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悟

用心感悟

“只要做教师,就要常常提醒自己: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很艰难,唯其艰难,才值得争取!“薛瑞萍老师的话时刻提醒我,在面对学生的调皮时,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阅读了薛瑞萍老师的班级日志中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在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故事,我被深深触动了。

书的前两部分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部分“走向平和”,叙述的是薛老师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教学体会,从九月开学到一月期末的来临,薛老师在孩子们初入学的五个月里,从开始的“闹”,到后来的“静”,从拼音学习,到写日记的开始,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孩子们不惧怕学习,进而热爱学习,慢慢进入读书人的角色。第二部分“请跟我来”收录的是薛老师给家长的二十一封信,每一封信都是她的真情流露,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心。在她的故事中你找不到轰轰烈烈,找不到刻意的张扬,但正是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让我们隐约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生的影子、家长的影子。

收获一:“定能生慧,静纳百川。”告诉我们:静心──静气,对于渴望获得知识、拥有智慧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习惯需要从小养成。人们常用“海绵吸水”来形容一个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而海绵,恰是柔软无声的。”

“聪明的孩子是很容易辨识的。根本不待考试,你只要注意他在

人群中听人说话的神情就知道了──至于上课,他的专心致志,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朋友建议我多给孩子听音乐以培养静气” 、“尽量放低声音说话,尽量态度温和感觉效果反而好些”这是薛老师的法宝。

轻轻地说话,是薛老师的另一法宝。她有意识地说话声音小而柔和,她相信“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她要她的学生们习惯轻轻地说话,不要大吵大叫。她的一个学生跟着她从这个组到那个组,举着本子嚷着让她检查,这在小学是很常见的。只见薛老师牵起那小男孩的手,把他带到他的座位让他坐下,然后轻轻地告诉他“不要这样,举手老师就来。”啊,一颗“安静”的种子已经播下。那小男孩感受到了安静的魅力,相信他也会成为一个安静的人。薛老师在自己的班级里营造静谧柔和的氛围,同时她引导家长在家里也轻轻地和孩子交流。这是她的创举。她告诉家长——“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我现在刚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维持纪律是最难的一件事。一进班,班里闹闹哄哄的,我只有扯着嗓子大喊“一、二、三,请坐端,保持——安静”才有效,等所有的学生安静下来时,辛苦叫喊的我已经筋疲力尽,心情也变得特别糟糕,。然后又马上调整心态进入教学中,真的是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心平静气地进行授课,往往口气生硬。特别是对于孩子们的调皮好动,有时真的很头疼,你发完脾气后,自己气的不得了,可那些犯错的孩子还没几分钟就又恢复了原样,真的让你无可奈何!

读了这本书后,我按照薛老师的方法,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在批评孩子时,尽量压低声音,温声细语的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我就发现这样的柔声细语,比以前的大声训斥效果反而好一点 。品读着这本书,我就感到薛老师是一个秋波无痕、素心如玉的人,书中清秀隽永的文字,如绵绵春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又似习习春风轻轻抚慰着我躁动的心灵,让人心平气和,让人心满意足。

收获二:浸润书香

读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随处可以看到薛老师读书的影子——

“语文不比数学,有课外阅读做暖窝,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捂熟的。” “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读物。”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了,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从零起步——只要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最终一样可以拥有值得骄傲的阅读能力。”

“面对永难消弭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青年问题,世上没有包医百病的灵药。如果有的话,那无疑就是书籍。”

“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教师如此,家长亦如此。”

“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那就从今晚起,和孩

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像这样的句子如飘落的花瓣,熏香着每一页书,也时时触动着我的心灵。从文中不难发现读书是薛老师的又一法宝。薛老师自己喜欢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她阅读《论语》《孟子》《诗经》,阅读《细胞生命的礼赞》《人类的声音》《我的精神家园》,阅读狄更斯、泰戈尔??薛老师推崇黄庭坚的一句话——“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同时,她引导她的学生也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她让学生在书包里放一本课外书,作业做好时就可以看。她建议一年级的孩子学完拼音后读《365夜儿歌》,读读背背,增强语感。她和学生一起阅读《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窗边的小豆豆》、《鳄鱼怕怕和牙医怕怕》、《小狐狸买手套》??读书已经成为薛老师的生活方式,成为她教学素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在我们学校也在进行着新教育实验,“晨诵——午读——暮醒”已经成了孩子们每天的读写生活。每天早上我班有《日有所诵》让孩子诵读,每天中午我们引领者孩子们读班内图书角的书,下午第一节是练字和阅读时间,这样每天都在培养孩子的书写规范的习惯和阅读能力。课堂上的阅读书目是以“小巴掌童话”为主的系列书目。为了加大孩子们的阅读量,每周还有一节阅读课,除了进行阅读,还让孩子们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进行交流。“暮省”就是让孩子根据自己一天所读的书把内心的感受或好的词句段落记录下来。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小,识字量有限。我们要求孩子以读写绘的形式表达出来,还可以

