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8《陈毅市长》教学案 语文版

18、《陈毅市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对剧情矛盾冲突和人物对话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2、能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剧本,尝试进行舞台表演,想象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陈毅市长的政治家胸怀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剧情的矛盾冲突,欣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理解两人之间矛盾冲突的转化过程;咀嚼其中蕴涵丰富的语句。

【导学过程】

一、录相导入,激发兴趣:

1、 先播放一组不同样式的戏剧集萃,包含歌剧、话剧、舞剧??

2、 在五彩缤纷的戏剧天地中,有一种以对话为主的形式叫话剧。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欣赏由当代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创作的一部话剧《陈毅市长》。

二、走进作者:

沙叶新,生于19xx年,江苏南京人,回族。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三、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斋 、羹 、偌 、撷 、驽

2、 理解词语:深居简出、恕不接待、闭门羹、才疏学浅、痛心疾首、伊始、礼贤下士、秉烛夜谈。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投影显示,了解戏剧

学生结合注解,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教师补充:

1、 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2、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3、 台词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3、 提问:读过了一遍课文,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发生在两个主人公之间的事件? 明确:陈毅夜访齐仰之,请他出面主持工作。

五、合作探究:

1、陈毅的拜访顺利吗?展示四幅并不连接的情景图片,请学生重新排序。

2、一起来看看第一幅画面对应的戏剧开端部分,进行分角色朗读。

提问:①在这一部分里,剧中人物有没有产生矛盾呢?②他们初次交往有一段饶有趣味的谈话,从中又能看出人物怎样的个性呢?

学生比较容易地能够归结出:他们一见面就掀起波澜——一个登门拜访,一个闭门谢客。这里的陈毅,坚定、自信、幽默;齐仰之,固执、清高、不问政治。

3、两人的初次交往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接下来看情节是如何继续发展的。 同学们可以针对这一部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有代表性的语言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自由发表意见。

可能会归结出:两人的矛盾冲突依旧存在——一个严守“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一个巧用“激将法”让对方自破其例。这里的喜剧化成分和人物的个性想必会再次吸引大家的目光。

1

六、精读品析,情境再现:

1、陈毅是怎样把原本十分固执的齐仰之说服,并最终聘请他主持筹建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这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局部分,也是剧中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有请两位同学将这一片段给大家表演一下。

2、这一部分中,有很多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地方。同学们,你们能发现吗?

诸如:陈毅用什么方法来说服齐仰之——他先引用孟子的话,既而借用齐仰之自己的话,最后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了这位特殊的化学家。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理解——“酸性”,这里指迂腐,不适应新时代;“化学变化”,指的是齐仰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我们不仅会为陈毅的博学、坦诚与热情所折服,也能为齐仰之的质朴、求真与自省所感动。

七、拓展延伸:

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你们的创造力,老师设计了几道想象训练题:陈毅走后;齐仰之建药厂;一年之后,陈毅再次来访齐仰之??

大家可以自由选题或根据个人兴趣另觅他题。

板书设计

陈毅市长

沙叶新

陈毅 (矛盾冲突) 齐仰之

豪 爽 清 高

幽 默 固 执

睿 智 朴 质

愿畅谈

(矛盾解决)

2

 

第二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陈毅市长》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梗概、戏剧的特点。

2、把握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3、在激烈的矛盾冲突过程中通过个性化的话剧语言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光辉形象。 学习重点、难点

一、了解戏剧的特点

二、简介陈毅,让学生更深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三、剧情梗概。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过程:

导入

由《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导入。

一、自主学习

疏理、分析故事情节。

二、合作探究

1、研读第一部分。

(1)开头设置齐仰之接电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2)一个执意夜访,一个拒之门外,于是冲突产生。陈毅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2、研读第二部分。

(1)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进门后,齐仰之语气生硬,限时三分钟,思考:陈毅陈毅如何打破这一僵局?

(2)尽管齐仰之有了让步,请陈毅坐下了,但“三分钟”仍不让步,那么,陈毅怎样打破这一限制,使访谈得以深人下去呢?

3、研读第三部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陈毅所讲的“共 产 党人的化学”指什么?

(2)陈毅为什么要采用“革命化学”的说法?

(3)陈毅怎样针对齐仰之“这种化学,与我何干”的思想进行宣传?

(4)齐仰之的思想为什么会起“化学变化”?

三、质疑、展示

1

初级中学导学案

1、研读第四部分。思考:这场戏的结尾有何特色?作用是什么?

2、学会分析人物

文中两位主要人各具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分析。

陈毅:

齐仰之:

四、训练巩固

1、注音:斋( ) 羹( ) 偌( )、撷( )、驽( )、羹( )揿钮( )

2、理解词语:

深居简出 恕不接待

闭门羹 才疏学浅

伊始 礼贤下士

秉烛夜谈。

3.了解文中表示第一人称“我”的词:

4、语段中“化学”比喻____ _;“碱性”比喻__ ___;“中和”比喻__ ___。

五、拓展延伸:

1、了解“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2、把握人物语言中的潜台词,根据上下文和特定的对话场合挖掘和体会言外之意。

潜台词是藏在字面之下的没有说出来的台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这个“意”反映了特定的情景之下人物说话的真实意图和内心世界。

①齐仰之 : 这??可以延长片刻。

②陈毅 : 我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到一起,不就中和了?

