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上册6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发民窨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在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了三个环节:1、观察寻入,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平时经常用的通过观察判断物体异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并故意将不同的一面背对学生,学生很自然判断这两个盒子完全相同,这时,我并没有将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而是让一个学生到盒子背面观察,提出不同意见,在其他学生都感到奇怪并急于观察时,我将两个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要全面了解物体,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写出课题。2、探究新知,当学生有了观察的欲望后,我设计以观察同学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前、后、左、

右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体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然后我又设计了观察玩具老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变换自己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3、练习体会这一环节里通过“想一想”、“连一连”的活动,让学生体会理解,巩固观察方法。然后通过用学生喜欢的赛车及其图片,进行“猜一猜”活动,把观察的位置扩展到六个方位,将所学的知识扩展延伸。

这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己的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发现规律,总结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活中的数学”。

 

第二篇: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和反思

观察物体

刘伟红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学具准备:13只玩具熊猫、54张熊猫照片、13把茶壶、带领学生在学校观察(校门内外、汽车四周)、四人一组(1号组长左边,2号右边、3号正面、4号背面)(让学生养成按顺序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题西林壁》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简单的谈谈这首诗的意思吗?

师:这首诗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希望在活动结束之后你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说说。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 小结:虽然拍得都是教室,但是因为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拍出的照片也就不一样了。

1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两张校门照片:

这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观察小熊

(1)在自己位置上观察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只熊猫,请你仔细观察、头不要偏,你看到了什么? 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

①生3号:我在小熊的前面,我看到了它??(注意观察有序、表达有序、全面)

②生4号:我在小熊的后面,我看到了它?? ③生1号:我在小熊的左面,我看到了它??

④生2号:我在小熊的右面,我看到了它??

(2)交换位置再观察

①师:小朋友观察很仔细,说的也很全面,想请你们交换位置再来观察。先想一想,你换位置后观察到的样子会和刚才一样吗?可能是怎样的?为什么?3号和4号的同学换位置,2号和1号同学换一换。

②交流:你现在看到是什么?跟刚才有什么不同?和你猜的一样吗?

3号、4号、2号、1号

③再次左右两边观察

师:有的小朋友认为熊猫的左右两边是一样,有的认为不一样,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2

师:对,遇到问题时要再去仔细观察、思考讨论直到大家的意见达成一致。现在让我们再来观察熊猫的左右两边。

(1、3号左边,2、4号右边;交换观察;回原位交流)

讨论: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

小结:从左右两边看到的熊猫很像,但是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还是看出左右两边的不同,认真观察多重要啊!

(3)从前后左右观察小熊

师:坐在自己的位置只能看到小熊的一个面,要是每个人都想看到小熊的前后左右四个面,有什么好办法吗?(指名演示)每转一次或每走一次,在心里默默说说看到了什么?

交流:从前后左右观察到的小熊一样吗?为什么?

6、小结:由于坐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熊就不同。

(4)游戏:给小熊拍照

①师:我们也给小熊拍张照吧!(用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成一个照相机) 你拍到的是那一张?在小组里交流(出示投影)这张可能是谁拍的?为什么?

②每人从1号的四张图片中任意抽取一张,你手中的图片是在哪一个位置看到的,就请你坐到这个位置上去。

(5)小结:

师:活动结束后,你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

三、巩固练习

1、第95页第三题:茶壶(只观察一面,想象其他三面)

师:从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小熊,能不能看到不同的茶壶呢? ①先说说自己看到是哪一幅图?

②想一想,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拿出相应的图片。

3

(指名一组1号示范说,然后按1、2、3、4的顺序小组交流。)

2、师:有几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帮校车拍了一些照片,可是现在照片弄乱了,请你们帮助辨认一下,他们分别拍的是哪张照片?连一连,交流:说说为什么?(实物投影)

四、课堂总结

①(出示题西林壁)现在你想说什么?

