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说话孩子才会听

家长怎样说话孩子才会听

时 间:20xx年5月16日家长会

主讲人:杨延仁

一、孩子为何不愿和父母交流

现如今,有很多父母都说孩子不愿意和自己交流,不愿意和自己说心里话,而且越来越多的问题儿童,主要表现为经常撒谎,厌学,有暴力现象,性格孤僻,等等。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大致有下列几方面:

1.父母只关心自己的话题。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只要听话就可以了,只要按照父母说的去做就可以了,从来不会听听孩子的想法。父母总是武断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一定要服从自己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把孩子的想法放在心上,孩子没有反抗的权力,只能服从了。慢慢孩子在父母面前就不爱说话了,因为说了也没有用,父母再想和孩子沟通就很难了。

2.父母对孩子的话不关心。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当孩子有了烦恼的时候,最想说给父母听,可是,孩子不知道如何才能够表达清楚自己想要说的,所以经常会说一些让父母不太理解的话,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放下一切事情坐下来好好地听孩子说,可是,这一点却往往被父母忽略。很多时候父母总是认为孩子的事除了学习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其实,也正是这些小事情,才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最好的方法,可惜都让父母给浪费了。反过头来还埋怨孩子不会说话。

3.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有一些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 1 -

当孩子在外人面前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父母不是安慰孩子,而是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啊,不是教给你了吗?怎么还不会啊?”这些话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想:“父母批评我不会说话,难道我真的天生不会说话吗?”也许从此就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再也不愿意和外人沟通。父母不知道孩子要表达什么意思,就会自以为是、先入为主,把孩子的话打断,批评孩子,指责孩子,剥夺孩子表达的权力。

二、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和栋梁。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行为言语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如何教导孩子,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成为优秀的人。不需要多么伟大的成就,只要他是个好人就可以了。1

具体做法:

1.说话方式:孩子在小的时候感情,感觉都是很脆弱的,家长如果要教育孩子请不要大声的去告诉她们。蹲在跟他们平齐的位置,慢慢告诉他们怎么做会更好一点,不要想当然的以为他们不会明白,有些时候你们的感情会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安心,他们当然会选择靠近你,听你的话。

没有人喜欢被人命令去做任何事情,所以不要让孩子们干这干那的,如果是对他们有帮助的,让他们学习成长的就有耐心的告诉他们“如果你们这样做以后会有什么有益之处”。这样他们也会真诚的接受你们给的提议。

2.尊重孩子:有的家长会为孩子决定一切,包括以后的路。因为他们还不成熟,每个家长都会这么说。如果是需要付责任的大事家长有权利全面处理,可是如果是生活里面的小事,请试着 - 2 -

放手放他们处理。例如买什么口味的食品,家长可以提出建议,但在选择上就让她自己选自己想要的吧。如果一味的听家长的,以后是很难做到独立的。

3.适当好处:如果要求他学习他不喜欢的科目,也可以给点小甜头。这样他们也会有些动力去学习。

4.学会沟通:很多的孩子和父亲比较有感情,是因为他们会听他们的想法,会鼓励他们,和给他们一些意见,希望母亲们也耐心的听听他们的想法。

- 3 -

 

第二篇:家长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家长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父母说东,孩子指西,父母说左,孩子偏要转右……小家伙看起来似乎就是存心在跟父母作对。如果父母坚持原则,他甚至可能倒地哭闹,折腾不休,直到父母完全妥协,这才罢休。为什么父母的话孩子就是不听?是他天性顽劣,还是父母管教无方呢?

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饭菜都快凉了,孩子还不肯离开电视机,非要看完他正在看的动画片,于是,妈妈一再地催促,情急之下又由催促转为呵斥,心头的火气在一点点地累积。而小家伙对妈妈那些苦口婆心的诸如“饭菜凉了,吃了肚子会痛”,“看电视时间太长了,眼睛就要坏了”之类的劝说一概置之不理,继续赖在电视机面前不动窝。看到小家伙这样油盐不进,爸爸终于控制不住情绪,火了,“啪”一声关了电视机,拎着小家伙上了饭桌。小家伙拳打脚踢,哭闹不已,虽然被强行塞进去几口饭,但是,他一直抽抽搭搭的,含在嘴里不肯下咽,咽下的也是一肚子的怨气。这样一来,一顿饭吃得大家都火冒三丈,好不心烦。

孩子为什么要针尖对麦芒似地跟父母对着干呢?很多人可能都会把问题归咎到孩子的身上,给他扣上“不听话”的帽子,贴上“任性”的标签,但是实际上,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成人的错。长期这样管教孩子,我们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听话一些,相反,还会让他变得更加任性,更加“不听话”,持续地通过这种方式来跟父母对抗,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那么,面对类似的问题,我们究竟该怎样处理,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同时也给孩子一个好心情呢?

如果我们尝试改变一下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或许他就会变得“听话”多了,“懂事”多了。一般来说,孩子会喜欢以下的方式:

1.共情的方式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跟我们成人一样需要理解。因此,表达我们对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以上面看电视的实例为例,如果我们不是强行制止孩子看电视,而是先表达我们对他迫切想看动画片的这种心情的理解,那么事情就不会那么糟糕了。“妈妈知道,你特别想看完这个动画片再吃饭对不对?这么好看的动画片,错过了真是太可惜了。不过,饭菜凉了,吃了肚子会痛的,肚子痛是不是也很难受呀?再说,看动画片时间太长了,眼睛坏了,以后想看都看不了哦!你看,像妈妈这样,如果我看不见,我就找不到我家宝宝了。我家宝宝在这边吧?不对,我摸到的是沙发!在这边吧?还不对,我摸到的是茶几!天啦,如果看不见,那太可怕了!呀,可别把我们的眼睛看坏了,赶紧吃饭去吧!”给他一个台阶下,他自己也许就会放弃看电视,自动跑去吃饭去了。

2.顺势诱导的方式

孩子是最现实的,他只关注他当下正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如果强心阻止他,他就会很难别过劲儿来。当我们的要求跟孩子的欲望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相对比较柔性的方式顺着他的期望走一走,然后再帮助他转弯。比如孩子特别喜欢吃糖,见到糖就迈不开步,这时候强行抢下他手中的糖果可能就会让他哭闹不休,最终不可

收拾。不如干脆就把糖剥了给他,并且顺着他的想法来说说这个事:“吃吧吃吧,糖多甜,多好吃啊!吃了糖,牙就坏了,然后我们就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呢,就会拿一把大钳子,使劲地把我们的牙拔掉,哇,天啦,拔牙可痛了。你还记得那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吗?鳄鱼去拔牙的时候是不是吓坏了?”