用这种形式给所读的故事进行续编,要求一周一篇读写绘。

自开学以来,自从倡导孩子们读课外书,课余时间打架骂人的孩子少了,违反纪律的少了,相应班级的扣分也少了。“师生共写随笔”也已成为教师和学生每天的任务,学校里掀起了“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热潮,整个校园都充满了“书香”之气。这不,元旦前我们学校里评选出了一大批“书香少年”、“书香班级”和“书香教师”。读书不仅让教师变得更美丽,更让孩子们变得更懂事可爱!

读了这本书,我深悟了教育的美丽源于用心去感悟。在薛老师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碎烦、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静得如水,纯得如雪。在日复一日看似单调与重复的教学工作中,用心,才可能挖掘出快乐与幸福。“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很艰难,唯其艰难,才值得争取!”愿我们共勉。

 

第二篇:用心感悟 学习提高

用心感悟 学习提高

栖霞市实验小学 周少霞

20xx年11月2日——6日,我参加了烟台名师人选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我们一行70多人一起聆听了八位教授的讲座,“郑杰、郑金洲、张人利、胜、祝庆东、赵谦翔”这些平时听说的名人一下子来到了我们的面前,令所有人都为之振奋,每天六个小时的连续听讲时间,除了教授们精彩的讲座,下面能听到的就是老师们认真地记笔记声和相机拍照的声音,大家都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知识理念的熏陶,谁也不愿意错失了这次大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还参观了两所上海市著名的学校——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小学和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这次培训不仅使我在理论水平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对课改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而且给我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导向。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激励着我去研究、去学习。

一、要做就做最好的老师——郑杰校长的《今天,怎样当老师》 事实上,我们听到郑杰校长的报告是在11月6日上午,是我们学习的最后一天,之所以把它拿到第一个汇报的内容,是因为这是给我影响最为深刻的内容。他的报告有震撼力,把深的理论根植生活现实,充满情趣,能从生活小事情里讲出大道理,把大道理用小事说得单白浅显,受听者就像享受美食,感受十分愉悦,让人回味,深受启发。说起郑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给教师的100条心建议》的作者,他还是上海市

首届“十佳”青年校长,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杰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今天,怎样当老师》,我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他不像别人一样用PPT软件而是直接运用手写功能进行讲授,更有他深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迪。他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职业,其次,它是一个专业,再是一个事业。”

说教师是一个职业,他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它是一个劳动力商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我们的职业使命是:增值。怎样才可以增值呢?1、要有品质保证,就像一件商品要有品质保证书一样,教师职业也要有自己的品质保证,象我们的职称、学历、荣誉证书等都是我们的品质保证书。2、要舍得为自己投资,这个投资就是学习,第一是向别人学习,比如读书,读书应该读经过时间考验的书,向过去的人学习,再比如听报告、听课,向现在的人学习,这样的好处是集中了很多人的精华,学习的知识更加精致。第二是向自己学习,要在实践中磨练,通过尝试错误来学会正确,并通过反思回忆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

3、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象我们的人品、德行、口碑、表现。要热情,热情的人受人欢迎,冷漠的人令人讨厌,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热情。要善良,首先内心要善良,要多他人始终有良好的语气和期待,永远用善意去揣摩他人,永远不要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别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4、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学生变化了,你还没有变化,记住“这个世界是不可改变的,改变的只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要改变自己的看法,顺应这个世界的变化。5、要追求稀缺性,不可替代性,要考虑自己的稀缺性,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做行业的老大。

说教师是一种专业,我们的专业就是教育服务,那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服务呢?郑杰教授认为,就象我们去饭店用餐一样,餐饮服务的产品是美食,功能是让我们吃饱,宗旨是让我们产生愉悦的感觉,即使我们有身份感,我们教育服务的产品是课程,功能是促进学生发展,宗旨是增进人的幸福,家长在选择学校甚至是选择班级时不仅选择产品、功能,还要有身份感,就是使他们有幸福的感觉。而我怕没当前教育服务的缺点是课程全面,没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增加人的幸福,增加了痛苦。.

