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记录

教师反思记录

教师反思记录

符山小学导师育人制教师反思记录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时间:

符山小学导师育人制教师反思记录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时间:

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  

家校联系是教师与家长互相交流沟通,了解、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教师与家长相互理解与信任、融合关系,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共同创建家校和谐氛围,共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特制定以下制度:

1、牢固树立正确的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观念,努力扭转在家校联系中的“单纯电话联系”,以及专门向家长告状的不良倾向,确实努力提高学校与家庭联系质量。

2、积极主动取得与家长的联系,并利用正确渠道、采用正确的方式,实事求是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做到公正、公平,不虚报、不隐瞒。

3、落实执行学校家访工作制度,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及时完成对本班同学100%的家访任务,同时,在家访过程中及时做好有关记录与反馈工作。

4、认真组织家长参加家长会,组织家长参加家长学校活动,并按家庭教育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开展班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不断改善与促进家庭教育质量提高。

5、组织外出活动,停课、放假、收费及遇到其它重要情况,教师必须配合学校做好相应工作,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并提醒注意保留好有关回执。

6、放学后或双休日需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比赛、排练、补课等)应提早一天发出书面通知或电话通知,不得漏报或不报,如产生事故则由教师本人负责。

7、学生在校突然不适或发病,应当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由家长领回进行治疗,如在校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在先与家长取得联系的同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符山中心小学

2011.9

 

第二篇:_氧化还原反应_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反思_高端备课_项目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记录之

氧化还原反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反思高端备课项目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记录之

20xx年第3期               化 学 教 育?29?

“氧化还原反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反思———“高端备课”项目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记录之二

于乃佳 范晓琼 徐 辉 桑寿德 吴卫东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100102)

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

究所主持的高端备课系列研讨活动,我们承担的任

务是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

与实施。整个活动中,经历了素材准备—教学设计

研讨—试讲及磨合—实施及记录—访谈及评价—研

究与反思这样的真实问题解决过程,笔者与参与教

师不但提升了对氧化还原知识结构本身的认识,而

且对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等理念有

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还原理论本身后,帮助学生把氧化还原反应应用于物质研究,让学生建构起“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的转化”这一观念性知识。在恰当的时候逐步渗透圈④里面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与应用。2 对鲁科版教材“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认识:对比研究笔者认为,鲁科版教材“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在

1 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本体的认识:从部分创新(1中圈①氧化

到整体(),而在引导和在中学阶段的化学核心概念与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几乎没有涉及,即忽教材的始终,1。这种处理方式导致在教学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本体的认识,,作为学习的根本目标,而不是引导学生把氧化还原,①理论运用于物质性质研究进而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身、圈②,氧质转化”这一观念。因此,尽管学生认识了氧化还原④能源、材料、食反应的概念,但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没有产生很好品、环境、信息、

氧化还原反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反思高端备课项目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记录之

。的迁移。先让学生在一系列交流研讨和活动探究中

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宏观性质(化合价变化)

微观实质(电子转移)等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本体进行

学习。接着从“物质转化”这一高度,从物质在氧化

还原中承担的角色引出氧化剂、还原剂,从各物质在

反应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引出氧化性、还原性,指出不

同物质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实质是含有不同

价态某元素的物质间发生了转化。最后,通过探究

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将新获得的概念

进行应用,同时揭示含有不同价态铁元素的物质间

的转化关系。值得关注的是,教材中铁及其化合物

性质探究的加入,一方面是建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

认识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的转化”这一观念的一个

例证,另一方面,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更需要

图1 氧化还原反应完整理解结构图氧化还原理论中“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物质的性

质,实现物质的转化”这一观念的指导,缺乏了这样新课程下,针对必修阶段高一学生,要学习许多

的指导,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就缺少能把这些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

物质联系在一起的核心和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没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

有“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

的转化”这一观念的存在,从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到实质。在此基础上,进而学会把氧化还原理论运用

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整个知识结构的链条就于物质的转化中去,学会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去探

断开了。显然,这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即在高一阶段学生必须

完成圈①和圈②里面的学习内容,在学生掌握氧化结构的。

氧化还原反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反思高端备课项目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记录之

?30?化 学 教 育              20xx年第3期

3 对必修阶段高一学生的认识:已知、目标、

单元整体设计中,我们明确每一课时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前一课时为后一课时作好铺垫,环环相扣,螺旋式上升,见表3。

表3 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发展目标

课时主要学习任务对应课标要求

第1课时认识反应

511、512、514

难点突破

311 牢牢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组织本单元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分析了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及掌握的情况,见表1。

表1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前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114类基本反应类型

21得氧失氧角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31常见元素化合价41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简图51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61离子反应及本质71分类的思想

第2课时认识物质

513、514

第3课时研究物质

514

掌握情况多数掌握部分学生了解多数学生了解多数学生了解多数学生知道多数掌握多数掌握

学生发展目标

初步建立氧

化还原观,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

了解常见氧化剂、还原剂,并能初步预测物质性质

能够应用氧化还原原理研究物质性质,实现物质的转化

单元教学最后结果

掌握氧化还原理论本身;把氧化还原反应应用于物质研究;建构起“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的转化”核心观念

