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柳州市西鹅小学 黎锋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经过反复研读,我将课堂教学聚焦“望月”,以“情”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品读“我”、诗人、小外甥眼中的月,体会“我”对月的赞美,诗人眼中月的多情,小外甥对月的喜爱,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望见的月亮也就不同了。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亮。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还比较清晰。

教学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创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赛诗、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月下江景是迷人、恬静的,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小外甥与“我”赛诗的情景,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自信而聪明,“我”是沉着稳重。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对“我们”眼中月的想象,是生动有趣的。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学生能入情入境地与文本对话,感受“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的含义。

一、学生顺流而下,教师随弯而转。

在学习“月光”这一段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在听读欣赏后,学生先自由练读,再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配乐集体品读。

当第一个学生交流时,读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读得挺不错,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经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安详”的意思和朋友来时的心情。再读这一句时,学生们读得很有味儿,并顺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读了下去,把这一段都读了,读得也还不错。

这一读,把原定的逐句评析的教路打断了。这个突发的情况使我意识到,字斟句酌的品读方法,不合我们班这群男孩子的口味。要整体读,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决学生问题“剪影为什么会伸展、起伏”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月色图,再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体品读,最后才回到第三个教学环节——配乐品读,学生果然一次比一次读得投入、动情。

二、学生节外生枝,教师激趣延伸。

在品读外甥语言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外甥的语言,体会小外甥幻想的独特和优美。通过细读第十九自然段,体会外甥爱观察的特点;通过对改造后的课文插图(课本插图上的月亮在小外甥的背后,这样的画面对体会小外甥望月的专注不利。)中人物眼神的观察,体会小外甥爱月亮的情感。没

想到,第一个学生谈自读感受时说:“我觉得月亮像眼睛的比喻不美,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天只有一个眼睛,哪儿美呢?”

节外生枝,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稍稍停了停,稳了一下神之后,首先让全班学生为他向课本提出挑战的勇气鼓掌;接着了解到班上有不少人赞同它的说法,让他做组长,带着这些学生在课后研究这个问题;还发动不同意他看法的别一部分同学,也组织小组,与他们展开辩论。那个学生很有成就感,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将这个突发事件处理过之后,才又回到赏析外甥幻想的教学环节上来。

三、学生歪打正着,教师顺势而上。

在演读外甥的“幻想”,放飞学生的想象这一环节,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先由师生演读课文,再让学生续编小外甥的童话,最后让学生放飞想像,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

第一,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表演时,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文中的小外甥,在老师问他“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时”,直接说出了自己对月亮的幻想——像变形虫。

这一来,又一次打乱了我原定的教路。当时,我想:也许是这个学生特殊了一点,再问一个试试。没想到,越问,学生说得越好、越多。整个环节原定的三级跳,学生一步就到位了!原来一直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没想到教学时却有余了。真是歪打正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竟出现这样令人惊喜的情况?课后,我想了又想,估计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这个几个:第一,通过“月光”、“古诗”的沐浴,学生入情入境,加上我“沐浴着眼前的月色,吟诵着古人的诗篇,你们不觉得有点美中不足吗”的引导,学生已经将自己融入了月色与诗境之中,自然的像小外甥一样,用自己的心灵来说话;第二,在赏析外甥语言时,对那位节外生枝的学生又是“封官”,又是发动全班参与,给足了“面子”,求异求新的种子在这儿已经种下;第三,那个歪打正着的学生,得到了“诗人”的荣誉证书,强烈的刺激引爆了学生幻想,他们竞相展示,灵气四射,把老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坡度和阶梯丢在一旁,直奔教学目标的终点。

本次教学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机智的调控能力。今后的课堂教学,还要多实践、多反思,深入研读文本、了解学生,开发有效性问题,灵活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与感悟,得到最大的发展,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

《望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第二自然。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第二自然。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文章《望月》,齐读课题

2.这样读是不是让月光太亮了,看看这幅图,电脑出示月亮图。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让我们一起轻轻的读课题!

