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

户外俱乐部运行方案 一.户外俱乐部定位 通过查阅资料,对于户外运动,我认为户外运动是指在自然场地进行的,与自然界紧密结合的一种带有探险性质及体验探险的新兴运动项目群。他主要分为山地运动,峡谷运动,野外生存(含露营)以及荒漠运动等几大类。其中包括登山,攀岩,山地穿越,野营,漂流等。结合我校实际,我社主要以教授户外知识和进行户外活动为主要目的。在活动中首先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介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然后选择适宜的地形开展提高运动水平的训练活动及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休闲活动,同时还要让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野炊,野营,野外生存等一系列户外运动的各项技能,以减少安全隐患,从而使户外运动在高校中健康的发展。 二.建立户外俱乐部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相对于传统的繁华都市,崇尚原生态、贴近大自然的户外旅行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由于户外运动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因此它有着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特征。此外户外运动是一门带有探险性质的运动,它对体能有着较严格的要求,富有挑战性和探险性。户外运动还能够培养个人的毅力,提升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提高个人野外生存能力。许多大学成立了户外社团,组织社员徒步、骑车、露营等户外项目。而伴随着户外旅行不断扩大的参与面和大学生户外俱乐部和大学生创业的口号,一些非盈利的户外社团逐渐走向商业化运作,大力推广户外旅行,并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大学校园人员集中,学习压力较初高中时期较小,会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另外,在大学学生中更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和友谊的增进,通俗的说就是大家喜欢一起出去游玩,增进友情和关系网络,甚至爱情。大学生的消费也不能看低,存在一定的攀比,高消费现象。再加上人员集中,人员众多,组团容易,据不完全统计,青海大学校本部就有一万多人,市场潜力巨大。再加上我社团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和人员配臵,可以实行一些优惠政策来开发这一潜在的市场。 西宁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环境优美,交通方便,非常适合以户外远足,野炊,登山,山地自行车形式等的旅游项目的开展。 针对这一发展前景,我对这一项目的开展做出以下规划: 三.目标市场定位策略 在一定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结合俱乐部自身特点,我们将俱乐部目标市场细分如下:

(一)人群定位: 第一目标人群:在校大学生 18~28岁年龄段的大学生,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充满激情,敢于接受挑战,并且空余时间相对丰富,是户外运动最主要的参与人群。 第二目标人群:已工作的年轻老师 这部分人群同样年轻有活力,并且有一定经济基础,但是空余时间有限,可以作为俱乐部次要目标对象。我们社团可以在建社后招收老师为会员。 (二)社团活动区域定位:1.在周一至周五课余时间,社团活动主要在学校内进行。

2.在周末,社团活动区域可以延伸至西宁市区以及市区周边,如去南山公园登山,青海湖环湖自行车比赛。 3.在较长假期中,社团活动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开展跨省户外运动。如云南香格里那游览,去可可西里探险。 四.俱乐部定位策略 (一)产品定位 俱乐部经营范围:

1、组团活动: 据调查了解,大学生在选择活动持续时间上基本为1~2天,约占60%;学生一般愿意选择短途游,基本不超过2天。 大学生对西宁周边地区户外运动资源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西宁周边地区没什么好玩的,都是开发殆尽的景点。其实不然,西宁附近地区山陵起伏,三江源源头,有待开发,正是开展户外运动、野外生存拓展的理想场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目标消费者对西宁周边地区户外运动资源的认识,开出符合目标消费者口味的西宁周边地区短途旅行线路,这个要求主要指出游持续时间,符合大学生2日以内的短途线路,西宁周边地区以及周边市区由于距离近,无疑是首选。其次,适当开出中长途户外线路,长短线结合,满足一部分学生远足的需要。 调查同时显示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登山、野营两项喜好程度最高,均达到70%以上;其次为漂流、探洞和溯溪,在30%~50%之间;攀岩、潜水、徒步喜好程度在20%~30%之间;速降由于技术要求和危险程度过高,选择比例最低。在校大学生的经济能力决定了可以承受的活动费用,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承受100元以内;从费用的承受能力也可以反映出正好符合目标消费者对于2天以内的

短途旅行的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组团活动应以短途线路为主,活动持续时间一般为一天、一天一夜,活动内容以登山、野营、漂流等大学生喜好程度较高的项目为主 2、户外用品零售、出租: 据了解大部分在校大学生个人户外运动基本用具拥有程度为一无所有,需要租或借,这一人群占58%;其次,即便拥有一些户外运动用品,也因户外运动基本用品的昂贵费用而不得不择要购买,其中又以登山鞋、登山包为多;至于帐篷、睡袋、防雨衣裤等拥有者寥寥无几。 针对上述情况,俱乐部在户外用品零售上以中档实用的登山鞋、登山包等大宗户外用具为主,同时适当经营一些户外运动类及休闲类服饰。另外,由于大部分目标消费者个人户外运动基本用具拥有程度为一无所有,需要租或借,俱乐部开展相关户外用具的出租,其中以帐篷、睡袋、防潮垫、地席、烧烤用具等需求较大的用具为主。 (二)价格定位 在校大学生的经济能力决定了可以承受的活动费用,调查反映出大学生对不同档次费用的承受程度,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承受100元以内;少数人能够承受100-400元。鉴于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我们在俱乐部定价策略上应以物美价廉为主旨,突出实惠性、实用性、实际性。倡导以中低档次的价格享受中高档次的产品。 (三)俱乐部形象定位1、俱乐部名称诠释: 青大户外俱乐部 2、俱乐部个性形象定位: 年轻 活跃 激情 3、俱乐部品质定位: 自信,勇敢,坚毅,诚信,合作 4、俱乐部核心广告语:Try my best! 5、俱乐部核心理念诠释: QDHW try best ,注重自身发展,为每一位顾客提供细致、周到、个性化的服务; You try best,挑战自然,炼就自我,征服自我,放飞自我。 (四)俱乐部操作模式 1.俱乐部具体运行模式 在周一至周五,每周举行两到三次活动,其一为会员素质教育,通过邀请学校专业老师或者邀请旅行社专业人员教授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野炊,野营,野外生存等一系列户外运动的各项技能等。且可以为老师提供工资。其二为在学校内举行一些课外活动,如绑腿跑比赛,篮球,足球,环校自行车比赛等活动,具体由天气和人员决定。 其二,在周末,有社团组织,社员参与,举行一些户外活动,活动内容以登山、野营、漂流等大学生喜好程度较高的项目为主 活动持续时间一般为一天、一天一夜。对于在户外活动比赛中成绩优异者可给予奖励,如免费港澳游 ,免费青海湖一日游。 其三,在较长假期,可以组织一些长时间户外活动,如云南香格里那游览,去可可西里探险。