3.体验自然后果的方式

没有比亲身体验更能说服孩子的了。很多时候,我们把不能做某个事情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的了,可孩子还是不听。这时候,过多的说教是毫无意义的,不如干脆停止说教。他想要那么做,没有关系,只要没有危险,让他自己去体验一下这么做的后果好了。比如孩子一到吃饭时间就不好好吃饭,逼着他吃是没有用的,这时候,我们不妨问问他,确认一下他是否真的不想吃了,如果他确实不想吃了,那就什么都不要说了,征询过他的意见之后,直接把饭菜撤了,并且两餐之间一定什么都不要给他吃,坚持等到下一顿再吃。当然,下一顿吃饭的时间可以比平时略微提前一点。孩子饿一顿两顿,不会饿出毛病来的。一旦他体验到挨饿的感觉,以后吃饭,他就不会边吃边玩,或者随便吃几口,等着两餐之间吃零食了。

4.灵活变通的方式

同一件事情,我们常常能找到很多别的方式来变通处理,不一定非要一根筋地坚持到底。换一种方式,孩子一直对抗的行为可能就会被消除,甚至还可能非常痴迷地爱上这种方式。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无需“战争”就可以和平过渡了。比如,孩子推着他的小汽车到处跑,甚至把小汽车开到餐桌上去了,结果把餐桌上装了调料的小碗打翻了,弄得满手都是调料。妈妈想要他去洗手,可他就是不肯去,非要坚持开小汽车玩。如果妈妈强制他,他肯定不高兴,不如就换一种方式,让他乖乖巧巧去洗手:“带着你的小汽车去洗手吧!看看你的小汽车能不能在水池里浮起来好不好?”这么一说,孩子肯定会对妈妈的这个提议感兴趣,于是,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他就会跑去洗手,在水池里玩他的小汽车,而妈妈也无需呵斥他,就可以很顺利地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培养宝宝自理能力的游戏

2.培养自理能力的游戏(到宝宝要上幼儿园了,很多妈妈才惊觉,呀,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行呢,赶紧培养吧!可是宝宝一点都不配合呢,怎么办呀?是啊,培养自理能力哪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呀?不如早点开始吧!)

1 吃吃喝喝

第一次看到勺子的时候,宝宝只当它是个有趣的玩具,并不知道它有什么功用。吃饭可是宝宝独立的一大技能,不可小觑。从3个月开始,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模仿用勺子吃饭,来培养他吃饭的技能:

在宝宝3个月之后,妈妈可以每天利用给宝宝喂辅食的时间,手里拿个勺子,在宝宝面前假装用勺子吃饭,并表现得兴高采烈的样子,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真好吃。”吸引宝宝注意之后,再用勺子舀起一些食物喂给宝宝吃。这会让宝宝明白勺

子的功用,等他大一点,他就会尝试模仿。

6个月之后,妈妈可以让宝宝坐在面前,跟他玩吃东西的游戏。手里拿个勺子,假装吃东西,然后鼓励宝宝也拿个磨牙饼干或者其他食品往嘴里送。

8个月之后,宝宝手眼协调能力得到加强,妈妈就可以将勺子递给宝宝,让他尝试自己往嘴里塞了。

1岁左右,宝宝就可以正儿八经学习用勺子吃饭了。每天和宝宝玩玩这个游戏,并且在每顿吃饭的时候都尽量让宝宝像个小大人一样坐在饭桌前,自己拿勺子吃饭。 在宝宝没有熟练掌握怎样使用勺子之前,给他勺子玩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守候在旁边,防止宝宝不小心捅伤自己。如果他执意要用手抓,也不要强迫他换用勺子。 2 小火车

穿脱衣服是宝宝非常不喜欢的一件事情,因为穿脱衣服的时候,他有一种被控制的感觉,这会让他很不舒服,于是,他急于挣脱,如果没有能成功挣脱,他甚至会大发雷霆,让穿衣服变成一场战斗。通过游戏,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将这个宝宝不喜欢的活动变得十分有趣:

拎起裤子,对宝宝说:“火车转弯了,要进山洞了。”然后教宝宝把膝盖弯起来,把腿伸进裤腿。同时,妈妈要很夸张地喊:“呀,小火车进山洞了,呜——看不见了。”等到宝宝的小脚丫伸出来,妈妈立刻轻轻地捏捏他的小脚丫:“哟——小火车头出来了哦。”

拎起衣服,扶着宝宝一只小胳膊,一边往袖子里伸,一边说:“小火车出发了,呜——呜——进山洞了。”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将宝宝的另一只胳膊伸进袖子里。

轻轻地抚弄一下宝宝的小身子,然后说:“我们要把这列小火车关山洞里喽。”一边说,一边给宝宝系扣子。等到扣子系好,再抚弄一下宝宝的小身子,然后说:“小火车进山洞了,看不见喽。”

在跟宝宝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妈妈的表情要比较夸张,并且,每当宝宝成功地完成一个步骤的时候要亲亲他,或者拍拍他的小脑袋,拥抱他一下,给予他一些鼓励。宝宝通常都会很享受妈妈给予的这种充满温情的关注。

3 抹抹擦擦

很多宝宝不愿意洗手洗脸,只喜欢玩水。每次给宝宝洗手洗脸,他都会像头小犟牛似地反抗到底,最后宝宝的小手小脸没洗干净不说,还弄得一身湿淋淋的,让妈妈哭笑不得。如果将这个活动转换成游戏,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每天吃完饭,妈妈可以拿块湿的小方巾故意大张旗鼓地喊:“哦,擦脸擦手了。”然后当着宝宝的面很认真地给自己擦擦脸,擦擦手,演示给他看。

给宝宝一块湿的小方巾,对他说:“你都快成小猫脸了,快擦擦自己的小猫脸吧。”“好了,小猫脸干净了,再擦擦小猫爪吧!”(宝宝通常都会很喜欢妈妈把他和他喜爱的小动物联系起来,因此,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喜好来决定将他跟什么样的小动物联系起来。虽然这听起来有点不尊重宝宝,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这是没有恶意的一些说法,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这些语言反而是很亲近的一种表达方式,没有必要盲目套用西方国家的做法。再说,宝宝是很敏感的,他更多地会感受你的情绪,如果你是温和的,充满爱意的,他也会明白你的这些话的真正含义。)

跟宝宝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妈妈不用刻意去提醒他怎么做,只要耐心地示范给他看就行了。宝宝天性就喜欢模仿,他会很快就在观察妈妈的动作时模仿到洗脸洗手的技巧。还有,记得每次他成功地把小脸小手擦干净都要给予他鼓励哦。

