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手写本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程村中学 八 年 级 物 理 上 册 教 案

关则攀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通过看图、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2、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物理学巨大的社会功用。

3、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重难点:

1、重点:

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

2、难点:

成功地演示新奇而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火柴、烧杯、纸锅、漏斗、平面镜等。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阅读“章首诗”。

板书: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一节 希望你喜爱物理

二、新课教学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

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播放课件)

2、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做出猜想。

归纳以上我们知道了物理现象是多姿多彩的,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是有趣的。

它不但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下面我们来了解它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2、功勋卓著的物理学

教师:指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阅读其配文。

希望同学们学好物理,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2、功勋卓著的物理学。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对物理这门课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非常喜欢物理,基本上都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在本节教学中,涉及到一些物理现象,对这些物理现象的解释,许多同学还弄不明白,存在着一些疑惑,对这些疑惑随着今后的学习,同学们自然就会明白,在此可不作太多的解释。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会用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学会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

2、能够对长度和时间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以及科学记数方法。

3、知道物理单位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4、提高参加实验的兴趣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重难点:

1、重点: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2、难点:

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交流法、讲授法。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磁铁会吸引铁钉,现在让磁铁隔着手掌还会吸引铁钉吗?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新课教学

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你们知道测量长度有哪些常用的工具?

2、长度的单位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认识长度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1:你会用刻度尺吗?

让学生观察、交流,说出所用工具的分度值和量程。

让学生阅读后回答。

巩固练习: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各分别测量三次算出平均值。

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交流。

活动2:知道自己身上的“尺”

教师:现在请跟同学合作,测出你的身高是多少?手臂长是多少?手一拃是多长?走一步路的距离是多少?大拇指指甲宽是多少?

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交流。

教师:请先用眼睛估测课桌的长度,再用你身上的“尺”粗测,最后用刻度尺测定,看看这三个结果之间相差多少?

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交流。

4、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做物理实验时,除了观察与实验操作,还要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我们可用传统的方式来处理,还可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处理。

活动3:认识直方图

指导学生先观察传统的表格形式,然后观察利用数据处理软件依据表格数据绘制的直方图。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在本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热情很高,但在具体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看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恐怕是由于本节所学的刻度尺的使用,是同学们日常所用,司空见惯的,有些粗心大意,在具体细节上认识不够所致。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2、提高参加实验的兴趣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3、通过独立作业进一步掌握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重难点:

1、重点:

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2、难点:

掌握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交流法、讲授法。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通过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估测长度能力。

活动1:请同学们估测教室里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再请两位同学用身上不同的“尺”粗测教室里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最后请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你估测得准吗?请互相交流。

活动2:请同学们估测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再请两位同学用身上的“尺”粗测教室里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最后请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你估测的准确度有提高吗?请互相交流。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问题:能否利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一张纸有多厚?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板书:第二课时 动手做实验(二)

1、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1)测量铁路线的长度。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在地图上测量上海到南京的铁路线的长度?

学生思考。

(2)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学生思考,讨论。

归纳:化曲为直法,化少为多法,工具结合法,替代法等。

活动2:知道自己身上的“尺”

教师:现在请跟同学合作,测出你的身高是多少?手臂长是多少?手一拃是多长?走一步路的距离是多少?大拇指指甲宽是多少?

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交流。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较好,这包括上节的直方图的学习,本节已基本克服掉上节的不足。对估测能力的训练,这是长远的事情,本节同学们的表现还不错。

1.4 尝试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2、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常用的手表、闹钟等有没有不准的情况发生?

板书:尝试科学探究

二、新课教学

教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探究。

下面结合文中所说的“摆钟”的课例,我们来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板书:摆动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

让学生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和讨论,归纳出可能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

板书:一、可能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

1、摆锤的轻重。

2、摆的长度。

3、摆动的角度。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板书:二、实验方案和步骤。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请同学们利用器材进行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填入书中或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讨论分析与论证:

板书:三、探究结论

1、摆动快慢与摆的轻重无关。

2、摆线越长,摆动越慢。

3、在摆动的角度不大时,摆动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进行评估:

讨论归纳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流程:

通过这个科学探究过程,你对物理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三、总结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已认识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独立进行探究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实验方案的设计,语言的表达等,这些在平日的教学中,作业练习中,都要加强。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

3、能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4、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5、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难点:

1、重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2、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板书: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板书: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让学生交流讨论。

板书: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V固>V液>V气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板书: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2.2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3、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重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

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板书: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生共同归纳。

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3、应用

教师讲解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叩诊”、“听漏”都是依据声音的音调。

活动2: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师生共同总结:填写课文空白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五、作业布置: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同学们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响因素。但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对这一点,下节课要举例进行解释,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什么是音调?它是由物体的什么决定的