2.俱乐部组织结构 主席团 负责社团大小事物的管理,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办公室 负责活动人员的安排,社团资料的整理以及外界资料的收集。 宣传部 以海报,宣传册为载体,对社团各项活动进行前期宣传以及做好拍照,摄影工作。 组织部 负责社团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 财务部 负责社团日常财务的统计以及整理。 其他成员即为社团会员。 3.俱乐部前期扩展市场工作 对与前期会员的招收,可以采取免费入会,并且一些户外活动采取免费,使学生积极入会。

 

第二篇:什么是户外运动

专题一:什么是户外运动

——一次慨念的网络争论

什么是户外运动

http://www。doyouhike。net/user/926342/侧峰

什么是户外运动

1 1

2

近年来,户外运动可谓“人数多”、“方式多”、“观点多”、“事故多”。众议纷纭之中,主张“理性”、“科学”的开展户外运动的声音渐渐引起共鸣。这是一件大好事。

窃以为,任何一个领域,若想科学理性的进行研究与探讨,必先“条分缕析”,即:进行科学分类、定义基本概念、明晰相互关系。缺失这些基础性理论,则造成混乱,带来严峻的后果。比如,如何评判一个领队是否具备某一项户外活动的资格?多次成功带人穿越过某某路线、登过多少多少米的高山,是否就可以证明他有能力担任登玉珠峰的领队、有资格带队穿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看起来很相似的计划“穿越某某某”,不同季节、不同路线,对参加者、组织者的不同要求如何区分体现?极限运动、探险、自助旅行,它们与户外运动是一回事还是各有异同?能不能混为一谈?等等等等,概念的混来造成标准的混乱,标准的混乱带来行为的混乱,混乱的行为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这些是急需的缺失,故不揣浅陋试论一番,以为抛砖引玉。

一、何为“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这个概念是相关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先不说内涵应如何如何,仅其外延的界定就十分关键。包涵范围过小,不足以代表丰富多样的户外运动形式;包涵范围过大,则鱼龙混杂,难得清明。(尤其是有些运动互相之间存在差异、分歧甚至冲突,搅在一起就没法辨明统一的规律了。)

“户外运动”中的“户”,英文原词“outdoor”的“door”,都有两个意思,其一为“门”,其二为“住家”、“居民”。显然,这里不应采用前者,更不应将“户外”理解为门外、室外。否则,北海公园一日游也可以归入户外运动了。“户”,在这里应该引申为“常规生活方式”。“outdoor”,即走出常规生活方式;“户外”,即超越日常生活之外。

那么,户外运动的第一层定义就明确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从历史来看,现代户外运动脱胎于人类早期的探险、旅行、科学考察。但后者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而现代户外运动就其本身,是现代都市人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一项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运动而已,目的性大为减退。当然,具体到某一次户外活动或许有其目标(目标与目的是不同的),具体到某一个参加者或许有其目的,但这些都是附带的,并非户外运动本身所具有的。我们参加户外运动,只是因为我们好奇、爱好、乐在其中,只是希望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一些、精神充实愉悦一些。

那么,户外运动的第二层定义就明确了:是一种大众的休闲度假与健康身心 2

3

的运动,不具备明显的目的性,更不具备竞技性。

户外爱好者期望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超越日常的桎梏,如何做才能实现呢?现代都市钢筋水泥构成了日常生活的环境,那我们就走出去吧,去到没有这些的地方,因而大自然,尤其是近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成了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我们每天几点一线,出有车居有空调,吃的是工业化制造、调制配合成的食物,穿衣睡觉不厌其精细复杂,一天不洗澡浑身难受,没了手机网络则六神无主,那么好吧,我们试试没有这一切,或者少以来一些这一切,会是一种怎样的活法?以上种种就是最早的背起行囊、走向户外的初衷吧?衣食住行都不一样,才叫户外。所以露营不能少,徒步不能少,野炊不能少,野外穿衣法不能少,少了这些,起码是不完整的户外生活方式体验。

那么,户外运动的第三层定义就明确了:在非人类生活区(简称野外)进行的衣食住行新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游乐活动。

户外运动有三个近亲。

第一个近亲——极限运动。它同样脱胎于探险、科考、旅行。但是极限运动有着明确的目的——挑战人类极限,或者说挑战个人极限。因而它必然带有竞技性,追求纪录的突破。这是与户外运动不同的地方。但是在许多地方又十分相似,或者存在紧密联系。比如攀岩,攀岩是户外运动需要使用的一种技术,也是户外运动的一项经典内容。户外运动的攀岩必须是有保护的,借助器械的,有时是需要负重进行的。而徒手攀岩——不借助器械、无保护,挑战攀爬高度与难度,这是极限运动,不是户外运动。又比如登山,如果是高海拔登山,追求登山纪录,甚至无氧单人登山等等,个人以为应归入极限运动。而在充分保障条件下体验登雪山,不去追求海拔、期限,尽力而为安全为重,可以算是一种户外运动。总之,极限运动与户外运动有交集,但不同。蹦极、跳伞、滑翔、皮划艇、徒手攀岩、高山(海拔4000米以上)登山、无氧潜水、高山滑雪等等,不归入户外运动为宜。