分析中我们发现,从得氧失氧角度去认识氧化

反应和还原反应,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从这一角度去给化学反应分类第1反应的概念。的角度引入,基于学生对于氯化钠很熟悉,对于钠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简图也较熟悉,用原子结构示意简图表示氯化钠的形成初中教材中是有的,学生并不陌生,再通过卡通画的再现,学生很容易发现反应前后钠、氯核外电子的变化。实际教学中,效果很好,以氯化钠为载体从电子角度引入与学生的已有经验重叠较大,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312 明确学生发展目标

化学新课程标准和北京市的模块教学指导意见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要求是这样表述的,见表2。

表2 氧化还原反应课标及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

学习要求

511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

313 1,,但是我们有些学生掌握的常见元素化合。所,在本节课开始前,我们列了个复习提纲,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解决了因常见

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512能够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反应是否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

为氧化还原反应

513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514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

原反应。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化合价掌握不够造成的发展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难点是电子的转移。为了突破难点,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简图和用核外电子排布简图表示的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于电子的转移能从初中所学的理论上得以解释。但毕竟还是抽象的,紧接着为学生提供实验上的验证,学生通过化合价预测到锌与硫酸铜的置换反应中伴随着电子的转移,教师提供锌与硫酸铜的原电池实验,将电子转移的微观过程外显为指针偏转的宏观现象,学生很惊讶,切实体会到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真实性。到此并没有结束,又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素材,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已广泛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存在,并将其用于服务人们的生活。层次性递进的素材支持,使得微观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突破了难点,扫平了学生认知障碍。课后访谈中,学生对指针的偏转记忆犹新,深深感受到电子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还说一直在用手机,可没想到里边发生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电子的转移。

在第2课时中,学完氧化剂、还原剂后,教师希望学生通过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高低判断该物质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但在试讲中,出现问题,学生不知道依据物质中的哪种元素进行判断,所以无法分析物质该表现氧化性还是还原性。我们及时捕捉到了这个学生发展障碍点,高端备课组的老师们一

氧化还原反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反思高端备课项目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记录之

20xx年第3期               化 学 教 育?31?

起研究相应策略,安排了核心元素教学片断,这个内容在以前教学中是没有的。在接下来的正式教学中,我们感觉效果很好,学生具有初步分析核心元素的技能后,能够很快分析出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课后访谈中,我们给出了亚硫酸钠这个物质让学生谈谈分析思路,学生一下就抓住了硫元素。

我们体会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发展的障碍点,有的时候我们认为不是问题的地方恰恰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现在,我们在教学前、教学中以及学生的作业中及时捕捉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结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突破这些障碍,学生感觉化学是容易学好的。

4 本节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分析

411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落实三维目标

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科学素养提升的多个侧面。但是,就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很难实现三维目标都能达成到位,往往是每节课各有侧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刚好可以保证

三维目标的实现。

,节课中如果教学方式过多,较乱,太花哨,。,。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不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刚好可以保证既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又发挥出每种方式的优点。

氧化还原反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侧重和教学方式选择如表4。

表4 氧化还原单元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

落实侧重和教学方式选择

课时

第1课时注重“知识与技能”

第2课时“知识与技能”,渗透“过程与方法”

第3课时突出“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落实侧重

3课时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教学方式选择

讲授法、对比实验探究法、讨

法、讨论分析法、讨论

论法、归纳法

实验验证法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往往可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

实现,所以在第1课时和第2课时中,主要落实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教学中以讲授、对比、分析、讨论、例证法为主。“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往往需要通过“亲历过程”,需要有一定的储备知识,也需要较长时间的体验、积累才能习得,所以在单元设计中安排在中后部分落实这一目标,教学

中以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为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需要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才能达到,所以这一目标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中。412 创设情境,激起认知动因

学生的学习有“假学”与真学之别,真正的学习需要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参与。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中来呢?这需要我们关注2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二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上述2个问题:①投影展示,能源、材料、食品、环境、生命活动等方面均涉及氧化还原知识,学生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社会价值体现;②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分类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这种分类方法更本质;③通过铁矿石如何炼出单质铁的问题,学生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在实现物质转化上有重要用途;④2,,质,,;⑥通过原电,学生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设置不同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氧化还原的学习中来。413 优化教学素材,使教学过程流畅