2、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板书:(二)声音的强弱

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

(三)声音的品质

活动3:探究不同物体的声音

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

(四)乐音的含义及其三要素

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都能区别不同声音的。

三、总结。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在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声音与建筑及音乐的关系;了解超声的一些应用;知道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2、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3、能查找资料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自觉保护声环境。

重难点:

1、知道超声和次声及其一些应用;

2、知道噪声的防治途径。

教学用具:

录音机

教学方法:

讨论、实验、讲解。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当人们掌握了声音的知识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板书: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与建筑

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都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

(二)声音与音乐

1、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语言。

2、对声音的研究也失去音乐的发展。

3、知道“双耳效应”的作用及“立体声”的形成。

(三)听不见的声音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学超声和次声。它们都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控制和减少烦恼的噪声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噪声的概念、现代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及控制和减少噪声的三个途径。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和作业。

六、板书设计(在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文中对次声的应用没作介绍,可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第三章 光和眼睛

3.1 光世界巡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8×10m/s;

2、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能运用这一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 重难点:

1、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其应用。

2、难点: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能运用这一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

察实验、讨论交流、阅读理解。

教学用具:

棱镜、手电筒、透明的有色胶纸。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首先,让大家齐读“章首小诗”。

提问: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板书:3.1 光世界巡行

二、进行新课。

(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自己的生活中,列举应用光的例子。

(二)光的传播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学: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线的概念。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

(三)揭开色彩的奥秘

光有许多特性。自然界物体的各种颜色都源于光,现在,让我们来研究光的色彩。

活动1:分解白光

这个活动告诉我们,白光是由上述七种色光组成的。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 “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活动较多,在活动中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通过练习,发现同学们对本节的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能进行基本的分析判定。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交流,在实验中体会知识的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光射到镜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在反射现象中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光的反射的一些应用。

2、通过活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验证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重难点:

1、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

2、难点:是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验证过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阅读理解法。

教学用具:

激光笔、手电筒、平面镜等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板书:3.2 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活动1: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2、几个有关的名词:简说就是“一点两角三线”。

3、活动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4、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两种反射”,即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二)光反射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光反射的应用实例。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发现同学们对本节的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能进行基本的分析判定,但是对作图题,可能是刚接触这类题目,同学们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画光线忘了箭头,该虚的画实了等,还要进一步强调,补足。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3、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说明它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的应用。

重难点:

1、重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

平面镜,蜡烛(两根完成一样的),玻璃板,光屏,凸面镜和凹面镜。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平面镜,你曾用平面镜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

让学生回答。

板书: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认识平面镜

让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平面镜。

2、活动1:镜前观像

认真观察,并回答文中的问题。特别是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当走近时,像变大;当远离时,像变小。

指出:要想准确无误地找出真正的像,就要弄清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活动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择器材:要根据需要。

2)进行实验:要注意认真观察,思考,并作出回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含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师生共同归纳平面镜的作用:成像和改变光路。

(三)各种面镜

让学生阅读课文,学习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在习题中,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对平面镜成像作图存在意识不强,细节把握不到位,粗枝大叶的现象。这些在下节课要予以补充,纠正。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三个活动,发现光的折射现象,总结光的折射规律,了解透镜对光的两种作用。

3、积极参与探究折射现象的实验活动,并在实验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激光笔、水槽、铅笔、烧杯、硬币等。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实验。

让学生观察思考。

板书: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内容,理解光的折射的含义,并把它与光的反射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指出:光的折射发生在两种介质中。

板书:1、光的折射

教师画出图示,向学生介绍与光的折射有关的几个名词。

活动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对光的折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板书:光的折射规律

2、透镜对光的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二者分别对光路所起的作用。

活动3:用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观察两种透镜对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

结合图形,分别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活动4: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冰透镜向日取火。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补充介绍入射角为零的情况。

2、光的折射中,要明确是光从从空气射入水中,还是从水中射入空气中,这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好指导工作。

3.5奇妙的透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眼镜使人的视力得以矫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使人的视觉不断扩展。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观察凸透镜、凹透镜的形状区别

透镜可分为两类:

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

2.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

思考那么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3.介绍透镜相关知识

思考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特点测定凸透镜的焦距呢?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之一 透镜对光的作用

给定如下器材:手电筒、光屏、规格不同的几块凸透镜和凹透镜。

类型之二 透镜的光路图

(四)总结。

总结透镜对光的作用。

点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重点: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重难点: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

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

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 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放大镜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四、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五、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六、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把眼睛看物体与凸透镜成像类比,把照相机照相与眼睛看物体类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2、进一步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如照相机、显微镜等。

3、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重点:

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成像原理,知道怎样矫正和保护视力;

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矫正视力的方法;

2、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讲授法。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大家知道,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户,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要注意眼睛的卫生。

板书:透镜与影像

二、新课教学

1、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1)指导学生观察文中图片,进行交流讨论,了解人眼的结构和视觉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板书:1、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请大家思考一下,人要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到底什么在变化?

