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实践探索

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实践探索

来源:滨湖区教育局 作者:金俊良 张伟民 日期:20xx年9月28日 已经有6970位读者读过此文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诸多不利于体育教师发展的弊端。文章在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反思的基础上,就如何促进体育教师参与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层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体育教学 发展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教师发展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节和促进反思等功能,但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往往以高姿态控制着教师,重点围绕着一节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析,使教师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给体育教师投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往往使教师不敢直面评价。甚至可以说,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限制了体育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发挥,阻碍着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在反思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在实践中展开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学评价的探索,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对体育教学的负面影响

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很多不利于教师发展的弊端。例如,过分重视课堂中知识与技能呈现的全面性及准确性,关注教师对问题是否进行深刻的揭示,而忽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对多媒体的运用给予肯定的同时,很少在多媒体如何与教学内容合理整合方面进行指导……。概括地说,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疏于进行方法性、策略性的指导和评价,因而导向教师注重的不是在教学方式的真正改进、对教学理论的认真钻研,而是在如何使学生系统掌握运动技能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现实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一节公开课,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课堂效果仍然不尽人意;在公开课上,教师总怕在“同行”的面前出现“知识性、技能性错误”而谨小慎微,以致个人的教学特色黯然失“色”;在课堂教学中,尽管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时间与空间,但由于忽视了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以致训练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可见,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促进教师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作用。同时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硬性,只关注某一节课中教师的表现,而很少考虑教师的切身实际及其它客观因素,评价者往往以一种专家或领导的权威姿态面对评价对象,压抑了教师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引起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因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束缚

一直以来,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准绳。目前,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无论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大多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从评价内容来看,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及教师素质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全面、具体和精确,利于量化评价或在评优中进行横向比较,可操作性强,但同时也显示了其导向功能的片面

性。

1.过分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一般常用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表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课堂气氛”、“教学素质”、“教学效果”等多项内容,每个一级指标下又有多项二级指标,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因素。评价表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总分一般为100分,其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反映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情况仅占20%,纯粹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容占65%以上,可见其重“教”轻“学”的特征较为明显。这样的评价,导向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表现,重视知识技能的分析讲解,从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例如评价表中往往有“重视直观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一项,会导向教师片面地追求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显示其“重视”,而不考虑其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

2.教师的教学个性得不到张扬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被认为是完善的评价体系。尽管评价标准完整、系统,但它不可能穷尽教学过程中多变的因素和内涵。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全面立体的、动态多变的复杂过程,其内容是丰富的。教学过程不像运动员跳高一样有一个可测量的点,更不是一件凝固的物体。因此,用固定的、“条框式”的标准评价丰富多彩的教学,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将教师的教学规范在同一点或同一标准线上,从而泯灭教师鲜明的个性特点。对于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没有遵循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才凸显其风格和特色,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体育教师始终处于评价的被动地位

评价标准是为评价者对教师的评价而制订的,评价表一旦被使用,教师在评价中的被动地位就被确定了。当评价者使用评价标准时,依照标准对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逐一打分,最后确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所属的层次和级别,通常这一过程是评价者单方面进行,而教师是全然不知的。即使评价者将评价的反馈信息提供给教师,但信息往往是单向传递或通过领导间接地传递给教师,教师接受信息是被动的,根本没有交流碰撞的机会,教师是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进行反思,甚至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调整是在揣摸评价者的过程中进行的。结果,教师对教学的调整也许顺应了评价者的意见,但离自己的个性发展可能越来越远。

