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反思

绘本《我爸爸》的教学反思

《我爸爸》这本书的作者是安东尼.布朗,故事内容很简单,以一个孩子的目光生动地表达了对爸爸的崇拜和赞美,表达了“我”和爸爸的爱。

在第一环节介绍爸爸的特征时用的篇幅太长。在边看边说我爸爸勇敢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掌握没有做得很好,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应进行概括性深入地总结。在之后的每个环节中,详略处理不当,在重点学习句式“爸爸??像??一样??”,没有很好地让学生认识句式的结构和了解我对爸爸的情感。在语气上,也没有过分地强调这一重点句式,学生对于句式地掌握比较模糊。

每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可以控制一定的人数,对于一个问题很快掌握,达成目标的时候,就不需要再请其他的同学进行重复性的回答。针对绘本内容和图片多的原因,在时间上应适当地进行控制,以免超过一节课的时间。因此在接下去看PPT完整地进行欣赏《我爸爸》的时候,我就不需要在用绘本书进行一页页地展示给学生。

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好像在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没有很好地体现绘本的教学精髓。一张张用PPT制成的图片,没有运用一种贯穿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串联,使内容看上去好似脱节了一样。环节看似一步步地进行中,其实在整个重难点地把握上,没有做得很好,整个环节有点偏乱。在语言上的引导,由于经验的原因不够精炼,处理问题上,没有足够的技巧。

在整个活动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孩子们对于绘本的喜爱之情,一年级的孩子因为词汇量的增多,所以在整个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有一定的准确性,表现积极、主动。 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发现绘本中的秘密,进行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在交流讨论中感受绘本的深意,并不一定非得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进行小结。课后应让学生进行更多地分享与体验。

 

第二篇:破译爸爸的密码教学反思

破译爸爸的密码——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充满了温馨一词儿的单元,一共有两篇文章,《父亲的爱》和《父亲、树林和鸟》,学生们总说第二篇文章以前学过,而我却在说,没学过,因为你们根本没有记住它,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去理解过你的父亲。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是自己渗透的不够么,还是现在的孩子已经被社会,被媒体,被影视等充斥了头脑,变的没有人情味了?还是说他们年纪还是很小,这样的文章理解不透呢?思来想去,既然编者能编入此文章,并且全阅读又是很有价值的学习教材,归根结底应该是孩子们的阅读量不够,理解能力跟不上去。

通过在整个三年级的教学,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两个层面反思如下:

一、起初觉得给孩子们讲自己的父亲,是以让学生从内心而外的去理解、读懂、感悟自己的父亲,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启发孩子们,告诉他们关心、爱护、温暖、感动、感激都是从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的,通过持续默读,白色朗读,师生对话等等朗读方式激发兴趣,来回味起自己的父亲曾经给过的温暖,让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上升一个层次,但是讲完了觉得目标设定的有点大,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根本没有任何渗透,什么亲情的伟大,父爱的力量等等都没有,所以想通过一节课的时间感化他们,很难,就应该把教学目标再放的轻松一些,不要利益太深刻就好,只要告诉孩子们学完了课文要跟爱自己的爸爸,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替代自己的父爱,父亲只有一个,父爱也只有一份。

二、在学习新单元之前,我让孩子们倾听《父亲》这首歌,虽然这是一首很经典的歌曲,但突然发现,它远离了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那个听起来就会让我们想起的自己的父亲,那个在家日日思念,盼望我们回家的老父亲了。而

在课尾通过《生命的最后三天》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来回味本课,配乐朗读,效果还真不错,有些孩子已经眼泪汪汪了,说明他感动了,真的被那父亲伟大的行为感化了,但这只是在一部分班级,一小部分学生的身上体现的,所以莫不如把这两个调换一下可能会更好,或者是换一个开头也许会有截然相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父亲,有的故事真的还挺感动我,但有的孩子真的是无动于衷,一点感觉也没有,我想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改变了我们的心智,改变了孩子们的情感曲线,我一个人是无力改变的。

其实,每每在读《父亲的爱》这篇文章时候,我的内心都会泛起涟漪,眼泪会在眼睛里打转,或许是年龄越来越大了吧,或许是感同身受的原因,我会在那一瞬间,那一刻,对我在老家的父亲,泛起深深的、深深地思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