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邱思逸

【摘 要】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以他崭新的观念和满腔热情,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爱满天下的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将鼓舞着人们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奋斗不已。在今天看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仍时时穿过岁月扣响我们的心灵,仍是中国教育的瑰宝,在教育改革的发展史上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他的“与时代俱进”的学校德育理论,“教人求真”的德育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的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以及创新教育、民主教育、终身教育等,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及教育 知行统一 德育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思想家,同时也为我国当代教育教学事业和新政策改革开创了伟大的先河和卓越的贡献。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生涯留下灿烂的一笔华章,更为国外的教育事业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被我们誉为 “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现代价值,对于我们当代进行的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我们广大的教师可以从陶行知先生丰富的教育思想,尤其是生活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以幼儿教学活动为基本立足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效。同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幼师对当代教育教学事业的影响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本文主要围绕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的以下几点展开:

第一,“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全部理论的一个总概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改革和世界幼教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教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保教结合,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捕捉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第二,“知行统一”。我们的学前教育归根结底主要从德、智、体、美来注重培养幼儿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积极乐观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是首要任务,这便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同时更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幼儿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幼儿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幼儿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第三,“教,学,做合一”其中,“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1、“生活及教育”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身教”的影响

毛主席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是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基本的出发点。其中,他的生活教育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的影响最大。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他的生活教育内容是博大精深的,是动态的。当代学前教育教学十分重视“保教结合”以及“榜样身教”教育,这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的理论。所以在我们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应涉及到

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幼儿园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幼儿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在生活中,加强家长和教师的身教,注重给儿童塑造一副良好的模范榜样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生活及教育”应当从启蒙教育开始。启蒙教育从哪开始?古人云:“正人必先正己,律人者必先律己,教人者必先受教。”所以从教育者先受教开始。只有教育者先受教了,才能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榜样。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生活中的“身教”远远胜于“言教”。

身教的定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

在我们生活中,身教者有很多,比如老师,父母,亲人,甚至是朋友以及我们根本不认识的过路人,这些人会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我们,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化着我们,教育着我们。生活,是个大染缸,让我们能从中吸收到很多东西,不管好的坏的,我们统统吸收。如果我们从生活中,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学习到的是一种有价值,有营养的好东西,我相信,整个社会传播的自然就是正能量的教育。但让人担忧的是,如果生活中到处传播的是一种负能量的价值教育观,那我们的教育便真的会出问题。 然而如今的社会中,我们教育者最缺失的便是“身教”,那么,什么样的“身教”才算是正确的呢? 大多数教育者,在遇到孩子不听话时,总会用理论性的语句去劝责,如果孩子变本加厉,更加不顺从的话,便会斥责。然而大人在责怪小孩的时候,从来没有自我反省一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古人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案例:一家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叫小明,是个很喜欢看电视的孩子,只要一从幼儿园回来,便打开电视要看动画片。其实,偶尔看看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也可,但小明看起动画片来就会非常的上瘾,欲罢不能。由此,小明的爸爸很担心。一天晚上小明从幼儿园回到家,说要看动画片。一开始,小明答应爸爸只看半个小时,后来,父子俩一起看,待到半小时结束后,小明的爸爸让小明回房间看看德育故事书。(小明的爸爸特意给小明买的,

目的就是想让小明少看会电视),可是小明不干,看完电视还要看。结果,小明的爸爸怒火便直接冲上心头,狠狠的怒斥了小明,便把小明关在房间里。然而小明的父亲自己却跑回客厅看起了电视剧,小明一个人在房间里伤心的大哭起来。哭声很大,影响了周围的左邻右舍。这时,小明的邻居王阿姨得知此事,便告诉小明的爸爸说:“想让小明喜欢看书,你得自己先做个好榜样,如果你一下班就喜欢打开电视看起电视剧,小孩子能不爱看电视吗?今晚,你先陪陪孩子一起看书,每天给他讲一个德育故事。以后孩子喜欢看书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养成,都不用你去说了。以后你一下班,自己就先坐进书房,拿本书放在手里看,这样,你的孩子以后也会跟你一样,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啦,不信,今晚你就试试。”于是,小明的父亲真的就照着做了,没想到的是,一个月以后,小明再也不会整天看电视了,一回家,便喜欢拿着课外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众所周知,幼儿发展初期,儿童的模仿能力意识特别强烈,所以一个好的生活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特别大。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从幼儿发展初期养成的,如果错过了成长中的关键期,对幼儿以后的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

2、“知行统一”对当代教育教学中学做“真人”的影响

知行统一的定义: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后来当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将其运用于此,可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这两点,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同时,中国古代哲学家也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学生的追求,他说: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若“根本”抓不好,其他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人的重要素质,他还强调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因此,在陶行知的素质教育观念中,贯穿始终的是“做真人”和“做现代人”的思想,突出人的主体意识。在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身为教育者,应当培养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育出一个完善的健全的人格,理应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事、学会创造、学会强身的培养目标。 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这也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德育首位的重要思想,不容忽视;“学会学习”则已成为世界潮流,突出了主体精神和能动作用,并且适合于当前社会的前进步伐;“学会共事”、“学会创造”显示了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在过去和将来在人才素质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性,也是学校德育最为突出的两项高素质人才特征;“学会强身”则早已为世人接受,它是人才素质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因为强健的身体可以让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走更宽广,更远的路程。可以说,陶行知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 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个彼此崇拜的“活人”,即“真善美的活人”,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的开拓创新的人。他从以人为本、教育立人的高度洞悉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远要求,从生命情感和人格的高度阐述了一代新人成长的必然要求,将陶行知先生德育论推上了新的高峰。