(三)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际中,体育教师直接参与或亲历的评价主要是教研员的随堂听课评价,以及公开课活动中教师之间的互评。在前一种评价中,通常是教研员首先对授课教师发表评价意见,教师虚心地听着、做着笔记,尽管心存疑惑,但碍于多方面因素,最终没有时机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公开课活动中,通常是由授课教师简单介绍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由听课者一个接一个地指出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或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但研讨的内容始终没有跳出这一节课,评价的焦点投放在授课者的优点和缺点上,使授课者有如受审一般。另一种情况是,听课者怕“得罪”授课老师,只说“很好”、“不错”之类的客套话,最后陷入沉默和冷场境地。“评课”本是研讨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却成了最尴尬的局面。就这样,评价遵循着一种固有的模式,在“严肃认真”的气氛中进行,最后在教师心里留下的只有这节课的优点和缺点。最令人遗憾的是,对教学中的“优点”没有从理论上作解释,对教学中的“缺点”更没有从理论上寻求突破的策略,而这正是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没有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的重要根源。

二、促进教师发展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低的区分。换言之,对教师课堂教学

评价不是为了界定一节课的优劣,或是区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其根本目的是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改进教学策略,最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发展。发展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的评价。为此,我们着重在形成性教学评价中,对如何促进体育教师参与评价、进行自我反思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让体育教师主动参与互评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强调教师是评价中的主体,教师在被评价的同时,也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如果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结论得不到教师的接纳和认同,无论评价多么准确、科学、合理,都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这是较为艰难的一步,如果采用理论讲座的形式是行不通的,理论只有当教师能自觉学习和思考时才能被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从具体案例入手,通过对公开课的课例进行评析,让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和评价的角度:

①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在于修正被评价的课,而是通过对这节课的合理之处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教学上的规律,并推广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②评价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但不是学习某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其教学思路中寻求启发,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③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是整节课的布局及各环节的处理,而不是对小节问题进行深究。应着重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而不是教师对知识、技能分析讲解的思路。

教师的互评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课例研讨活动为教师的互评提供了良机。如果要让教师真正地参与到评价中,主持人的导语非常关键。如果说:“下面请大家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那么评价活动会无可挽回地回到传统的模式中。为了启发教师反思,我们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这节课的效果与你的预想有差距吗?成功之处在哪里?所体现了的教学理念是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吗?” 以此激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作出判断,并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或者把研讨的主题定为“从这节课说起……”,意味着这节课是评价的起点而不是焦点,将研讨的焦点从评价一节课拓展延伸到研讨学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师搭建开放的、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开阔的交流空间,激发教师的思考,从而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得以提升。

(二)充分了解被评价者的需要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认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一种交互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良性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在评价情境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平等的主体。因此,对被评价者的评价不仅要合理客观,更重要的是关注并顺应被评价者的处境及心理需求,让评价过程得到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认同。作为评价者,必须广泛听取体育教师的心声,但教师的心声尤其是真实的声音并非随时可以听到。在一次关于课堂教学评价学习活动中,我们将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真实案例及教师对教学评价的建议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提供给教师,同时在材料中向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在目前体育评课过程中,你最反感的事情是什么?”二是“你对目前课堂教学评价有何建议?”由于提供的材料贴近教师的实际,立即引发教师们的强烈共鸣。很自然地,教师们把隐藏在心里的要求和建议毫不掩饰地释放出来:

①评价者高高在上,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评价对象,抓住某一环节的不足大做文章,以显示自己的高水平。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平等的,教师有权利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说明和解释。

②目前,课堂教学评价较为推崇形式新颖的教学形式,而不考虑这种形式在现实教学中是否可操作,是否真正令学生有效地学习。

③评价者必须要对所评价的课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不要在细微的、显而易见的问题上纠缠,既花时间又没意义。

④评价者每次评价意见都一样,使我觉得自己没有进步,有挫败感。

⑤建议取消量化的评分标准。教师为了在教学评价上得高分,想方设法兼顾各项内容标准,事实上,每节课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最终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

⑥在公开课中,听课老师一个接一个地发言,提出建议。到最后,让授课老师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课竟然有那么多的缺点。

可见,作为被评价者的教师,并不回避评价,而是对评价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分数和等级,而是诚挚的鼓励帮助、平等地交流沟通和思维上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能充分地表达对评价的要求、对评价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是参与评价的过程。

(三)激发教师自我反思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认为,评价者要与被评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与被评教师沟通协商,鼓励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反思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评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给教师提出改进的建议,重要的是能实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平等对话,对教师而言,“对话”本身就是一种能引发教师反思的理想情境。就如在教学中,学生请教老师时,常常是老师还没解答,学生已经想出答案来了。教学评价也是这样,关键是给教师创设一种激发其反思的情境。一次公开课筹备过程中,一名体育教师与我们展开如下对话:

“我们校长说,作为区级体育公开课,必须运用多媒体演示,这样才能上档次。”

“那你自己觉得这节课是否要用多媒体?”