对孩子应该和不应该说的四句话

语言的力量很神奇,一个人也许会因为一句话而积极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话而失去自信。在生活中与孩子说话,有些话对他有帮助,有些话最好不要说。 有着样4句话,对他有帮助

1. “你来决定……”

如果你要让孩子来做什么事情,或者你想阻止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说这样的话——“你来决定吧,……”给他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自己决定了我的行为,同时对我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你的孩子正和他的伙伴在家里疯闹,你可以对他们说:“这样大声会影响到邻居的休息,那么你们来决定吧,是安静一点儿呢还是到外面去玩儿?”如果他们已经选择出去玩儿了,但5分钟后他们还在屋里大喊大叫,你就可以接着说:“你们刚才已经答应了到外面去玩儿了不是吗?”这样做,既可以教会孩子明白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后果,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总是充当一个约束他们的坏警察的角色。你选择了,并且对它负责,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2. “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的这种行为。”

教导和约束,对于孩子来说总是必要的。但你一定要把他不好的行为和他这个人分开——这会使你和他都懂得,不好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做这件事的人就是“坏人”。在你管教他的同时告诉他:“我为你指出什么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正是出于我爱你,尽管我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是我爱你!”这样同样能够给你自己一个提醒,你的目的是纠正和引导孩子的幼稚和无知,让他变得更加可爱和优秀,而不是仅仅为了教训或惩罚。同时,这也能够使你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能保持平静平和,而不至于表现出低质量的、起不到榜样作用的咆哮。

3. “你要知道,不同的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需求。”

当你的孩子又在重复那句“这不公平!”的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呵斥或忽视他,而是要耐心地让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事实上,每个人并不是一定都会得到同等的待遇

的,在这种状况下,“公平”真实的含义其实是“每个人在他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得到它”。于是,如果你买了什么礼物给亲戚的孩子,你不要再买一份给自己的孩子,以示“公平”或“安慰”。试想如果别的孩子生病了,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一起吃药呢?

4. “告诉我,你心里真实的想法!”

当你的孩子在被激怒的时候,很可能会破口而出那些难听的话来:“你这混蛋!”或者“我讨厌你!”因为这是他们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所能想到(或者说模仿到)的最“狠”最解气的话。但你作为父母,你需要帮助你的孩子更深一些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究竟是什么激怒了他,让他感到愤怒(或者是不安、委屈等等),帮他分析整个事实。比如在他自己暂时厘不清头绪时,你可以给他一些帮助:“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娜娜跟别人说了你告诉她的小秘密?”根据事实,帮孩子掌握自己的情感,教导他在这种时刻应该怎么想,让自己能平和,能和他人处理好关系。这样,将来在没有家长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也能学着克制和缓解自己的情绪了。

有着样4句话,最好不要说

1. “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2. “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3. “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样啊!“

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

4. “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也许父母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简直是无微不至了,可你的这种警示其实在告诉他“我已经遇见了你会摔跟头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会遭遇失败(“跑了就会摔跟头”)!其实你可以叮嘱他“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是装备的准备,而不是孩子的“无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他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神奇

有个女孩很喜爱读书,阅读面很广,而且阅读速度极快,一分钟能读900字,一天能读3本书。

除了读书,她还喜欢写作,尽情书写自己的想像,出版了故事集《飞扬的手指》,整本书的故事大多以中世纪为背景,从古埃及写到了文艺复兴,文中透露出的政治、宗教和教育见解,思想深刻,文思严谨,轰动了美国。她让很多人看到了一种奇迹,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文采和见解,更主要的是她的年龄,她被美国广播公司誉为“美国文坛小巨人”时,仅仅8岁。

她叫邹奇奇,一个生活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华裔女孩,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女孩,3岁就开始阅读各种书籍,从4岁开始,写了400多篇故事和诗歌,出版了自己的故事集,这不就是神童吗?

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是一个神童,而她的父母却不那么认为,他们觉得女儿虽然有一些特别之处,但并没如此神奇,因为奇奇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父母觉得这是女儿的爱好,既然孩子喜欢,那么就不要给她太大的压力,所有的一切都由孩子自己把握,父母更多的时候是旁观者。

做孩子成长的旁观者,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很多父母却难以做到,因为他们太在意孩子的成长了,甚至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提前规划好了道路。我们身边有多少喜欢涂抹的孩子被父母呵斥,最终和艺术家无缘,还有多少喜欢拆卸机械玩具的孩子被家长惩罚,让孩子对自己的动手能力产生怀疑。

给孩子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爱,而这种爱就是促成神奇的催化剂

10种宝宝必学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将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教孩子学会打理自己身边的琐事,如收拾玩具、整理房间……不仅让孩子养成自动自发、负责任的习惯,还会帮自己省下许多力气呢!

小文的妈妈,每天为了赶上班,总是在小文吃早餐的同时,帮他把鞋子穿好,直

到小文进入小学。一天,小文穿着一双新鞋去上学,放学回家的时候却对妈妈发了一顿脾气,因为同学们都笑他不会自己绑鞋带,小文怪妈妈为什么平常都不教他。此时妈妈才惊觉,原来老师常提到小文的依赖心重、自理能力较弱,完全是自己所致,但要改掉孩子这样的习惯,岂是容易?真是悔不当初!

刚上幼稚园的玲玲,拿着糖果请老师帮忙打开,老师问:“玲玲为什么自己不动手呢?”玲玲回答:“每次都是妈妈帮我的,玲玲不会……”这样的情形常会发生在许多孩子身上,道尔敦课辅中心主任赖映秀老师表示,有些父母可说是小孩日常生活中,各项事物的代言者,只要他们动一动口,叫一声爸或妈,便万事OK,其实父母为了省时、省力,从小帮孩子料理好所有事情,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意愿及机会,造成孩子日后学习独立的障碍。

孩子是否具有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有其重要意义。从发展角度而言,这代表着身心成熟到某一程度,可主动掌握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使他逐渐脱离依赖或被动的互动,进而能在自己的意志中主动行事。在生理的需求方面,不再只是依赖父母;在心理层次方面,它更是孩子建立自信心与安全感的重要基础。 把握生活中每一个可能让孩子学习的机会,父母可由事必躬亲的角色,转变成辅助教导,让孩子慢慢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教导的过程中,应耐心地为孩子做清楚而明确的示范;且放慢你的速度,以求清楚明确,让孩子熟悉整个程序和步骤,才能有效学习模仿。此外,在示范教导的同时,不要忘了加上语言的辅助,对宝宝轻声细语的解说各项步骤,不但可以促进亲子感情,更可激发学习潜能,达到启蒙的效果。

激发孩子的潜能

“帮他不如教他”,赖映秀老师指出,给孩子学习的机会与时间,教孩子学习自己穿脱衣物、刷牙、洗手、如厕以及收拾玩具等等,只要不苛求,不仅能让孩子养成自动自发、负责任的习惯,还会帮自己省下许多力气呢!