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板书:②人的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靠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2)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板书:2、视力的矫正:近视眼配戴凹透镜。

板书:远视眼配戴凸透镜。

2、影像的保存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板书:3、照相机的原理、构造。

3、眼睛的好帮手

活动1:认识显微镜

指导学生阅读“电子显微镜”。

活动2:认识望远镜

指导学生浏览“哈勃空间望远镜”。

板书:4、眼睛的好帮手

1)显微镜的构造、作用、工作原理。

2)望远镜的构造、作用、工作原理。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把眼睛看物体与凸透镜成像类比,把照相机照相与眼睛看物体类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形态.

2.理解温度的概念.

3.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点:

温度的概念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分度方法及测温原理.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寒冬腊月,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在展现冰灯奇景.而南方的海南岛却仍鲜花盛开,新疆沙漠地区在盛夏。

二、知识点击

1.地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2.物质的形态。

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将会发生物态之问的变化。

3.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4.温度的读法

5.温度计

6.常用温度计的比较

7.热力学温标

三、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一

实验项目:

1.估测水的温度

2.测量水的温度

3.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些什么?

活动内容二

提供情景:用四个相同的杯子装入温度不同的水,请两个同学上来用手试水温,说出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结果是A、B、c、D.

提出问题:1。B和c杯子里的水温相同,为什么两位同学都说B杯中的水温比c杯中水温高,凭感觉能否准确判断水的温度?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六、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七、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八、教学反思:

对于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学生主要依靠想象来接受,不容易理解,还需通过设计小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问题。

4.2 汽化和液化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

4.能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液体沸腾的图象。

5.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重点:

液体的汽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特点;会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难点:

液体蒸发时吸热,使物体温度降低;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教具准备

第一课时:水、酒精、棉花、温度计、烧杯、图片、投影

第二课时:烧杯、水、酒精灯、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温度计、硬纸板(中间有让温度计插入的小孔)、图片、投影

第三课时:烧杯、水、酒精灯、铁架台、铁夹、石棉网、玻璃片、乙醚、注

射器、橡皮帽、图片、投影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在黑板上用沾有水的棉花写两个字,如“好学”过一会儿黑板上的字迹逐渐消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液、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汽化和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反之,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或凝结.

二.汽化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汽化现象?

1.蒸发

下列事实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1.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

2.把衣服撑开晾比堆放在一起晾干得快.

3.衣服在有风时晾比在无风时晾干得快.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多个探究活动穿插进行,环环相扣,且有的探究问题都是由一个有趣的实验或现象引入,激起学生的疑惑、好奇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发进行探究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家中用水壶烧水时,水开了,水逐渐变少是汽化现象吗?

它比蒸发现象剧烈,属于汽化现象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2.沸腾

你能否讲一讲水的沸腾现象是怎样的吗?

水的沸腾图象

(讨论)a.烧水过程中,水是不是一加热马上就会沸腾?

b.烧水过程中,你观察到水温如何变化?

c.烧水过程中,你观察到水中产生的气泡如何变化?

介绍低沸点物质在生活实际中有特殊的用途.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而积极的思想意识、精神,这些思想意识、精神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汽化的逆过程:液化. (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三.液化

液化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

你知道产生液化现象的条件吗?

(实验)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看看玻璃的下表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

(实验)

1. 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讨论)电冰箱工作时,其侧面或背面为什么会发热?

(提问)气体液化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回答)与液体汽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2.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讲述)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十分广泛.

(阅读)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以及热管温控技术.介绍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激化的两种方式和液化,主要研究的是沸腾的特点、蒸发的影响因素、液化的方法。蒸发、沸腾和液化现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

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二、熔化和凝固(板书)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

先制订计划和方案.

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

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

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

(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3.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板书)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结合所学物态变化的液晶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另外,课堂做实验时,可对教材上的实验做一些改进。比如,做石蜡的熔化实验时,可做如下改进:该实验的器和冰的深化实验相仿,但冰可以研成较细的碎末,而石蜡只能切削成薄的碎片,而这些碎片又是卷曲的,用这种碎片做熔化实验,由于卷曲的碎片间空气的干扰,实验效果不好,即每次实验得到的图像差异大。如果先把温度计插入石蜡碎片中,将蜡的碎片先熔化再凝固,排除了碎片中的空气,用凝固后的石蜡做熔化实验,实验效果会更好。

4.4升华和凝华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重点:

1.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难点:

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思考、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樟脑丸、试管、试管夹、筷、火柴、酒精灯、碘锤、滴管、水、烧杯等。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观察物理现象。

