也许有人听见了,为了避免别人歪曲谈话的内容,惹出什么事端,我必须把这次谈话内容的要点向校长报告。我有责任这样做。

……

从以上语句我们不难看到别里科夫生活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环境:禁锢青年的思想,到处都有耳目,告密者也随时会被告密……再结合学案中介绍的背景,别里科夫的人物性格形象特点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典型形象就是这样在典型环境中被塑造出来的!)

(有学生提出,在别里科夫的话语外也有社会环境的交代,如晚上九点后学生不能上街等。学生的发现有力地补充了我们对作品中典型环境的认识!) (讨论分析到这里,作品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了,学生们几乎都能说出对别里科夫的嘲讽和批判,对沙俄专治的不满;揭露奴性心理,批判奴性心理对人的戕害等等。但这样的结论似乎还停在较浅的层面,华连卡姐弟的人物意义何在?只要每一个别里科夫身边有一个像柯瓦连科这样的敢于与之对抗的人,世界就会被改变!

这也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塑造的形象也应该是相互对立并互相补充的。)

此时,本人在黑板上写下了故事中的听故事的医生伊凡·伊凡内奇的话语: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并请学生们置换身份,用伊凡的语气齐读这句话,从同学们铿锵是诵读中我听出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主题心领神会后反抗的坚定。 8

四 能力提升(此环节为第二课时教学研究任务,略)

1 细节描写的类别和作用。

2表现手法:幽默讽刺的艺术

教学反思

课后自问:这样的设计达到目的了吗?

回顾授课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和探讨争鸣的过程超出我的预想:

第一 课堂生成拓宽了对典型人物(除别里科夫以外的华连卡姐弟和我们)的形象分析涉及面,本来人物形象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生们的思考面加宽了。 第二 社会环境不是只存在于单纯的描写中,它存在于人物形象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典型人物的言行举止无不可以看到社会形势的影子。这种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远胜于投影一个创作背景后的让学生囫囵吞枣就接受的教学方式,对作品主题的分析和把握加深了。

第三 零散知识点的串联回顾,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小说欣赏的理论在作品阅读中得到了实践。

不足之处即结尾部分的简单处理在第二次课做了相应的补救。

有了以上收获,再谈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学生们的眼前浮现的不仅有那个众人皆知的别里科夫,还有他背后那个无处不有耳目、无时不想禁锢青年们思想的沙俄专制的时代,更有在压迫和禁锢下追求自由、永不屈服的柯瓦连科们;再读到其他的小说作品时,学生们也会运用根据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形象的关系来分析形象性格特点形成的前因后果的方式方法解读作品,能够更加准确地领会 9

作品的主旨。

作者:戴娟(电话:153xxxxxxxx 邮箱daijuan05@sina.com)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湖中学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48号 10 (430077)

 

第二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

刘树文

小说教学“师生互动”的具体操作模式是:①预设目标,师生协商共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具体的内容。②自由阅读,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围绕小说“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三要素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③讨论、交流、根据预设目标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各自观点。④教师点拨,引导思路,发挥个性,补充遗漏,纠正错误。

课前准备:根据小说的学习特点,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小说的知识,了解小说特点及三要素。让同学们知道学习小说的重点、难点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欣赏小说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要注意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就塑造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回忆初中学过的契诃夫的《变色龙》,了解作家的有关情况和作家的写作风格。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问题答案不统一。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师: 人不能活在袋子里,更不能活在套子里。当我们被套在套子里的时候,要极力摆脱它。可是在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却有一位自觉自愿的装在套子里并极力的想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板书课题)

师:本文作者契诃夫大家知道些什么?包括从课文注释中了解到的,或从其他课外书、上网了解到的,都请说来听听,好吗?

生1: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贫困,对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疾苦、思想和要求有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基础。

生2:代表作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生3: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生于1860,他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

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

生4: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说明本小说是以写人为主的。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人为什么被装在套子里?又是什么样的套子呢?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有哪个同学能告诉我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生:别里可夫。

师:本文主要写了别里可夫的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1)介绍别里可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2)别里可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倒数第3自然段)。

(3)埋葬别里可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可夫”(最后两自然段)。

师:你感觉别里可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两个字概括。

生1:愚蠢。

师:为什么?