教师如何做到更专业?1、有效,即有效率:快,有效果:好。怎样做才是有效呢?教师的表达要清晰,让学生听明白,要会提问,还要教学适当,首先学围绕着教,即以教为本,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好的学习行为,建立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教育我们通常通过五种方法,即暗示、提示、明示、强化和惩戒,在这五种方法中暗示和明示是对学生最为尊重的方法,其中暗示法需要教师的影响力,要说服别人首先靠语言5%,神态、语气38%,个人魅力57%,个人魅力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果总是用强化和惩戒,学生就丧失了暗示的功能,如果一个班级里老师经常用强化和惩戒的方法,其他老师用暗示也没有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班级只有上班主任的课学生认真听讲,而上其他老师的课学生就会乱成一锅粥,因为其他老师的惩戒力量肯定不如班主任,所以即使把暗示运用得再好也没有用。然后是教围绕着学,最后是教学相辅相成,即寻找探究合作的方法,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方法。2、快捷,就是提高办公效率。要用眼神关注学生,脚

步要快捷,要热爱自己的生活,才会爱学生。3、舒适,最好的老师是上课拖堂的老师,是学生拖老师,学生要求教师继续讲下去。最差的老师也是上课拖堂的老师,是老师拖学生,学生厌烦也硬要讲完。教育是让学生度日入年呢还是如沐春风呢?4、安全,心理安全,不至于恐慌。让学生感觉心理安全。学生对未来不可知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安全。因为没有谁知道什么时候死,所以,人们对死亡心存恐惧。学校让学生感觉安全,关键要明确他们的不良行为将有谁对其施行什么样的惩罚。为此,学校制定了“中小学生惩戒条例”,包括伤及和危害公共利益行为及影响个人利益和价值的惩戒20多条规定。一旦触犯,就必然照章受罚。同时,要想让师生感到安全,就必须保障个人的隐私。所谓隐私,就是和公共利益无关的问题。郑杰坦言,他从来不到教师的家里探访,除非受到教师的邀请。因为每一个教师家里都有各自的隐私,都有不希望校长看到的地方。六年来,老师们没有邀请郑杰光临他们的家中,他也没有邀请任何一个老师到他的家里来,甚至没有教师知道他的手机号码。因为当一个人的隐私被人窥知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他举例说,一位教师在表扬一位学生的时候说,大家都要向他学习,他的父母一直在打麻将,可他的学习还是那么好。结果,学生非但没有感到快乐,反而感到受到人格上的伤害。

让学生在校内感到安全,就必须消除非暴力心理虐待。郑杰认为,硬暴力是体罚,心理虐待有四种方式:一是啰嗦,有的一说就是一两个小时。看似关怀备至,其实,这是一种精神折磨。二是威胁。老师对学生使用的80%的是威胁性语言,比如,“你又迟到了,是不是去做好事

了?”“下一次作业再不做,就叫你在同学们面前露露脸!”这种柔中带刺的话语中,透射出对学生的心理威胁。三是冷漠。有的老师惩罚学生时,让其坐在第一排,且对全班学生说,都不要理他。四是监视。有的教师利用学生干部监视一般学生,有的在学生干部之外还有小密探。这种密探由来已久,看看中国历来的与外国人的战争,战争初起,卖国者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群体。

啰嗦( 比如反复给学生讲。人最怕重复讲话,当年法西斯折磨犹太人,故意让《命运交响曲》重复一段长时间听,结果人疯掉了。)

冷漠(比如让学生单独坐,教师不理学生等,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怕孤独。青少年反社会,首先是他已被家庭抛弃,被班级抛弃。)

威胁 (用语言讽刺,比如作业再不交以后就不做了;再不… 下次就请家长等等)

监视(班主任监视教室里的学生,让班干部记名字,让学生告密实行精神控制等,中国历代出汉奸,就是老师怂恿学生从小喜欢告密!)

