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沈为慧氏《解放战争》之“重庆谈判”一目教学设计的评价

继续教育作业

对沈为慧氏《解放战争》之“重庆谈判”一目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总体评价

沈氏对本节教学思路的设计,以教材为依托,又对教材内容加以调整,使之符合设计者本人的教学需要。作者用“六经注我”的方式,解说本段历史,堪称另辟蹊径。。

私见以为,近世所谓“中学历史教育”,均有“国家课程标准”,其主旨无非贯彻国家意志,即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究其实质,与所谓“政治思想教育”无异。所谓国家意志者,即统治阶级之意志,以吾国而论,亦即执政党之意志。在贯彻国家意志方面,公私学校,均应努力践行。吾人执教公立学校,实乃国家之雇员,讲授历史课程,必须循官方观点加以阐释,否则,偏离主旨多矣。

沈氏以为本节的焦点问题为政权与武装,并以此为主线,设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北平谈判”三个环节,重点探讨“历史背后的推手”,将问题置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大背景下,考察“三国四方”在“解放战争”进程中的相互作用,充分显示“历史的无奈”。从汲取“历史的智慧”而言,此种阐释确有独到之处;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似乎有 所未合主旨。多元解读,应允许存在;职事所系, 1

亦当周全考虑。

二、具体评价

本节焦点即“政权”问题。毛泽东主席尝云,“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纵观历史,一切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均为”政权“问题,岂独“革命”而然?“军队”不过是争夺政权的筹码与工具,“和谈”与“战争”均为争夺政权的手段。本节所述,实即国共两党对抗战胜利后中国政权之争夺。政党之阶级属性迥异,加上国际因素,内战无可避免。交战双方,孰为进步?孰为反动?沈氏似未言明。本节课题为“解放战争”,然何谓“解放”,何以“战争”?作者似未破题。“解放战争”后,执政党将在中国实行何种“政治制度”?于人类政治文明有何贡献?本节实为张本者也。

本节教材,线条过粗,反倒给教学内容设计者留下“改造”与“发挥”的空间。沈氏将“重庆谈判”一目作为本节教学之重点与难点,将其他问题作为“重庆谈判”的衍生物处理,堪称用心良苦。围绕“谈判”问题,原始要终,逐层展开。“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教师为学习的主导”,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所制“多媒体课件”,亦能引领学生渐入探究境界。

所可议者,一曰受“告别革命论”影响,对战争之性质未加区分,于交战双方各打五十大板;二曰谓蒋氏国民政府为正统,中共于抗战胜利后刻意叛乱,为害国家民族,否则 2

和平建国有望矣,而中国亦非今日之境况;三曰陷入“宿命论”之怪圈,引领学生陷入迷惘状态之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篇幅所限,论止于此。沈氏可能不以为然,但事实如此!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