②最后我们来听个故事吧!《盲人摸象》:有一天,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有个赶象的人走过来,大声喊着:“象来了,让开点!”一个盲人提议说:“象是什么样子,咱们来摸一摸好吗?”另外三个盲人齐声说:“对,摸一摸就知道了。” 他们向赶象的人说了上面的想法,赶象的人同意了,把象拴在树上,让他们摸。一个盲人摸了摸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原来像一堵墙。”第二个盲人摸着象的牙,就说:“象跟又圆又滑的棍子一样。”第三个盲人摸着象的腿,就反驳他们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第四个盲人摸着象的尾巴,大声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跟粗绳子一模一样。”四个盲人你争我辨,都认为自己说得对,谁也不服谁。

你想说些什么?

反思:

今天在二(4)班试上,感觉在这几个方面处理得不够理想:

1、活动的有序性

“观察物体”这类数学活动,学生喜欢也乐于参与,由于年龄比较小,容易激动,活动如果失去有效的组织现场就就会变得一团糟。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对活动进行了一定的防范,把学生分组后编号,交流时按一定的顺序大家轮流说,因此在第一阶段在自己位置上观察熊猫时,活动按我预设的那样有序进行,但是在再次观察左右两边的熊猫时,我让3号和1号在左、2号和4号在右,先观察再交换讨论,这时就有些乱了,导致在小组交流左右两边看到的熊猫是 4

否一样时组织无序而无效。其次在观察茶壶时,我抛出两个问题:先说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张,再说说其它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后让他们自由交流,没有让他们按顺序,所以有的小组长能组织好,有的就不行了,相信效果也不会太好。

2、活动的有效性

应该说,有序性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但是也有我对活动设计目的性的模糊造成的。观察熊猫有这样几个层次:在自己位置上观察,主要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表达,是观察方法上的指导,这一点我处理的比较粗糙,效果就打了折扣。交换位置观察前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思考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观察前猜测、观察后验证的能力,并在遇到矛盾冲突时再观察调整自己的认识,设想是理想状态的,但是在操作时并没有细化到让学生怎样再次观察讨论,因此这个环节是匆匆走过场了,并没有让矛盾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指导学生全面观察熊猫时,没有指名示范,因此学生转倒转了,但每次转没有仔细观察,并没有为第二个活动积累经验。在交流茶壶时有效性的问题就更突出了,我没有指名示范,直接导致只有我参与的两组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其它几组恐怕都不知如何组织。

3、思维的培养

学生被活动的外在形式吸引住了,活动虽乐于参与,但未冷静思考,真正的数学思考和空间观察未必能得到发展。在抽照片找位置的游戏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前几个观察活动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个游戏应该相当顺利,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抽到左右两张照片的学生还是会撞到一起,这就显示了交换观察的目的未达到,学生没有把观察活动内化。

4、文化内涵和运用价值

也许我在备课之初就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想如何把教材执行到底,因此在数学文化的内涵上未曾考虑,对观察物体的生活价值也没有思考,在董老师 5

的建议之下才匆匆地加了《题西林壁》,但怎样运用这首诗的价值还不到位,有些生硬,数学文化不能运用自如,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呢?再想想吧!

观察物体

刘伟红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学具准备:13只玩具熊猫、54张熊猫照片、13把茶壶、带领学生在学校观察(校门内外、汽车四周)、四人一组(1号组长左边,2号右边、3号正面、4号背面)(让学生养成按顺序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题西林壁》

你能简单的谈谈这首诗的意思吗?

师:这首诗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希望在今天的活动结束之后你能用数学的眼光看这首诗。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 小结:虽然拍得都是教室,但是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拍出的照片也 6

就不一样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研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两张校门照片:

这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观察小熊

(1)在自己位置上观察

我们可以从学校的里面和外面观察到不同的情景,在课桌的四周能不能看不同的熊猫呢?请你仔细观察课桌中间的熊猫、头不要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

①生3号:我在小熊的前面,我看到了它??(注意观察有序、表达有序、全面)

②生4号:我在小熊的后面,我看到了它?? ③生1号:我在小熊的左面,我看到了它??

④生2号:我在小熊的右面,我看到了它??

(2)交换位置再观察

①师:小朋友观察很仔细,说的也很全面,如果你的位置换了,你看到的熊猫会和刚才一样吗?可能是怎样的?为什么?3号和4号的同学换位置,2号和1号同学换一换。

②交流:你现在看到是什么?跟刚才有什么不同?和你猜的一样吗?