第二个近亲——自助旅行。其本意是自主、自由、自理的旅行,旅行区域为具备独特人文、自然价值的地区,有时候也会涉足野外。多数情形下,自助旅行的特点、要求与户外运动有很大不同。仅以难度和风险为例,旅行的风险难度往往来自于人为,亦可依赖社会应对解决;户外运动的风险难度往往来自于天地,外部援助鞭长莫及,要靠自己和同伴应对解决。由此导致户外运动对于装备、知识、能力、心理等等都有与旅行比更高的要求,亦不应混为一谈。

第三个近亲——探险。真正的探险面对的是未知区域,不但自己不知,别人也不知,也很难依靠前人所知。当然这不包括明明可知而不去知,明明可备而不去备,结果把不是探险的活动搞成了探险。探险注定是小众的,特殊的极其专业 3

4

的一类人干的事儿。探险者的生命早已付诸天地,死亡确实是回家(诗意一点儿的表达:死亡不过是灵魂的回归),只争来早与来迟罢了。总之是两码事儿。

[img][/img]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的基本倾向,是实用主义的:户外运动的定义还是狭义一点好,面向大众一点好。

狭义的定义有助于形成明确的、公认的标准与规范,有助于户外运动的组织与实施更加有序,提高可控性。也许,将极限运动、探险、自助旅行都归入户外运动,然后再区分极限户外、户外探险、户外旅游、户外休闲、户外健身……,会显得更科学、体系更完整。但是概括其基本特性、探寻统一的基本规律也更难了。我的水平有限,只好因难就易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户外运动的定义(狭义)是:

在自然地域进行的,以野外生活与野外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促进现代都市人精神与肉体健康的,追求个人独特(生命意义、存在价值、情感、超越自我、修真、玄幻……以下省略三百字)的心理体验的,休闲度假、健康运动方式。

附论:不把香巴拉归入户外运动的话,有助于严肃与严格的探讨户外运动参与者与领队的素质要求,也能尽量避免背个小包、穿双球鞋计划着一日穿越鳌山的情形。同时,也别把那些去原始森林“旅行”结果死人的事情算在户外运动头上,这种事儿五十年前就有了,那会儿还没有中国户外运动这一说呢。同样,打着户外俱乐部的旗号招揽游客去一些自然风景区游玩以牟利,这些人不是户外运动的领队与机构,更不是商业化的户外运动,它们就是黑旅行社与黑导游。出事儿了,该去追究黑导游的违法责任,别说成“户外领队素质太差”。还有呢,登雪山出事儿了,那不是正常么?这和探险、军事行动一样,极限运动么,啥叫极限?生死成败就差一线么,死人本来就是有概率的,你要没做到视死如归,浑无牵挂,就别去登雪山、探险、上战场。而且,这么专业的领域内,如何生存、求胜的问题,也不在户外运动的安全问题的讨论范围内。

4

5

什么是户外运动

流光飞舞:

好好看看吧,不要为了迎合大众化娱乐化无知无畏化,胡乱解释户外,按照楼主的定义法,必然出现穿着球鞋一日鳌山的“户外”,还有穿着绣花鞋高跟鞋“户外”的呢。

wiki

Outdoorrecreationoroutdooractivityisleisurepursuitsengagedintheoutdoors,especiallyin(butnotlimitedto)naturalorsemi-naturalsettingsoutoftown。Examplesincludeadventureracing,backpacking,bicycling,camping,canoeing,caving,fishing,hiking,horsebackriding,hunting,kayaking,mountaineering,mushing,photography,adventurepark,rockclimbing,running,sailing,skiing,andsurfing

tting。

户外运动之所以不同于旅游,不同于休闲渡假,不同于一般性的户外运动。20xx年3月山地户外运动正式列为国家体育总局下面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一项。列第100项。划归为中国登山运动协会归口专业管理。

户外运动的定义:户外运动是一组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带有探险或者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群。

户外运动目前主要分为四大块:空中项目、陆上项目、自然水域项目、组合项目。

空中项目主要有:飞伞。

陆上项目主要有:山地、丛林、荒漠、洞穴。

自然水域项目主要有:漂流、舟渡等。

组合项目主要有:野外生存、野外拓展、探险越野赛。

5 。Outdoorrecreationmayalsorefertoateamsportgameorpracticeheldinanoutdoorse

6

户外运动的准确定义为: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之中开展的带有探险或者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群。

从上面的户外运动的定义来看,户外运动与旅行或者旅游是有本质的、明显的区别。

它的本质是体育运动,属性是带有探险或者体验探险的性质,特点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

户外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项高风险的运动,它将会面对复杂甚至恶劣的环境,户外运动也没有一致的运动规律,情况复杂多变,团队成员之间的心态微妙,同时发生意外求救和救援都是件非常困难。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户外运动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问和技能,它包括生理、运动、医学、地理、气候、天象、动植物、人文等方面的学问,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心态、沟通的能力、团队的精神、丰富的经验和果断的性格、一名好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不仅仅是运动方面专家,还应该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更需要是一名具备完美人格和品质,勇于付出和牺牲的优秀人物。户外运动具备如下的特征:

一: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有着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特征。要求我们对自然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亲近,才能深入感悟户外运动的乐趣。这种热爱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美妙温情的一面,也包括它残酷恶劣的一面;

二:户外运动无一例外地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战性和探险性。要有挑战自我极限的心理准备,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户外运动强调团队精神。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中。任何时候请记住:不要挑战自然,尤其是不要一个人挑战自然。

