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三较必修一和必修二,它偏重于把必修一和必修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一个区域,去分析和解决某一区域具体存在的某一个或几个环境问题或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我认为必修三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本案例的探究中逐步形成一个学习方法,并且能把这个学习方法和技能迁移到不同环境、不同区域去分析、解决这一区域存在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今年执教必修三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了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使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穿插上自己开发的学生身边的案例,通过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身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城市化问题及对策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课本中的教学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域市化的表现、出现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我又结合学生亲身感受,让学生分组讨论我自己开发的案例“仙桃市的城市化”,让学生探究学习。我首先出示两幅图片:分别是19xx年和20xx年的仙桃市城区平面图,让学生对比两幅图,探究如下问题:

(1)仙桃市城市化的表现。

(2)仙桃市城市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你的观察,请列举实例说明仙桃市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4)作为一名仙桃普遍市民,请为自己家乡解决城市化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的建议。

这种将课本案例与学生生活实际中身边的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我受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似乎对探究他们身边的案例更感兴趣,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似乎更高。由此我感到地理教学应立足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身边的案例,并且尽量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这样的教学或许更能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地理必修三 教学反思(刘竣)

地理必修三 教学反思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地理组:刘竣

第一章 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1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时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解决第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通过案例比较、联想、图文互换学习方法分析两个区域基本地理环境差异及发展的差异。可上课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两大区域: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都差不多忘记了。下一节课就尽量的把相关的图通过电脑投影出来,设计一些问题,慢慢的引导、回忆、探究,转换成为文字表达出来,效果就相对好多了。

第2课时:【教学反思】

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在上第二个内容时,一开始按部就班的把长三角洲从早期、成长、后期发展的步骤讲解也觉得不是很好,我换个班反过来讲起:先现在,再中期,再早期。学生们也感兴趣,效果也还不错。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1课时:【教学反思】

学生的相关知识不足。学生对全球定位系统(GPS)非常感兴趣,但是对这一全新的地理信息获取技术的认识是陌生的。不仅与初中地理中没有涉及相关知识有关,而且与前面已学的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跨越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处理得不当,会让一部分兴趣不高的学生因难而退,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2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收集、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全球定位系统知识十分有限。再加上受现实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发挥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的能力。体现在对“阅读”理解,“活动”的实施以及对GPS各应用领域情况掌握等方面。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第1课时:【教学反思】

荒漠化概念的强调非常重要,西北地区的特征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推导。以实际事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例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引起该问题出现的背景原因,了解该问题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危害,探究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这就是本节内容采取的案例分析方法。看似简单的目标,却体现出地理课标的理念要求。

第2课时:【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强调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通过案例的分析,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解决实际问题。效果显著。

第3课时:【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反馈及自我感觉,此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遗憾的是在“治沙与治穷结合发展经济是摆脱沙区贫困面貌、恢复沙区生态的重要途径”上需进一步强化。此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很好载体,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我国荒漠化问题,关心我国国情,关注我国荒漠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为寻找适合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作铺垫。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第1课时:【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教师可根据课上主要内容,有侧重地让学生自学,这样课上的效率就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好。

2、教师应重点阐述森林的效益,每一种效益是通过什么方式去实现的,让其知道过程。

第2课时:【教学反思】

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教师布置任务,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完成题单上关于各原因间相互关系的框图,并思考哪些是雨林被破坏的直接原因?哪些是根本原因?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先来看看直接原因中的“过度的迁移农业”。读教材34页活动彩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迁移农业是如何进行的。2.解释土壤肥力变化及其原因。3.同一块土地再次被利用间隔的周期要多少年?若小于此周期将会如何?4.为何强调“过度”二字?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发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第1课时:【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存在一些困惑,首先,用“思维导图”、“引导—探究”法来学习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反思: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教学时间的允许,“思维导图”、“引导—探究”法不一定要用于整节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今后的教学中可用于一节课中某一教学内容,同时与“接受学习”等其他教学方法并用,以完成较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对此法可通过增加使用频度来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的目的。 第2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对策:作为教师本人应该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练成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轻松地驾驭课堂教学。如当学生在探究时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能立即分小步子设问启发,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索经验与能力时,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地设计一些有坡度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索欲望始终得到满足。比如及时了解能源的动态,比如山西省省长李小鹏现在开会推销

煤炭说明,煤炭的市场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思考! 第3课时:【教学反思】

对于山西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该从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两个方面去谈,引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概念,确定其根本的理念为废物资源化。同时,要引导学生看到的发展的本质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

第二节 流域的综合利用

第1课时:【教学反思】

1、这部分教学需要有大量的知识补充和强化,比如说明什么是流域、什么是水系、河流的水文特征都包括什么、这些水文特征是受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河流上中下游的划分、上中下游水文特征的差异等。在进行这部分教学的时候我花了一课时的时间,不仅要自己讲,还要学生练。所以我突出了流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了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对航运,发电等方面的影响。 第2课时:【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中我反复的使用了两个书上的案例:美国的田纳西河和中国的红水河,根据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和地形带领学生分析河流的径流量的大小、径流量的变化、汛期出现的时间、含沙量、结冰期等水文特征,学生不断熟悉不断训练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还利用20xx年北京卷高考题36题(2)对学生进行考察,得到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河流的开发主要包括“五水”(水电、水源、水运、水产、水土保持)分河段的讲述时强调上游落差大,主要开发水电和水土保护;中游流速减慢,主要重在防洪、水运;下游主要重在水运和水产。结合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实现了“五水”,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六大综合开发,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没有突出河段,这在教学中我有点困惑,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强调田纳西河的开发,可是好像不讲清楚又有点欠缺,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的地方。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

第1课时:【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第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了小组合作探究题: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教学效果较好。

第2课时:【教学反思】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分析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部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再根据区内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行农业部门的调整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区内特定环境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样的综述可以说是本节教材的点精之笔,既能从总体上介绍本节编排思路,有起了诠释课程标准的作用。课堂讲解后,配合相关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标要求知识点。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1课时:【教学反思】

《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外开放的前沿,

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三是问题和对策。三个内容分两个课时来上,一定要注重区位的分析,能够举一反三,讲练结合,说明80年和珠三角和90年代的珠三角的区别在哪,哪些优势更明显了,哪些优势不明显了,国际的形式如何变化了!哪些地方比较类似80年代的珠三角,类比进行知识的迁移。 第2课时:【教学反思】

该部分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区位条件,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形式国内形式以及外商投资方向等各种要素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评价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珠三角地区的例子到解决其他地区的问题,最后对区域工业化的影响因素作总结,并用所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家乡的工业化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及时反馈的目的。这样有点有面脉络清晰,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灵魂。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第1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用一节课足以完成,关键的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跨区域调配,调配之后有什么意义,该从哪些方面的去分析即可。所以第二课时我还讲完了西电东送,让学生学习完西气东输之后,自己总结西电东送对东西部各有什么好处做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第2课时:【教学反思】

采用提问式、合作探究学习这一部分比较好,西气东输管道概况这一问题具体到五个小问题:气源区与目标市场、起点和终点、经过的省区、地形区以及景观植被的变化,这些问题答案需要学生利用地图册去查找,在这一查一找中,学生动了起来,课堂也活跃了起来,由于链式问题的分解降低了难度,所以每一位同学都体会到了寻找答案的乐趣,真正的变“教师教”为“学生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