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月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及其比的应用。

本单元由三小节组成,就学习分数除法而言,首先要明确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它的计算方法,然后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关于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与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相同,区别只是数据由整数变成了分数。教材安排在第1节里学习。另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

在比的初步知识这一节里,也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方法,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第一,比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如两个数的比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对比的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提早教学比的概念,可以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做好准备。例如,学生有了比的概念,就容易理解百分数为什么又叫做百分比。在这一节教材中,有关比的应用,只讲按比例分配的计算问题。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重点,它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因此,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本单元后我的感受是:

1、计算分数除法的关键步骤,是把除转化为乘。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的关键,则在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两个关键加强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为学生创造搭建知识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主动学习新知,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二篇:《分数除法(三)》教学设计 马利芳

分数除法(三) 教学设计

大李集学区院寺小学 马利芳

一、教案背景:

学习主体:院寺小学五年级学生

学科:数学

已有知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一)、(二)

教学准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39页的情境图

二、教学课题: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39--41页分数除法(三)

三、教材分析:

教材借助操场上的活动这一主题情境图,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分数除法的运用问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在解决分数乘除法混合问题时,学生难以判断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幅情境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反馈时,学生会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如果有学生选择用除法计算,要引领学生做好分析,可借助线段图的功能理清思路。对这一方法不做基本要求。

四、教学目标:

1、 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 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难点: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数学是从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和结晶,又服务于生活,那么我们的分数除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分数出发的应用。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三)

(二)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看这些同学多开心啊!从画面

中,你们能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生:跳绳的有6人,打篮球的有4人,踢毽子的有3人。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些数量关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再作补充。 师: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的。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意图:通过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将复杂的分数问题生活化、简单化,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

师:根据情境图提供的数学信息,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状况百出,老师可作以下的引导:①参加跳绳的小朋友有多少人?②你知道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人吗?③如果告诉你参加跳绳的人数与参加活动的总人数的数量关系,你会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吗?

得出探究题目: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根据信息大胆的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

(2)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问题:根据题意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跳绳的小朋友29491329

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怎样理解这句话?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课堂,收集信息。

(3)反馈探索结果

①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怎样理解这句话?

学生1:跳绳的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板书)

2

9

2学生3:参加活动总人数的,相当于操场上跳绳的人数。 9292929学生2: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正好是操场上跳绳的人数。

??

师:请大家用一个等式表示题中的等量关系。

②写出数量关系式 2

9

2参加活动总人数×=6 9参加活动总人数×=跳绳的人数(板书) 【意图: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思路写出数量关系式,为下面的学习理清思路。】

(4)独立解决问题

①列出方程

师:参加活动的总人数知道吗?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母来表示?(这时如果学生提出用算术法解答,老师引导学生知道,如果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思路思考,应该先探索方程法,然后再用算术法解答。)

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后,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2x=6 9

让学生说说列方程的根据。

②解方程

学生独立解答方程,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x=6 9

x=6÷

x=27 29

答:操场上参加活动的人数是27人。

(5)学习算术解法(如果前面学生没有提出算术解法,这个内容可放在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用除法计算:6÷=27(人)

与学生一起分析,借助线段图理清思路。

【意图:通过方程法与算术法的对比,学生会发现方程法的数量关系更清晰,从而知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窍门就是分析题中的分率句,弄清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40页的“试一试”的第(1)、(2)小题。

学生独立解答,老师巡视课堂,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9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1) 第(1)小题和第(2)小题数量关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 两小题的解题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用方程法解答了许多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你能根据以下方程,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吗? x=30

【意图:让学生根据方程编应用题,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通过与周围同学的合作和自己的主动探究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板书设计 13

分数除法(三)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跳绳的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参加活动总人数×=跳绳的人数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2x=6 9292929

x=6÷ 2

9

x=27

答:操场上参加活动的人数是27人。

八、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 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引导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