四:户外运动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户外运动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气候、植被、动物、天象、水文甚至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要求参与者不仅做一个运动方面的好手,还应该是一个综合各种知识的复合性人才。

六:户外运动对体能有严苛的近于极限的全面要求。户外运动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体育运动,有极为科学运动方法和训练方式,对参加者在心理、生理和装备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专业要求,不是简简单单背个包上路就可以算是户外运动爱好者。

七:户外运动是体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运动通过组织和引导参加者在亲身实践中,自觉自然地学习地理天文、气候水文、运动医学、动物植物乃至人文历史等具体知识,同时也是将团队、坚持、奉献、互助等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户外运动与旅游的区别

一般认为,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逃避现实),到其他地方去接 6

7

受跨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娱乐),并通过这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教育)。可见,从本质上看旅游就是异地体验,是旅游主体(旅游者)与客体(旅游吸引物、设施、服务)角色互动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和户外至少在如下方面存在差别:

从原因上讲,旅游者出行是为了暂时避开现实,而户外活动这一目的则不明显,更多的是主动地回归自然;

从过程来讲,旅游者接受的是审美(自然和文化)及娱乐,而户外活动接受的是运动的乐趣;

从结果上讲,旅游者得到的是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户外活动除了得到这些之外还注重体格的锻炼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从属性上看,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户外活动更多是在满足人的生理(运动)需求,带有非常明显的自然属性。

谢谢流光如此较真儿,这么多字儿……不过如果能完整看完我的文字,就更好了。

你只看到了我把探险与极限从户外拿出来,却没看到我把旅行也拿出来了?至于用已经存在的旧定义来指摘我在胡乱解释……若依这种逻辑,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还停留在“地心说”——毕竟圣经可比登协权威多了。

因为你没有明确的提出,你认为的户外运动应该如何定义(虽然你举出了登协定义为例),那么我只能根据上下文猜测你的反对主要是针对我把探险和极限运动刨在了户外运动之外。

我为什么如此做,原因在前文中已经作了说明,在此重复一下:常规户外运动与极限运动、探险三者之间,从内容、目的、规律上存在较大差异,乃至冲突。将它们混为一谈,会给研究户外运动的规律带来困扰。我不认为有必要给野外拓展、极限运动、探险起一个统称,或者说即便有这样一个统称,也不一定非得叫“户外运动”。从现实角度来说,目前80%的认为自己喜爱并投入户外运动的人,他们玩的既不是极限也不是探险。事实上,之所以在探险、极限之后会出现“户外运动”这个概念,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投入其中,并将之作为一种时尚运动方式,而这些人中,多数事实上并不具备极限与探险的能力,他们进行的是一种简化的极限与探险,其内容虽然脱胎于探险或者极限运动,但实质已经大大不同。

你反对我把户外运动“庸俗化”,担心由此带来更多的安全问题、更低水平的组织管理。可我认为,把“探险”、“极限运动”庸俗化同样的危险。如我画的图所示,三块交叉阴影区域是危险度最高的。不管是自助旅行者进入户外运动领域,还是户外运动者进入探险或极限运动,都很危险;反向进入则风险要小很多。这是因为由低风险运动不自觉进入高风险运动所导致的。(交叉,意味着此部分既像旅行又像户外,极易凭着旅行的经验和准备进行貌似旅行的户外运动。) 7

8

所以,我的意图是对目前参与人数很多的,介于探险、极限、旅行之间的,具有较多共同规律的某些“回归自然的运动”形式进行清晰的界定,以便于进一步的研究。如果你认为这种“回归自然”,而又不属于探险和极限形式的运动不宜冠之以“户外运动”,那么是否可以请你提出一个名字?而我觉得,反正把乱七八糟的一大堆统一称之为“户外运动”,除了表达笼统以致方便之外,没什么意义,不如就利用这个现成的概念一言以蔽之,毕竟大部分爱好者事实上就是这么觉得的。同时,这样的命名也挺自然的,理由请参见我的上文。

总之,常规的户外运动与探险、极限运动有着目的、价值、心态、难度上的极大差异,故不应混为一谈、归为一群。后续会有专门的主题论述之,这里就不赘言了。

正面解释就这些了。下面恕我进行针对性反驳。

你的帖子的后半部分所列之一、二、三、四条,并不与我的定义及界定对立,可以作为我的定义的具体性、描述性、补充说明,我基本赞成其内容;

而第六条,“严苛的近乎极限”、“非常高的专业要求”,我认为内容正确,程度上被夸大了。

至于第七条,你混淆了概念。户外运动确实被作为体验式培训与体验式教育的手段之一,但其并非教育本身。就好比你可以使用电化教育器材与电化教育手段辅助任何一种教育的实施,但你不能说“电化教育”是教育的一类,否则岂不是还应该有黑板粉笔教育、纸笔教育?以手段命名教育,往往出现在某种教育手段新出现之时,是为了彰显手段的先进性、新奇性。而教育的分类,应根据其内容、目的或者教育对象来进行,用手段或者表面形式来区分教育的种类,只是便于“俗称”罢了。

你最后所列的旅游与户外的区别,前两点我赞同,但是后两点有疑义。从结果上看,旅游也可以获得身体的锻炼与运动技能的提高,比如去坝上草原骑马,自驾车周游几大城市,等等,因此,这样的对比不说明问题。从属性上看,户外运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求的满足。但不管怎样,我的定义也将户外运动与旅游区分了,所以你罗列这些可以看作是对我的观点的进一步说明?