“我觉得没必要用。”

“那就按你说的办。”

这节课的内容是高中体育与健康田径必修模块的《挺身式跳远的腾空与落地的完整技术练习》,多媒体是否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并不大,况且室内不可能有跳远的沙坑。事实证明这位体育教师的想法是对的,在课上,她通过自己的示范、讲解,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结果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效果非常好。在本节课筹备时的对话中,笔者没有提出建议,只用了两句话,但这是对教师的最好的支持和鼓励,最后让老师感到 “我自己真的能行”。

另外,教师通常在公开课设计时,为迎合听课者和评价者而设计一些违背自己教学风格、脱离学生实际的环节。我们通过平等对话,能启发教师的思考,可以让老师的真实思想显露出来,还原其自身的教学特色。

总之,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多形式、多渠道的,可以在课前、课后或者在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也可以在集体活动中、或是双方面对面的对话中。最终目的应是促进体育教师自觉参与评价,并从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等

多层面进行反思,从而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解能力,使教师能对课堂教学作出正确的判断,最终让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发展。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继续探索促进体育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以及教师的教学个性,灵活地调整评价标准和评价的角度,建构适合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课堂教学评价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第二篇:对生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实践探索

对生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实践探索

梁美兰(花都区教育局教研室)

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节和促进反思等功能,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尝试和探索进行得有声有色,而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生物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往往以高姿态控制着教师,重点围绕着一节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析,使教师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传统的评价方式给教师投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使教师不敢直面评价,甚至回避评价,压抑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发挥,阻碍教师的进步。笔者在反思生物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在实践中展开促教师发展的教学评价探索。

一、对生物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反思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对生物教学的负面影响

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很多不利于教师进步的弊端。例如,过分重视课堂中知识呈现的全面性及准确性,关注教师对问题是否进行深刻的揭示,而忽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对多媒体的运用给予肯定同时,很少在多媒体如何与教学内容合理整合方面进行指导??。概括地说,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疏于进行方法性、策略性的指导和评价,因而导向教师注重的不是在教学方式的真正改进、对教学理论的认真钻研,而是对教学内容不断拓宽加深,对备考资料的大量积累和详尽的分析。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一节公开课,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课堂效果仍然不尽人意;在公开课上,教师总怕在“同行”的面前出现“知识性错误”而谨小慎微,以致个人的教学特色黯然失“色”;在课堂教学中,尽管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呈现给学生的却是一幅幅“文字图片”,使学习内容却变得更加抽象和复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但由于忽视呈现的时机和策略,以致训练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促进教师发展、促进课堂教学优化的作用。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硬性,只关注某一节课中教师的表现,而很少考虑教师的切身实际及其它客观因素,评价者往往以一种居上的权威姿态面对评价对象,压抑了教师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引起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因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束缚

一直以来,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准绳。目前,在生物课堂教学评价中,无论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大多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从评价内容来看,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及教师素质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全面、具体和精确,利于量化评价或在评优中进行横向比较,可操作性强,但同时也显示了其导向功能的片面性。

1.重“教”轻“学”

一般常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课堂气氛”、“教学素质”、“教学效果”等多项内容,每个一级指标下又有多项二级指标,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因素。评价表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总分一般为100分,其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反映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情况仅占20%,纯粹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容占65%以上,可见其重“教”轻“学”的特征较为明显。这样的评价,导向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表现,重视知识的分析讲解,从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例如评价表中往往有“重视直观教学、实验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一项,会导向教师片面地追求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显示其“重视”,而不考虑其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