六、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江村小景》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独幕剧容量小、场景集中的特点。

2.体会本文精练通俗、内涵丰富的语言。

3.理解独幕剧情节紧凑、结构谨严的特点。

4.了解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

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3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课前学习

一、知人明事,走近作者。

1.作者:田汉是 奠基人, 、 , 。

2.背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请大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全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合作交流

赏析情节,精研细读。

请大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什么?

2. 说说女儿的性格如何?从哪里看出来的?

3.母亲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4.联系全文,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戏剧气氛。

第二部分:

1.揣摩长子的性格,并思考:长子的性格是天生如此吗?如果不是,又是如何形成的?

2.请几名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情节。

3

初级中学导学案

第三部分:

1.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兄弟俩矛盾的导火线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长子如果没有这种种陋习,那么兄弟俩也不会相互残杀。那么母亲的哭诉又说明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三、质疑探究

总结归纳,概括特色。

1.母亲的理想是什么?其理想的破灭说明了什么?

2.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3.本文的主要特点:

四、训练巩固

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jiǎo) 匪 (2)(jiǎo) 械 (3)(chù) 生(4)针 (zhǐ)

2. 课后习题第一题。

五、拓展提升

长子 我想逃,没逃脱,被他们抓回去,又打。??后来又帮张作霖打吴佩孚。

母 孩子,你怎么这样没有主张呢?总该帮一个好的打那坏的呀。

长子 我那时什么也不懂,又不识字,能有什么主张???这是第二次奉直战打掉的。 母 哎呀,孩子,你干吗要替人家瞎卖命呢?

长子 不卖命没有饭吃啊,娘。

1.长子的第一段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

2.从长子的这三段话,可以看出造成这个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3.这个独幕剧的主题是揭露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这段对白中哪些句子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六、总结

4

初级中学导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威尼斯商人》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难点)

3.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重点)

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巧。(难点)

5.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目标3、4、5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课前学习

一、了解戏剧基础知识:

1.戏剧的时间要高度集中。 2局四部分。

3

4.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词和精妙好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简述剧情。

二、合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三、训练巩固

1、为下列划线的字词注音。

恻( ) 豁( ) 癖( ) 凛( ) 腌赞( ) 稽( ) ) ( ) ) ( ) ) ( )

怜悯( ) 磅( ) 袒( ) 诉讼( ) 刽子手( )

2、 解释下列词语。

钧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恶不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遍稽群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衷是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流砥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戏剧要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这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6

初级中学导学案

4、鲍西娅是怎样智斗夏洛克取胜的?

5、从鲍西娅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拓展提升

1、请谈谈你对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形象的认识。

夏洛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鲍西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东尼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戏剧艺术特色,体会剧本所用的戏剧技巧,学习欣赏戏剧。

教师提示:该剧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优美生动,诙谐又不失严肃,轻松中暗藏杀机。作为著名的喜剧,我们该怎样认识这场戏的喜剧性?

3、全班分为六个大组,自行选定导演、演员,自分角色排演戏剧。

五、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一厘米》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⒈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⒉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⒊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课前学习:

一、了解作者。

二、掌握字词

惩(ch?ng)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塑(sù)料 挑剔(tì)

允(yǔn)诺 逻辑(jí) 矜(jīn)持 吮(shǔn) 磕(kē)头 骄横(h?ng) 顷(qǐng)刻 哄(hōng)笑 脱臼(jiù) 兀(wù)自 狡黠(xiá) 内疚(jiù) 反驳(b?) 无措(cu?)

三、掌握词汇

温文尔雅、锲而不舍、释然、秉公、狡黠、彬彬有礼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理清课文情节与结构

二、合作探究

分析课文

1.小说主要刻画的人物是陶影还是小也?为什么?

2.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3.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

4. 课文第一部分还有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此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5. 如果小说不加入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

6.小说最后,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为什么拒绝赔偿?为什么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三、成果展示

四、训练巩固

8

初级中学导学案

1.“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2. “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如何理解?

3. “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4.“其实地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5.“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米。”

6. “为自己再塑一个金身”是什么意思?

7.“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8.“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9. “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硬的蚕丝从茧中袖了出来。”怎样理解?

10.“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11.“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五、拓展提升

有人认为:陶影为了这“一厘米”费了这么大的周折,根本没有必要,她完全还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你能替陶影出些什么主意呢?

六、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9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热爱生命》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2、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3、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课前学习

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见《导学方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感知内容: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情节梗概:1、 2、

3、 4、

二、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先独立选择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主人公在这茫茫荒原上经历着哪些生死考验?他靠什么顽强地生存下来?

