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设计

交换律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第七册P60—61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渗透分类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教学重点:会选择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交换

师:同学们,陈老师今天想做个小调查。我们班谁家有自行车?

生:我家有。

师:那你能告诉老师你家自行车是谁骑的吗?

生:妈妈(我)骑的。

师:妈妈(我)骑自行车,老师想把妈妈和自行车的位置交换一下,你们说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自行车骑妈妈了。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再看下面这句话。小明在钓鱼。“小明”和“鱼”的位置可以交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鱼在钓小明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再看25这个数中的“2”和“5”的位置可以交换吗?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52了,数字变大了。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能不能交换位置啊?

生:不能。

师:在数学中也有些情况不可以交换位置,但是,有些情况就可以交换位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初探定律

1、出示:

8+18  279-17   15×4   16÷8   18+8   17-279   4×15   8÷16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8个算式,观察后您们能进行分类吗?(学生交流)

2、点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

80+65   65+80    15×4   4×15  279-17   17-279  16÷8    8÷16

师:你是按什么分类的?

生:我是按加、减、乘、除法进行分类的。

师:抽生口算前4道算式,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前面4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和没有变。

 生2: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积没有变。

师:后面的四道题,虽然位置交换了,可是你们现在无法计算,暂时不探究这四道题。但是你们想不想计算这四道题?(想)那你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有没有信心。(有)

(师取下这4道算式)

三、合作探究,猜想验证

1.加法交换律

师提出:在8+18=18+8这道算式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在所有的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会发生改变呢?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写出几道加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它们的结果,并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回答,师选择算式板书: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没有找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 (没有)

师:出示算式,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生1:交换加数的位置。

生2:和不变。

师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

师:谁愿意为这个规律起个名称?(抽生回答)

生: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全班齐读加法交换律内容)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一下加法的交换律?(抽生回答)(板书:a+b=b+a)。其实啊!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或者符号来表示,但我们一般都用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及时练习:学生口答。(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口答)

  20   +   30    =    (   )   +    (    )

  524 +  678    =   (    )  +      524   

  □   + (   ) =       ○     +    (    )

  3    + (   ) =       Y      +    (    )

师及时反馈

2.乘法交换律

1、师:我们已经验证了加法交换律,那么乘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个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同样地,先请每位学生编出乘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看看它们的结果有没有积发生了变化的这种情况?

生:没有。

师:请学生汇报情况,师板书。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教师板书)

师:谁能给这个规律起一个名称呢?(抽生回答)

生::乘法交换律(教师板书,全班学生齐乘法交换律内容 )

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抽生回答)

生:(a×b=b×a)

2、及时练习。(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口答)

   10    ×     5   =   (   )    ×     (    )

 (   ) ×   △   =   (   )    ×      ☆

    C ×  (  )    =       F       ×    (    )

  25  ×18  ×  4   = 25 ×(  ) × (    )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交换律”(板书)。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四、巩固内化,运用定律

师:利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出示课件),怎样进行验算呢?请你们完成“课堂学习单”的第一题。 

1.(1)       7 4       验算:

+  6 4 1

 


(2)       6 4        验算:   2 7

        × 2 7             ×  6 4                

        4  4  8 

 1 2  8   

      1 7  2  8

2、运用定律计算。

⑴ 比一比,谁算得快?(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将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你的同桌。)

130+86+70        25×37×4      40+35+60+265       125×23×8  

3、拓展练习:32×125          25×16×125

五、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到60和61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交换律。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谁来说说你今天这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说一说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交换律

 

a+b=b+ a                          a×b=b×a

8+18 = 18+8                         15×4 =4×15

学生的例子                            学生的例子 

     ……                                   ……

 

第二篇: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执教:倪新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的运算律?引导回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运算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为教学起点,为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新知作铺垫)

二、引导探究,总结规律

1、教学乘法交换律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律?

乘法究竟有没有交换律这个规律呢?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同桌讨论

交流、举例

因为2×4=8 因为5×6=30

4×2=8 6×5=30

所以2×4=4×2 所以5×6=6×5

------------

(引导学生表达完整,理清思维)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你能不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呢?

