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圣诞节的神学性反思

对圣诞节的神学性反思

圣诞节其实原先是罗马人祭祀农神与冬至的节日,到了公元四世纪的时候被当时教会追认成了主耶稣的诞生之日。后来当基督教盛行于欧陆时,许多异邦的冬节风俗,如圣诞树与火光会等又并入了圣诞节庆祝的内容中。所以遵守圣诞节的习惯常遭教会领袖之攻击,包括加尔文本人、锐克斯和美洲的清教徒与长老会信徒都拒绝过圣诞节,理由主要有三:1)、反对以教会权威设立正式教会节期;2)、反对圣诞节期间的滥饮与狂欢;3)、这一节日与异邦宗教观念与风俗有关联。然而,信义宗、欧陆的改教者和其他改革宗人士却多赞成守圣诞节,而且特别强调由圣诞所表示出的道成肉身的深奥真理。[1]

如何看待这两方面对立的观点?使徒保罗在论到歌林多教会和罗马教会的食物与日期问题时,倾向于把这一类的争论归结到良心和信念问题:“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吃的人,是为主吃的,因他感谢神。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神。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罗14:2-8)。罗马教会中有一些犹太基督徒守安息日,而外邦的基督徒守主日,当然会带来争论。看起来那个时候初期教会已经把七日的头一日作为安息日的精义来守了。还有就是歌林多教会和罗马教会那时都有那么多祭祀偶像之后的肉出卖,基督徒该不该吃呢?这些很棘手的问题,保罗处理的很是灵活。个人良心和信念认为所有食物都是神所赐的,就去吃;认为所有日期都是神所掌管的,就不必在意守安息日;但是若良心中认为不安,信念中觉得不妥,就不吃食物和守特定日期好了。因为这些并不关系到救恩的根本问题,重要的是自己意见坚定然而不要绝对化,随便就给意见不一致的一方扣上异端的帽子,把对方一棍子打死。 该坚持的地方要坚守,改灵活的地方要宽和。保罗的处理方式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后来教会这么明智的话,也不会在一些小事上争论不休乃至造成严重分裂了。比如二世纪时有关复活节日期的争论,是以犹太人的逾越节或基督徒的安息日还是以主耶稣钉十字架或复活的日子算为纪念的中心点?甚至罗马教会主教韦克特公然抨击东方教会中持不同意见者为异端。[2]

所以,平心静气看来,不管过还是不过圣诞节,“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罗14:5)。大可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推向极端。

说到我自己的意见,是过圣诞节。现把我的反思略述如下:

首先,针对反对者所提的三点,我觉得还可以再商讨。可不可以教会为权威设立节日?我觉得复活节就是教会设立来纪念主复活的,不一定说一定不可以吧。再说,七日的头一日来纪念主耶稣的复活,有没有节日的含义?是不是教会设立的?或者说这是教会在圣灵五殉节浇灌之后追认的,那圣诞节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事情啊。至于第二点反对圣诞节期间的滥饮与狂欢,这是当时的历史现象,现在这一点已经不多见。一个节日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反对节日的理由,因为这些负面行动可能正是违背节日本意而做出来的。至于最后一点,现在的圣诞节含义已经不再是当时的异邦宗教观念,更多成为一个赠送礼物、表达爱心的节期,在内涵上已经有了转移,教会可以用这种转移,阐明圣诞节的真正意义和最珍贵的礼物与最崇高的爱心呀。 其次,我觉得这关系到教会与世界、福音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比如,在中国大陆,每年除夕要不要过?春联要不要贴?除夕本来的含义也有异邦宗教和迷信色彩,甚至贴春联就是为了驱逐“年”这一怪兽的。那么,基督徒还要不要过除夕、贴春联呢?我家乡的教会就是不过的,大年初一大家集合起来,也不到邻居家串门,自己来唱诗敬拜,把自己和周围的人群隔离开来了。去年,我被他们邀请(硬拉?)去参加聚会,结果很多亲戚去看我,没找到,令他们很失望;当时,我母亲约了很多人到我家要听我讲一讲,见我没人影了,她也很生气。 记得过去看《利未记》时,倾向于看到以色列民族和周围风俗与文化的绝对分别之处,而最近看到一些资料却有不同的解释。“天道圣经注释”中,洪同勉先生在注释《利未记》时写到:“虽然后来神拣选亚伯拉罕,但闪,含,雅弗的各支各族都保持并发展宗教生活和体系。事实上,亚伯拉罕和后裔,在摩西以前,只不过是寄居迦南和埃及,既未成为独立的民族,也没有本色化的宗教。亚伯拉罕献祭给身为撒冷王的祭司麦基洗德,约瑟娶埃及祭司的女儿,摩西寄居米甸祭司之家,出埃及后还接受叶忒罗的燔祭,可以想像以色列人的宗教受多方影响,……解释本章经文字辞,例如会幕、燔祭、按手、赎罪等,必须参照从外邦多神教的字源或宗教的背景,可见摩西并非处身于宗教的真空境界,甚至在出埃及的经历中,摩西就已经教导以色列人守极具献祭意义的逾越节,又在西乃山立约时举行燔祭仪式,所以利未记一章并非在简朴粗糙的宗教中首创有条不紊的献祭规则”。[3]从此注释书中又看到神学家赖特(G. E. Wright)也说:“以色列人的崇拜意义和性质,与多神教的意义和性质虽然大不相同,但其外表形式是直接借来的。”当然,重要的独一真神自己对此加以灵性化(Spiritualization)而已。[4]所以,洪同勉先生说:“灵性化宗教的启示,就是神将选民分别为圣的过程中,并非要求选民完全放弃一切固有文化习俗,另外接受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神保存固有的宗教礼仪而加以属灵的教训,使选民认识崇拜真义,用心灵诚实敬拜神。”[5]

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视角来解释《利未记》,在文化对以色列民族的敬拜仪式的影响和以民宗教的灵性化方面看的也比较公允,不像李常受的《基督是实际》所解释《利未记》就有点凭空联想、天花乱坠的味道了。既然神迁就以色列民族和当时外邦民族相同的仪式与风俗,那么,对于圣诞节为何就不可以迁就并赋予灵性化的意义呢?

之所以对圣诞节有争议,说到底还是因为如何看待世界与文化的问题。季泰先生在《解释与再解释??论福音与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引用神学家尼布尔的观点说尼勃尔(R.

Niebuhr)对基督与文化的关系曾提出过五种可能的模式,即:基督与文化相对立,基督与文化相包含,基督超越文化,基督与文化既相悖亦相容,基督改变文化。[6]这种对福音、基督教、教会与文化的思考模式,我觉得都是有点失之于空泛,在具体面对诸如圣诞节这样的问题时就难以归类细说了。

最近,在读印度联合圣经神学院的莱特先生(Christoper. J. H. Wright)所著的《认识旧约伦理学》,给我以极大启发。在第八章中,谈到旧约的“社会与文化”时说:“以色列的独特宗教信仰,如何与他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互相关联、互相影响?我们不能给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的答案,可是我们大致可以把以色列民族对周遭文化的反应,作个归类。我们看见从断然拒绝并禁止某些风俗、制定规条、谨慎地容忍某些风俗,到接受、肯定并给予神学评价地各个不同程度的反应。”[7]作者小心谨慎地把旧约对文化的态度分为三种:排斥与禁止(比如偶像崇拜、异教邪恶与玄秘法术等);容忍与管制(比如多妻制、离婚与奴隶制度等)和接纳与肯定(比如文化对血缘关系的注重等)。那么基督徒与文化的关系如何?作者说:“首先我要说,旧约的反应是多样的,我们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反应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它为好的,或是可接受的,也不能全盘否定说它是坏的、不可容忍的。我们需要清楚地一一识别。”[8]

所以,在作者的启发下,我认为不能把文化看成是铁板一块。笔者曾经听过刘梦溪先生的报告,说文化是水不是石头,这一点我不能同意。我倾向于把文化分成三类:犯罪性的部分,风俗性的部分和功能性的部分。第一类比如犯罪堕落、偶像崇拜、自我绝对化趋向或无神论思潮等;第二类比如中国过年的风俗,已经从过去的迷信发展成今天的亲友互访、全家团圆的节日;第三类比如哲学、文学与艺术等。应该说这三类不是绝对分开的,有时候可能会互动,但做这样的区分可以有助于我们及时回应文化的挑战,去除拦阻人认识神的自高自大之事,甚至去创造性地转化文化,让它们为神的国度服务。对于不同部分,就像莱特先生所说的,可以有以上所述三种态度。只是对于第二种类型,我觉得有一些风