2、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

3、作品的人物性格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4、小说中关于鹿皮袋、比尔骸骨描写的作用。

5、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三、质疑:

再读课文,提出疑问,共同探究解决。

1、小说通过对“他”这个硬汉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主题。自己的生活体验,品出“他”对你的启示。

结合10

初级中学导学案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是怎样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

四、训练巩固

1、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ì( )着 chán( )岩 加( )miǎn 半身不( )suí nián( )膜

zī( )牙 háo( )叫 hái( )骨 海市sh?n( )楼 qiā( )死 wān yán( )( ) 吹毛求( )cī zhuǎn( )转 shǔn( )吸 粗( )cāo yān( )奄一息

2、指出下列文字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①太奇怪了,他想道,这是幻象吧,也许是海市蜃楼吧——多半是幻象,是他的错乱的神经搞出来的把戏。( )

②那双尖耳朵并不像别的狼那样竖得笔挺;它的眼睛昏暗无光,布满血丝;脑袋好像无力地、苦恼地耷拉着。( )

③他好像半身不遂地哆嗦着。等到他预备去收集干苔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已经站不起来了。他试了试,后来只好死了这条心,他用手和膝盖支着爬来爬去。( )

④宽广的河湾蜿蜒在许多光秃秃的小荒山之间,比他往日碰到得任何小山都显得更光秃,更荒凉,更低矮。( )

五、拓展提升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2、感悟生命:找出自己感悟较深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谈认识,谈感受,体会这样写的作用。重点从人物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

3、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热爱生命的资料,并谈感受。

4、我们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自暴自弃,甚至轻生,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启发?你能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六、总结

11

初级中学导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生命与和平相爱》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

2.学习把人物放在民族文化背景中展示的方法,学会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

3.学会在速读中迅速捕捉信息,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课基本内容。

4.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学习、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4

课前学习:知人明事,走近作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请大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全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写了一个家庭,是哪个家庭?写了一个民族,是哪一个民族?( )

3.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合作交流

赏析情节,精研细读。

请大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研读课文。

1. 戴维具有怎样的突出才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 戴维取得如此出色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三、质疑:再读课文,提出疑问,共同探究解决。

总结归纳,概括特色。

1.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一个民族的众多杰出人才呢?

2. 作者在哪里发现了犹太人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寻找最能概括犹太民族精神的句子(文中勾画)

13

初级中学导学案

3. 作者在犹太会堂中找到了犹太的民族精神,找到了戴维何以如此出色的原因,为什么还

有后面的几段文字呢?

4. 回顾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这篇散文写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却表现了一个民族?

四、训练巩固

1. 读拼音写汉字。

杀lù( ) xián( )熟 深ān( ) nì( )爱 qi?( )而不舍 兴

致àng( )然 充p?i( )

2. 选择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这篇散文,从一个人写到一个家庭,从一个家庭写到一个民族,始终把人物放在一定的

民族背景下去写。

B. 文章第一段先写了对犹太人的基本印象与了解,目的是要引出所介绍的人物戴维。

C. 这篇散文主要介绍了犹太青年戴维及其成长过程。

D. 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探寻戴维这个优秀人物的成长经历,以此引出了

犹太民族的智慧文化。

五、拓展提升

离开奥斯汀的前一天晚上,我和戴维来到他就读过的小学。当我们走上校长办公室前一

块平坦的石板地面时,戴维告诉我,这儿埋着当年他们毕业时每一个人写下的愿望。我不曾

问及戴维12岁时写下的愿望是什么。我愿意那石板下的愿望与生命、和平有关。是因为在

奥斯汀的以色列之宫戴维和他的父亲教我用希伯来文说过“和平”、“生命”吗?是因为戴维

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在为生命的和平奋斗吗?是因为戴维赠过我一本用希伯来文书写着“生

命”的描金纪念章吗?是因为那条穿越奥斯汀的美丽的科罗拉多河始终在这个犹太孩子的心

中流淌,那晶莹的深沉的河水滋润了他同情人类的心胸吗?是因为我在犹太会堂倾听过唱诗

班的犹太少女用清纯、宁静的声音歌唱“和平”“和平“吗?我不知道。我只是相信,当人

类所有的生命真的能够与“和平”这个字眼相亲相爱,我们每一个人灵魂深处那潜藏的创造

力便会真正被激活,人间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生活也肯定能够像戴维“小说”那单纯又豪

迈的结尾那样:“后来一切都好。”

1.文段说:“我不曾问及戴维12岁时写下的愿望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问?

2.文中连用五个问句,构成了什么修辞?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画线句对于全文,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上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在思想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六、总结

14

初级中学导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5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藤野先生》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3、4

学习方法:和谐教学法: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课前学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教诲 系住 芦荟 瞥见 匿名 诘责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标致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 , 家.他的小说集有 , .著名小说有 , 等.散文集有 ,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 .

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合作交流

分析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讲讲它们的意思。

1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2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16

初级中学导学案

爱国青年──

三、成果展示

下列各语段应如何理解?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A 为自己在日本受到优待而感到满意和自豪

B 幽默地表现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感情,也表达了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 讽刺日本人对自己的关照并非出于好的动机。

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 作者的意思是:中国当时贫弱,教育落后,因此一般中国人智商低,日本学生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B 作者承认弱国国民智商低,但认为60多分的成绩并不高,因此不应受到怀疑

C 句子前半部分是模拟日本青年的思路进行推理,揭露他们的逻辑是荒唐的;后半句是反语。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匿名信事件强烈的义愤,也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3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A 反映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无可奈何。

B 表现了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非常痛恨、鄙视的思想感情。

C 表现作者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强烈的愤激和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封建统治的深切痛

四、训练巩固 (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分析下文,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⑤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的感情。

(2)这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在①,② ,③ 。

(3)第②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4)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它的作用是。

