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身份与责任的教学反思

踏花归来马蹄香 生成律动满课堂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课后教学反思

县区:西 山 区

学校:昆 五 中

姓名:陶 丽 芬

学科:初中 思想品德

教学时间:20xx年 5月18日

教学地点:昆 八 中

教学班级:初二(1)班

1

踏花归来马蹄香 生成律动满课堂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课后教学反思

西山区 昆五中 陶丽芬

20xx年 5月18日,经过精心的和最大努力的准备后,虽然感到些许疲惫,但我仍以最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信心在昆八中初二(1)班完成了一节关于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社会省份与社会责任》的课堂公开课教学,实现了与学生的课堂生成律动。 现做如下反思:

一、 精心预设,细致思考,促使课堂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是我们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过程,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促成课堂目标达成的首要条件。

这次上课,我是这样完成课前准备的:1、分析这一课题所处的地位;分析学生可能产生的困惑以及情感盲点。2、备学生:不但对未知学生进行备课,而且因未知而多角度多层次的备课。3、备教材:在对教学知识进行梳理,力求脉络清晰,教学进度层层深入。4、备教法:拟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5、备教学过程:从每个问题的提出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都进行预设,设想一些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应对方法。虽然这样的备课对我来说耗时又辛苦,但是,却能为我轻松完成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以学定教,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1、 以学定教,及时调整。

课程实施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以学定教”。同时,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随机变化的过程:就教学对象而言,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思想、情感随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就教学内容而言,相对稳定的内容总会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就教学方法而言,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既定模式,任何方法的运用都要与当时的情境相适应。课堂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轨道有序进行。否则,如果无视课堂上发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拘泥于 2

课前预案不放,无疑会将自己置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在完成“生活考场二:场景模拟”这一环节时,在预设中,我一直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动起来的形式。左思右想后,我决定让学生模拟不同身份的人发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整体素质较好,思维活跃,课堂参与积极性高涨。于是,我临时调整思路,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抢劫现场”。学生一听,果然兴奋起来,或“招兵买马”、或编写剧本,忙得不亦乐乎。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准备,两组同学的表演,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反映。如此,为教学提供了具有冲突的真实情境,使后面的深入挖掘和“剥洋葱”式的分析创造了鲜活的素材和机会。

2、洞察秋毫,随机应变。

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体,课堂中,通过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有效对话,随时关注、及时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中的不足之处和闪光点。通过观察,洞察学生的情感、兴趣所在,力求使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学生在表演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设计的:你是目击者吧,如果你有时间,请跟我们到警察局去一趟。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我国负责调查案件的机构名称是警察局吗?配合调查是否是目击者的责任?事实上,学生想说的应该是“公安局”,配合警察调查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通过教师的设问,学生在反思中提高思想认识,纠正了一些平时的错误认识。

三、回归生活,拓展课堂空间。

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根基,道德教育要在生活之中进行,并最终要回到生活之中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在“生活秀”这一环节,我用了一张偶然机会下拍到的照片(里面有该班同学)作为场景,在点到“公民要遵纪守法”这一知识点时,将该校的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展现出来,易使学生感到亲切、贴近自己的生活,创造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问题创设,层层自主探究。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3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探究者”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课堂中,通过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使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在学生建构“不同社会身份有不同社会责任”这一知识内容,我设置了两个生活考场,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发生在教室内的违纪现象,相对容易些;第二个问题设置了关于抢劫的问题,相对难一些。对前者问题的探讨,只要求学生回答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改进。而对后一问题,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现象发生时不同身份的想法,从深层次认识付出责任是需要代价的。同时,又对学生从中获得的启示进行点拨。

五、情感先导,知情实现统一。

课堂应是有德性的,“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苏霍姆林斯基)。教学中,我注意时时、处处关注对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如播放《512国丧》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最令你感动的瞬间是什么?经过交流后,有学生看出:责任是是一种“爱”,人人负责社会会更加和谐等观念。可以说,学生真的得到了情感升华,我也深感同悟。

六、找出不足,重构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只有在反思中发扬得,改正失,才能逐渐完善教学。下课铃声响起,不少学生纷纷拥向讲台,“老师,你讲得真有趣。”“老师,我们也要谢谢您”。听着这些话语,我略感欣慰。然而,也感到了许多不足,需要以后不断改进。

1、教学节奏把握方面,“功力”不够,感觉前松后紧,导致最后情感升华:重温《5·12国丧》环节,结束稍显匆忙。在以后教学预设时,还应更细致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到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但在课堂快结束部分,也正是由于上面的原因,有一两个结论没有让学生得出,让我自己给抢答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问题设置后,预留学生的思考时间还可以再多些,交流的时间再多些,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得出结论。

3、教学语言还应更精练,节奏更紧凑些,让教学完成得更从容。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伟大的艺术。既是艺术,总免不了缺憾。完美不可达,但我们可以不断追求、无限地接近它。“蚕蛹破茧终成蝶”,这是我的渴望。为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一定要好好享受这份追求的快乐!

4

 

第二篇:小学人文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民族的瑰宝》教学反思曲亚萍

《民族的瑰宝》教学反思

密山市实验小学 曲亚萍

奥运会是深入人心的运动盛会,而20xx年的北京奥运会更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以此导入新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给本课达到预期的情感态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通过表演形式、艺术特色、乐器音乐,历史变迁、片段欣赏等几方面内容,通过图片、音频等手段,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受过程中了解并热爱这种独特的东北民间艺术。

表演形式的教学环节,以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踩高跷表演为切入点,用视频将各种表演形式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直观的感受与理解。

艺术特色的教学环节,以图表的形式,罗列出秧歌的多种内容及艺术要求,给学生一个清晰明确的学习思路。视频欣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秧歌艺术的美与感染力。

乐器音乐环节,通过欣赏一段秧歌曲,学生亲身体会秧歌曲的艺术特色,而选乐器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的体会到了秧歌的表演特色。

历史变迁环节,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秧歌表演的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受秧歌的文化底蕴,并了解它的起源与传承,从而引发学生热爱秧歌并希望把它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的思想感情。

最后学秧歌、扭秧歌,让学生在实际学习和参与中直观的感受民间秧歌艺术,以总结全课,促进学生感情的升华。

本节课整体思路清晰明了,循序渐进的传授知识,激发情感,达

到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并在情感升华环节产生的意外的收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