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装………………………………订………………………线………………………………

商丘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美术学院 美术学09级本科《美术教学法》试卷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本试卷共6页、四大部分,答卷一律在试卷规定处进行,答在其它处不得分。 请从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任选一课,为此课编写一份详实的教学计划书,具体构成要素如下,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相应的学生学习过程,师生互动过程和表述具体的设计意图。

要求说明:

1.

2.

3.

课时计划要素完整、目标具体准确;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选择具体可行; 教学设计意图清晰,思路明确。

在此插入教材图片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订………………………线……………………………… 一、 静态设计部分(本题满分30分) 1.课题名称(1分):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2.教材出处(1分):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第3课

3.教学分析(9分)

⑴教材分析(3分)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⑵学生分析(3分)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收集相关资料等。

⑶设计思路(3分)

新课程理念提出“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与接收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

教师要成为教学设计的创新者为了突出“用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表现立体感”这一重点,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知识的魅力。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第一,请同学们用手测量出老师的身高来引导学生思考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第二,用儿童画中一排树木来直观的表现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粗远细和近稀远密的透视现象

第三,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的真实感我将带领学生欣赏显示景物的照片来深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透视,加深学生对绘画中透视的理解。

4.课的类型(2分)

造型 表现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装………………………………订………………………线……………………………… 5.教学目标(9分)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3分)

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描绘物体的能力,使绘画作品更真实。

⑵方法与过程目标(3分)

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分)

激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对美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6.重点难点(4分)

⑴教学重点(2分):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⑵教学难点(2分):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7.教具学具(4分)

⑴教具(2分):

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⑵学具(2分):

画纸、铅笔、橡皮

二、动态设计部分(本题满分60分) (请在此设计具体的师生互动、学生学习过程和具体的设计意图)

8.教学过程(60分)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装………………………………订………………………线………………………………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5分)(要有富有创新的导入过程)

师:请同学们用手测量出老师的身高?(学生手量.回答)

你们知道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发言)

师:不一样是吧?比老师的实际身高矮对不对?(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识,演示新技能(40分)(请在此下设计必要的观察与欣赏、分析引导、提问讨论、方法步骤与具体演示等环节,并注明具体的设计意图。)

师:那么什么事透视呢?

同样的物体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中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我们绘画上来讲,就叫做透视现象。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师:刚才我们讲了什么是透视,那么现在我们通过图片来具体看一下(展示幻灯片) 师:通过刚才的这组图片,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怎么样? 生:比远处的大!

师:那么大家看这些图片上,铁轨、公路队列,本来都该是平行的,可在图片上他们到了远处都集中到了一点上是吧?

生:是!

师:那么看过这么多照片,我们来仔细认识一下什么是透视(放映幻灯片,演示讲解视平线、消失点、消失线)

视平线:视平线就是与观察者视线平行的水平线。

消失点:消失点在视平线上。当人眼看物体的视角缩小为0度时,形体就缩小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真实的照片中是否存在这些点和线(放映幻灯片,巩固上述知识)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幅世界著名画家的画,我请以为同学找一下这幅画中的视平线、消失点和消失线(放映幻灯片并提问)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绘画中透视的规律(放映幻灯片并引领学生总结)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装………………………………订………………………线………………………………

三、布置作业、巡回辅导(10分)(请在此下设计标准的课堂作业要求,具体的巡导注意事项)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大家了解了什么是绘画中的透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教室或者校园里选择一处场景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进行巡回辅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碰到的疑问

四、展示、评价与小结(5分)(请在此下设计相应的展示活动,具体的评价环节)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画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作品展示(注意激励学生,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透视现象是否正确?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附录设计部分(本题满分5分) 9.其它教学附录,如:学习单、评价表或板书设计等。(必具其中1个要素)

评价表: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装………………………………订………………………线………………………………

板书设计

第三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规律: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四、教学反思(本题满分5分)

10.结合教材与课标相应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写出教学反思(5分)。

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也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

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问题,大部分理解,但是下笔不行,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还需要慢慢的进行引导和必要的练习。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第二篇:第三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第三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一、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提出问题, 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

在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头脑中留有印象,尽量在绘画中不形成错误透视的习惯。对透视现象有粗浅的认识,并能初步表现出透视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材版面分析

教材上提供了两幅彩色照片,都反映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图片,通过反复的观察、对比、提出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时,注意从三个方面分析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是地面,近宽远窄;二是路两旁的物象,近长远短;三是天空,近宽远窄。用宽窄、长短来概括透视的缩形现象,会使学生感到直观、好记。在分析《北京颐和园长廊》这幅照片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长廊两旁的木柱,远处的不仅比近处的短,而且一个比一个细,柱子之间的密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启发学生自己分析长廊横梁的变化也和木柱一样。

第6页的小填空,既可以课前让学生作为预习作业来填写,也可课上小组学习讨论后填写。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五)学习材料

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签字笔或水彩笔。

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1.解决教学重点的要点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课中不要出现过多的名词,只要使学生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即可。

2.解决教学难点的要点

介绍绘画理论知识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教师切不可只讲理论知识,而使学生感到学习乏味,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演示课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三)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透视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我们这节课侧重讲成角透视,因此学生在选择写生角度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找好位置。

三、教学评价

(一)能否发现、感受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二)能否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能否运用透视知识,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四、相关资料

视平线:视平线就是与画者视线平行的水平线。

消失点:消失点在视平线上。当人眼看物体的视角缩小为0度时,形体就缩小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