3、月亮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4、相同的月亮在不同人眼中又会有别样的情致,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以及他的小外甥一道来《望月》。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电脑出示自学提纲:

①借助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注音,准确地读通课文,咬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本文叙述了(时间)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和______

(地点)_________

(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朗读情况。

电脑出示生字:

dù yù cāng

镀 喻 舱

(1)指名带拼音读。

(2)去掉拼音读。

(3)重点学习“舱”:舱的偏旁是什么?跟着电脑一起写写它的笔顺。出示它的意思,(形声。从舟,仓声。本义:船上居人置物的部位)并组词。

(4)给其他的生字组词。

(5)描红。

(6)指名归纳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

(1)再读课文,根据“月下江景——赛诗喻月——凝视幻想”把课文分成3段。

(2)检查分段情况。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过渡:“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李白眼中的月亮,那作者心目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

1、电脑出示第二自然段

(1) 自读。

(2) 有几句话?主要写了哪些美景?

2、再默读课文:哪些词语用得好,画下来。

(1)电脑出示:

月亮:安详 吐洒 清辉 洒落

江水:晶莹闪烁 光斑 跳动

两岸:隐隐约约 伸展 起伏

(2)这些词分别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呢?

(3)电脑出示第一句

①指名读

②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从哪些词看出?"安详"是什么意思?"安详"和"吐洒"使月亮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温情,就像母亲一样端坐在那里。

③感情读。

(4)电脑出示第二句

①画出这句话中动作的词。

②从这些动词你体会到什么?

③感情读。

(5)电脑出示第三、四句

①齐读。

②“隐隐约约”的意思是什么?从中感受到月夜的景色如何?(朦胧美)

③第四句话后面有一个省略号,它省略的是什么呢?你能补充一句描写月下江景的句子吗?请用上拟人的写法。

3、边听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边欣赏一组月下江景图。

(1)这组图美吗?

(2)不仅美,而且还很静,第二自然段也很美,俗话说美文需要美读,就请同学们一起美美地轻轻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记住别打破月夜的静谧。

四、赛诗会。

过渡:作者和小外甥看到这么美的江景月色,不禁诗兴大发,开始吟诵起来。

1、电脑出示课文出现的诗句: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过渡:我们也来开个赛诗会好吗?

(1)要想读好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对诗的内容,可不容易呀!

(生自由练读,师行间聆听学生的练读。)

(2)同桌间配合对诗。

(3)哪对同桌愿意对诗给大家听?

(指名两、三对同桌合作对诗,师和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我们进行小组间对诗,好吗?能不看书吗?

(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对诗。)

2、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些诗句其实不全的,谁能把他们补充完整呢?并告诉其他同学诗句的题目以及作者。

3、省略号表示作者和小外甥还吟诵了其他的关于月亮的诗句,那你知道哪些呢?

4、师小结:清幽的月光洒在我们肩上,优美的诗词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沐浴着诗和月的光辉,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赛诗会到此结束,下节课我们接着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进而体会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3、研究 “为什么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不一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迁移运用,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

1、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指名朗诵描写月光的自然段。

2、再读读相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二、感受诗人眼中的月景

过渡:月下的江景实在太美了,凝望着天上的月亮,每个人都会沉思,都会陶醉,都会在心中涌动起浓浓的诗情。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他还要和我比赛对诗呢!

1、下面请你们同桌一个做舅舅,一个当小外甥,读读下面的内容。读的时候想一想:在月下吟诗应该在一种怎样的气氛里呢?他们吟诵的每一句诗应该读出怎样的情趣呢?(出示课文5-12自然段)

(1)同桌自由练习对诗。

(2)指名上前表演。请学生评价:同学们,你们说说他们对诗对得怎么样?舅舅和小外甥吟诵的每句诗是不是表达同样的情趣呢?月下吟诗是在一种什么气氛中进行呢?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读“清幽旷远”)

(3)在月下吟诗就仿佛超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设想自己就是古人。再请一组上来对诗,看看他们有没有把我们带进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再指名上前表演。(点击,音乐响起)

(4)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2、你看这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最是多愁善感,在有月的夜晚,诗人也是睡不着觉的,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看出来吗?(思念故乡,诗人小时候的天真、有趣,诗人的忧愁,思念家乡亲人,品味着孤独与忧愁??)

3、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你看,她有时是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又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又变成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又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感叹!同一种景物,为什么会表达出多种不同的情思呢?(环境不同,心情不同)

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眼里感受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人所处的环境,人的心情如何。

4、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我们来一起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

情的诗,多情的月!(齐读)

5、有月的诗多如繁星,我们也来学着比赛背有月的诗,好吗?老师为同学们配上音乐,你听(音乐《春江花月夜》)

6、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清亮、僻静、宽阔、久远的气氛中。

7、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学生齐读)

三、领会小外甥眼中的月景

在每个诗人的眼睛里都有一个月亮,在每个孩子的眼睛里也都有一个月亮,你们说说,和大人比,小孩子眼睛里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 小外甥的眼睛里充满着童真和幻想。

1、同学们自己读读有关小外甥的句子吧!(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和第三部分中有关小外甥的句子,学生自读)

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好吗?(指名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1)“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月亮怎么会叫醒小外甥呢?

