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通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以《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1、忽略谁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在引导学生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时,有的同学就问:谁是小说的主角,全班同学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一派认为菲得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

说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的同学认为,小说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围绕于勒是否有钱展开的。于勒有钱时,勒归来,对于勒赞不绝口,分文不值的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没钱时,躲避于勒,怕于勒归来,骂他是个贼是个流氓。于勒是否有钱决定着菲得普夫妇对他的态度,而态度的变化正是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亲兄弟之间也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说菲得普夫妇是小说主公的同学认为,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夫妇俩的语言、神情、心理,通过他们的言行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能凸现夫妇俩自私、见利忘义、冷漠、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征正是反映的主题。

2、给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的时间不够

朱熹曰:“学贵有疑问”,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一直认为学生成绩差一般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也确是如此,但这节课我不得不为我低估

了学生的能力而感到惭愧。

在前面学生已提了关于文章主人公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质疑的同学还真不少,特别是这样两个问题确是说到了点子上。

我正在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小结时,李萍同学突然举起了手,我示意让她站起来。她说:“我有一个疑惑,我认为于勒并没有在海外发财,如果发了财,她应该把钱寄回来弥补过去给我一家带来的损失,他在信中不是流露了这一想法吗?于勒写信说他发了财,那只是他对兄弟的一种安慰,是个美丽的谎言。”

此言一出,马上就有同学站了起来,楚鑫说,小说中不是通过船长话来说明于勒在那边阔绰过一人时期,他之所以又破产了,那是因为于勒无法改变他那“花花公子”的秉性。

李萍同学又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于勒在信中说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说明于勒已有悔改之意,他后来又说要去南美作长期的旅行,这本身又是一个“谎言”,证明他并没有发财,不然发了财正好回家炫耀一番,还跑去旅游干什么?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了,我并没有阻止之意,就让他们这样无拘无束地说,这样的机会太少,我还需要做什么,甘愿在教室里当起了听众。

后来又有学生提到,菲得普夫妇这样已做到仁至义尽,他们并没有错。这涉及到小说的主题,也正是这篇课文难点,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再在小组内讨论,形成了统一意见再回

答。

3、小说主题的拓展不够

在过去对这篇小说进行教学时,学生能体会到这篇小说的主题提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我的教学也就到此为止。但从新课标要求来看,小说的主题挖掘到此,对学生没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新课标要求要更多关注人性美,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情感渗透。

我先让学生体会菲利普普夫妇,让学生寻找他们身上的人性美。一句话就把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完全颠倒过来了,学生在讨论后,就有人说,在私有制社会里,菲得普夫妇对于勒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于勒占有自己应得的家产,为了让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还把于勒送到海外淘金,他们尽到作为兄长的责任。

另外这篇小说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而是一个与我们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人的视点,一个少年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人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小说的我的叔叔过去是不是“花花公子”,是不是“无赖、流氓”,对于“我”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当下这个“人”,这个人与“我”的关系,这是一种生来的本能,是自然流露的同情心,这也是人性的美丽之所在。

对于金钱的认识也是这篇课文与现代社会的一个切合点,拥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到头重要,金钱虽然不是至为重要的,但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金钱,只要我们通过正当的劳动获

得金钱,都是对我们劳动的一种肯定。

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措施:

1、吃透教材、尽量考虑到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二篇:我的叔叔于勒.反思

磨课带给我的

1月21日,我们研修组开展了磨课活动,首先研修组共同制定了本次磨课计划;二是采用“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基本形式进行磨课备课,我们磨课的主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三是进行观课议课;最后进行总结反思。通过本次磨课活动,老师们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 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受到了启迪和教育,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取长补短,对今后的教学定会有很大帮助。通过本次磨课活动,我想结合任老师的这节课与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与各位老师互相交流。

虽说带的普通班,但我在授课时从没有因为这些学生成绩差而忽视对教学的创新。他们的基础差,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创新能力差,只是不可能他们回答问题时的准确率不高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但我自认为只要认真设计教案,课堂中也会有出彩的地方。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9世纪后期,当时正是列强加紧扩充势力的时期,亚非拉各国人民正处于被奴役、被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这篇振聋发聩的短篇著作,较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小说通过菲得普夫妇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堕落的描写,揭露与批判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祼祼的金钱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通过对人物的一系列的刻画来实现的。所地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从全篇入手,让学生先把握这篇课文的曲折情节(让学生根

