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荷塘月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上一节课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结构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和梳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鉴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美景——荷塘月色。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

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朗读一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色?

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我请同学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

嗯,归纳得很好,简洁,准确:

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

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

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

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这位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位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

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这样三个问题:

①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②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③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好,我们请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来(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

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叶、花、香和流水

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

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

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

对,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1

板书:比喻 拟人

还有呢?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师:嗯,还运用了映衬,也就是对比的手法,请你举例说明。

哦?你说“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才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这样解释“映衬”的手法可以吗?

不错,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板书:映衬),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来

说明一下:

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

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

远的意蕴。

除此之外,谁还找到了其他手法呢?请举手回答! 没有了吗?那么我提个问题:如果将荷香在一副图画中画出来,你会怎么画呢?

哦,有的同学说画几只蜜蜂或蝴蝶就可以了,不错,是个主意。那“蝉声”和“蛙声”恐怕画不出来吧!更何况文中还有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有那“笼着轻纱的梦”等等,这些都是画不出来的。那我们看作者是怎么用文字“画”出荷香的呢?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同学们请注意,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一种感

觉转化、迁移为另一种感觉,例如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或者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等等。文中还有一个句子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请把它找出来。(板书:通感)

是哪一句呢?第五段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好!如此看来,第4、5、6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十分美妙动人,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映衬和通感等艺术手法。在这些艺术手法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比喻和拟人。

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来把描写对象某种特征更加生动地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拟人主要是赋予描写对象以人的某种特征或情感,从而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妙趣横生。

映衬的作用我在前面提起过,还记得吗?那就是为了使不同的描写对象彼此辉映,融为一体,使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

那么,“通感”又有什么表达作用呢?我请同学来说一说。

2

哦?这位同学说的非常专业,他刚刚提到了一个词“意象叠加”,他说是作者是要把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象叠加到描写对象上来,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

在此,我八卦一下,请问:如此专业的分析,你是自己感悟琢磨出来的,还是参看了相关的材料呢?

两者都有啊,说得好,我们就是既要去多看一些学习资料,也要多去独立思考琢磨。请大家为他“既看了,也琢磨了”而鼓掌!

这是通感的一个作用,还有其他的作用吗,谁还能说一下?

嗯,你说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领会语句的美好意境,那我们一起具体的来鉴赏一下这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缕缕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似无,就如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无限的飘渺和神秘的遐想。

第二个句子是把视觉转化成了听觉。月光和树影无比巧妙的搭配,仿佛变成了旋律和谐的“名曲”,在那静谧朦胧的夜里,不禁使人联想起那些美妙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幽雅的美感。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那么通过对通感含义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学习,你们可以试着说出几个运用通感的句子吗?

生:坐着小皮艇在激流里漂流,仿佛在激越的爵士乐中飞翔。

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生:她咯咯笑起来,笑声很甜。

师:好,三位同学写得都还不错,时间关系,同学们课后再去互相交流。

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

板书: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色 景物 手法 作用

§4:月光下的荷塘: ?? 比喻、拟人 ??

§5:荷塘上的月色: 映衬、通感

§6:荷塘四面的景物:

3

一、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理念是《课标》和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教学实录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理念。

《荷塘月色》的第4、5、6自然段是文章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的重点所在,而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上,本教学实录首先是用重锤敲打教学的重难点,用了全部教学时间的近八分之七,以强化“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本着“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的原则,通过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通过对描写对象、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反复鉴赏玩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使他们“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通过各种循循善诱的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逐步地从文章局部内容情感的表达,到全文情感流露的表象直至使学生准确地探明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始终在努力实践着一个理念:“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努力营造“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

4

 

第二篇: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就是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也被世人所传诵。脍炙人口的景色描写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极其符合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对恬淡、宁静生活向往的情绪。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对此课文的处理慎之又慎,生怕一个不慎,被别人小瞧。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每每讲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此文中学到的东西大致相同,特别是课文的结构极其的相似,就是环形结构,起点既是终点。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时代背景之下那种淡淡的喜悦兼有淡淡的哀愁。

对此文,教师很少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有效教学,是探讨式的教学。所以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大胆摒弃了以往对文本处理的思路。而是采用全新的理念。

首先,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并不先去强调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学生不要顾忌其他,只要能够理解“心里不宁静”是种什么感觉就是。因为文本本就是这样,非常的清楚,学生每个人都有过不宁静的感觉。如果再融进其他的东西来理解,就会把问题复杂化,抽象化,那样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也会使教师的讲解难以有个重点的话题一贯讲解的全过程。当然,这样处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绝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任何的关系。原因一是:本文前后都提到了自

己的妻子。开头是“妻在屋里拍着润儿,哼着眠歌”,这句话暗示我们,此时的家庭生活根本没有作者什么事。一般来说,家庭生活,在晚饭后,才是其乐融融之时,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时,是夫妻闲聊之时。可此时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里似乎是个多余的人。文章的结尾处,等朱自清回家后,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过去“礼教”或者“相夫教子”对女性的要求来讲,妻子是无论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诉我们,妻子并没有等他,人家早已经进入梦中,而且是睡熟。有过这样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间肯定是闹了矛盾。

其次,稍稍了解朱自清生平的话,也就知道,朱自清的家庭生活并不十分愉悦,而且孩子过多,一个搞学问的人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的,可他的家庭并不能满足他这样最简单的要求,所以因孩子的吵闹,矛盾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们没有必要从政治的角度去美化一个作家,生活的真实才是最美的的东西。而且,就只理解是因为家庭的矛盾导致作者外出散心,学生更容易把握、理解,也更能让学生体会伟人的日常生活。

正因为我是这样考虑文章的主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这样确定此文的教学思路:

一个人在心情极不越快的时候,往往想借助一些外界的东西来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我先提问学生在郁闷、不愉快的时候大多采用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但是最终会落在:环境、情绪、发

泄等方面。这样有了学生的亲身体会,那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就是:

颇不宁静: 独处————忘掉生活中的烦恼

改变环境——以达到改变自己的心境

改变心境——改变自己的情绪

(心境:江南美好的生活的回忆)

获得了短暂的放松,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家还是要回的,再次回到先前的生活和苦闷之中。

优美的文字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对此,在欣赏完文章的结构后,我把重点放在了,4、5、6三个自然段。

我是这样设计的:第四自然段,内容:田田的叶子——荷花——荷波——荷香

描写的对象,描写的词语。层次清晰,对象突出。分析描写的语言,以学生为主,主要是讨论鉴赏它的表达效果。

第五自然段,以修辞为主,鉴赏比喻的妙处,同时掌握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六自然段,以叠词的使用为主,主要补充叠词的表达效果。 最后简单分析,对诗歌应用的好处。

对于这种设计,我认为比较简单和容易操作,而且省略了以往教学中大量的讲解内容,对于影响学生理解的时代背景,避而不谈,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思考,而且使学生能很快从生活中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