(野外拓展的概念是我于12年前第一次在国内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抗衡“拓展训练就是指的人众人拓展模式”的普遍性观念,以便于国内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拓展训练市场,当年特意就此在登协全国俱乐部大会上做了主题演讲。当时为了能与流行的“场地式拓展”分庭抗礼,我们花了好大精力研发“野外拓展”的基础理论,包括概念、效果的原理机制、培训课程设置与培训项目设计,等等。负责任的说,野外拓展真的不是“户外运动”,只是借用了“户外运动”的形式来拓展训练罢了。)

曾经,文学、艺术(绘画、音乐等)、体育运动,都是社会上少部分的专属, 8

9

是贵族优雅生活方式与品位格调的体现。如今呢?平民化、大众化是历史的趋势,也必然伴随着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

让有价值的东西为更多的人分享,确实是一些人的追求与愿望。

夸大户外运动的专业程度,抬高其技术、体能门槛,也许会使户外运动更纯粹、更高贵,继续成为少部分人的禁脔(luan)。但这样并不能阻止越来越多的人出于兴趣的尝试户外运动,反而增加了初级爱好者掌握户外基础性知识、技能的难度(他们本来就不需要达到探险者或者挑战极限的程度),这其实是目前户外圈子混乱的原因之一。

就好比中国古代,以繁体字、文言文来记述知识、表达文艺,使得平民很难学习掌握文化知识,直到简化字与白话文的出现。

执着于高贵纯粹优雅的人士,可以继续执着,就如当今社会仍然需要训诂学一样。这并不妨碍致力于推广简化字和白话文的人们,是不?

10、“户外运动”需要重新定义,无论其意指为何,除非只把其作为“outdooractivities”的笼统性称谓。

20、随生活水平提高、或社会风气变得愈为浮燥、或社会生活显得更为空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参加到户外运动中的人数呈爆炸式增长。而对于他们中的大部分,参与到户外活动中去时自身并不具备“探险”的能力也没有“探险”的想法。

30、因之,对于登协给出的关于“户外运动”的陈旧陈述(“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之中开展的带有探险或者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群”)并不很好地适用于上述提到的爆炸式增长而新生出的广大人群。事实上,当第一次见到登协给出的“户外运动”的定义,本人就对其存有疑问——诸如,在深圳日常走走梧桐山、爬个排牙山、三水线上溜一溜,这些是否属于“户外运动”,又是否具有探险性质?个人认为,风险是存在的,但“探险”是没有的,哪怕是“探险性质”也是没有的。

40、探险,英语对应于exploration,其动词形式为explore。

50、对于探险,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为:

60、定义:前往一个陌生的区域,以发现或寻找一种新奇的现象或体验为目的的行为。

70、对于exploration,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

80、

Explorationistheactofsearchingortravelingaroundaterrain(includingspace,seespaceexploration)forthepurposeofdiscoveryofresourcesorinformation。Explorationoccursinallnon-sessileanimalspecies,includinghumans。

Inhumanhistory,

9

10

itspeakisarguablyseenduringtheAgeofDiscoveryforEurope'scontactwiththerestoftheworld,

andmajorexplorationsaftertheAgeofDiscoveryforscientificexplorationinthemodernera。

90、对于explore,金山词霸中的定义如下:

100、Exploreistogotoanewplacethatyou'veneverbeen,

ortostudyanewsubject,tolearnmoreaboutit,

toexploretofindaboutaplaceoratopicoraperson。

110、与此相关的一个词是“探险家”,WIKI给出的定义是:

120、探险家是为了探测新事物等目的而深入危险或不为人知的地方进行探索的人。

130、至此,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户外”(除具有高风险、可列入“极限”或“探险”范畴的少数活动外,如雪山攀登、探洞等等),有多少是具有“探险”性质的(符合40-120所给出的任何一项定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登协十多年前对“户外运动”作出的陈旧性描述放在今天又具有多大意义——不可否认地,在国内“户外运动”发展之初,该定义是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意义的。

140、如果我们通常所说的“户外运动(或户外活动)”并不具备探险性质,那么把其划为具有探险性质的类别,并笼统定义为“户外活动”,放到今天是否适用?其影响又是什么?

150、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保持“户外运动”的纯正性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这并没有错。但这并不能阻止国内“户外”运动的蓬勃发展,也无益于户外安全的提升,其作用只能是将国内的户外发展导引向一个畸形的方向。

160、时至今日,或许坚持“户外运动具有探险性质”从而提出高的技术要求、从而保持高准入门槛的高姿态并不再那么适宜;或许,适时的放低高高在上的姿态,更大范围的普及基本的户外安全知识将会更好的推动国内户外运动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170、国内社会发展至今,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户外并走入户外已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必然。那么,在这种“必然”的驱驶下,已经跨过门槛的先驱者们是否应将laymen拒之门外?事实上,户外已经成为一项大众运动,就像IBM的平民化那般不可更变。

180、或许,已经是时候改变某些陈旧的想法与认知了。

190、基于上,我赞赏楼主的深入思考,并期待后续。

流光飞舞:

就算把“美女”解释成雌性人类,大街上喊一嗓子“美女”也不会导致回头的人 10

11

变得美丽。

仿效蒙牛等推出奶业新国标把标准放到国际最低以“适应国情”的做法并不能提高中国户外活动的水准,解决当下的矛盾。

当下问题正是户外“庸俗化”,缺乏户外常识能力的人盲目进行风险超过自身能力与承受限度的造成的。

将“户外”的定义庸俗化,引导穿上冲锋衣就能户外这种错误认知,忽悠一大批没响应能力认知的人踏入户外相当危险。并不是重新定义个名词户外就能消除这些活动天然的风险,不会再事故频出,死伤惨重,户外营地如四姑娘山营地脏如垃圾场。

要改善应该宣传户外常识和正确理念,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宣传提高参与者户外能力,完善相应的体制法规管理水平,不是将户外这个名词庸俗化。

至少国内目前并不具备全民皆驴友的条件,大部分人生长在城市这个环境里,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早已没了自由行走于山野的技能,又不象国外普及童子军从小学习户外尝试和危机应对,在户外有着天然危险性缺乏保障设施服务的地方乱闯,必然出事。无论怎么定义户外这个词,山在那里,风险依旧。