如何在平日生活中,训练宝宝的自理能力呢?

教宝宝说话莫陷入五个误区

教宝宝说话莫陷入5个误区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家长在教宝宝说话时,是否犯过下面的错误?

误区一:认为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宝宝,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孩子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妈妈”的意思了。

误区二: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就满足了需求,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误区三: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来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快到2岁时,孩子会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简单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面对不同语言发展阶段的孩子,有些父母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误区四: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等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孩子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误区五: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统一语言教他们正确发音。

婴幼儿发育有哪些关键期?

0-2个月 反射期

这个时期的宝宝由于大脑还远远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回应这个世界的基本手段都是通过先天的无条件生理反射行为来实现的。这时候,父母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刺激,同宝宝之间建立一种充满信任和爱意的情感联系。

随着月龄的增加、大脑的不断发育,生理反射所具有的力量会逐渐减弱,有意识的大脑的控制行为能力会逐渐增长,视觉敏度也会进一步提高,他会开始注意看护者的面部表情,出现一些情绪的起伏。这种情况家长应当多于宝宝做言语交流,可以给宝宝讲话、朗读、唱歌,有利于未来宝宝发展语言和词汇能力。1-2月的宝宝还会出现一些新的行为反应和兴趣:比如对手和手的动作感到兴趣,喜欢不同构造、形状、质地的东西和玩具;比如喜欢将物品放入口中。可以选用一些利于出牙的玩具,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卫生。

同时,0-6个月是婴儿视觉发育的关键阶段,家长要特别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发展。

在0-1个月,视觉发育有其鲜明的特征。像新生儿的眼睛就是“偏外部化”特征,容易看清楚两边的物体,而对正前方的物体视而不见,这个时候在婴儿床两侧挂置一些玩具就比在中间挂置玩具的效果好。到了两个月,宝宝就喜欢看自己和爸爸妈妈的脸,为此可以在床前宝宝喜欢的玩具中配上他喜欢并足够大的小镜子以满足宝宝看自己和父母的要求。总体来讲,0-2个月小婴儿容易看清的是对比明显的黑白相间的图案,两个月后才能逐渐形成色彩视觉能力,这时宝宝最喜欢的是红色、绿色,其次是蓝色、黄色。

3-4个月 抬头翻身期

这个时期的宝宝由于发音构音器官的神经髓鞘已形成,则已经真正开始冒语喃语了,这个阶段被称为“无意识喃语期”。面对宝宝的冒话,父母应该重复并跟着发音与他积极响应,并有计划的辅以合适的儿歌、故事、音乐,将音乐节奏、词语与动作联系在一起,这样会更有助于提高宝宝的词汇能力。

随着时间的增长,宝宝开始能调整自己的情感了,有了活跃、厌倦、反抗、高兴等情绪。父母要学会理解宝宝发出的信息,了解他想表达的意愿,尽量满足宝宝身心的需要。同时,由于宝宝能控制自己的头部运动了,喜欢无意识的手舞足蹈,在这时家长要与孩子展开一些有益的亲子互动游戏,让宝宝在动中获得早期的经验、促进发展。

在婴儿四个月时原始视觉皮质中枢中的负责处理色彩新的特别区域“色点”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宝宝不仅几乎可以辨认所有的颜色,并能够加以分类。但要注意给宝宝看的颜色样本必须够大,而且颜色要纯正、鲜明。

5-6个月 翻身扶坐期

这个时期宝宝更喜欢与父母及看护者接触,对玩具的钟爱也逐渐增长,开始会用忘记来帮助调整自己的情绪,有时还会发出有意喃语声去引人关注。这时的宝宝已经能区分熟人和陌生人,并且开始喜欢与熟人“交流”。

在5个月以后,宝宝大肌肉运动有了进一步发展,脖子可以挺直,俯卧时双手支撑能抬头,开始由俯卧翻转为仰卧,可以从扶坐发展到独坐。同时,这一阶段,宝宝的视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的范围都在发展,手眼协调能力有了大的飞跃,能够关注物体的移动和位置,可以选择视觉方向。这时宝宝的兴趣已经由手部动作转移到玩具与物体,开始通过双眼与双手的协调试着去够去物品。这个时候,家长应该给与宝宝更多的关注,经常与他作一些能保证安全的游戏,以训练他新的技巧和能力。

7-8个月 爬行扶站期

出生六个月是婴儿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人类大脑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的额叶功能开始得以显现。这时候婴儿的理解、记忆、注意力、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加,宝宝已经不再满足于坐位,开始逐渐爬行向四周移动,通过空间位置的不断变化来探索这个世界。

六个月以后,宝宝逐渐对父母、看护者,特别是妈妈产生了依恋之情,而对陌生人产生焦虑感。在这一时期,父母的感觉越敏感,对宝宝的积极响应越多越好,宝宝的感情依恋程度就越高。父母的情绪和教养态度对这一阶段的宝宝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六个月的宝宝视觉“何处”中枢已逐渐发育完善,他开始拥有“物体永存”的概念,即当物体在他眼前消失时,他知道他们依然存在。同时,对自己母语的敏感度也逐渐增加,喉头、咽腔形成的发音管道也近似成人,可以发出某些元音和辅音,“ba”、“ma”,

好象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9-12个月 初语始步期

这一时期宝宝的各方面发展能让父母感到吃惊。从智力到语言,从情感到运动,宝宝开始始语,学步,开始逐渐出现行走与说话的奇迹。

宝宝出生八个月左右,由于位于大脑颞叶的“何物”神经通路的神经突触密度达到高峰,使得宝宝的记忆力有了很大进步,好奇心急剧上升,乐于做“寻找与发现”的游戏。比如在书中或玩具上寻找细枝末节,开始根据感知方面的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开始试着模仿父母的动作,能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这一时期,宝宝对词语的理解大大提高,九个月能懂几个词语,到了十二个月就可以懂50-200多个词语。这个时候家长要多与宝宝做词语方面的游戏来提升他的能力。

八个月以后,宝宝从越来越多的爬行到扶站,到完全站立,甚至开始会行走。宝宝学走路,是他的运动机能发展里程中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就象宝宝开始学会“伸手够抓”和“爬行”一样,开始学会走使得宝宝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方式又发生了重大改变。