在帮助学生完成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建构时,可提供的素材是很多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去优化。要思考首先提供什么,其次提供什么,以什么形式提供等。比如在确定第1课时以电子转移角度引入本课时,我们就选择了学生最为熟悉的氯化钠为载体,首先为学生提供了钠、氯原子结构示意简图,接着给出用原子结构示意简图表示的氯化钠形成过程,再呈现出电子转移的卡通画,这种提供素材的方式,使得学生很轻松地认识到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在使用原电池这个例证突破难点时,是否要在课上真实地做一个实验,我们充分讨论了这个问题,考虑一节课时间有限,考虑到课上做实验,学生的观察点可能就发散了,而且不便于全体学生观察到指针偏转和铜的生成,我们改用看录像的方法,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看到了比较明显的现象。在第3课时,我们设计的是应用氧化还原原理的探究活动,选取哪种元素为载体,以什么形式呈现也是精心考虑的。铁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元素,也是高中教材中要求掌握的金属元素之一,铁有变价,但变化又不多,所以选取它为载体是合适的。我们用补血剂将铁呈现出来,创设情境,将化学融入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是鲜活的,同时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又解决部分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是有用的。414 利用认知结果,达成教学目标

氧化还原反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反思高端备课项目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记录之

?32?化 学 教 育              20xx年第3期

教学过程中对相应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处理也更加游刃有余。当面对同样课程内容和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料时(如不同版本的教材),笔者会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和选择教学内容,并以自己认为最符合知识本质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笔者由衷地感到:我现在不再是盲目接受某一版本的教材了,而是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使用了。512 增进笔者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深刻

认识

依据科学学习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积极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出教学和学习的建构性、结构性、整合性和发展性,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笔者原来对“建构性的学习、驱动性的问题、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探究等等”灌输给一线教师的新理念,感觉,式,,所以。可是通过“氧化还,突然发,,它们相互联系得那么紧密。要让学生进行建构性的学习,就必须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产生质疑,

5 从而为学生设置有关的学习情境,这就是情境化教

学;情境里需要内容,内容需要组织,问题解决与活促进作用

动探究是很好的组织方式,这就是基于问题和探究511 促进笔者对学科知识的重新理解

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事实基础上找出知识间的联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阶段的化学核心理

系,建立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这就是结构化教学;论,核心理论的教学要求教师对理论的本质进行深

学生在建构观念的过程中需要相互激发和思维火花层思考,教师必须在明白“教什么”的基础上来研究

的碰撞,那就分组让他们交流、探究,合作学习原来“怎么教”。这需要教师对知识具有一种宏观把握,

这么简单。在一节单元课中,笔者几乎在不知不觉能领会知识之间的组织、联系和迁移性,在这样一种

中把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都尝试了,这是笔者以前对知识之间联系不断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教

不能想象的。原来这些方式实际运用起来也可以这学,而这正是困扰很多一线教师的问题(在传统教学

么得心应手。中,教师对教材内容是一种全盘接受的方式,一般不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强调要注会去考虑这些知识本身的价值和这些知识对学生发

重本质性的、结构性的、原理性的、方法性的等具有展的价值,教学的目标就是把教材内容面面俱到地

持久迁移价值的内容,针对的是现行高中化学课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记住)。笔者以往对氧化还原反

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弊病之一“过于注重事实性知识应理论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图1中圈①理论本

传授和记忆”;结合的是新课程内容改革凸显出的最身,有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会引入圈④中的部分内

大特点之一“强调对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理解”。而容。而在本次高端备课活动中,在专家组与同伴的

在日常教学中要真正做到“注重学科内部知识点的不断引领与启发下,促使笔者不得不重新对自身氧

整合、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关联,使学生形成化还原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认识和整合,通过对于氧

关于化学学科的整体性认识和基本观念”,这远非听化还原反应“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哪

几次新课程讲座或某一个教师能独立做到的,高端些内容值得学生花大力气去实现持久理解?”“如何

“专家引领与同伴合作”与“问题解决与任让学生建构起‘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物质的性质、备课倡导

务驱动”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相结合模式,对一线实现物质的转化’核心观念”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思

教师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和进行基本观念教学考与解决,笔者不但对氧化还原知识尤其是学科本

身的知识结构的理解程度大大提高(如图1),而且在无疑是最有效最快捷的举措之一。

教,必须有效。如何保证一节课有真正的实效,也是我们设计一节课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达成教学目标。我们每节课都有学案,通过学案导学,通过课堂上学生学案的完成情况导教。我们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完成后,都设有相应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氧化还原第1课时主要是概念的建立和学生对氧化还原学习价值的初步认识,在师生共同完成氧化还原概念的建构后,安排了给8个化学反应分类的活动,这个活动既是对学生前面概念掌握情况做一个反馈,又引出了氧化还原与4类基本反应类型关系的讨论。第1课时最后,安排学生交流“举出生产生活中你看到或遇到的哪些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既是对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再应用,也让学生了解到氧化还原就在身边,我们学习它的意义。氧化还原第3课时的设计,更是充分利用学生前面2课时的认知结果,将氧化还原原理用于实验探究,达到应用层面,最终完成利用氧化还原研究物质的教学目标。我们精选练习题,认真批改课下作业,做好答疑辅导工作,自我学习评价(包括知识、能力、,给学生以第2次学习的机会,现作了有效的支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