据课后第2题的提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这篇课文的情节),然后让学生理顺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最后探讨小说的主题。课文上完之后,整体感觉较为良好,在授课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引起我的反思:

反思之一:谁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在引导学生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时,有的同学就问:谁是小说的主角,全班同学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一派认为菲得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

说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的同学认为,小说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围绕于勒是否有钱展开的。于勒有钱时,菲得普夫妇盼于勒归来,对于勒赞不绝口,分文不值的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没钱时,菲得普夫妇躲于勒,怕于勒归来,骂他是个贼是个流氓。于勒是否有钱决定着菲得普夫妇对他的态度,而态度的变化正是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亲兄弟之间也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说菲得普夫妇是小说主公的同学认为,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夫妇俩的语言、神情、心理,通过他们的言行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能凸现夫妇俩自私、见利忘义、冷漠、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征正是反映的主题。

课堂上张玉等五六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场讨论,他们发表看法时有理有据,这个问题是我意料之外的,教参中并没有提到,我只是从参考资料中偶尔看到过说菲得普夫妇是主人公,可在课堂作业中说到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我还真一时难以下决定。然后,既然无法找到正

确答案就不告诉学生唯一答案,让让他们在课堂中留下遗憾,说不定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只是作为了一个小结: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他的过去和未来,而集中笔墨表现菲得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上,从而刻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名著,作为赏析者,由于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不是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吗?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已的观点。课后还有的同学来问我这个问题,就证明了这一悬念引起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反思之二:学生质疑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朱熹曰:学贵有疑。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直认为学生成绩差一般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也确是如此,但这节课我不得不为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而感到惭愧。

在前面学生已提了关于文章主人公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质疑的同学还真不少,特别是这样两个问题确是说到了点子上。

我正在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小结时,巨泽江同学突然举起了手,我示意让她站起来。她说:“我有一个疑惑,我认为于勒并没有在海外发财,如果发了财,她应该把钱寄回来弥补过去给我一家带来的损失,他在信中不是流露了这一想法吗?至于于勒写信说他发了财,那只是他对兄弟的一种安慰,是个美丽的谎言。”

此言一出,马上就有同学站了起来,马玉琛说,小说中不是通过

舰长话来说明于勒在那边阔绰过一人时期,他之所以又破产了,那是因为于勒无法改变他那“花花公子”的秉性。

巨泽江同学又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于勒在信中说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说明于勒已有悔改之意,他后来又说要去南美作长期的旅行,这本身又是一个“谎言”,证明他并没有发财,不然发了财正好回家炫耀一番,还跑去旅游干什么?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了,我并没有阻止之意,就让他们这样无拘无束地说,这样的机会太少,我还需要做什么,甘愿在教室里当起了听众。

后来又有学生提到,菲得普夫妇这样做已做到仁至义,他们并没有错。这涉及到小说的主题,也正是这篇课文难点,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再在小组内讨论,形成了统一意见再回答。

反思之三:小说主题的再拓展

在过去对这篇小说进行教学时,学生能体会到这篇小说的主题提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我的教学也就到此为止。但从新课标要求来看,小说的主题挖掘到此,对学生没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新课标要求要更多关注人性美,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情感渗透。

我先让学生体会菲得普夫妇,让学生寻找他们身上的人性美。一句话就把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完全颠倒过来了,学生在讨论后,就有人说,在私有制社会里,菲得普夫妇对于勒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于勒占有自己应得的家产,为了让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还把于勒送

到海外淘金,他们尽到作为兄长的责任。

另外这篇小说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而是一个与我们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人的视点,一个少年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人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小说的我的叔叔过去是不是“花花公子”,是不是“无赖、流氓”,对于“我”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当下这个“人”,这个人与“我”的关系,这是一种生来的本能,是自然流露的同情心,这也是人性的美丽之所在。 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设置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质疑和释疑,在参与讨论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