现代的“户外活动”源于国外,国内发展的时间还很短,outdoor的定义和范畴也不是国家体育造出来得,为了迎合国内一帮子什么都不懂的“驴友”“今天我户外了”的虚荣时尚心理,篡改“户外”定义,将登山等高风险活动从国际间约定俗成的范畴中剥离实在没意思。LZ户外经验丰富,应该用于推动户外技术发展知识传播,法规制度完善,不要搞活动人数活动数量的大跃进,“户外”定义的庸俗化。当年国家搞高等教育大跃进,恨不得全民皆大学生,教育搞得一团糟,质量严重下降,垃圾论文全球第一,学生毕业即失业,大学生不如民工。前车之鉴,切记切忌。

侧峰:

我是个实用主义者,而非学者专家教授研究员。若非现在户外圈子各种观点横飞,争论时往往更关注结论而忽视前提、适用范围、限制条件,张冠李戴的现象日盛,我也不会琢磨定义啥的。户外运动的定义关我啥事儿?爱咋定义就咋定义,我又不是为了定义进山的。

正因为希望能科学理性的进行规律探讨,那么,讨论的前提是,概念统一,否则,大家嘴上说着“户外运动”应该如何如何,其实心中理解的概念全不是一回事儿,那还讨论个啥?

仅就探险和极限运动来说,从事者的心态、追求、目的就千差万别,导致对于规律的认知角度不同。我可以算是玩业余探险出身的,当初就对玩极限的人的很多看法做法不感冒;反之亦然。互相交流一下增广见闻可以,深入探讨都不觉着有必要。为啥呢?因为不可能有统一的规律性认知的。(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话赶明儿专门写探险深入聊。)

11

12

极限和探险同样属于高风险、高难度、高技术的“户外运动”都有如此大差异,何况常规户外运动?不分门别类,笼而统之谈户外,显然无助于摸索规律。要不咋说建立分类体系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呢?

我的初衷很简单:总结出适用于常规户外运动的实用规律(包括安全规律)。也许我水平有限,总结不出啥规律,那也尝试着将讨论环境及对象清晰化、条理化、简明化,也算尽点儿力。

所以,流光兄,希望你能从这个角度提出意见,而不是直接将我的观点定性成“要把户外运动庸俗化为旅游”,然后加以批驳。须知,我也是反对将户外运动和旅游混为一谈的,你没从我的文字中看出这点么?

不是自助旅行、不是探险也不是极限运动的“户外运动”,难道不是参与人数众多么?难道不是很多“驴友”们实际以为的么?难道说,不喜欢探险和玩极限的人,就不可以喜欢户外运动么?难道说,不具备探险和极限的能力的人,就不允许体验丛林穿越、沙漠徒步、野外露营、溪谷漂流么?或者说,这些人的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就不需要研究(谁让他们没能力没水平根本就不该让他们去非要去死了活该)?

谢谢lenticule001兄的理解支持。抱歉了,俺码字儿费劲,后续还得点儿时间……

流光飞舞:

户外的安全问题很简单:能力与准备。

参加户外活动的底线是能够自保,甭管走什么线路,这种概念性的问题真没什么好研究的。能力包括足够的体能,知识和技术,准备包括对线路的了解,物资装备和路线规划应急方案下撤计划。低海拔山地穿越徒步出事99%都是能力和准备不足。什么能力玩什么活动,没本事别乱跑,乱跑出了事怪得了谁。想开车,先去考驾照,否则凭什么胡乱开害人害己。没有丛林穿越,沙漠徒步的能力就没资格玩,先去练体能学知识,否则就是自寻死路。

国内根本的问题在于大量不合格的人涌进户外,户外活动者的水准能力和法规管理远远落后于活动的数量和要求。现在所谓的驴友,公主病特多,对户外的风险常识全无认知,净是些“淘宝上200块钱买了TNF冲锋衣求鉴定”的主,以为穿个厂货冲锋衣就是驴跟本不知道冲锋衣该怎么穿。

户外的范畴本就广泛,难度风险天差地别,冬季风雪交加鳌山和夏季和夏季天气晴好的鳌山风险彻底不一样,根本没法简单的把探路、极限性质的户外活动和休闲级别的海滩边露营剥离开来。

户外的定义是几十年发展慢慢形成的,国内不过发展了十几年而已,继承了国外的定义而已,起码我看不出国内和国际上的户外有什么质的改变。国外,户外本就是全民性普及性的活动。不是户外这个定义出了问题,是人出了问题。 12

13

谁说探险不是户外,和休闲级,标准级同样是户外的一部分罢了。

侧峰:

你还在转移论点、偷换概念……

探险的能力和一般低山地丛林穿越的能力是一个级别的概念么?要有知识和能力,说得很正确,那么什么样的的知识,什么程度的能力?驾照有没有级别?所有开车的人是不是都必须具备F1的知识和能力、否则就是“胡乱开害人害己”?

我们在谈对户外知识和能力要进行分类分级研究,以便于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以便于清晰判断自己的能力适合什么样的活动。你反对这样做么?反对的理由就是“这很简单”、“应该具备”么?