生1:他晴天还穿着雨鞋和棉大衣,这不是“愚蠢”的表现吗?

生2:与其说他“愚蠢”还不如说他“怪”

师:这个同学说得好,我也认为“怪”比“愚蠢”好。他既然是一个“怪”人,怎么个“怪”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请大家再把课文认真的读一遍,同时找一找那些地方能够体现出别里可夫是一个“怪”人?

(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别里可夫画像)(提示:处处用套子;外表、思想状态、具体事件-----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

师:别里科夫是个“怪”人,是因为他用“套子”把自己装了进去。这个“怪”、这些“套子”体现在他的外表、思想状态和具体的事件中。下面我们一一来分析。

师:他的外表是什么样的?

(学生细读第1自然节,学会筛选信息。划出标志性的句子。)

生1:他晴天穿雨鞋、带雨伞

生2: 他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

生3:他坐马车让车夫支起车蓬。

师: 为什么会这样?

生: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在借套子躲避现实。)

师:他的思想状态怎样“怪”?为什么?

(学生精读第2、3自然节,学会概括。)

生1: 用套子套自己 :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生2: 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用套子套别人:

生3: 全校教师都怕他,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全城受着他的辖制,六个“不敢”。

师:“怪”在具体事件中怎样表现的呢?

·漫画事件

·自行车事件

(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从言、行中方面总结,重在“套子”的结果。)

生1:漫画事件: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事件: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当面与柯瓦连科交锋时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用多媒体屏幕展示表格)

师: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生1: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

生2: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师: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答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师: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生:“大决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师:对别里可夫悲剧性的一生是如何认识?

生1:可怜---受害者;可鄙---告密者,人格卑劣。

生2:可恶---辖制别人; 可憎---卫道士。

师: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说明作者塑造的别里科夫不是一个性格怪僻者,而是在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一类人物的典型。只要有产生这类人物的土壤,或者没有彻底铲除他们生存的土壤,生活就不可能彻底改变。

师:既然我们知道别里科夫是典型环境中的人物,那么谁能概括的分析一下这个人物?

生1:别里可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他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他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

生2: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别里可夫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的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提防“乱子”。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这一人物的典型社会意义是什么?

生:别里可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 师: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 环境和故事情节,对人物的把握处了在情节结构中和矛盾冲突中去分析外,更重要的是从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等细节处去刻画人物。这一点本文也做到了。处此之外作者刻画人物的最重要的什手法是什么?

生:幽默讽刺的手法。

师:何以见得,你能具体有哪些地方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

生1: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

生2: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

生3: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生4:文中写别里科夫指责柯瓦连科的一段话:“难道这还用解释吗?——那就做不得。”这段话恰好是对别里科夫本人的嘲讽。

师:课文中的讽刺手法概括的讲有哪些特色?

生1: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

生2:含蓄的对比。

生3: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教师强调:当然,运用讽刺与幽默,还得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得在遣辞、造句以及语气上斟酌一番。讽刺与幽默的运用,目的是要让所刻画的人物鲜活起来,更是作者褒贬感情的流露。这一点在阅读时要注意细心领会。

师:“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我想,这句话说的绝不仅仅是俄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有。

师:可否试举一例。

生1: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新生事物一点也不接受。我们院里有个老太太看到女生穿裙子都会指手画脚。

生2:我爸公司里有位员工,公司里无论上什么新项目他都会提反对意见。

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现实生活中这些有形、无形的“套子”呢?

生1:首先,我们自己应努力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不要让自己变成“套子式”的人。

生2:在学习中我们更不能因循守旧、固步不前,应勇于创新,不断探讨新的学习方式。

生3:对于“套子式”的行为、思想我们应坚决抵制。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很深刻。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中除了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而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即有的各种“套子”。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打破行为上、思想上、习惯上的所有的“套子”。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互动”,教师只不过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但是,作为互动式教学的一个尝试,在如何引导学生上,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

(作者 沂水县第一中学 刘树文 )

电话:130xxxxxxxx 221796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