(5)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与另三句用法不同,这个句子是 ,不同的理由是 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是 ,理由 。

(6)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五、拓展延伸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 17

初级中学导学案

时的心迹。

A、学生写作;教师指导;B、学生交流。

六、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写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8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藤野先生》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二、合作探究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表现出先生的( )

1、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3)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2.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明确: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三、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四、训练巩固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19

初级中学导学案

2、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五、拓展延伸

1.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2.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3.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 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

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4、齐读36—38段,归纳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体表现在哪里。

六、小结:

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享受生活》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感受海伦?凯勒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进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学习方法:和谐教学法: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学习过程:

导入

一、自主学习

1.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2、让学生划分本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3、用一句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合作交流、展示

1、文章到底描写了作者的哪些乐趣?

2、 你根据课文说说作者“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为一个有很多

缺陷的人,她为什么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三、训练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10分)

驾驭 ( ) 膂力( ) 心旷( )神怡 ( )淙淙( )

消弭 ( ) 侏( ) 儒( ) 惬意 ( )池畔( )

2、解释下列词语。(4分)

心旷神怡:

百无聊赖:

惟妙惟肖:

消 弭:

21

初级中学导学案

3、海伦·凯勒虽然患盲聋哑残疾,终年面对黑暗,可是她通过不懈努力,以乐观的生活态度作了很多尝试,本文有她的很多经典名句,值得反复吟咏玩味,你能摘录其中的两句吗?

四、拓展提升

1、在海伦·凯勒朴素的语言美背后,到底蕴藏着她怎样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呢?

2、从海伦·凯勒的思想境界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试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和你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你的启发。

五、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2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给我的孩子们》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憧憬、鞠躬尽瘁、考妣、龌龊”等一些词的音、形、意。

2.赏析重点语句,体会出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3.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同时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之情,启示学生追求真。

4.指导、揭示并掌握赏析语句的方法与规律

5.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同时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之情,启示学生追求真。

学习重点

1.通过赏析重点语句,体会出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同时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之情,启示学生追求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同时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之情,启示学生追求真。 课前学习

一、初读课文(教会学生使用字典词典,养成预习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掌握生字词

憧憬 姊姊 龌龊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再读课文(做在预习作业本上)

1.概括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分别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性格?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写了什么?

3.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三、文中哪些语句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好好朗读和品味。 (说明:本预习作业应写在前一课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栏中)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受人景仰的现代散文家丰子恺曾说过这样的话:“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将孩子和神明、星辰、艺术等同起来的人,一定是一位难得的好父亲。今天我们就带着自己预习的成果,走进这一位父亲的世界,去体会那份深情。

二、预习检测

(一)1.chōngjǐng 鞠躬尽瘁 考妣

zǐzi chǎn w?chu? 惭愧 妥协

2.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自幼爱好美术。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二)再读课文

23

初级中学导学案

(1)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

(2)还写了失去童真的悲哀

(3)第一部分(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自己失去了童真的悲哀。

三、合作交流

师导入课文后,进行预习评讲

(组长统计各组员预习完成情况)

点名2个学生上黑板纠正后师统计正确率

生回答,师补充

四、展示探究

(一)读课文,感悟“真”。

1、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主要感情? 明确: 憧憬、悲哀。

孩子们想哭就哭,想闹就胡闹,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而大人们呢?读书p133最后,作者渴望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只有在孩子们身上才能看到,所以憧憬。

2.课文8至11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读课文后思考: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 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

师小结:因为作者在文中写孩子们童真、童趣,表达的就是对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的赞扬和向往;写大人们对孩子的种种干涉,表现的就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率真、自然的天性的极大的悲哀。

(二)品佳句,欣赏“真”。(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备课时要详细,除了备题目外,还要备方法的指导、解题规律的揭示)

1.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请找出来然后用语文的术语和同学们交流。

赏析方法指导与解题的规律揭示:(熟读并牢记)

一、找准赏析的切入点:1.或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2、或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或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4、或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5、或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根据题意,这里是第4点)

二、找准赏析的落脚点:1.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2.或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根据题意,这里是第2点)

三、必须联系文本中语句作答。(考试时往往指定某语句,也往往明确赏析的切入点)(通过训练迁移成能力)

2. 3.学生质疑

师补问:课文采用第二人称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仿佛是与孩子们直接对话,显得更亲切、自然。

五、训练巩固

当堂检测题:

1.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哪两个词概括了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感情? 、

2.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 ,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 24

初级中学导学案

极大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 的向往。

3.指出下列说法欠妥的一句是( )

A.作者渴望着人有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只有在孩子们身上能看到。

B.作者在文中引出了一个重要的家庭课题,即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成人在不经意间“摧残了你们”。

C.文章末段把自己的悲哀告诉孩子们,用画册的方式把孩子们的黄金时代挽留下来,是因为憧憬孩子们的生活。

D.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住。

4.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六、拓展延伸

(一)谈体会,寻觅“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性情,把它们讲出来吧,让我们大家共赏“真你的风采”!(听 说读写画演唱)

(二) 受启发,追求“真”。

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我们身上悄然褪去。你看一看社会上,人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与“真”相悖的事情吗?

考试考得不好时,回答父母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有人还会撒点小谎。给你一个忏悔的机会??