你关心的似乎是维护正统,我关心的是如何做的更好。角度虽然不同,但也没必要用普世原理否定进行应用型研究的必要吧。

侧峰于2012-12-1910:16:25编辑

流光飞舞:

户外的概念不是你用“美女=雌性人类“这种方式偷换得了的。有基本户外常识的人都知道户外本来就是分级的,就以最普遍的徒步为例发展了休闲级,标准级,挑战级和探路级分级方式,常用的评估方法用星的数量表示难度强度,还有一些其他的评估方式比如新疆小羊军团那一套评估方法,这方面要做的不过是完善统一林林总总的评估方法和线路等级而不是庸俗化的装作风险大的户外活动不是“户外”。

《登山圣经》也介绍了各种各国的分级方法,不是说99%只有玩三级路线的能力,4级5级活动就不叫户外了,不要搞这种媚俗迎合少数人没能力的人盲目“户外”的事情。

开车驾照本来就分等级类别,连驾照种类都搞不清拿个C照开A照的车或者F1不就是脑子进水,是不是你要搞个定义出来C照才叫开车A照就不是“开车”。

搞这种偷换概念的方式只会把户外搞得更糟糕,不是你换个名词解释就能改变风险。

流光飞舞:

phyverwrote:

户外安全反思与自身能力评估

——很难!对一个涉险阅历匮乏的新驴来说,从意识到技术上都很难。而且评估是相对的,在经历缺乏的情况下,评估主要是和自己比、纵向比,会不够客观。建立可以横向比较的参照系,需要经历,各种类型的经历。试想,一个一年进几十次山的人,但走的都是十人以上的大队伍,都是一日游或者休闲两日游, 13

14

一天只走6-8小时……这样的人,评估出来的结果很可能比较荒唐。爬了黄山就以为可以上珠峰的那个孩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再加上,人会受到特定的圈子或身边人的影响,但往往是物以类聚的,年轻人又尤其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一个新驴,他经常和哪种人走在一起,他的风格、他的价值观、他的评价标准,都会带上圈子的烙印,那种氛围下的人,甚至都不会正眼到我们这个论坛上来学习。那个爬了黄山就以为可以上珠峰的那个孩子,同样是典型的例子,他被那个商业项目所裹挟,根本没有机会冷静客观做出自我评估。

头驴、领队、组织者,他们有丰富的经验、阅历,他们见到过各种类型的驴子,走过各种类型的线路,经历过相当多类型的突发情况,和圈内人士有过经常性的经验交流。从信息的角度来说,头驴、领队、组织者,有能力有知识来作这样的评估,他们的评估可以更客观,他们不但可以对安全进行评估,还能对自身能力做更准确的评估,同时对其他驴子和团队整体状态做最好的评估。如果连他们都不能准确的评估,那么我们就更没有理由要求队伍中某个个体能做好这一点。当然,商业领队往往评价陌生队员的意愿不强,但非不能。虽然我们强调每个人都是领队,但这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现实是个体的技能、性格、知识、智商,是有差距的,在极限情况下,边际效应会让这种差距的意义迅速放大,甚至成为事件结果的决定因素。在团队中,不可能是一群人做各自的评估和决定,还是应该一个团队做统一的评估和决定,尤其是当个体之间的目标、意愿发生分化的时候。

在很多出事的案例中,尤其是团队出事案例中,个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除非这个个体的能力强到可以一个人完成线路,或完成下撤。如果他实际上需要依赖团队,那么他自己的评估意义不大,他的内心,自觉不自觉地是认识到这一点的。现实中,越是有能力有经验的队员,越是倾向于自己做评估,在完成线路时越有主动性,自身也越能保障自身的安全。越是没有能力没有经验的队员,越是倾向于认为自己做不好评估,越是不会去做评估,主观客观上全面依赖团队,脑子里除了目标(比如登顶、穿越等)、背包里除了必要(未必应急)装备和可能的一堆零食、酒、音响之类,也就没什么了,而他们是最容易出危险的一群。这就是户外的马太效应,是生物体在生命过程中追求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天性使然。

可可*西里wrote:

一家商业网站的核心价值是用户和点击量,对绿野info来说,稳定、活跃且持续的户外活动无疑是用户和点击量的保障。那么如何让本来是网友间自发“约伴”形式的户外出行活动变成具有商业价值的稳定活跃且持续的行为呢?绿野info引入了“认证领队”的模式。

领队,在户外活动中起如何关键的作用、承担如何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我想我无需多言了。那么什么样的人能成为领队?最基本的首先,自身的资历,如若 14

15

自身的户外履历就很差,不可能完成领队的责任和义务。其次,绝对的责任心和与出行线路匹配的能力。最后,领队应能获取其他出行者对领队身份、能力的认同。具体到操作层面,绿野org上可以查到他们确定领队的基本条件:1、在绿野ORG注册时间超过一年,对绿野有较深的认识和融入;2、参加过6次以上绿野2级以上强度的野外穿越活动,有良好表现和组织能力者;或者参加过3次以上绿野3级以上强度的野外穿越活动,有良好表现和组织能力者;3、新晋领队在独立带队前,须在以往活动中担任副领队(或领队组成员),以优良的实际演练(客观评价)完成准领队向领队的过渡。

而对于绿野info来说,领队则在于网站对用户的“认证”,你被认证了,你就是领队,按绿野info的描述:“领队是经过lvye。cn备案,在lvye。cn网可以发起活动的发起人。普通的会员可以报名参加活动,可以发帖,但是不能发起活动”。那么,如何在绿野info成为一名“认证领队”?绿野info在它的FAQ里有一条含糊其词的描述:1、在线48小时以上,2、参加活动3次以上。这特么是什么条件?!07年夏子殒命后,夏子的家人曾追问领队:“你是如何成为绿野info认证领队的?”领队“海”对此支吾其词,之后说:“我也不知道。”而绿野info对此的答复是,成为领队只是偶然、是出于版主个人决定,至于怎样的“偶然”和版主作出领队认证的依据,绿野info没有回答。