13-18个月 学语指物期

十二个月以后的宝宝,对词语的理解力大大加强。这一阶段, 手势运动是宝宝与他人的重要交际方法。他会做出各种动作让父母和看护者给他想要的东西,满足他的需求。

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尽量多的与宝宝说话,可以经常读书给他听,多给宝宝机会让他按大人的指令去完成,以训练他的词语能力。

行走能力的获得,使宝宝充满了热情和活力,他不但喜欢走,更喜欢爬,还开始试着跳,对玩和游戏充满了兴趣。这时让宝宝多参加一些躯体运动、随意运动等游戏,通过游戏让宝宝知道物体的永存性、因果关系、时空关系以及宝宝自身能力及局限等等。

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乐于独自探究周围的环境。心理的不稳定、不安全因素开始增加,常常有对陌生人恐惧,常常开始出现违拗现象。这时候父母更要学会尊重宝宝,给他一个自主快乐的环境。

19-24个月 简单对话期

这个时期,一个显著的发展特征是说话和理解能力有了突飞猛进,但还是不能很好的表达。这时父母可多为宝宝读画册、读书,不要担心内容太深,宝宝会从中记住他所能听懂的,有助于扩大宝宝的词汇量和提高宝宝的理解能力。

18个月的宝宝的智力发展又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他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对结果的预测更可信了,这时父母可让宝宝多做一些角色扮演游戏。同时,这一时期的宝宝开始以一种互动方式与伙伴玩耍,乐于将自己的游戏内容加入到伙伴的游戏中,喜欢同小伙伴交流,分享。

随着宝宝运动能力和平衡感增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给他创造一些攀爬运动、用蜡笔和铅笔临摹简单几何图形的游戏。

宝宝早期接触音乐会带来积极效果,应当给宝宝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环境让宝宝有更多接触音乐的机会,但不需要刻意的去学习演奏,就能促进宝宝音乐才能和智力的发展。

25-36个月 自主意识期

2-3岁的宝宝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自我意识,能够辨认自我,能够意识自己的性别,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开始有了强烈的“占有欲望”,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会用一些积极的方式来控制父母。总之,2-3岁的宝宝既想自己做些事情,又不情愿放弃父母对自己的呵护。

2岁是智力发育的一个飞跃期,想象和模仿能力也增强很多,开始感受、理解符号,能用物品或自己的身体当作假装游戏的符合;还能创造他们自己的符号,喜欢用各种笔在各种地方画各种的符号。同时,这一阶段的宝宝喜欢模仿大人,让宝宝在家里帮助做点简单的家务,是宝宝学习新技能的最好途径。通过学习,能让宝宝学会记忆、分类,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解决问题。

2岁的宝宝的语言能力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表现,能逐渐发展到像成人一样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愿。为了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父母要寻找多种途径来帮助和加强与宝宝的语言交流。与他说话,要尽可能丰富,语法要正确,多向宝宝提问。同时,早期阅读会使宝宝对图画和文字产生兴趣,父母要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带孩子去逛超市的学问

带孩子逛超市对很多大人来说是件头疼的事情,小孩子天性爱吃爱玩,小孩子一进超市,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兴奋得不知东南西北,吃的喝的玩的都要买,增加了不该有的额外开支。然而对高静来说,带孩子逛超市是她教育孩子的另一个好方法。在她给记者的邮件中,她这样告诉记者:“超市对大人来说只是购买生活用品的地方,对于孩子,它不仅是个看新鲜的地方,更是一个大学堂。在这里,孩子可以认知,可以探索,可以学到社会交往的很多规矩。”于是,我们约了个时间见面,听高静谈谈心得。

将超市当学堂

高静的儿子叫跑跑,今年5岁了,或许是取了这个名字的缘故,小家伙一直非常好动,对什么东西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逛超市是跑跑最喜欢的一件事。高静抓住儿子这个爱好,在逛超市上做足了育儿的文章。

从跑跑3岁起,周末为家里采购时,高静就带上儿子一起,在逛超市时间,高静总是有意识地培养儿子的观察力。从最初的认识事物入手,比如这个地方是卖什么的,那个地方是卖什么的,并让他一一记住这些商品名。一段时间后,她对儿子提出了比较认识的要求,让儿子观察这些商品的不同之处,比如在服装专区,她让儿子分辨出冬季服装和夏季服装有哪些不同,在生活用品、副食专区,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区别在哪里。不久,她又提出新的要求,如给超市某专区的商品分类,哪些是食品,哪些是生活用品,使儿子的观察从局部开始转向整体。

在超市,高静还注重培养儿子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让他看别人是怎么向别人打招呼的,怎样向别人问价的,怎样买东西的,然后模仿别人问价,选商品,包装。刚开始,儿子向超市的导购员阿姨问价时有点不好意思,但随着时间长了,儿子就变得大方了、自然了,并开始有主见地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商品,并且还对这些商品的好

与坏讲得头头是道:买上衣时要注意颜色和下衣搭配,甜食不能天天吃,这样会造成营养过于单一,甚至吸收不到营养……

随着跑跑的长大,他不再满足于挑选物品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了,而是强烈要求自己购物。高静就自己做了些卡片,在家里与孩子进行模拟超市的游戏。高静和跑跑轮流当收银员和顾客,跑跑从中学习数字认知、配对以及简单的加减法等,这样就开

家长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始了数学游戏阶段。随着跑跑逐渐成长和锻炼,他对逛超市逐渐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自己知道需要哪些物品,可以对超市管理人员礼貌地询问并请求帮助,可以从架上选购、在妈妈的帮助下查看保质期,最后自己提着篮子付款。

购物之前约法三章

很多妈妈不爱带孩子去超市,超市的商品琳琅满目,单说吃的就是五花八门,诱人馋虫,玩的更是众彩纷呈,让人爱不释手,更不用说自制力缺乏的孩子们。孩子们常常经不起诱惑,看见喜欢的东西就往购物车里丢,不买就大哭、耍赖。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买了,回家一看,有的东西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如何对付孩子没有选择的购物欲呢?高静有自己的体会,她说:“因噎废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如教会孩子逛超市。儿子四五岁的时候,正是要吃、要喝、要买、要玩的年龄,看一样,要一样的,道理听不进,不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在公众场合非常难看,每次出门总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鉴于这种情况,高静事先和孩子约法三章:一、如果只是去逛逛,玩玩,那就只看不买,我明确地告诉孩子没带钱包,请他检查,因此,他就是看中了什么,也没用。

二、如果是有目的的购物,那就事先约定好,除必须的用品外,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种零食,孩子在名目繁多的商品中学着选择,在再三权衡中学会放弃,教会孩子取舍,训练了节制毅力。