俗是比较好的,不一定全是离婚之类,比如母亲节、感恩节等。 那么,圣诞节应该归入哪一类呢?我觉得在今天应该是第二类。我们基督徒完全可以容忍与渗透,或者接管与转化,赋予道成肉身般的意义。起码,可以利用人们到教会来的好奇心向他们传福音啊,否则岂不全叫商店和夜总会利用起来,热热闹闹把人夺过去啦?

如能渗透与转化,我们和文化与环境也就取得了和解。正如尼格伦(Anders Nygren)所区分的,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是不是石头与池塘的关系?还是植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呢?他认为应该是后者。[9]此言极是,我们应该有广阔的心胸,敢于利用一切来为上帝服务。种子和土壤有质的差异,但种子会不会拒绝肮脏的土壤?其实,只要是生命就会生长,关键是内在品质和本质生命。神的道是一块磁铁,我们可以用这一块磁铁把散布在文化中的铁屑给吸出来。我相信文化不是磁铁,也不完全是铁质,但其中有铁屑。何妨让文化的土壤来喂养我们?至今仍记得过去我把所有文化都看成是属“魂”的,从而想隔绝与文化的关系,但最终还是深受神秘主义和敬虔主义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不自知。就在我越滑越远的时候,神藉着唐崇荣牧师的《布道神学》给了我振聋发聩的启蒙:

以永恒的价值观来看,世界的文化需要重生。世界的文化需要上帝的恩典和上帝的道的重新光照,看见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保留其中合理的地方。合理的地方是对上帝普遍启示的反应,不能荣耀上帝的地方要改过来,变成荣耀上帝。

我们传扬福音,并不是否定所有的文化,只能说人为的文化中,所有与上帝的道相悖的地方,一定要找出来,以上帝的真理去建立新的系统。[10]

真知灼见!又想起奥古斯丁说的一句话,我非常欣赏:真心爱你的神,然后自由行动。基督教不是一门禁止的宗教,更不是贫血的、苍白的宗教,当然也不是关门逃避世界与文化的宗教,而是积极的、进取的,热爱生命与生活的,微笑的、饱满的生命信仰。所以,何不微笑着说一声: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

这就是我的一番探索历程。坦率地说,对此我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过,只是利用手头仅有的一点资料为了说服自己而已,姑且算是抛砖引玉吧。

 

第二篇:圣诞节活动反思

圣诞节活动反思

中一班 尹丽萍

进入12月份,幼儿园就在大门处装饰了大的圣诞树,但每个班级还有小的圣诞树,教室里的墙上也有大量的装饰,孩子对这个节日就特别期待。

活动当天孩子们准备好了两只干净的袜子,一只是在班级和本班幼儿进行互换,而另一只是和本年级组的幼儿进行互换,当我们到中二班送袜子时,我班王煜将他的袜子送给了刘岩博,但是当时刘岩博没有给王煜任何回礼,我见王煜的表情有点僵硬,于是就是,刘岩博,你要回赠给王煜小朋友一个小礼物的哦,结果刘岩博给了王煜一带芝麻饼,王煜非常高兴;后来我们到中三班送礼孩子们就非常的开心,他将他心爱的袜子礼物送个小朋友,而这个小朋友也会自主的回赠一份礼物,孩子们从中三班回来非常开心,因为他们得到了重视,老师和孩子会和他们说谢谢,他们还会相互抱抱,很温馨的氛围。而在中二班的时候没有,以至于将礼物送出的孩子有点后悔,还有孩子问我: “老师,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们的礼物呀?”其实这是我们活动中没有考虑到的。

让孩子体验节日的快乐,认识到节日的意义,过节是快乐的,在节日里能更自如的“吃喝玩乐”。在最后的分享活动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圣诞节的快乐!

2011-12-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