让学校充满阳光,就是清除软暴力!

人权里面核心的是人格尊严。评价某一个教师的底线是,不能让他产生羞辱感。为什么美国的老师上课都不批评学生,这其间不只有教育学意义,还有法律意义。人的尊严极其重要。中国人奉行好死不如懒活着,欧洲人却可以为了自己的尊严而角斗,即使死在角斗场上,也认为

死得其所。普希金为决斗而死,俄罗斯人为他感到骄傲;而韩信的胯下之忍却成了我们的骄傲,这说明我们不重视尊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把尊严看得比生命要低,说明我们的民族出现了缺钙的危机。

5、文明,把简单的事做复杂就是文明,要有节制,不过分,你的嗓门响,学生的嗓门更响。

说教师是一种事业,是当自己的生命和职业融为一体时,这就是事业,是幸福,是有良好理由的痛苦和负担,良好:1、不伤害别人:自己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2、自主,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是自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自己负责。当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职业高度融合时,就成就了我们的事业。

二、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郑金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行为变革》 郑金洲教授的报告更多地贴近了我们的教学实践,。郑教授讲到研究教育学、学习教育学的一个关键单位就是“课堂”,在我们学习实践教育过程中,只有认识了课堂才算改进了教育。它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讲到要重新理解和认识课堂,提到了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师生互动、沟通、对话的场所,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的场所,课堂不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知识探究的场所,课堂不只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执行的场所,而是教师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接着又讲了课堂教学变革的要点,谈到了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

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对象个别化,教学评价多样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是备课的变化,教师要充分体现出“二次开发”。行政人员、专家、学者完成的是一次课程开发,教师备课应是二次课程开发,教师要结合自身特点、学生特点和广义课程资源特点,处理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要善于打破生活资源与书本资源的界线,处理好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两者的关联,从而分析、疏理和判断出哪些是最适合学生教育的资源。

二是上课的变化,教师要充分体验“动态生成”。二期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不再赞成课堂是知识的复制过程,而应是师生相互沟通、动态生成的过程,故要求教师形成课堂的动态观、生成观,在动态与生成中把握教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当然动态生成中,会产生很多预设不到的问题,这很正常,也正是这种课前预设和动态生成之间的矛盾,为我们反思提供了广阔的时空,为重视知识本身转向重视过程方法提供了可能和舞台。

三是说课的变化,教师要充分表达出“反思探索”。郑教授提到:上完课后,把原先准备好的说课稿读一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课;真正意义的说课应是反思特定教学利弊得失的过程,是积累经验、形成后续研究的过程。并提出了专题式和整体式说课的方法。并建议老师要把本

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进程的差异说出来,并反思原因和是否是最好的处理;或者努力尝试专题说课连续化。

四是听课的变化,教师要努力体会“全息透视”。如何才算是一堂好课,有很多标准,郑教授建议我们学会重视授课老师的“非言语行为”,他认为一个人任何场景下的“非言语行为”是不会说谎的,并结合例子分析了一些“非言语行为”的特点。另外,他还建议我们教师可以用“图示法”来记录师生活动,形成“主题式”或“全息式”听课方式。他认为,一节好课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 ,并非环环相扣的课堂 ,并非行云流水的课堂 并非设计严密的课堂 ,并非人人称道的课堂,只有有缺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指导下“转型”过程中的课堂。

五是评课的变化,教师要敢于表达“分析评论”。教师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用对事不对人的心态客观评课,从而创造出一个新型的评课文化,让评课真正成为提升教育智慧的重要手段。并建设老师从“十个度”上去评课:一是评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的程度;二是学生主动参与度;三是师生互动的有效度;四是学科教学的整合度;五是教学动态生成问题的处理程度;六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程度;七是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程度;八是教学资源的优化度;九是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程度;十是教学评价多样化程度。

三、两名优秀校长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小学,一进学校,映入眼帘的是由各国入学学生用自己国家的文字书写的欢迎词,写满了整整的一面墙,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教育友情、德育无痕,这是根据学校的实验课题设置的,最能引起我们兴趣的,还是在学校大厅设立的“温馨邮局”这是学校情感教育的组成部分 ,每天中午开发,给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设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使我们对这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有了浓厚的兴趣,果然程华校长那幽默风趣的语言马上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他的讲课条理清晰,沉稳有序,时常引用古人名言和举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长达两个小时的课,听起来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学习,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研组建设方面又增加了许多有益的知识,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理论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更使我感受颇多。

