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后反思

《泊船瓜洲》教后反思

外小 游召波

前不久,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泊船瓜洲》。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因为他们早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接触过古诗。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试图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所以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理解古诗和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上,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注重朗读,熟读成诵,自然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朗读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朗读也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

一读: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强调多音字的准确读音。

二读:学生读到字正腔圆之时,再强调读准诗句的节奏。本诗节奏是2、2、3的节奏。 三读:学生朗读理解、讨论诗意,汇报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就说什么,教师相机指导。如:学生说到,瓜洲离京口只有一江之隔,钟山离京口也只隔着数重山时,我立即问道: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你认为这样的距离是近还是远呢?学生当然说远,但为什么作者却说“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呢?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吗?学生重读了“一水”“只隔”,读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读:朗读想象,“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吹绿了江南的哪些景物呢?学生想象画面,描述画面。在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完之后,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五读:读出诗人情感。这首诗要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是必须的。不然学生只会停留在作者思念家乡、赞美家乡的基础上,无法体会作者的那份无奈的忧伤。这恰恰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

当然,课堂上远远不止读了五次,这五读只是五种不同层次的朗读,学生的感情也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课堂上我还安排了不同形式的朗读,比如:指明读,比赛读,齐读。一遍遍的朗读,学生最终能够很有感情的背诵出来了。课堂教学目标自然达成。

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合理分配教学环节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背诵起来不难,做到有感情的背诵就很难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只用了15分钟,后面的时间旨在品味诗情,读出诗意。尤其在体会古诗的感情基调时,花时长,体会充分,学生才读出了诗人的那种忧伤的感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难点。

突破难点上,我充分利用事先准备好的powerpoint,适时出示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诗人前面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路,他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忧愁和悲伤。而且是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忧伤。他无奈的忧伤只能向谁倾诉呢?学生回答:明月。诗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国传统的思乡的意象。那么“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 学生很自然重读了“何时”一词,“照我还”也读的很沉重,感情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我让学生从“绿”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让他们想象江南春意

盎然的景象的同时进行换字练习的。我想从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开始启发诱导,尔后,同学们思考这个“绿”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然而课堂已经没有时间了。若果在这个环节上再花时的话,很可能后边体会诗人感情就来不及了,那将是一堂不完整的课了。

二、“读中求解,读中求悟”。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读也是解与悟的升华。我设计了五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学生如无入情入境,怎么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怀,没出故乡,却已思乡,又怎能读出对前途的迷茫,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三、看来,看似简单的东西未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并得到很多中肯的评价,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对新课标理解的不透彻,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

 

第二篇:《泊船瓜洲》专家反思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郭海英

五年级

(试用)

                             补     

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例:《静夜思》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行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守旧派反对改革,制造谣言诬蔑他,设计陷害他,王安石被逼辞去宰相之职。一年后宋神宗深感变法少不了王安石,于是王安石又被恢复了相位,但仕途的坎坷,官场的黑暗,前途的迷茫,让王安石很不情愿去复职,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但宋神宗都不准。1075年春,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试用)

                             补     

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间”的读音在这里强调

这个问题在这里提的太模糊了,以致于学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齐读前两句,通过抓住“一水间”、“数重山”等关键词,突出了“近”。

生齐读后两句,突出了“又”、“何时”、“还”。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试用)

                             补     

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教学反思:

教学完本课,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不够用了,本来我设计这课最大的目标是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去理解诗的含义。所以本课的重点都在后半部分,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心情。甚至我的课外拓展都是再一次通过诗的学习来体会作者的内心,同时因为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也会更容易理解诗的含义。但是当课程进行到从后两句诗你能读出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的时候已经下课了。反思自己为什么对时间没掌握好呢。主要是因为:1、在一开始对诗词的回忆,还有检查学生已经学过的思乡诗这个环节上,我认为自己当时在设计的时候有为有导入而导入的想法,感觉这处的设计并没有一定的目的。总觉得导入是必不可少的,于是用这两个回忆来导入。其实如果两个选择一个,或者干脆放弃简单导入可能上课效果就完全不同了。2、在开始整体感知古诗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了本诗,你知道了什么?”我内心的想法是觉得可以先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诗表面的东西,等走到作者心里的时候和深层次的了解诗的含义形成对比。但是学生一直没有答到我想要的结果,于是在这里浪费了五分之一的时间,直接导致本课的活动没有按时结束。

当然,本课成功的注重了细节,例“间”的读音,“州”“洲”的使用等。但没有讲完说明还是对学情了解不够,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