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教学反思 2

本学期教学反思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扎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

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去读一些文学作品,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人事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停一个样,考试

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不断成长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的上升,幼小的学生才会茁壮成长。

 

第二篇:上交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用过很多的教学方法,今天我在课 堂教学中使用的是三段式法。所谓三段式法。即“读、理、练”三个 阶段的历史课堂的组织教学。 “读”为第一阶段,约用 10 分钟左右时间。教师先提出拟好的思 考题,让学生认真阅读本节课要讲的教材内容,发现问题时,同学之 间可以进行简短的议论,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知。 “理”为第二阶段,约用 25 分钟时间。教师对教材中的有关的内 容,进行启发、点拨、归纳。并与学生共同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串 线结网式的整理,着重弄清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加深理 解和记忆。 “练”为第三阶段、约用 10 分钟时间。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 式的练习。争取当堂强化概念和巩固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我 感觉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差,即使有老师督促,仍然不愿学习,把学习当做是一件苦差事, 能躲就躲,能少做就少做,需要老师反复提醒,无形中分散了老师课 堂的注意力,减少了教学的有效时间。改变这样的状态,还需要老师 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寻找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反思二是, 在教学前,一定要作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使学生们充分明白教师的

教学意图,这样互相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三段式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运用启发和示范,使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老师满堂灌,变为如今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循序渐进地自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贯彻了教学中的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