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中“绿”字的反思

《泊船瓜洲》中对“绿”字的反思

在五年级小语(上)第二组的课文古诗三首中,《泊船瓜洲》是最具嚼味的一首诗歌。而里边又属“绿”字可以令人回味无穷。料想经过王安石数十次修改的字眼,必定具有很深的内涵,此可谓“诗眼”。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情感之窗。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除了参考教参里面提及的“表明作者离乡的季节”和“形象表明作者的愁思像春草一样蔓延、滋生”外。根据本单元的“缠绵乡愁”主题,和整首诗歌给我们第一阅读感觉,我们可以读到王安石在经过瓜洲这个地方时候的愁闷心情。正是这样的苦闷、挠心的思乡之情,让我们从这“绿”字中形象的看到早春小草萌发的勃勃生机。也正是教参里说到的会滋长和蔓延的乡愁。此乃“绿”字的第一功效。让学生去联想春草萌发的生机勃勃,就能体验出作者那种破土而张的愁绪了。而再将整片的绿色用多媒体以“渐变覆盖”屏幕的形式,就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愁思那种滋长的状态。使得学生更容易明白“愁思滋长、蔓延”之写法功效。

其次,“绿”字除了给予学生一个简单的提示“诗人触春景伤思乡情”外,我认为还可以从下面的角度去解读。首先我们要根据课文的插图与诗句的提示去构建一幅阳光明媚、草长莺飞的美满春光图。再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美好的景色自然会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可是作者去无心恋景,没有将早春的江南美景收尽心底,反倒是触景伤情,仰天问月“何时照我还?”。这就构成了一种反差,视觉美景以及内心冷淡的对比。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原因之所在:思乡的愁绪过于浓重,对美景已是熟视无睹。再美的江南早春在作者的眼里也只是过眼云烟。这种“美景于我于浮云”的境界,也是作者乡愁的境界。唯有家乡于心的愁绪程度正好在这种美景中反衬了出来。

再次,“绿”字确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鲜活感。学生不难想象到绿色所具有的催发生命的作用。他们也可以从绿中想象着一种鲜活感。把作者年复一年的思乡之情给复活,使之更加的鲜活,活灵活现的现在读者的眼前。

此“绿”字,确是诗眼。透过这个眼睛,我们或许还可以窥见更多的心灵世界。

 

第二篇: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诗中悟情、句中品情、诗中入情等环节,尤其是注重加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第一环节,导入入情: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读诗时,我把PPT诗配画投放给学生,加上音响渲染、诗人范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自读、听读、情境中悟情,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

二、第二环节,句中品情:

通过诵读,PPT展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读诗时能够很轻松地结合诗的意境去体味诗所映射的情感,也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如读“间”字品情;读“绿”字品情(拓展诗人几次改字的情景);(PPT诗人的背景介绍)按诗的节奏读出诗人想回家却又不能回的无奈之情。此环节中学生开始读诗时对诗句的情感把握总不到位,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他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引领作用。

三、第三环节,拓展抒情。

诵读拓展古诗文六首(PPT展示思乡诗句六首),进一步感受诗人用月亮寄托情思的情怀。学生在读中继续加深了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最后环节中学生对出示的图画再配以诗,从而很好地体会出该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