1、对自身素养的重新认识。程校长提到了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师第一。我觉得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有学为人师的科学文化素质,点石成金的教育创新素质,春风化雨的个性心理素质。听了讲座后我有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加强内功修炼。多读书,读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填充自己不太充实的大脑。就象程校长说的那样,读书是最好的化妆品,因为读书能使你变得有内涵,有修养,有风度,这样的人眼睛里闪烁的是迷人的光彩,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多组织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收获更多的经验。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投入,增加课堂教学的时效,把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套用古人的话就是: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

蹈之。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能收获更多的知识,也使得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2、关于骨干教师,程校长说,骨干教师应该有三方面的知识:一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包括:整体型知识,即了解完整的知识体系,条件型知识,就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心里学知识,实践型知识,即教师的实践经验。他认为,骨干教师是一节课一节课打造出来的,应该有资料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做到一份教材,三份备课,第一次备课不看教参,自己去备,二次备课把所有的资料搜集完整,进行理念上的反思,然后上课,把上课出现的问题分析好再进行第三次备课,这是实践上的反思。二是完整的人文知识,就是课堂有深度,教师有厚度有宽度,还有同科异构的魅力,了解的知识要丰富、科学、有人文素养。三是丰富的社会知识,有情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了解对方的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到多学习、多领悟、多实践。

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一个占地面积只有四亩的小学校,带给我们震撼的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张人利,他原来是教育学院院长,在他接受担任教育学院附校校长的几年时间里,把一个原本是考试和品行倒数第一的学校变成了一所在上海市名列前茅的优秀学校,并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他本人也担任了上海市名校长培训基地和上海市德育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在这所学校,没有教辅材料,没有早晚自习,开设了100多门校本课程,学生自主学修,每星期三次,每次一个小时。每星期一次全校文艺演出。张人利认为,学生学业成绩、学校升学率,

不应该回避,也不能回避,但不能以加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损害学生心理健康、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基于这一理念,“绿色”的内涵就是:“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学校升学率的本身,还应该关注学生原有基础的目标要求,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关注取得学业成绩与升学率的过程;关注与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相关的其他因素,如学生课业负担、学习兴趣、睡眠、课外活动、家教等。”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张人利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作了大胆的课程改革。 如在小学一年级学生课程中,没有数学,只有英语和语文,“小学生逻辑推理差,记忆和语言能力强,学校必须承认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差异,我们就把涉及形象思维的课程往下移,在低年级加强语文、英语的学习,把逻辑思维的课程往上移,二年级以后再开设数学课,平时的数学活动课足够了。”

张人利校长为我们作了后“茶馆式”教学的解读,阐述了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的缘由:1、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现状:教师基本上已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一些基本理念;也认可 “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IT整合”等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2、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很多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方法产生。“尝试教学”法、杨思、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方法等等。静安区涌现出许多优秀学校,静安区也获得许多教科研成果,但是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探讨还不够。3、为什么近30年来我国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受到“茶馆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呢?因为“茶馆式”教学方法符合了教育发展总趋

势:教育要走向合作,教育要走向对话。其中“议”是对话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茶馆式”教学的本质是让教育走向对话和合作。4、只有继承才能更快的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使优秀的教学方法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在新课程推进到现在,中、小学教师都有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诉求。我们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探索这一教学方法的发展,并且把这种教学方法的发展称作后“茶馆式”教学。《后“茶馆式”教学》采用的只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方法,同时给读、议、练、讲确立“责职”,把“议”作为基本特征与核心环节,它的责职是将学生的差异看成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就是通过这些最为平常的教学形式达到教学的精彩。他认为一节好课教师讲得一定是不完整的,教师讲授不一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教育的真谛是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各位专家均以自己敏锐的眼光,看待当今教育的发展,几天紧张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使我们的新的教学理念更加充实,业务素质有效提升,教学视野更加拓宽,追求的境界更加明确,感受了真实而精巧的教育教学过程,体味了精华的提炼,开阔了自己的思路,相信会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