七、总结全文: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5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呼兰河传》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1. 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2 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学习难点重点: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加点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修葺(qǐ) 步履(lǔ) 素味(m?ī)平生

B、跌宕(dàng) 忏(chàn) 惟妙惟肖(xīào)

C、徜(cháng)徉 诧(chà)异 拈(nīān)轻怕重

D、撷(xǐ?)取 倭(ǎī)瓜 偃(yǎn)旗息鼓

2、选词填空,将正确的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先了,它们___________(A.闪耀 B.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②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_________( A.冒 B.长)了芽了.

③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地,西一脚地瞎闹.有的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踢(A.跑 B.飞)了.

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_,现代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性的小说.课文节选部分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先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B、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C、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

D、狗尾草则汉有,只有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二、课内研讨。

(一)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我”天真烂漫的内容(如: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并作一些分析。

(二)“我”眼中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平实贴切,充满孩子般的欢愉和真挚。试品味下列语句。 这道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揣摩体会。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26

初级中学导学案

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三、质疑探究 本文主旨是什么?

四、品读赏析

1、列出一段文字品析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读出来

2、说说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议议本文的语言特点(讨论)

五、仿写

例:童年在清澈的河流里,那里沉淀着我童年玩耍的欢乐,还沉淀着我散留的欢声和笑语。(独立完成)

六、写作练习 回忆一下你的童年,并写一段文字。

七、拓展延伸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花园之大?

2、对榆树的描写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进行描写它的不同情态,突出了作者对它的情感。

3、怎样理解“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就冒烟了”?

4、本文语言朴素自然。试品读这一句话: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5、试品味景物描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6、这几段文字属于____________ 描写,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

八、课堂小结:

27

初级中学导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8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台阶》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2. 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3.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积极健康的 心态。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领悟父亲的情感和性格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及作品:

2给下面的拼音标上声调:

凹(ao) 凼(dang) 门槛 (kan)

涎(xian)水 揩(kai) 嘎 (ga)

筹(chou)划 黏(nian) 尴尬 (gan ga)

撬(qiao)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3、你能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吗?

【合作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父亲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4、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5、“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6、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很有意思。他有什么特色?

7、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29

初级中学导学案

8、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9、说说你对父亲形象的看法

10、本文除了写父亲的勤劳朴实、勇敢坚毅外,你觉得作者还想表达什么思想?

成果展示 学过之后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了?写在这里,与同学们交流吧!

巩固训练

1、概括本文的思想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选取材料虽然细小,却能体现深刻思想内容,这种写法叫____________

3、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④台阶旁栽着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⑤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

2.如何理解下列语句。

(1)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2)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30

初级中学导学案

3.从第⑥段中的加粗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

4.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

5.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

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1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送行》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活动法,引领学生通过文中两种“送行”场面的比较探究,领悟作者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趣。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试着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的心态。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温故而知新

1、“送别”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中,你还记得几首写“送别”的诗词吗?

2、中国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最兴吟诗作别,折柳相赠,以寄依依惜别之情。今人送别,也会叮咛祝福,相依缓行,不肯留步。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也许你并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值得玩味或思考的意义。可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却用漫画眼光将送行活动中的“尴尬”和“精彩”这两种决然不同的境界写得精妙传神,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 聆听、感悟

二、自主学习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3、学习生字

①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②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③邂(xi?)逅(h?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

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三、质疑探究

4、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

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交流

5、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32

初级中学导学案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

在学生充分探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出几个要点问题,用投影打出,有重点地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1、我的朋友起身前往美国,作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为什么在车站送行时竟会如此尴尬拘谨,我们和朋友之间到底有没有真感情?为什么?

2、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的过程中的表现,你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对于英美社交处“送行员”这一特殊职业,结合你的生活积累,谈谈你的看法。组讨论老师投影的问题。 板书:

勒罗的眼泪:

惜别之泪?

同情之泪?

职业之泪?

角色之泪?

五、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分33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送行》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2、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

3、感受生活的美好,明白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会关心别人、热心帮助别人。

学习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学习过程:第 二 课 时

一、温故而知新

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 国 小姐)

二、质疑探究

1、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作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

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

的话?

2、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

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3、 对于勒罗在给美 国 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

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

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三、合作交流展示

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送行 违反人之常情

却有良好效果

有良好愿望

却事与愿违

34

初级中学导学案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真 情) 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 雇) 热切地说

四、练习巩固

①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我们也强以这么认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 国 小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看到美 国 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不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产泪水。

②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理由是: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 国 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目的人送行,当然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见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流下惜别的泪水呢?(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你认为他流的是什么泪水?)职业性的泪水。

③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说他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演员也常常说这么一名话“进入角色,出不来”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 成美国 小姐的父亲或她的亲朋好友来表演,由于“他是优秀演员”,他进入美 国 小姐父亲的角色,他想到女儿即将离自己,非常担忧女儿在外的日子,于是反复叮咛,提出旅途中的最好的忠告,并且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当然,这不是现实中勒罗的惜别之泪,而是表演“月台父女送别”这一出戏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对戏中女儿的惜别之泪,可以把这种泪水叫做: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五、拓展延伸

1、对于文中所写的“送行”一事,一般都觉得不可思议。一则认为出钱请别人为自己送行没有必要;二则认为被雇为别人送行显得无聊。但也有赞成这种做法的。下面是某班学生对于“送行”态度的情况统计。那么你的态度如何呢?

