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根据测评学生情况和听课人的评价情况 我觉得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数学计算公式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不足之处:课后与听课交流,大家很诚恳地给我指出:在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过程中,学生探究的深度、教师指导的力度、汇报交流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欠缺。课后向学生了解,有几个学生还没有弄清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但是所有的同学都能用公式来进行计算,这也让我很困惑,是否要改变一下观念:在课内的练习可否适当少一点,在学生都已经能得出结论的情况下,让更充分的时间去弄明白道理,也许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看来还是要继续学习------大教无形,小教无类,不教无忧!

这使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本节课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整个活动中,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客观规律。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在论证的过程中,同学们动手操作,分别派出各组的代表讲解各自验证的全过程,最终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想,把“如果”变为现实,转换一种角度更多地把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施放出来,可能得到的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数学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通过这节课的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认知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多维多向思考,同时实现师生互动,也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了最佳的认知效果,从而真正地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

 

第二篇: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张槎街道村尾小学 陈珊玫

[教学案例]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数学练习课上,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样一题:看图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列出了(5×5

4+5×5×2等两种解法

定。

正当我要鸣锣收兵时,出现了如下一幕: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

我打量了一下公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他:“你把题目看错了,把长方体的表面积看成了体积。”许多学生都点头称是。

“我没有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学生大声争辩。

我大吃一惊,心想:怎能不错呢?好,看他有什么说法。于是,我说:“你能把想法跟大家说说吗?”

“行!”他拿了一个如上图的长方体学具,边指边说:“长方体中有四个相同的侧面,每一个侧面面积是5×10,可以看成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另外两个侧面的面积分别是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合起来就是5×5×10。” +5×10+10×5)×2、5×10×的算式,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

“哦,原来他是将侧面积转化成底面积来思考的,他的列式不但没错,而且很有新意!”我带头为他鼓掌,顿时,教室里掌声如雷。

“老师,我也想出了一种方法,是5×10×5。”另一位同学受到启发有了发现。

我扫视了一下“5×10×5”这个算式,说:“这位同学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将5×5×10交换了一下因数的位置。其实这种解法与刚才的解法属同一种解法。”

“不是这样的,我的解法和刚才的不一样。”这位学生激动地说。

“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我不相信这位学生会再有什么新解法。 “我是把底面积转化成侧面积来算的,四个侧面的面积是4个5×10。上下底面面积是2个5×5,合起来可看成1个5×10,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是5×10×5。”

顿时,教室里掌声经久不绝,我也大为感叹??

[教学反思]

课后,我反复回味和琢磨这个教学片断,为学生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赞叹!同时对“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更是感悟颇深!

关于教学,在我们心目中似乎形成了一种定性,那就是:教是教,学是学,师是师,生是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永远落后于教师,落后于教材,学生要学教师、学教材。由此,课程资源便局限于教师和教材,忽视了学生。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用好了学生这个课程资源,是学生帮助深化了教学,是学生让大家开阔思路,提升认识。 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是富有创新思维的。作为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要发挥好学生的聪明才智,利用学生促进自己的教学。在上面的教学中,我的角色虽然仍然是教师,但是,除了我,课堂上出了更多的“学生教师”。“学生教师”让同学们学到了更多的方法,让我也学到了不曾想到的方法。利用学生,大家受益,何乐不为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是很差,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所改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