3号、4号、2号、1号

③再次左右两边观察

7

师:有的小朋友认为熊猫的左右两边是一样,有的认为不一样,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师:对,遇到问题时要再去仔细观察、思考讨论哪一种意见比较合适? 我们再来观察熊猫的左右两边。

(1、3号左边,2、4号右边;交换观察;回原位交流)

讨论: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出示投影

全班交流,组长汇报

师: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怎样?还有补充的吗?

小结:从左右两边看到的熊猫很像,但是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还是看出左右两边的不同,你瞧!认真观察多重要啊!

(3)从前后左右观察小熊

师:坐在自己的位置只能看到小熊的一个面,要是每个人都想看到小熊的前后左右四个面,有什么好办法吗?(指名演示)怎样转才能让大家看清楚?

交流:从前后左右观察到的小熊一样吗?为什么?

6、小结: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熊就不同。

(4)游戏:给小熊拍照

①师:我们也给小熊拍张照吧!(用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成一个照相机) 你拍到的是那一张?(出示投影)

其他的三张照片是谁拍的?有什么困难吗?

②每人从1号的四张图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照片是在哪一个位置拍的,就坐到哪个位置上去。

(5)小结:

师:活动结束后,你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

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能看到同一个物体不同的面,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8

三、巩固练习

1、第94页例1。

师: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愿不愿意?

(出示投影)学校摄影小组同学在练习拍照,可是照片洗好以后弄乱了,听说二(3)班小朋友很聪明,想请你们帮助他们找到各自拍的照片。

师:你认为最容易找到谁拍的照片?还有什么困难吗?

2、第95页第三题:茶壶(只观察一面,想象其他三面)

师:二(3)班的小朋友就是特别厉害,无论什么难题遇到你们都得低下头!但是豆角老师不相信,他想出道题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吗?(出示投影)

①先说说自己看到是哪一幅图?

②想一想,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拿出相应的图片。

(指名一组1号示范说,然后按1、2、3、4的顺序小组交流。)

师:有多少位小朋友成功了?太了不起了!

四、课堂总结

①(出示题西林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吗?

②最后我们来听个故事吧!《盲人摸象》你想说些什么?

五、生活运用

师:请你们帮助辨认一下,他们分别拍的是哪张照片?连一连,交流:说说为什么?(实物投影)

反思二:

针对第一次的有序和有效问题,在这节课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交流能按一定的顺序,在交换位置时也不争抢,同时因为每个活动之前都有明确的示范,因此小组活动也是有样可依,能顺利进行,特别是活动结束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耐心地等待其他小组完成任务。其次,在练习时也暴露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因此练习题的错误较高,因此巩固练习时添加了课本中原有的“例1”,并且用这样三个问题(你认为最容易找到谁拍的照片?你有什么困难吗?怎么 9

来区分“左右”呢?)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这样在观察熊猫时解决了 “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物体”,在例1解决“根据不同物体的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样的学习活动非常有效。

但是也有很多感到不足的地方:

1、在处理熊猫的左右照片时还是简单了些,当时是这样的处理:学生指出熊猫左边的照片时,我提问:是谁拍的?也是谁拍得?处理右边照片也是这样。再问:怎样来区分左右两张照片呢?周焱:可以把身体转一转。我就草草了事了,如果我让周焱站在屏幕前,让那些拍到左边和右边的学生也跟着周焱转一转,指出相当于自己的哪一边,我相信全班小朋友的印象会更深刻些,以后在没有实物而想象力也缺乏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这样来试一试,相信效果会不错的。

2、在那首诗的处理上,如果这样处理:苏轼看到的庐山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二(3)班的小朋友看到的熊猫是什么各不同呢?(前后左右各不同),这样的效果肯定比较震惊。《盲人摸象》可以这样处理:你想对那些盲人说些什么?(小结成:大象前后左右各不同,不识大象真面目,只缘摸到一个面,观察物体要全面。)这样应该不错,不过已经没有机会试试了,可惜了!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