2、你愿意出钱请别人为你送行吗?你愿意被雇为别人送行吗?

35

初级中学导学案

六、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6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曹刿论战》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难点)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识记“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重点)

4.翻译并背诵课文。(重点)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学习过程:

导入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_____,传说是春秋时期的_____所作,是根据_____写的_____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学生自读理解课文,解释加粗重点词:

齐师伐我——(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衣食所安——( )

小惠未徧——( ) 神弗福也——( ) 忠之属也——( ) 可以一战——( )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 )

彼竭我盈——( ) 故克之——( )

3、辨析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 狱: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2. 牺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加: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4. 再: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5. 师: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交流

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________”。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________;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________;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________;曹刿论战,表现了他________。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________”。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________________”,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 ________,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2.关于衬托

用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用“乡人”的话衬托出曹刿的________。用庄公的言行,突出曹刿的________。

3.关于详略

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及总结胜利原因是________。从这些言论中表现 37

初级中学导学案

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

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双方交战经过属于________。

三、质疑展示:再读课文,提出疑问,共同探究解决,再进行展示。

四、训练巩固

1、请给下列句中加线字注音:

又何间( )焉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辙( )乱旗靡( ) 小信未孚( ) 肉食者鄙( )

2、翻译下列句子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第一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的______和______,通过与庄公的

_______,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突出了曹刿的________。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及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升

1、在括号里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② 夫大国,难侧也,( )惧( )有伏焉。

2、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

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鲁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

38

初级中学导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9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出师表》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背景、作者、解题表

2.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理解字句,能疏通课文。

3.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主张,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课前学习

一、作者、背景、解题表

1、学生谈谈诸葛亮

2、教师简介背景和文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崩殂( ) 侍( )卫 陟( )罚臧否( ) 郭攸( )之 费祎( ) 以遗

( )陛下 裨( )补阙( )漏 性行淑均( ) 行( )阵和睦 倾颓( ) 苟( )全 猥( ) 夙( )夜 庶竭驽钝( ) 斟酌

( ) 以彰( )其咎( ) 咨诹( ) 遗诏( )

划出节奏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二、小组合作,根据注解疏通文意,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然后小组选一人展示,其他小组可提出不同意见,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三、探究以下问题:

1、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2、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3、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40

初级中学导学案

四、训练巩固 1.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 。_

②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 __。 ③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 ④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引喻失义( )③察纳雅言( )④性行淑均( )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

4、特殊词语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本文成语:

五、拓展提升

1、 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2、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臣以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3、作者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中,蕴含着对后主怎样的期望?

4.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六、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1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词法句法技巧及基本常识。

2、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技巧去分析较为浅易的诗歌。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2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过程:

导入

一、自主学习

1.读通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理解诗句含意及诗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诗文内容和层次。

二、合作交流

1.诗的最后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2.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三、探究展示.

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请品味诗歌中的精彩用词与语音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

四、训练巩固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大庇天下寒士( )2.高者挂罥长林梢( ) 3.布衾多年冷似铁( ) 4 .长夜沾湿何由彻( ) 5忍能对面为为盗贼(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正确译文是:( )

A.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天色渐渐暗下来。

B.秋天灰蒙蒙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C.秋天时节云烟密布,天色渐渐暗下来。

D.秋天的傍晚,天空逐渐暗下来。)

4、理解词句意思

A 三重茅 B 高者挂罥长林梢 C 忍能

D 公然 E 呼不得 F 向昏黑

42

初级中学导学案

G 布衾 H 恶卧 I 何由彻 J 安得 K 大庇 L 突兀

五、拓展提升

1、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2、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把你对此诗的感想写下来,200字左右。

六、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3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难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启示,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重点)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过程:

导入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

2.给下列划线词语注音。 畎( )亩 付说( ) 曾( )益: 胶鬲( ) 拂( )士: 拂( )乱:

3.解释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劳( ) ②饿( )

③空乏( ) ④所以动( )心

⑤忍(使.......坚韧)性 ⑥行拂乱( )其所为

⑦人恒过( ) ⑧入则、出则( )

二、合作、交流、展示

1、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国恒亡 ( )

野芳发而幽香 ( ) 则有去国怀乡 ( )

征于色,发于声 (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发闾左谪戍渔阳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而后作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生于忧患 ( )

征于色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国恒亡 ( )

野芳发而幽香 ( ) 则有去国怀乡 ( )

征于色,发于声 (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发闾左谪戍渔阳 ( )

44

初级中学导学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而后作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生于忧患 ( )

征于色 ( )

3、翻译下列句子。

1.管夷吾举于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训练巩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升

1.(1)请你举出古今中外“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板书设计

45

初级中学导学案

教学反思 46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鱼我所欲也》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过程

导入

一、自主学习

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二、合作、交流、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4、探究重难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5、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三、训练巩固

1、 文学常识

47

初级中学导学案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选《 》,该书在

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2、 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勿丧( )( )苟得( )

所恶( )不屑( )不为苟得( )为宫室之美( )

3、 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通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通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通

