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四重奏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反思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空泛、乏味、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师生双方都不愿见到的。教师应搭准《语文课程标准》的脉搏,潜心钻研,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对话、挥洒激情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本节课,学生在“动”、“读”、“品”、“笑”中,成功演绎了一曲美妙的、和谐的课堂交响乐。

[关键词] 动 读 品 笑

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果戈理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老舍先生也说过:“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因而,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教《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一文时,笔者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角度,透过文本语言的表层面挖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获得了较大成功。教后反思,主要在课堂上做到了四点:

一.让学生“动”起来:

古西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已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而,课堂教学第一步是点燃学生的思维,引爆学生的兴趣点。

1.故布疑阵,吸引兴趣。主要基于两个因素的考虑:一是,听课老师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故第一步是“解压”。二是,将课间学生松弛的心迅速拉进课堂。于是,上课伊始,我就故弄玄虚:“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望笑纳——”话未说完,就如平静的湖面投进一粒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略施小计,立竿见影,一方面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弦。另一方面,心与心的初次碰撞,就给学生一个直觉感受:我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这些,都为下面教学的成功展开铺平了道路。

2.投石问路,点燃思维。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欲,要让课堂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于是,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慢慢地引导他们参与进来,悄悄打开他们关闭的心扉。如:“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哪三个主要人物?”“肖像描写包括那些内容?”“课文中有哪些典型的,能够凸现、彰显人物性格特征的肖像、语言描写?”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的交流解决,学生的思维都“动”了起来。

二.让学生“读”起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他还说:“读书时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古人又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因而,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读书,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让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滋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放出声音、调动思维地去读。告诉他们,通过读,要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内心深处,使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浮出纸面。从而,与其展开对话,进行“亲密接触”。

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为了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味道;“读”出灵感,我用音乐营造了氛围。同时提醒他们,“我们现在正处于大观园,我们是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这些人物的化身。我们要 揣摩人物的心态,模拟人物的语调,力求贴近人物”。

课堂上,时而范读,时而齐读,时而分角色朗读。在兴趣盎然的读书中,学生读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读出了王熙凤的阿谀逢迎、八面玲珑、威而不露;读出了林黛玉的多愁善

感,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细心、多虑的性格。如此这般,整个课堂书声琅琅,学生们都徜徉在书的海洋里。

三.让学生“品”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老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以下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问一男生)你觉得王熙凤美不美?

生1:不美。

师:看来你的审美标准比较高。(笑)不过,我觉得很美,你瞧:丹凤眼、柳叶眉,身材苗条,体态俊俏美好,十足一个大美人,我看着都有点心动了。(生大笑)你为什么认为不美,能说说理由吗?

生1:我觉得王熙凤美得有点异样,眼是三角眼,眉又高吊两梢。

师:不错!美丽的丹凤眼配以三角,让秀气的柳叶眉高吊两梢,这就不尽美了。而且,从麻衣相法上看,“三角眼”“吊梢眉”乃狡黠、狠毒通变之相。除此还有吗?

生2:我有点怕她。(笑声)

师:这位同学很幽默!为什么怕呢?受哪一句启发?

生2:“粉面含春威不露”美中含威,且又“不露”,就更可怕。

师:对,可以杀人于无形之中。(笑声)王熙凤确实让人可怕,贾母戏称她------

生(齐):“凤辣子”

师:而且,在《红楼梦》中,贾府中的下人也称她为“烈货”。

师:(问另一学生)你觉得王熙凤服饰如何?可以用一个词回答。

生3:华丽。

师:很好!当然“华贵”“艳丽”也可。作者对于王熙凤服饰的描写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铺陈

师:为了写出王熙凤的浓妆艳饰、遍体锦绣,作者用了哪些动词?

生(齐):戴、绾、带、系、穿、罩、着。

师:(问生3)这一点你喜欢吗?

生3:不喜欢。

师:为什么?可以用一个字回答。

生3:俗。

师:好!用一个词语回答。

生3:庸俗。

(生鼓掌)

成功地、得法地引导,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旦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四. 让学生“笑”起来:

笔者以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笑”声,课堂将会太过于乏味、沉闷。前苏联一位诗 人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适时运用,可以拉进师生的距离,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成功实施教学。因此,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我以幽默的语言适时地、恰到好处地点评,收效显著。下面摘录几个片断:

①对于王熙凤的美,我说:“我看着都心动了。”(生大笑)

②朗读中,让学生模拟王熙凤的“该打,该打!”后,我评价说:“真遗憾!如果有一块手帕舞一下就可以以假乱真了。”(生大笑)

③肖像描写中,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美中含威,且又“不露”,就更可怕。我顺势点评说:“可以杀人于无形中。”(生笑)

④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一句话,迎合了贾母、黛玉、王夫人、邢夫人、三姐妹。我说,我们常说“一箭双雕”,现在是“一箭七雕”,简直是“射雕”高手。(生大笑)

⑤从“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平生万种情思,悉堆...

眼角”这些句子中,我可以肯定地说,贾宝玉是一“情种”。(生大笑)

课堂充满“笑”声,可以一改课堂如“一潭死水”的尴尬场面,可以让学生挥洒自如、激情四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舒心、学得有效,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本节课,抓住肖像,借助语言,学生在“动”、“读”、“品”、“笑”中,成功演绎了一曲美妙的、和谐的课堂交响乐。

(发表在《苏州教育学刊》20xx年11-12合期)

 

第二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材让我唏嘘,怎样在短短的几课时,把这篇文章讲全讲好?这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作为一部古代小说,《红楼梦》的有关文学常识不得不讲,作者介绍,社会背景,等等,这些文学常识都要为同学理清楚。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言文字的感觉,楼梦》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近文字,走进文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多病”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样,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1、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2.提供舞台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情况来看,的积极性,生主动探究、点评情况来看,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料,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3.需要改进之处(1 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

,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

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

,力求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氛围。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落实了本课的重点——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已经使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红,态生两靥之。这 培养了学从学生的1

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这样一来,其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审美享受。引导学生体会曹 本堂课,引入了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而这样的一种氛围以及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

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认为在“教师示范”部分,就要完全由教师来完成,其实可以在教师示范完一个例子后,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各项内容。比如,四种鉴赏方法的点拨,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进而总结归纳其它的几种鉴赏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