(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思想)

师:你能想办法只用一个算式就把这样的算式全部表示出来吗?指名说

板书:a×b=b×a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学生在以有的知识基础上,能独立概括,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学习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乘法交换律,真了不起,下面请大家计算一组题:

出示:A B

(46×25)×2 46× (25 ×2)

(37×15)×4 37×(15×4)

73×14×5 73×(14×5)

(68×35)×2 68×(35×2)

同桌比赛,左边的同学做A组,右边的同学做看B组,看谁做得快。

师:为什么左边的同学做得这么快呢?有什么诀窍藏在里面吗?

指名汇报各题得数,同时板演第一题的运算过程。

(46×25)×2 46×(25×2)

=1150×2 =46×50

=2230 =2230

师:仔细观察两组算式,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指名说

(三个乘数一样,乘数的位置也一样,积一样)

师:那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括号的位置不同,也就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师: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生独立写

指名汇报 8×5×2=8×(5×2)

37×45×2=37×(45×2)

------

师: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你能像刚才那样用一个算式把想写的所有算式全部表示出来吗?生回答、师板书:(a×b) ×c=a×(b×c)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刚才发现的规律描述出来: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指名概括,师:你怎么概括得这么流利、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这个规律?

3、教学例2

师:乘法运算律不仅能让我们的计算简便,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帮助。

出示例2: 华风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每班有23人参加,每个年级有5个班,6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独立解答,交流23×5×6 23×(5×6)

=115×6 =23×30

=690(人) =690(人)

师:23×5×6先算的是什么?23×(6×6)先算的是什么?

师:两种算法都对吗?你喜欢哪一种解法呢?为什么?

4、教学“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了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要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出示“试一试”

23×15×2 5×37×2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三、运用规律,巩固新知

完成“想想做做”

四、课堂小结,适当延伸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三个数相乘 ,在什么情况下可用简便运算?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粗浅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教学的。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一句口诀能写两道乘法算式,知道互换乘数位置得数相同;并且在乘法的验算中已经初步运用过交换律,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就是乘法交换律。理解乘法结合律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应该让学生重点研究乘法结合律。

在课伊始,我让学生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以此为教学起点,为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在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自主验证,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学生能轻松找到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同时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在乘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试图通过两组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寻找运算律的迫切性,以及运算律的神奇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课前我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如左边的同学把A组的题偷偷变成了B组,这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但因为教者没能及时、有效地引导,错失了课上生成的资源,也降低了教学效果,使重点不够突出,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上完这节课,我感到有很多遗憾,如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在归纳乘法结合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课堂学生气氛不够活跃,思维不积极,学生没有全部参与进来;更有许多细节问题,所有这些都跟教师研究教材不够充分,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到设计周全,所以课堂上就不能有效引导关注生成,现在想来课前没能做到成竹在胸,课堂上自然不能游刃有余了。

这节课本来就是一节普通的互听互评课,听从主任的吩咐,我上了两遍,但自我感觉第二节课并没多大长进,还是有许多欠缺和漏洞,但因此能抛砖引玉,得到边关十二郎、王金凤、孙来根、九话九说等老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是我更大的收获,这里深表感谢!如王老师提出的在巩固练习之前做个“找朋友”的游戏,能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基础;孙老师提出的书上的乘法结合律是两个数,

结合律是三个数,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一下延伸;九话九说老师提出的两组题的对比,重点不够突出,游戏规则强调不够,在课堂小结时对运算律的延伸等等,确实,这部分的处理我一直都觉得不到位,可又找不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看了王老师的点评,我受益匪浅!

四组有点嫌多了,A组同学计算太浪费时间,改成两组,

(46×25)×2 46×(25×2)

=1150×2 =46×50

=2230 =2230

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起来?(板书(46×25)×2 = 46×(25×2)) 第二组汇报得数,也写成等式形式。

小组讨论(课件出示要求):(1)观察这两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2)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已经有了加法结合律的知识基础了,应该可以研究出来的。

达成共识后,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个新的规律吗?”(1、可以用字母表达式来记忆;2、可以联系加法结合律来记忆)这里渗透符号化和转化迁移的思想方法。顺势问:谁能为我们发现的新规律取个名字?怎么想到的?

我想如果能这样处理,效果肯定不一样!

以后,我一定要多听课,多学习新课标,多上小学数学教学网,学习各位的新思想、新理念,改善课堂教学,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我想,只要能持之有恒,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带着越来越少的遗憾走出课堂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