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教学过程中做的较好的地方有:一、重视物理实验,通过伽利略对接斜面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深化了学生对“物体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的理解,从而归纳出: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二、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生活实际等情境,促进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特别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三、重视生活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列举了大量生活实际的事例,安排了一些生活情景的再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机会就相对少了。四、评价方式较少,对学生评价缺乏发展的观点。

五、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整体设计框架下进行学习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这样的方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自我的思维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制约,今后应该适当改进。

 

第二篇: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反思

靖江市礼士中学 周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内容,会用惯性解释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与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推理的科学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定律的理解。2、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让学生明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教具】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纸板,橡皮筋,象棋,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起冲突,激发需求

有一天晚上,伽利略做梦自己穿越到了古希腊遇到了亚里士多德,两人发生了争吵,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的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伽利略通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你认为到底哪个说法比较准确? 你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的时候脚是否还对足球有力的作用?足球最终会慢慢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若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这种力是什么力?

生:没有;受到阻力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板书: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探索方法

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猜一猜]

师:如果运动的物体只受阻力的作用,当阻力的大小改变,物体运动的路程会怎样变化?

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阻力越小,运动的路程越远;阻力越大,运动的路程越小。并举例说明。

[想一想]

师:大家讨论一下如何改变阻力大小,可以选择哪些器材实验?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选择毛巾、纸板和木板,因为压力一定时,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师:那如何控制压力一定呢,例如一辆小汽车和大卡车在一样的路面上急刹车后他们通过的路程一样吗? 生:不一样,可以用同一辆小车实验来控制压力不变。

师:那同一辆汽车在同一个路面上以20km/h和100km/h的速度急刹车后通过的路程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说明在相同阻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的路程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运动的速度。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那速度如何处理呢?用什么试验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

师:如何控制小车的速度,控制小车到什么地方的速度相同。

生:控制小车到平面的速度相同,让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

师:很好,下面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

完成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反思

大家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能得出什么数据?

[思考]

(1)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A点)释放,这里用了什么实验方法? 目的是控制小车 相同; (2)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3)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设想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到阻力作用,小车将*该实验采用了“实验+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在前面做过的实验中有用同样方法的吗?

有的话是哪个实验?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对大量的实验事实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板书:9.2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

师: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什么?请大家翻开课本看p66的内容。

生: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该定律能不能直接用实验来验证?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自然界没有不受力的物体。

师: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以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开始时的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你现在认为呢? 生:伽利略的观点比亚里士多德的准确,但还不够完善。

师:很好,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直尺打击象棋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静止的象棋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师:下面大家看我做一个实验:橡皮筋弹纸,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运动纸条具有保持继续向前运动的性质。

师:那么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的性质,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惯性。(板书:三、惯性)

3.惯性

师:什么是惯性呢?我们将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解释]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切莫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④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

课后思考问题:1.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虽然不再受到推力的作用,但是仍然向前运动。为什么?

2.跳远运动员为什么要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

3.汽车驾驶员为什么要扣安全带?

4.人们常用力拍打刚晒过的被子,使灰尘落下,这是什么道理?

4.观察惯性现象

利用桌面的器材设计一个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实验,并进行观察。

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请两到三组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如图是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回答: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反思

(1)一小车三次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小车在 表面上受到的阻力最小;小车在 表面上运动的路程最小。

(3)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

(4)在此基础上你还能进一步推导出: 。

2.下面的现象中,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 ( )

A.放在教室里的课桌,没人搬动总是在原处

B.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

C.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人,若汽车紧急刹车,人就要向前倾

D.小车从坡顶沿斜坡向下运动,到了平面还可以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3.子弹从枪口射出后,能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这是因为子弹 ( )

A.受到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推力 B.受到惯性力

C.具有惯性 D.惯性大于子弹受到的阻力

4.某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身体突然向前倾倒,则汽车这时的运动状态是 ( )

A.匀速行驶 B.加速行驶 C.减速行驶 D.正在拐弯

四、总结评讲,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作业:补充习题p52:1-10

【板书设计】 9.2牛顿第一定律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惯性: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学生实验为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仍以学生演示为主,学生们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再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下节课做好知识、技能和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同时让学生从身边发现物理问题,很好的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这堂课的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实验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主导的教学理论,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好。成功之处,在于教学中没有将目光泛泛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物理素养的提高,从历史走向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从课外走向课内,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全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做到了“从上课之前就开始学习物理,到下课之后仍不忘物理”的大物理教学观和“用课本上课”而不是“照课本上课”的理念。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反思

本堂课的不当之处是,学生体验惯性的现象较少。有少部分学生对“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现象不理解,不能和生活实际联系。还有就是教学时课堂练习较少,学生的应用理解程度不够。课堂活跃程度不好控制,有些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后没能及时的拉回来,造成思维间断,影响了学习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