所以,身为人民幼师,应当在教育教学中,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进行对幼儿指导和培养素质教育。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的德育论能够很好地指导着我们幼教工作者更好的完成

教育的使命。

注重幼儿的“学做真人”从以下三方面开始:

2.1注重幼儿道德践行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他明确指出了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嘴上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作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目前,我们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德育”似乎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同志指出:“知行不统一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最大问题。”要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我们要协调来自学生周围环境的德育力量,营造一个确立良好道德信念的氛围,在体验、感悟中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把陶行知先生“学做真人”、“做现代人”的思想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去。

2.2注重幼儿集体中的“自治”

陶行知先生把“自治”提到了德育培养目标的高度,当作思想道德建设和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他说:“学生自治,不是自由活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在集体生活中强调“自治”,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一方面是“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进步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着重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2.3注重创造幼儿人格的完善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重视生命个体的坦诚交流与人文探索,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本身的活力作为教育的动力,完善幼儿的人格

发展,凸现个体生命的人格张力,创新生命个体,才能使教育教学由他控、他律跨入自控、自律的境界,实现教育活动的良性循环。

3、“教、学、做合一”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德育”的影响 德育教育就是人生源头上的引导者,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想做人,首先做事,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幼儿期是孩子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以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个领域的活动之中。 德育的定义: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提出:“教学做合一”既是一种生活法,也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认为社会、自然、生活是当代学前儿童教育教学中培养“德育”的最好课程资源。同时遵循着 “ 教,学,做合一” 的主张, 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教育意义。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 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 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家庭、店铺、茶馆、轮船码头, 等等都是课堂,都是教学资源。”陶行知课程视野中的课程资源观是丰富的, 是多元的, 是在生活中生成的。

而在如今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出现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教师和家长们常常只重视幼儿掌握知识的能力,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发展。“一心装着升学率,两眼盯着好学生”是传统教学的评价思想和做法。

传统教学一贯强调知识本位,重视结论性知识,轻视过程性知识及其形成的过程。教师一贯以结论性评价来衡量幼儿的成败。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公平的。教师教幼儿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也要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发展。

所以我们更应当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来应用于学前教育教学当中,从而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德育”的培养可在以下几种情形中进行“教学做合一”:

3.1将德育教育贯穿在一日生活中

所以说,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要在教师平时琐碎而细小的生活中,不断引导培养和强化。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常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没有好的常规就无法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常规培养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难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看到有些孩子做事有条不紊,临危不乱,但也有些孩子做事没有头绪,东西乱放,入厕拥挤,书包零乱,吃饭挑食,早晨入园后不洗手就用餐等等。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更应该将教育贯穿于生活之中,随时随地,时时刻刻进行对幼儿的引导和教育来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2利用生活中的节假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识态度,因此我们在节日来临之际开展教育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对幼儿进行爱妈妈、奶奶、姥姥的教育活动,教育幼儿了解妈妈的辛苦,学会感恩,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给幼儿讲民俗故事,让幼儿了解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强化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国庆节、建军节、党的生日对幼儿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引发他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受正义,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3在语言环境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幼儿在园时大部分时间是和老师、同伴在一起,幼儿的文明举止和礼貌待人等行为,是在良好的环境中形成的,从幼儿入园我们的教师就主动与幼儿打招呼,向幼儿问好,引导幼儿与同伴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教师首先注意文明礼貌用语,并教育幼儿不说脏话、粗话,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表扬,形成文明用语环境。

3.4在劳动中培养幼儿学会自己事情自己做

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应从一日生活做起,幼儿本性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做任何事都受情感的制约和兴趣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劳动观念时应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首先鼓励和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组织幼儿轮流值日,每天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放椅子、擦桌子、分碗勺、发放玩具及学习用品等等,使每个幼儿都有劳动的机会,在做的过程中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幼儿,以影响他人,开展自我服务竞赛活动,丰富自然角,幼儿亲自动手种植、端土、撒土、浇水,让孩子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都有成就感。

3.5德育教育延伸到家庭

幼儿园的德育教育是幼儿实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过程,其内容和方法具有生活化,因此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有机的统一,形成合力对幼儿实施影响,幼儿园可以利用这一点发放各种资料,定期召开家长会,大力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及时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重点,争取大家信任,通过家园配合做到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案例:一天,妞妞的妈妈带着她去一家美术馆观赏展览,妞妞蹦蹦跳跳不断跑动,妞妞的妈妈一直追逐着她,劝她不要顽皮,谁知稚龄女孩变本加厉,结果母亲追逐着女儿离开美术馆不再复返。后来,又有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甜甜来到了这家美术馆,一进门便告诉说:“只可以静静观赏,不可用手触摸!”甜甜听着看着,还是不听

话的触摸玻璃柜,其母亲严肃地警告她;接着,调皮的甜甜再次犯规。母亲盛怒之下把甜甜牵出美术馆,把她放在馆外的长凳上坐着,随后自己进来继续欣赏美术作品。约莫五分钟,母亲斜着眼窥视着甜甜,发现女儿无助的神情,便再出门去把女孩牵进来。此时的调皮女变得乖乖的,像一只小绵羊依偎着妈妈。

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扎根的关键。所谓三岁定终生,品格教育始于家庭,从小教育孩子要有一颗柔软心、要晓得爱人爱物,要培养好习惯,古语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到了学校自然能遵守校规,接受老师的教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高凌飚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20xx年第10期

4、《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沈德鑫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xx年版。

5、《陶行知文集》,江苏省陶研会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6、《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周毅、向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7、《现代教师学概论》,于漪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