三、如购买出门郊游的食物,就由跑跑自己做主买,当然买了不好吃,他也要吃,不好玩的,他也要玩,不能丢在一边。这样多有几次,他在买东西的时候就晓得要慎重选择了。

高静说:“一般在超市买东西,都是儿子自己选。在家说好只能买哪样东西,可是去到超市一见着新东西,小孩子自制力不强,难免会改变主意,看到好东西,便双眼放光。一天他看到一盒巧克力,标价68元,于是迂回地问:?妈妈,这个巧克力很好吃吧??我说:?这个偏贵,妈妈买不起。?儿子想了想,问:?妈妈,你为什么赚不到大钱呀??妈妈说:?妈妈正努力呢。?儿子失望无比:?要是妈妈能赚到大钱就好了,这个巧克力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有时候他会忘记和我的约法三章,这个时候我是不会让步的,一次放松,下次就难办了。”

高静的体会是,超市虽然给孩子提供了自由购物,可家长督导的过程却永远不能放弃,任何时候都应该理智地判断它是不是孩子所需。

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童年时代,把孩子当做大人一样,不停地和他聊天、探讨甚至争论,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比那些跟随着“沉默是金”的父母一起成长的孩子,拥有更丰富的词汇量,和更清晰、多样的表达方式。 那么,父母在每天的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情,来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1、说说说,不停地说。

注意!我们可不是鼓励你成为絮絮叨叨的唐僧。你需要做的,是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通过清晰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告诉给孩子。当孩子坐在澡盆里洗澡的时候,你可以不停地对孩子讲:“小肚皮上是不是觉得温温的?”“你听,洗澡水溅在澡盆上?仆——仆——?的声音……”“好了现在该出水了。看看小手指的指肚,泡在水里的时间长了,都起了小皱褶。”总之,运用你的经验和所有感官,帮助孩子增加体验,并且学会如何描述。

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从多早开始都不算早。而孩子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今后的学习习惯。所以,只要有可能,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带着他一起读书吧。你们可以先从一张、两张卡片开始,然后过渡到配有很多插图的彩绘本,最终慢慢进入以文字为主的阅读。

3、一起听歌唱歌。

歌曲是孩子们接受和掌握语言的最佳形式,他们在学会旋律的同时,自然而然就记住了歌词。所以,每天安排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听歌、唱歌。唱的过程中,你可以配合上相应的手势,帮助孩子理解歌词的意思。

4、不要小看讲故事。

经典的儿童故事,不单能够教给孩子勇敢、诚实、勤劳和爱,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学习课堂。而且,对于不是非常善于言辞的父母来说,讲故事是教给孩子良好表达方式的捷径之一。不过,父母还是要提前做一些功课的。首先,挑选那些比较精致的译本,无论翻译还是插图,都应该和一流的故事内容相般配。其次,自己先浏览一遍,不要边讲边看,那样会严重破坏孩子的收听兴趣和故事的价值。最后,如果故事内容里面有你不认可的部分,可以进行适当改编。

5、迎合孩子的兴趣.不要主观地按照你的喜好,给孩子安排阅读内容。

平时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抓住要害,才能强化效果。如果孩子对F1感兴趣,可以给他提供更多、更详细的有关赛车的图片和知识。如果孩子最近沉迷于烹饪,多带去超市转转,告诉他每种食物的来源、口味和营养。同样是看书,如果孩子对于故事情节没有兴趣,而是纠缠于画面上的七星瓢虫的话,你不妨就把话题转到这种小昆虫上。总之,有兴趣才有效果,做父母的需要见机行事,灵活处理。

6、不要指摘孩子的发音。

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肯定有吐字不清晰,甚至沾染了其他口音和错误发音的地方。这个时候不要模仿、更不要嘲笑他,你只要用正确的发音重复一遍他的话就可以了。敏感有聪慧的小家伙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可以在你若无其事的影响下,学习到正确的吐字发音。

7、有节制地使用电视和教育软件。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能够重复某个电视广告词而心花怒放,其实这是对孩子强大的语言模仿能力的一种浪费。按照美国儿科学会的观点,2岁以内的孩子是不应该看电视的,而2岁以后,也仅限于每天40分钟以内的教学片。因为电视里充斥了大量的不规范语言,而且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电脑学习软件,都很难做到与孩子之间的交互表达,所以它们对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

8、保护好小耳朵。

孩子们很容易患上一些和耳朵有关的疾病,特别是那些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交叉感染的受害者。而一旦孩子的听力受到影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势必受到影响。所以,平时多留意孩子的小动作,随时捕捉孩子耳朵方面的不适。

9、多带孩子出去玩。

动物园、海洋馆、博物馆不仅仅是帮助孩子多认识些动物、植物和星星那么简单,他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进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能够让孩子从心底里好学的关键,就是激发出孩子的求职潜能,所以多带孩子接触外界,多见世面,绝对是有好处的。

刺激2--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

鼓励孩子从事创造性的游戏、建筑和绘画,为娱乐性的学习提供时间和工具。 关注孩子的节律和脾气,在高兴和烦恼时,都要做出反应。在坚持与孩子年龄相当的坚定纪律约束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鼓励和支持,但不要大喊大叫或者打他;保证指导方针一致。

给孩子持续的关心和身体接触——拥抱、皮肤接触、身体接触,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在换衣服、洗澡、喂养、做游戏、散步和开车期间,用成人的语言与孩子说话;对他慢慢地讲,让他有应答的时间。尽可能不要用“啊哈”来回答,因为你的孩子将认为你没有注意听;相反,你要扩展孩子的短语能力。

每天给孩子读书。选择鼓励触摸或可以用手指的图画书,读得要押韵、有声有色就像幼儿园阿姨讲故事一样。

如果你会说外语,在家里使用。

向孩子介绍一些乐器(玩具钢琴、鼓等)。

为孩子播放平静和旋律优美的音乐。

倾听并回答孩子的问题。

保证每天有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

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孩子做出选择(花生黄油或奶酪、红色或黄色T恤)。 帮助孩子用词语描述情感和表达像快乐、高兴、愤怒、恐惧的感受。

限制孩子观看电视和录像带的时间;避免观看暴力卡通,监视孩子的所作所为,与孩子一起讨论计划,不要把电视当保姆。

增加家庭外的社交经历,例如学龄前培训计划以及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确信其他照顾和监护孩子的人理解与孩子形成一个爱护和令人舒适关系的重要性。