4、 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得 二者不可得兼( ) 则 弗得则死 ( )

得之则生 ( ) 则凡可以得生者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万钟则不辩礼义 ( )

而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

于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为 为宫室之美为之( ) 呼尔而与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何不为也 ( )

5、 翻译句子

(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拓展提升

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

取义诗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

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

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3、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

48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五、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9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愚公移山》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顺利地翻译课文。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过程:

导入

一、自主学习

知人明事,走进经典。

1.复习文体:寓言是

2.了解作者及作品:列子:

《列子》

3、扫除障碍,通读课文。 万仞( ) 惩山北之塞 ( ) 荷担者( ) 叩石(

箕畚( ) 始龀( ) 亡以应( ) 一厝朔东(

( )

二、合作探究

根据注释,疏通课文,掌握重点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 汝之不惠( )

亡以应 ( ) 一厝朔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b.被动句

帝感其诚

c.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3)词类活用

)穷匮 ( ))魁50 ( )孀妻

初级中学导学案

A.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活用作( ),意思:( );险:形容词活用作( ),意思:( )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活用作( ),意思:( )

三、质疑展示

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1.故事主要写的是谁?还写了谁?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2.故事主要写愚公移山,可是还写了太行、王屋二山及运土路程和操蛇之神、天帝,这种写法叫什么?

3.说说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智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4.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 训练巩固

1.本文作者是 ,名 ,又名 ,战国时期 家代表人物之一,郑国人,与郑穆公同时。其学本于 ,主张 。所著《列子》一书早已散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 ( ) 惩山北之塞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 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五、拓展提升

1.有人说这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也就是说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2.愚公移山需要克服那些困难?

3. 不同的人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差不多,请找出他们各自说的话,说说他们在态度、情感、用语上一样吗?

4.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六、总结

51

初级中学导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2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4、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3、4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课前学习

1.《战国策》常识知多少?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 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 ,全书共 策,着重记录了 。

2.古代善于进谏的名臣和勇于纳谏的明君知多少?

3.题解:

学习过程:

导入

一、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昳( )丽 朝( )服衣冠( ) 窥( )镜 期( )年 谤( )讥

朝( )于齐 间( )进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二、合作、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注意重点词、句和特殊句式)

1.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倒装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有求于我也

7、能谤讥讽于市朝 8、皆以美于徐公

9、皆朝于齐

2.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三、训练巩固

1、解释词语:

修: 貌昳: 服: 谓: 及: 旦日: 视: 私: 诚: 四境: 蔽: 面刺: 过: 谏: 53

初级中学导学案

谤讥: 市朝: 闻: 时时: 间: 期年: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重点语句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6、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7、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5、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6、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

7、、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四、拓展提升

1、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讽谏的结果如何?

2、齐王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些细节能看出来?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我从 看出,齐王是个 人。

3、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三叠法”。 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三答:

三比:

三赏:

三时:

三态:

4、这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2分)

五、总结

54

初级中学导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5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雪》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文中的写景画面,概括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

2.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理解作者笔下江南雪和朔方雪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顽强战斗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赏读散文诗要在反复阅读中把握文章的语言,情感、深层意蕴,具体读的环节有:

(1)、诵读内容,把握诗的结构。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2)、品读语言,领悟诗的情感。“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紧密结合,领悟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3)、研读形象,理解诗的意象。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就形成了诗的意象,在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验丰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所表达的意象。

(4)、思读修辞方法、抒情方式。要注意诗文中典型的修辞及它们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还要了解把自己抽象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具体自然景物中的抒情方式。

2、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二、合作交流

问题探讨

1、找出描写南方雪与北方雪的句子,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

2、作者对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有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

三、质疑展示

语言品读

56

初级中学导学案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用了哪些修饰词, 你认为它就只是描写的自然界的雪吗?你认为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作者写“江南的雪”,是写的眼前的景物,还是回忆中的景物?从第一自然段的哪句话可以看出?

3、在第四自然段的开头,作者用了“但是”一词,请你说说作者这样用的用意。

四、训练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磬口( ) 模样( ) 胭脂( ) 脂粉奁( )朔方( ) 旷野( ) 凛冽( )

2.找出并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晴天又来消逝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 )

(2)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滕地闪烁。( )

(3)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退尽了。( )

五、拓展提升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填空。

(1)鲁迅著有小说集 、 《故事新编》。《雪》选自他的 集 《野草》。

(2)江南的雪, ;北国的雪则 ,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观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3)散文诗,是介于 与 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

3.探究下列语句的含义。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塑雪罗汉,两文在写到塑雪罗汉时的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

5.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展开想象,以“雪”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六、总结

57

初级中学导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8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雪》四人谈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说出作者提出观点的角度。

2、能从四篇文学评论中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3、模仿四篇评论的写法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掌握诗歌的词法句法技巧及基本常识。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过程:

导入

一、自主学习

1、每一篇评论作者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雪》发表评论的。

明确:《读<雪>需要联想》作者的基本观点是: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把握原作。作者认为《雪》主要运用了“兴”的手法,因此作者主要是从文章所运用的创作手法的角度来评论的;《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这篇文章作者认为《雪》主要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也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他的温柔与温情主要表现在他对童年世界的回味,对少年润土的思念,对少年学习场所的留恋。但另一方面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和地方以及作者的性格决定了作者必然对北方雪的斗争精神的赞颂。本文主要是从作者所描绘的景与作者的性格特点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评论的,即一切景语皆情语。《简洁而清纯的<雪>》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作者主要从《雪》一文语言特点的角度来评价的;《<雪>的独特之处》作者明确指出《雪》有三个特点: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本文主要从《雪》的艺术魅力或者说艺术成就的角度来评论的。

3、写作文学评论基本要点:

⑴、认真研读作品,占有丰富的材料。(前提、基础)

⑵、要有真知灼见。(避免人云亦云,肤浅平淡)

⑶、确定恰当的角度。(防止大而空)

⑷、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不能抽象干瘪的说教)

⑸、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忌语言拖沓)

⑹、结构要明快。(不可勉强、画蛇添足)

⑺、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

二、合作、交流、展示

1、你能读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吗?请给它们注音。

笑靥 契合 缱绻

冗杂 寥寥数语

2、请你添字组成成语,并任选其中两个造句。

( )之欲出 情趣( )然 目光( )( )

( )天( )地 ( )( )逼人

59

初级中学导学案

3、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读完这几篇评论,你有哪些收获?请你认真阅读文章,试着把四位作者的主要观点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并加以比较,然后和同学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训练巩固

鲁迅《雪》中写到了南方和北方两种不同的雪。对这两种雪之间的关系,历来理解不够一致。有人认为是通过对比突出南方雪的美丽,有人认为是通过对比突出北方雪的坚韧,有人认为是在对比中表现两种雪各自的特点,有人认为写南方的雪是为衬托北方的雪。请你细读课文,选择其中一篇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再读一篇赏析文章:

好一场心灵的大雪

——鲁迅的《雪》赏析

刘德福

1924——19xx年,鲁迅在创作散文诗集《野草》的同时,开始翻译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文集《苦闷的象征》,在引言中,鲁迅写道:“非有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在《雪》中,鲁迅为我们呈现了大精神产生的过程。

文章一开始,写了“暖国的雨”的特征,“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对雨,鲁迅的态度并不是一概否定的,但,雨的确是与雪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征。“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正是“青春的、壮健的”江南雪,引来了孩子们的热闹,可它也有一个特点:粘连、易变。“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但是,“朔方的雪花”就大不相同了,他们“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而且,“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因此,作者在结尾深情的喊道:“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笔下的雪,是“天马行空的大精神”的写照,从“暖国的雨”到“江南的雪”再到“朔方的雪花”,这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大精神”的形成过程。我们可能联想到:一个人,从“天真烂漫的少年”到“健壮蓬勃的青年”再到“大气磅礴的壮年”;一个灵魂,从“温柔单纯的留学生”到“慷慨激昂的文人”再到“笔意如刀天马行空的战士”。在这个变化中,“孤独”起到了决定作用。雪从“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到“终于独自坐着了, 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最后变成“在无边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啊,好一场心灵的大雪呀!

难能可贵的是,文笔犀利老辣、解剖自己如解剖别人的鲁迅,在这篇散文诗中却表现了少有 60

初级中学导学案

的宽容和温情。他没有让“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花”,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在突出“朔方的雪花”是“大精神”的同时 ,又在“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中寄寓了自己的理想。他不仅歌颂那“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而且用回忆、向往中的江南美景和富于情趣的童事,与丑恶的现实世界作对比,表达了追求一个美好的理想的世界的愿望。

请你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并和《<雪>四人谈》相比较,想一想作者的看法与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五、总结归纳 《雪》四人谈

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1

初级中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下册 科目: 语文 主备: 审核: 课题:《朝花夕拾》 课型:新授课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1.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2.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2

学法指导:先独立训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过程:

导入

一、 自主学习

知人明事,走近作者。

1、作者:

2、了解写作背景。

二、合作交流

赏析情节,精研细读。

请大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研读课文。

1. 《朝花夕拾》中的10篇分别是:

2.《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几类?

三、质疑展示

精彩情节,重点研读。

1.《朝花夕拾》的小引的作用:

2.《小引》与一般序言的不同。

3. 《阿长与山海经》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4.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62

初级中学导学案

四、训练巩固

1.《朝花夕拾》全书 篇文章,外加一篇《 》,一篇《 》,是鲁迅惟一一本 集;是鲁迅回忆 、 和 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 ,是回忆性 。

2.我们已学过该集中的文章有《 》 、《 》等;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学到《 》一文。

3.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阿长( )疮疤( )

诘问( )惧惮( )

震惊( )粗拙( )

憎恶( )絮说( )

惶急( )

4.选词填空。

①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审问、话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② 这(就、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减慢、而且)不能做的事,她(却、也、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基本、全部、完全)消灭了。

5.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指出下列各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① 她生得黄胖而矮。( )

②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③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五、拓展提升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① 《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出自这本集子。( ) ② 文中的“我”表示的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并非真的是指少年鲁迅。( )

③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④ 从题目〈阿长与山海经》可知,课文详写的是阿长买《山海经》送“我”这一件事,其余的都是略写。( )

2.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63

初级中学导学案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3.《阿长与〈山海经〉 》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4.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讨论:《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5.《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6.《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六、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