(2)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说明小外甥喜欢聊天,爱刨根问底。

(3)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非常的可爱,眼中闪动着智慧的光芒。

(4) “像眼睛,天的眼睛。”

小外甥不假思索地说。理解“不假思索”。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生再读)

(5)“这是明亮的眼睛??”

他是怎样说这段话的呢?(生:想了一会儿,绘声绘色。)

追问:这里的“绘声绘色”还能换成什么词语?(生: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娓娓动听??)那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点击,出示月亮的变化图,理解月亮是天的眼睛)

(6)“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小外甥困了,想睡觉了,由此他想到月亮也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它躲到云层里睡觉去了,小外甥赋予月亮以生命。

2、是呀,小外甥用童话般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月亮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做小外甥吧!(师生分角色读)

3、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所以作者说: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出示句子)

四、展开想像,写话

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欣赏图片) 先静静地想一想,再试着写一写。

五、结束语:

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也和小外甥一样多趣,多变,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在不同人的眼睛里,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形式,不一样的内容,表达出不一样的

情感。其实,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这就是(板书: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六、作业

1、阅读写月亮的散文、诗歌或童话故事,背诵精彩的语句。

2、用你喜欢的形式写一写你心中的月亮。

板书:

望月

“我”——散文 诗人——诗歌 小外甥——童话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第二篇:陈绍平《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白莲寺小学 陈绍平

打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夏雨新荷、鸟语花香,月光鱼影扑面而来,青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语文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

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诗意文字的引领下,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

我所执教的《望月》是一篇融散文、诗歌、童话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散文视野下的月夜是那样的安详朦胧。“我”与小外甥的对诗,又把学生带入到了诗的国度,在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中感受月亮的清幽旷远。而小外甥充满纯真的童心与幻想的话语,则从童话的视角展示了孩子眼中的月亮。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月下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朋友,亲密无间;原来明月是一曲无字的歌谣,韵味无穷;原来充满童真的幻想是一片快乐的天地,奇异无比。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绪,细腻的笔触感受着自然万物,在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丰富多彩的联想中,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感受着作者们的奇思妙想,揣摩着编者们的匠心独运,我由读者转化为教者的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阅读这篇文章以后,我凭借文本引领儿童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熏陶的想法愈加强

烈。那就是我要引领孩子们依据《望月》这篇语言材料创设情境,组织互动,读出神采;感悟文本,领悟写法,培养情感;。在这两个目标的处理上,我曾经试图以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丰富想象和如何表达独特感受为切入点统领全文,但是很残酷地失败了。我还尝试在四十分钟的课上既让学生感悟文本又要总结写法,同样也失败了。深入地思考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所给我们展现的眼中月、诗中月和幻中月的奇妙世界,如果不能先对作者的写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所吸引,能力的培养是无法提及的。因此,我的目标就单一简明了,这四十分钟仅以感悟文本培养情感为主;通过整合,有详有略,简约教学内容;先扶后放简化教学环节;紧扣语言文字,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简便教学方法,追求实效。刚才展现的就是基于此种考虑上的设计。在整个教学中,我对文本材料进行了多向度的拓展,综合音乐、图画等多种手段,在朗读、欣赏、吟诵、表演、想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沐浴在月光的清辉里,充分享受月光的美,体验散文视角下赏月的美好意境;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咏叹月亮诗篇,不仅吟诵课文中的古诗,还吟诵课前搜集的许多有关月亮的古诗,不断丰富文本的意象,从而不断强化对古典文化的认同;在童话情境中,充分伸展学生的创造灵性,伴随着音乐的美妙旋律,孩子们展现了童年特有的创造想象天赋,想象自己飞向了神奇的月亮,创生出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

一杯喷香的茶,我们细细品味,会悟出茶的神奇;一篇隽永的美文,我们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深远,而一次活动的砺炼,我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责任。作为身处在普通的农村小学里的老师,在参与这次教学模式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学习快提高,因此,特别诚恳地希望得到诸位专家的指点,我们有责任提升,因为我深知,作为老师,成功背后的最终受益者永远是他的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