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望月》中,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第二篇: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云门书院双语学校 张静

《望月》是一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的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它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

月儿虽美,传递了人们的情感,但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

也非容易的事。特别是这样的美文,如何让学生在课文中感悟到月夜之美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尽管我在环节上做了精心设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也能体会到月夜的美,接下来我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望月”这一情境,我利用课前两到三分钟时间,创设了一个“情景”:先用写月亮的古诗导入,再“请同学们坐正,眼睛轻轻闭上,心情放松,内心要一片宁静,随着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的翅膀。夜幕降下来了,晚风吹在脸上暖暖的。这时候,月亮从东方慢慢地、慢慢地升起来了??”大约半分钟后,学生睁开眼睛,动情地报告着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到的??我顺着学生的描述,导入新课:月亮已经走进了我们心里,让我们沐浴着月光,一起来学习《望月》吧!

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之后,我就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找出课文分别写了哪些人眼中的月,接着直接进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乍看之下很顺畅,但静下心来细想:拉着学生进入情境太快了。也许在初读之后,应该让学生说说对文本的整体感觉,调动他们已有

的知识储备。然后再把课前这种美好的气氛蔓延开来,让课前的情境创设得到发展、持续和蔓延。

在交流江上月色美这一部分时,我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集体品读。应该说,这是种可行的方法,但是,如何让细节更打动人?让学生悟得更深?我想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效的引导者,多为学生准备些“拐杖”。但是我觉得这方面我做得还有所欠缺,特别是课文挖得还不够深。

个人觉得阅读这样的作品,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关键是教师充分体味课文的美,才能把知识理论容纳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满堂生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