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反思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反思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育反思

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九年制学校 曲冰

1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反思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何谓教师?很多人会想起唐朝韩愈《师说》里的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特征的当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超越了做“传做人之道,授求知之业,解学习之惑”的经师标准。今天,我们强调教师不但要品学兼优、为人师表,而且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帮助完善学生的人格;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学生事业的引路人,使之成为创新的人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位教师都负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职责,每位教师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教育行为,都应该是构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一、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习问题是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具体的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包括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缺失、学习习惯不良、考试紧张焦虑、学习压力增大等学习不适应现象以及由亲子、师生、同学间关系引发的学习问题等。所以,要解决学生的学业方面问题,必须先仔细了解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真正原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取得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要认真掌握关于学习心理的理论和方法(如学习的联结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了解影响学生学业的各种因素(如方法、动机、习惯、情绪、智力等),并注意将这些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尽量预防学生学习方面心理问题的发生,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有效 2

干预,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护航者。

二、教师要做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者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惬意、愉快与幸福的体验,也能显示人的社会价值,助人走向成功。学会人际交往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会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与顺畅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石。然而,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下进行的。作为特教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交往特点,指导他们进行有益的交往,如伙伴交往、异性交往及师生交往等。

1.关注学生的同伴交往。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交往中生活,并通过交往来发展,每个人都渴望友情,期待被接纳、被尊重。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有焦虑心理、偏狭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自私心理等。教师在了解、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还要懂得采取有效的对策、技巧及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正常交往。比如在学校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表演、合作活动、合作竞赛,鼓励孩子多在课下或课外进行共同游戏或对话;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其从中体验、理解和感悟交往的原则;实行民主式班级管理,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协商和往来。

2.建构融洽的师生交往。师生关系是一种很微妙的感情,它可如父母的疼爱,也可如朋友间的率真,但它本身也带有一种别的方式所不具备的威严性、权威性和直接性。如果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利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应客观、准确地了解 3

学生,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创造高质量的师生对话空间,鼓励学生自我表露,打破师生间的心理樊篱,让学生明白师生之间没有尊卑之分,不存在任何鸿沟,与老师交往不必羞怯、不必自卑,让学生敢于向老师倾吐自己的心事、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这样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关系就能融洽,感情就可沟通,也便于教师因势利导。

三、教师要做学生自我发展的呵护者

自我的发展是人格成熟的核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作用。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儿童,由于自我认识不清晰、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对教育工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我是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龄阶段是儿童自我发展的加速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但自我评价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还不完善,会出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距离过大、自主性缺乏、妄自菲薄与自我陶醉、极度的自我中心等自我探索的困惑。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如正确地与别人比较,比较冷静地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全面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尝试用正确的方法认识自我等,为学生建构自我提供及时的支持。

2.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超越自卑。自卑是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活在自卑的阴影下,会使人丧失信心,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现出 4

颓废的状态。因此,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卑。可以开展“名人少年时代”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名人是怎样克服自卑心理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也可以开展“寻找闪光点”的班会活动,引导学生自评和他评,让学生列举出自己的优缺点,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并提醒自卑的学生多注意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交往中排解压力,变得开朗起来。教师还要弄清学生自卑感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

3.以情相待,消融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教育实践中,有个别学生倔头倔脑、软硬不吃,明明有过失,教师苦心教育,他却置若罔闻,甚至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逆反心理的存在说明学生的心理有个疙瘩存在,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只有在情绪上能为学生所接受,以情感人,“化解”了那个“疙瘩”,才有可能消融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找到那个“疙瘩”并解开它呢?首先,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或改善原有的不和谐关系,以赢得学生的信任。真诚、尊重是与学生交往和交谈的前提。其次,要学会倾听,用心去考虑学生面对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后,通过启发或提问,解决逆反心理的认知问题,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师生共同找到一个解除“疙瘩”的办法。

四、教师要做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者

良好的情绪会对个体的实践活动产生一系列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良情绪则会对个体的实践活动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对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影响更 5

为突出。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生理成熟、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不同步性,使学生在情绪发展上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如易激动、不稳定、具有心境化趋势等,使他们容易因各种矛盾或冲突而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帮助学生学习调节情绪,养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也是教师的重要责任之一。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享产生这种不良情绪的原因,指出这些想法或症状不合适的地方,最后在共同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到要以合适的、正确的观念去思考、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认知策略和一些切实可行的情绪调节法及行为指导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引导其积极进行人际交往,培养广泛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 总之,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掌握心理评估和干预的策略与技术;要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本,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优化师生沟通;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6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

心理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一般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一、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正式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从情绪感染到情绪升华,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三、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1)心灵感悟: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同学们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2)自我开放: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

(3)角色扮演:心理剧的创设,其初衷是让角色扮演者体会其中的情境冲突,在冲突中宣泄自己、发现自己、改变自己。这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及时地运用课堂所学去解决

问题,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

以上是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经过实践沉淀下来的几点看法和做法。当然,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要真正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更多、更强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