如何成为认证领队、获取在绿野info发布活动并带队出行的资格?真相只有一个——你猜会不会是钱?呵呵。

从此,在绿野info上永远都有各支队伍的“认证领队”们发的各种召集帖,365天、全年无休。户外出行活动在绿野info完成了由偶发的带有不确定性的自发约伴模式,向有完整收费盈利链条的、稳定持续活跃的领队召集模式的转变。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绿野info和认证领队之间,不知什么时候还嵌入了另一层级:由绿野认可的户外队。这样的队往往以俱乐部之类的形态出现,拥有一名至若干名受绿野info“认证”的领队,起名**队、**团或**社。比如20xx年五一假期,通过绿野info组织的两支队伍先后遭遇车祸5人遇难,两支队伍名字就分别是“祥瑞队”和“二蛋公社”,其中二蛋公社队由其核心、具有绿野info认证领队资格的“二蛋妈”牵头并得名,拥有数名绿野info认证领队,在那之前,每个周末二蛋公社都在绿野info召集各种户外活动并向参加活动的人员收取“AA制”费用。值得一提的是,在20xx年的那个五一,二蛋公社组织的这次活动参加人数超过百人,租用了数辆大巴车,二蛋妈本人并不在队伍中而是由“二蛋公社”其他几名领队带队出行。这样的规模和组织形式,说是“纯AA制”“二蛋公社无盈利行为和意愿”,骗谁呢?绿野info的商业活动、各种队、认证领队,三位一体的结构就此形成,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依存、彼此互利?其实明眼人很容易看穿。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说法:绿野info的运作模式中,其“认证领队”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脱离了原本户外活动种领队的概念,实质上更接近旅行社的“导游”—— 15

16

由绿野info出面认证的、没有法律认可的导游证的“黑导游”;绿野info则扮演了“绿野旅行社”的角色。我个人完全认同这一观点。

同时我补充一点,绿野info应该被称作“绿野旅行社总社”,下有若干“分社”。比如“二蛋公社”,比如这次出事的“天行队”。

来看一看这个“天行队”。这个名字倒很像一个自发的民间户外队伍,起了个还挺响亮的名号,实际呢?天行队的核心人员,一直活跃在绿野info的是“老张”,根据绿野info网友现在整理的资料,“老张”真名张涛,20xx年他发起天行队。20xx年5月,其注册公司试图商业运营,而公司后来“自动注销”。但在绿野info上,天行队不但一直活跃在“商业活动”版块发起各种户外活动,绿野info也为天行队进行了标注,标注内容为:北京海蓝天行户外运动俱乐部有限公司。跟“二蛋公社”一样,天行队也拥有数名绿野info认证领队,这些认证领队一直以天行队的名义在绿野info带队进行户外活动,12。22的领队“煊儿”和遇难的副领队“小飞”正在其中,这次出行也正是“煊儿”在绿野info以“天行队”名义发起并召集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报道12。22灵山山难时很多地方使用“天行队遇险”字样的原因。

有没有倒吸一口冷气的感觉?继续。

说领队。

前面说过户外领队的角色,以及绿野org和绿野info这两家户外理念迥异的网站对领队认证条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别,那么作为这次的领队“煊儿”,她本身拥有怎样的资历来担当这个领队呢?从绿野info上你很容易看到,这是一个20xx年4月才注册的新用户,8月参加了一次小海陀活动,9月开始以“天行队”名义开始组织活动,迄今为止带队次数不足二十次。而且这些活动绝大多数是香屯-大云峡谷这样的初级入门线路,没有任何与下马威-灵山有关的经历,更别说是冬季山野经历。以这样的经历,如何胜任12。22那样气象地理条件的灵山活动?

再来看看煊儿发起这次活动时的召集帖,我截了个图,想看召集帖全文的请进传送门。

(截图请看附件)

看到了么?在她眼中,12月的灵山,“没有多大强度,老驴热身新驴拉练!”另外“山上比较凉快”。你妹啊!坑爹呢?!

一个对户外认识如此缺乏、户外经验如此薄弱的小姑娘,她如何获取绿野info的领队认证?天行队[或者该叫“已注销的天行公司”]又为何能让她以天行队的名义组织活动?我不知道。但领队问题、以及由种种被刻意隐藏的利益关系已经成为户外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什么时候我们能正面面对这个问题?06年绿野老驴组队穿越库布齐时“小倩”死于中暑和过度劳累,07年CCTV5的编导夏子的生命之花在灵山因失温而凋谢,其中是否有领队缺乏经验、盲目自信、处置失当的影子?20xx年造成五人死亡的绿野info两支队伍的出行,看似是意外的 16

17

交通事故,但过于庞大的队伍、组织者能力的欠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租用车辆车况不佳、司机疲劳驾驶,这一切是否跟那条隐藏的利益链条有关?

杀人于无形的除了坏气候,还有什么?

逝者长已矣,但愿留下的不要是“他人亦已歌”。

侧峰:

我很无语,流光,你连认真的看明白我想说什么都不愿意,何必浪费时间来这里呢?

你引用的那些帖子,不正好说明了对“户外运动”的定义狭义化的必要么?不管是按照探险的标准来要求看待户外运动,还是按照自助旅行的标准来看待户外运动,都会增加户外运动本身的危险性,原因你引用的帖子里也谈到了一点儿: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对于一个新人来说都是很难的。将探险与户外运动区别开,能更清晰、简明的标准活动的难度与风险,更能警示参与者。区分户外运动与自助旅行也是同样的理由。

我很不喜欢你这样的探讨者:要么,设定一个自以为是的靶子,然后猛烈开火,根本不关心对方的观点到底是什么;要么,只因为对方某一句话不合你意,就像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反对,为了反对而反对。这样的批评与反对,无益于认识的提升与深化。

此次灵山事故,正是由于组织者和参与者按照自助旅行的标准来对待难度相当于户外运动范畴的活动,才酿成大祸。

同样,将户外运动与探险混为一谈,既无法阻挡组织者把一次户外运动搞成探险,也无法阻挡只达到户外运动水平的爱好者涉足探险级的活动,而探险领域所蕴含的探索精神、牺牲精神,也会溢出影响到本来只准备参与户外运动的爱好者,由此导致的事故还会发生。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如果你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而反对一切不同意见,那我们的这场讨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