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2. 学习夸张、讽刺的手法。

3.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重点及难点】

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篇小说的讲解,发现学生对小说阅读还是很感兴趣的,小说创设的情景较容易的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也很乐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学生很喜欢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同时会结合语言、动作、肖像描写来把握分析。小说讲读前,发现很多学生就已经做好了预习工作,对文章的内容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预学案”部分内容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幽默感。他自己说过:“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少有抽象的议论。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2.写作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3、当堂预习(务实基础,我们争取做到最好!)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憎恶(zēng wù) 削铅笔(xiāo) 祈祷(qí) 辖制(xiá) 撮合(cuō) ......

怂恿(sǒng yǒng) 癖好(pǐ ) 讥诮(qiào) 滑稽(jī) 安然无恙(yàng) ......

4.找主要人物,理清情节。 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漫画事件

别里科夫的恋爱(6—37)骑车事件

争吵事件

恋爱失败

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

二、小组合作讨论“设疑互探”部分

三、“展示评价”

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

1.对别里科夫形象的刻画,作者也运用了正面描写。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别里科夫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他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表现?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生活习惯、衣着打扮(有形的套子):

穿着: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胆小孤僻

用具:伞、表、刀装在套子里封闭保守

出行:坐上马车,支起车篷狭隘惶恐

住处: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害怕变革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逃避现实

顽固保守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

禁闭开除学生

2.同样,侧面烘托也对刻画人物形象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科夫的形象。请思考:

结婚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小说也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恋爱事件,“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为什么别里科夫的恋爱会以失败告终?

明确:首先是结婚的原因:是因为校长太太的撮合怂恿(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别人的游说,他应当结婚(这里的应当很明显是说按照世俗的标准,而非出于爱而产生的自然想要结婚的念头,用我们的话说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与世隔绝

而华连卡是一个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富有朝气的女孩,她是新思想、新事物、新生活的象征。别里科夫与她谈恋爱结婚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说明他也试图走出套子,摆脱困境,有对生活的渴望。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旧思想旧观念根深蒂固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他是不可能走出套子的。所以他的恋爱注定以失败告终。

【课后反思】

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注重引导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文学形象。因为,文学来自于生活,人物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身边某一个熟悉的或者曾经见过的人,让学生结合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认识的、或曾经见过的人的情感体验,再回到文本中来解读,对形象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2、学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1.欣赏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2.探究小说主题。

【学情分析】

基于前几册小说阅读篇目的讲解,学生对小说的基础知识都能掌握。都能够从人物、环境和情节着手去分析小说。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但可能仅仅停留于文章的表层,因此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时,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体会别里科夫以及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

一、“预学案”用8分钟完成下列文意理解题。

二、“探究案”

(一)探究主题

这位中学里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却对全城人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既不是校长,又不是市长,是谁赋予了他权利,能够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作者通过别里科夫身上的一系列悲喜剧,想要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结合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

原因:(1)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2)旧势力顽固,革命力量弱,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主题(可个性化解读)

明确:(1)揭露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抑,对人性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

(2)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社会批判意义,他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政治上成为反动统治的卫道士,现实中与众人格格不入。他的悲喜剧都是社会造成的。

(3)别里科夫最终死去,反映人民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

(二)赏析写法

小说是怎样用夸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

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夸大任务作用。

讽刺:通过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

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的可悲下场。

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

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其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世,“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三、巩固练习

1.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C )

A.车蓬 天方夜谭 胆怯 难堪

C.辖制 孤僻 唉声叹气 讥诮

2.文学常识

契诃夫是 俄 国著名小说家,他塑造的见风使舵、善于变相的奥楚蔑诺夫是小说 《变色龙》的主人公,而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别里科夫是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

【课后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 B.憎恶 恶梦 没精打彩 周济 D.撮合 怂恿 体统 消谴

 

第二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

刘树文

小说教学“师生互动”的具体操作模式是:①预设目标,师生协商共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具体的内容。②自由阅读,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围绕小说“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三要素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③讨论、交流、根据预设目标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各自观点。④教师点拨,引导思路,发挥个性,补充遗漏,纠正错误。

课前准备:根据小说的学习特点,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小说的知识,了解小说特点及三要素。让同学们知道学习小说的重点、难点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欣赏小说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要注意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就塑造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回忆初中学过的契诃夫的《变色龙》,了解作家的有关情况和作家的写作风格。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问题答案不统一。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师: 人不能活在袋子里,更不能活在套子里。当我们被套在套子里的时候,要极力摆脱它。可是在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却有一位自觉自愿的装在套子里并极力的想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板书课题)

师:本文作者契诃夫大家知道些什么?包括从课文注释中了解到的,或从其他课外书、上网了解到的,都请说来听听,好吗?