2.压抑教师的教学个性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被认为是完善的评价体系。尽管评价标准完整、系统,但它不可能穷尽教学过程中多变的因素和内涵。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全面立体的、动态多变的复杂过程,其内容是丰富的。教学过程不像运动员跳高一样有一个可测量的点,更不是一件凝固的物体。因此,用固定的、“条框式”的标准评价丰富多彩的教学,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将教师的教学规范在同一点或同一标准线上,从而泯灭教师鲜明的个性特点。对于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没有遵循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才凸显其风格和特色,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置教师于被动地位

评价标准是为评价者对教师的评价而制订的,评价表一旦被使用,教师在评价中的被动地位就被确定了。当评价者使用评价标准时,依照标准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逐一打分,最后确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所属的层次和级别,通常这一过程是评价者单方面进行,而教师是全然不知的。即使评价者将评价的反馈信息提供给教师,但信息往往是单向传递或通过领导间接地传递给教师,教师接受信息是被动的,根本没有交流碰撞的机会,教师是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进行反思,甚至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调整是在揣摸评价者的过程中进行的。结果,教师对教学的调整也许顺应了评价者的意见,但离自己的个性发展可能越来越远。

(三)评价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直接参与或亲历的评价主要是教研员的随堂听课评价,以及公开课活动中教师之间的互评。在前一种评价中,通常是教研员首先对授课教师发表评价意见,教师虚

心地听着、做着笔记,尽管心存疑惑,但碍于多方面因素,最终没有时机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公开课活动中,通常是由授课教师简单介绍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由听课者一个接一个地指出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或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但研讨的内容始终没有跳出这一节课,评价的焦点投放在授课者的优点和缺点上,使授课者有如受审一般。另一种情况是,听课者怕“得罪”授课老师,只说“很好”、“不错”之类的客套话,最后陷入沉默和冷场境地。“评课”本是研讨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却成了最尴尬的局面。就这样,评价遵循着一种固有的模式在“严肃认真”的气氛中进行,最后在教师心里留下的只有这节课的优点和缺点。最令人遗憾的是,对教学中的“优点”没有从理论上作解释,对教学中的“缺点”更没有从理论上寻求突破的策略,而这正是评价没有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的重要根源。

二、促进教师发展的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换言之,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为了界定一节课的优劣,或是区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其根本目的是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改进教学方式,最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发展。发展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的评价。为此,我们着重在形成性教学评价中,对如何促进教师参与评价、进行自我反思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提升认识——让教师主动参与互评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强调教师是评价中的主体,教师在被评价的同时,也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如果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结论得不到教师的接纳和认同,无论评价多么准确、科学、合理,都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这是较为艰难的一步,如果采用理论讲座的形式是行不通的,理论只有当教师能自觉学习和思考时才能被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从具体案例入手,通过对录像课例及公开课的课例进行评析,让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和评价的角度:

①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在于修正被评价的课,而是通过对这节课的合理之处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教学上的规律,并推广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②评价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但不是学习某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其教学思路中寻求启发,从而形成适合自己教学方式方法。

③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是整节课的布局及各环节的处理,而不是对小节问题进行深究。着重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而不是教师对知识分析讲解的思路。

……

教师的互评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课例研讨活动为教师的互评提供了良机。如果要让教师真正地参与到评价中,主持人的导语非常关键。如果说:“下

面请大家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那么评价活动会无可挽回地回到传统的模式中。为了启发教师反思,我们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这节课的效果与你的预想有差距吗?成功之处在哪里?所体现了的教学理念是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吗?”以此激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作出判断,并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或者把研讨的主题定为“从这节课说起??”,意味着这节课是评价的起点而不是焦点,将研讨的焦点从评价一节课拓展延伸到研讨学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师搭建开放的、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开阔的交流空间,激发教师的思考,从而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得以提升。