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课件演示)

学生讨论、探究、交流:

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引出课题:四 升华和凝华

(二)演示:

碘锤──磺“搬家”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并边做实验边讲解,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告诉同学们。

(三)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讨论:

自然界中“雪”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四)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人工降雨》,探究《人工降雨》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认识升华的和凝华现象,对升华和凝华不再是仅停留在现象上,而是强调了实验探究过程,把“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这个实验作为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符合《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的要求。

4.5水循环和水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重难点:

1、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录像和图片后,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 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2.水循环与自然现象

3.水是珍贵的资源

4.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2)珍惜每一滴水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

5.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对学校如何节约用水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没有新的概念,是前几节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时开放了很多教学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生,效果相当不错。

5.1 物体的质量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学习应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来抽取质量的概念。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培养并发展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产品说明书和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养成他们在多种渠道中,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是对质量的概念的理解。

难点:是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乒乓球、篮球、硬币、烧杯等。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法,观察实验法。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

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用的课桌、板凳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谁用的材料多?谁的质量大?

我们这节课学习第二节。

板书:4.2 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片,分别进行比较。

由上述事例可归纳出: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有的多,有的少。

板书: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体的多少。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图片,交流讨论,进行分析判断,并完成文中的填空。 板书: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你现在知道的质量单位有哪些?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板书:2、质量的单位:千克,吨、克、毫克、斤、两等

3、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在实验室里,我们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对于托盘天平,你现在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图片,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作用。

板书:3、托盘天平

向学生介绍其工作原理。

板书:2)原理:杠杆原理

指导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然后演示。

板书:3)正确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在巩固练习中,有部分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不够熟练,易出错,有待强化提高。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弄清密度概念的由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重点:通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含义。 难点: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讲解分析。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铁块与木块哪个质量大?引起学生的争论。

二、进行新课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探究

1)提出问题(上面已提出)

2)鼓励学生参与教材中三位学生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活动。

3)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考进行充分讨论。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再与文中相比较。

5)通过分析与论证,让学生能归纳出。

6)最后,引出密度概念。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7)对上面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2、密度公式与单位

1)公式:ρ=m╱V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是kg╱m3

3)指导学生分析“常见物质的密度表”,看一看能得出哪些结论。

3、密度知识的应用

结合文中例题和学生一块进行分析讨论,练习应用密度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基本理解并掌握物质密度的有关知识。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一、密度的符号写法不规范;二、计算过程中,代入数据,单位不统一。这些在练习中已予以指正补足。

5.3 密度知识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

(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测石块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重难点:

1、重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2、难点:测密度时,如何安排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量筒、石块、烧杯、适量的水和细线

学者分析: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秋某个物理量的方法。物理计算题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解题的规范性较差,需要反复强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活动1:如何鉴别戒指是否是纯金的?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引人课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实验讨论设计: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2)、怎样才能测出石块的密度?依据什么原理?

(3)、需要测哪些物理量?测各物理量的仪器?

设计并进行实验,归纳实验步骤。

活动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

2.求质量

让学生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由密度公式ρ=m/V可以得出m=ρV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V=m/ρ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习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能根据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2、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认识物质的一些属性,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和实验的兴趣与习惯、认真细心的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物质的物理属性: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用具:

磁铁、晶体二极管、电池、小灯泡等。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很多种,它们的属性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讨论图片的各种物体,它们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都有哪些属性?

板书: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二、新课教学

1、物质的磁性

这里可向学生介绍磁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1、物质的导电性

1)做活动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讨论交流,完成文中的填空。

归纳: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2)做活动2,让学生认真观察,认识半导体,知道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3、物质的导热性

做活动3,指导学生学习,归纳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4、物质的硬度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物质硬度的比较方法:就是两者进行“较量”。 知道铅笔是用石墨和黏土混合烧制成的。它有17种硬度。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弱化了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培养。

5.5 点击新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

2、感悟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今天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内的成就的兴趣,激发他们为人类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几种新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

难点:了解这几种新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阅读、交流、讨论、提问等。

学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它们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点击几种新材料,初步认识它们。

板书:4.4 点击新材料

二、新课教学

板书:1、纳米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纳米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一、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

板书:2、超导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超导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超导材料的应用领域较广:

① 电力输送。

②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装置。

③ 超导磁悬浮列车。

④超导电子计算机。

板书:3、形状记忆合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形状记忆合金的特点及其应用。

板书:4、隐性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隐性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特点:能将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大部分吸收掉,反射回去的却很少。 应用:常用于飞机、坦克等重要军事目标或武器上。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练习,学生基本对文中介绍的四种新材料的特点与应用已经掌握。可鼓励学生多查有关资料,多了解一些与这些新材料有关的知识信息,以扩大知识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