每天花些时间与孩子在地板上玩。

选择充满爱心、反应灵活、有教养和令人放心的高素质的孩子看护人员,经常拜访提供孩子看护的机构,与他们分享看护孩子的积极建议。

幼儿必学术—与陌生人过招

“陌生人”对学龄前的幼儿而言,可说是个相当抽象的名词,如何教导孩子面对陌生人呢?平时可以一些具体实例来教导、循循善诱,同时,制造合宜的机会,帮助孩子学习判断,建立对陌生人应有的进退应对态度。

每每叮咛孩子:“不可以随便乱拿别人给的糖果、饼干、玩具;在路上遇到不认识的人跑来跟你说话,不要理他……”可是,孩子却常常问我:“如果有叔叔、阿姨向我问路,我要不要跟他说话呢?”望着孩子天真、充满疑惑的眼神,我也开始迷糊了…… 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相信每位父母都对孩子说过:“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或拿陌生人给的东西。”因此,制造了孩子对陌生人恐惧心理。“陌生人”对学龄前的幼儿而言,可说是个相当抽象的名词。对孩子来说“坏人”的印象是很凶、会打他、骂他、抢他东西等外在行为的“坏”,而陌生人只是他们从来未见过及从未谈过话的人,是不是真的对孩子不利,并不能确定。

为了确保孩子安全,父母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嘱咐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小心碰到坏人!”“不要乱跑,会被坏人带走。”尽管父母用心良苦,一再叮咛,甚至以责骂的口吻来提醒孩子,但孩子能真正了解陌生人所具有的危险性吗?孩子也确定能从中学习到如何保护自己吗?

除此之外,父母太过紧张、惊慌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使他担心、害怕,觉得外面的世界好恐怖、好复杂。而在惶惶不安的压力下,可能会造成孩子过度保护自己、拒绝别人、不信任他人、与人疏离。长久下来的不安全感,当孩子进入团体生活或新的环境时,会产生畏惧、猜忌,很难坦诚与他人交往,继而造成他只管自己、不顾别人,和自私、冷漠且不合群、无法适应团体生活等问题。这些负面的后遗症,都会影响着孩子一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父母不得不多加留意。

然而,面对现今的环境,孩子本身学习提高警觉,以防止外来的危险,是有必要的。所以不管是父母、长辈、老师,当孩子渐渐长大、慢慢学会独立前,如果能提早对孩子施予安全教育,学习如何去拒绝陌生人、与陌生人保持适当安全距离,日后遇到状况时也较能从容的反应。

与陌生人的正确应对方法

父母与其整天担忧,甚至让孩子也莫名其妙的恐惧起来,还不如付诸行动,多费点心思,平时以具体的实例来教导孩子。同时,制造合宜的机会,帮助孩子判断,建立当面对陌生人时应有的应对进退态度。

那么,该怎么引导才能使孩子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有礼地面对陌生人呢?以下一些方法供父母参考:

1设计问题、学习应对

父母可用比较具体的方法,教导孩子“面对陌生人”的原则,如:有人给你钱、礼物,不要接受且立即离开;有人要带你坐车去兜风、去游乐园玩,有礼貌的拒绝之后就可以离开,绝对不要跟他一起去;如果有人碰到你身体的重要部位,或是做出让你很不舒服的动作,就要马上跑开,并且告诉爸妈……

当然,父母在订定这些规则时,要以孩子听得懂、能够接受的话,说明其中的原因,并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除此之外,平时父母还可以不时地对孩子提出问题,例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时,该怎么办?”“陌生人跟你讲话,或询问你地方时,该怎么回答?”教导孩子以合理的应对方式面对陌生人,而父母也可以从孩子的回答中,知道他遇到状况时,会有的反应和处理,而能提早预防。

2 透过故事和孩子讨论

平时父母可以透过讲故事、图片说明、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和孩子讨论,如:说小红帽和大野狼以及七只小羊等童话故事时,让他想想:“小羊为什么会被大野

狼吃掉?”“小红帽为什么不会被大野狼骗,且能够机警的逃过这关?”让孩子通过故事,学习思考、判断能力。即使孩子还小,没有办法一下子完全体会出来,慢慢累积及引导,孩子必能渐渐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和面对陌生人。

3 制定规范、养成习惯

父母平时不妨订下一些规定,让孩子养成习惯,如:从幼稚园放学后,一定要先回家,父母允许之后,才可以再出去;让孩子试着熟记家里的地址、电话号码、爸爸妈妈的名字,但是,不随便背诵给陌生人听,万一走失了,要找警察帮忙;认识新朋友,要让爸妈知道。让孩子遵守规定、养成好习惯,如此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4 制造与人互动的机会

主动制造一些机会,提供孩子与他人接触、互动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到住家附近的杂货店买糖果,看着他进店里,等到出来之后,问问其中的经过、和老板谈话的内容等等;偶尔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玩,或带孩子参加聚会,请他实际练习应对的礼仪,如果孩子怕生、畏缩,表现不好时,别急着骂他或强迫孩子打招呼,父母可以先为孩子打圆场,回家后再以温和的态度教导他可以怎么做,才是乖宝宝应该有的礼节。随着孩子年龄和经验的增加,自然会能具备分辩的能力,进而学会待人处事、应对进退之道。

在爱中学习珍爱自己

幼儿时期是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布置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在爱中无忧无虑的成长,体会自己是爸妈所重视、关怀的宝贝,如果受到伤害,父母会很担心、难过的。如此一来,当孩子面对外在诱惑时,会习惯地要先回家问问父母亲,而不单只是被动的遵守命令和规定。

此外,虽然大环境不是那么完美,有许多的安全需要顾虑和担心,但父母也不需要太过于忐忑不安,不妨以积极、乐观、平静的态度教导孩子,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同时自然发展他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

让孩子在亲情的关怀里学习珍视自己、信赖他人,进而培养合宜的应对进退态度,来面对这个美丽的世界。 文/王绍媛

如何终止孩子的坏脾气

许多家长常烦恼,为什么我的孩子一不如意时,就大声吼叫、哭闹不休,或是摔东西,真是不知该如何是好。面对孩子不当行为时,父母应先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然后寻求一个解决方法。

“妈妈带我去公园玩好吗?”“文文,不行!外面要下雨了,不可以出去玩。”“我要出去玩啦!”“不可以,文文要听话,不可以吵闹,早上已经带你出去玩过了啊!”“不管,不管,我要出去玩!”这时的文文已经涨红着脸,开始赖在地上大哭大闹,无论妈妈怎么说他都不听,一定要出去,最后拗不过文文的吵闹,妈妈只好妥协带他到楼下走一