(二)倾听心声——了解被评价者的需要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认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一种交互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良性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在评价情境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平等的主体。因此,对被评价者的评价不仅要合理客观,更重要的是关注并顺应被评价者的处境及心理需求,让评价过程得到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认同。作为评价者,必须广泛听取教师的心声,但教师的心声尤其是真实的声音并非随时可以听到。在一次关于课堂教学评价学习活动中,笔者将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真实案例及教师对教学评价的建议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提供给教师,同时在材料中向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评课过程中,你最反感的事情是什么?②你对课堂教学评价有何建议?”由于提供的材料贴近教师的实际,立即引发教师们的强烈共鸣。很自然地,教师们把隐藏在心里的要求和建议毫不掩饰地释放出来:

? 评价者高高在上,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评价对象,抓住某一环节的不足大做文章,

以显示自己的高水平。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平等的,教师有权利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说明和解释。

? 目前,课堂教学评价较为推崇形式新颖的教学形式,而不考虑这种形式在现实教

学中是否可操作,是否真正令学生有效地学习。

? 评价者必须要对所评价的课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不要在细微的、显而易见的

问题上纠缠,既花时间又没意义。

? 评价者每次评价意见都一样,使我觉得自己没有进步,有挫败感。

? 建议取消量化的评分标准。教师为了在教学评价上得高分,想方设法兼顾各项内

容标准,事实上,每节课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最终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

? 在公开课中,听课老师一个接一个地发言,提出建议。到最后,让授课老师想不

到的是,自己的课竟然有那么多的缺点。

可见,作为被评价者的教师,并不回避评价,而是对评价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分数和等级,而是诚挚的鼓励帮助、平等地交流沟通和思维上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能充分地表达对评价的要求、对评价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是参与评价的过程。

(三)平等对话——激发教师自我反思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认为,评价者要与被评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与被评教师沟通协商,鼓励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反思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评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给教师提出改进的建议,重要的是能实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平等对话,对教师而言,“对话”本身就是一种能引发教师反思的理想情境。就如在教学中,学生请教老师时,常常是老师还没解答,学生已经想出答案来了。教学评价也是这样,关键是给教师创设一种激发其反思的情境。一次公开课筹备过程中,教师与笔者展开如下对话:

“我们校长说,作为区级公开课,要到多媒体室上,这样才能上档次。” “那你自己觉得这节课是否要用多媒体?”

“我觉得没必要用。”

“那就按你说的办。”

这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多媒体是否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不大。事实证明老师是对的,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男女染色体组”图,让学生找出区。对于色盲遗传的几种方式,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推导,效果非常好。在本节课筹备时的对话中,笔者没有提出建议,只用了两句话,但这是对教师的最好的支持和鼓励,最后让老师感到 “我自己真的能行”。

教师通常在公开课设计时,为迎合听课者和评价者而设计一些违背自己教学风格、脱离学生实际的环节。通过平等对话,能启发教师的思考,可以让老师的真实思想显露出来,还原其自身的教学特色。如一位教师在初一级生物的《血型与输血》公开课准备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用多媒体展示救护车匆匆而过的情景,接着教师穿着白大褂、拿着药箱充当“医生”进入教室,由两位学生充当等待救护的“病人”??。笔者看了这一设计,于是与教师展开以下对话:

“为什么你要采用这样的导入?”

“想用新颖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操作起来你觉得有困难吗?”

“这正是我深感困惑的地方,其实真的要操作起来,我心里也没底。” 对话到此为止,多余的话不用说,聪明的老师自然会思考:这样的导入是否可行?这样的导入对本节课的教学是否真的有必要?后来,这位老师重新设计一个既简便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环节。这就是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多形式、多渠道的,可以在课前、课后或者在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也可以在集体活动中、或是双方面对面的对话中。总的目的是促进教师自觉参与评价,并从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等多层面进行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解能力,使教师能对课堂教学作出正确的判断,最终让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继续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以及教师的教学个性,灵活地调整评价标准和评价的角度,建构适合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课堂教学评价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