生1: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贫困,对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疾苦、思想和要求有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基础。

生2:代表作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生3: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生于1860,他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

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

生4: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说明本小说是以写人为主的。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人为什么被装在套子里?又是什么样的套子呢?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有哪个同学能告诉我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生:别里可夫。

师:本文主要写了别里可夫的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1)介绍别里可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2)别里可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倒数第3自然段)。

(3)埋葬别里可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可夫”(最后两自然段)。

师:你感觉别里可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两个字概括。

生1:愚蠢。

师:为什么?

生1:他晴天还穿着雨鞋和棉大衣,这不是“愚蠢”的表现吗?

生2:与其说他“愚蠢”还不如说他“怪”

师:这个同学说得好,我也认为“怪”比“愚蠢”好。他既然是一个“怪”人,怎么个“怪”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请大家再把课文认真的读一遍,同时找一找那些地方能够体现出别里可夫是一个“怪”人?

(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别里可夫画像)(提示:处处用套子;外表、思想状态、具体事件-----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

师:别里科夫是个“怪”人,是因为他用“套子”把自己装了进去。这个“怪”、这些“套子”体现在他的外表、思想状态和具体的事件中。下面我们一一来分析。

师:他的外表是什么样的?

(学生细读第1自然节,学会筛选信息。划出标志性的句子。)

生1:他晴天穿雨鞋、带雨伞

生2: 他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

生3:他坐马车让车夫支起车蓬。

师: 为什么会这样?

生: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在借套子躲避现实。)

师:他的思想状态怎样“怪”?为什么?

(学生精读第2、3自然节,学会概括。)

生1: 用套子套自己 :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生2: 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用套子套别人:

生3: 全校教师都怕他,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全城受着他的辖制,六个“不敢”。

师:“怪”在具体事件中怎样表现的呢?

·漫画事件

·自行车事件

(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从言、行中方面总结,重在“套子”的结果。)

生1:漫画事件: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事件: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当面与柯瓦连科交锋时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用多媒体屏幕展示表格)

师: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生1: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

生2: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师: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答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师: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生:“大决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师:对别里可夫悲剧性的一生是如何认识?

生1:可怜---受害者;可鄙---告密者,人格卑劣。

生2:可恶---辖制别人; 可憎---卫道士。

师: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说明作者塑造的别里科夫不是一个性格怪僻者,而是在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一类人物的典型。只要有产生这类人物的土壤,或者没有彻底铲除他们生存的土壤,生活就不可能彻底改变。

师:既然我们知道别里科夫是典型环境中的人物,那么谁能概括的分析一下这个人物?

生1:别里可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他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他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

生2: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别里可夫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的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提防“乱子”。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这一人物的典型社会意义是什么?

生:别里可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 师: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 环境和故事情节,对人物的把握处了在情节结构中和矛盾冲突中去分析外,更重要的是从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等细节处去刻画人物。这一点本文也做到了。处此之外作者刻画人物的最重要的什手法是什么?

生:幽默讽刺的手法。

师:何以见得,你能具体有哪些地方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

生1: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

生2: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

生3: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生4:文中写别里科夫指责柯瓦连科的一段话:“难道这还用解释吗?——那就做不得。”这段话恰好是对别里科夫本人的嘲讽。

师:课文中的讽刺手法概括的讲有哪些特色?

生1: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

生2:含蓄的对比。

生3: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教师强调:当然,运用讽刺与幽默,还得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得在遣辞、造句以及语气上斟酌一番。讽刺与幽默的运用,目的是要让所刻画的人物鲜活起来,更是作者褒贬感情的流露。这一点在阅读时要注意细心领会。

师:“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我想,这句话说的绝不仅仅是俄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有。

师:可否试举一例。

生1: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新生事物一点也不接受。我们院里有个老太太看到女生穿裙子都会指手画脚。

生2:我爸公司里有位员工,公司里无论上什么新项目他都会提反对意见。

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现实生活中这些有形、无形的“套子”呢?

生1:首先,我们自己应努力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不要让自己变成“套子式”的人。

生2:在学习中我们更不能因循守旧、固步不前,应勇于创新,不断探讨新的学习方式。

生3:对于“套子式”的行为、思想我们应坚决抵制。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很深刻。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中除了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而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即有的各种“套子”。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打破行为上、思想上、习惯上的所有的“套子”。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互动”,教师只不过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但是,作为互动式教学的一个尝试,在如何引导学生上,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

(作者 沂水县第一中学 刘树文 )

电话:130xxxxxxxx 221796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