圈。每天几乎都得面对孩子突然的脾气不佳,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躺在地上大哭大闹时,许多家长不是用哄带骗的,就是百般迁就,或是忍不住暴怒的情绪将孩子打一顿了事。其实孩子会产生脾气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

1.身体不舒服 一岁以内的幼儿情绪不佳大多与身体不舒服有关,如饿了、困了、尿布湿了或是生病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佳、不太会说,所以只能以情绪来表达不满。

2.缺乏安全感 宝宝六个月大左右就懂得认人,喜欢给自己亲人抱,亲人走了就会不高兴;

对陌生环境及陌生人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和恐惧会突然大哭。

3.先天气质 如忍受度低、专注力短、较为急躁或较好动等气质,情绪起伏往往较大,一遇到不顺心事情,就容易有情绪反应。

4.吸引注意 有些孩子认为有了弟弟妹妹之后,父母较不重视他,但如果淘气或发脾气,惹

父母不高兴,就会吸引他们的关注,满足其被爱的需求。

5.为达目的 孩子从生活经验得出,“发脾气”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不良的行为与大人的迁就和过度关注有关。

6.受父母脾气影响 孩子的行为模式常常是模仿而来的,如:大人常用愤怒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或解决事情。因此要改变孩子暴躁脾气和行为,要从大人自身做起,把生活环境中的模仿因子去除。

7.季节因素 春夏两季,天气温和、阳光充足,往往带给人心情舒畅:相反的,冬季或阴雨绵绵,容易使人心情浮躁和忧郁。

8.人际关系不佳 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中想要什么父母都可以满足,予取予求;但是进入学校之后,团体生活、人际互动不佳,影响情绪,如游戏时的争执、欲望受挫、行动被干扰、被人责骂及与人争吵等。

用点心想出解决对策

心理学家分析,婴儿在出生后三个月就有愤怒的情绪,九个月大已很明显;二岁左右,幼儿情绪发展更进一步,他的要求变多了,不满足的情况也常发生,但是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所以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而三岁以上的孩子语言和想法都更有进展,也开始进入了“反抗期”阶段,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也常用“不”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性,若家长不明白,无意间浇熄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乐趣,就容易引起孩子愤

怒情绪。

当孩子发起脾气、大哭大闹时,父母可别跟着生气,不妨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根据状况寻求一个适合解决方法:

1.设法了解原因: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愉快情绪时,应设法了解其原因,三岁左右的幼儿,家长不妨可以用询问方式:“宝宝,可以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哭闹吗?”先让孩子发泄心中不满情绪,再寻求一个解决方法。

2.表达需求是否合理:适合的要求可以满足他、但过分或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应该跟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若他还是持续哭闹不休,可不加理睬。

3.坚定立场:不要孩子一哭闹就依从他,年纪较小的孩子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导他玩最喜欢的玩具,做最喜欢的游戏,或暂时保持沉默置之不理,只要没有危险的状况,家长不须太过于理会他,可转身或走开或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家长坚定立场,才能教导及改善孩子常以哭闹的方式达成目的。

4.倾向听孩子的感觉:父母应该常倾听孩子的心事,一方面了解孩子情绪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如以角色扮演或娃娃对话的方式,“可爱的女孩,你为什么不高兴呢?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可以告诉我吗?”让孩子在没有压力中,抒发自己的情绪。

Play Games

小游戏 了解孩子的情绪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戏,不仅让孩子认识自己情绪,也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

情绪筒

道具:便条纸、两个筒子、数颗球

方法:

1.当孩子开心的时候,让他把开心的事情写下或画出来,贴在球上,投入开心的桶子里;相反的,当他不开心的时候,将不开心的事情写下贴在球上,投入不开心的桶子。

2.父母可以让孩子讨论,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

3.“玲玲,今天为什么不开心呢?可以跟妈妈说吗?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意义:从孩子的画或文字中了解他的情绪。

情绪月历表

道具:月历表一个、贴纸数个

方法:

1.一格格的月历表,让孩子贴贴纸。

2.当孩子想生气时,就去拿一个贴纸贴上去。

3.家长观察,看看日历上孩子有几个贴纸,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绪。

4.如果一个星期孩子都没有贴不高兴贴纸时,可给予鼓励和赞美。

意义: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绪,并提供当他生气时一个发泄的方法。

情绪图卡或故事

道具:故事书或图卡

方法:

1.家长与孩子一起读故事书。

2.“小强和小明两个在抢东西,结果小强抢输了,还踢小明一脚……”“文文你觉得小强这样对不对,如果是文文被小强踢了,会怎么处理呢?”

意义:藉由情绪故事书或图卡,家长的口述引导,让孩子表达遇到情绪问题时,该如何处理。

情绪大风吹

道具:数张椅子(或垫子)

A.在家里,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玩。

B.在学校,可以小朋友一起玩,然后由老板带领。

方法:

1.大家都坐在椅子上,由其中一人发号施令。

2.大风吹,吹什么?吹今天想要发脾气的人;吹今天有发脾气的人;吹生气时会坐在地上耍赖的人;吹生气时会哭的人。

3.没有坐到椅子的小孩(或小朋友),可以跟妈妈(或其他小朋友、老师)分享快乐与

不快乐的一件事情。

意义:透过游戏可以让孩子讲出内心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不仅可以抒发情绪,也可以让家长或老师知道孩子的想法。

情绪观测站

道具:8开图画纸三张、色笔

方法:

1.三张图画纸分别标示出早上、中午、晚上。

2.每张图画纸上,横向画七个区域,分别写出星期一~星期日;纵向分别画出喜怒哀乐四个区域或开心、不开心、生气三个区域(最好以图画来表示)。

3今天星期一我很开心,点一个记号;中午开心点一个记号;晚上不开心点一个记号……

4.一个星期到了,将做记号的点连起来。

5.然后观察宝宝什么时间较开心?什么时候会较生气、不开心?

意义:

1.藉由情绪观测站,家长可以观察到孩子开心与不开心的时间常是在什么时段,了解

孩子情绪状况。

2.从图表的曲线图中,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沟通情绪及解决方法。 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让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和开朗的心情,不仅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长大之后对事情保持乐观也容易与人相处;而经常发脾气的人,性情暴躁或乖戾,不仅影响自己身心健康,也不会受到大家欢迎。

因此要培养一个好脾气的孩子需要:

1.一个温暖、和睦欢乐的家庭环境。

2.养成孩子规律的生活和良好习惯。

3.教育孩子让他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4.鼓励孩子自己,做一个人见人爱、有教养的人。

5.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则要一致,彼此在孩子面前不要吵闹、矛盾。

6.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别忘了给予赞美和鼓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