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

浅谈四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

金八小:覃雪梅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高效的保障。如何处理好小学生的课堂纪律,成为很多教师关注的重点。四年级的孩子大多出生于00-02年之间。这些学生的个性发生着明显的改变:个性张扬,自以为是。这个情况直接影响了课堂的纪律。而且四年级的学生面临着转型期,知识结构的迁移、作业的加量、人际关系的变化,无一不影响着课堂的纪律。如何改善课堂纪律?下面我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改善课堂纪律的几点方法。

一、违反课堂表现的原因和表现:

1.教师上课比较枯燥、呆板。四年级的学生耐性不足,上课时教师必要将课程设计得比较生动有趣,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尽量表现得比较有激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当前学生个性张扬,自以为是。家长不引导,由其个性无控制发展。这样的个性使学生的课堂表现相对来说非常不理想。

(1)学生私底下窃窃私语。四年级的学生还不是很懂得课堂礼仪,经常在课堂上因一些小事互相指责,要求教师解决;或者在教师上课的过程中直接举手报告一些跟课堂无关紧要的蒜皮小事。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必须告知学生、教会学生相关的课堂礼仪,尽量避免因此类情况影响其他科任老师的上课。

(2)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在下面插嘴或者起哄。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使学生明白这种现象是不礼貌的,是不尊重同学的表现。

二、改善课堂纪律的方法:

1. 课堂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别看小学生年龄小,可“心眼”还挺大,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师生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这是管理课堂纪律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花大力气认真细致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情绪稳定,安全感强,教师要用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学艺术性和愉快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感染学生,减少学生的背离性,避免课堂秩序的混乱。

2.孩子们喜欢听表扬的话,而且对于扣他们的分很敏感。所以课上多说鼓励他们的话会促使他们认真听讲,让他们觉得自己比较有成就感,我在上四年级的课时就做过这样的实验,班上最顽皮的学生,我请他回答问题,并且表扬他,那节课他听的比以往认真多了。因此教师的语言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要让学生听了之后,精神振奋,干劲倍增。

3.多种多样的奖励制度。学生也是普通人,他们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老师奖励他们。在课堂上,教师可使用多种奖励手段。如对于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如果是最后一节课,可奖励表现好的学生提前方向。另外,奖罚分明,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必须及时提醒。甚至在他们将要开始搞小动作时及时作出反应,将他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4.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有惩罚没有奖励,也不能只有奖励没有惩罚。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惩罚。这类惩罚不能随心所欲而规定,必须实现告知学生,订下规矩,如有触发的学生,就给予相应的惩罚。惩罚的方式可以是写情况说明、抄书、唱歌等。

5.树立榜样。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教师发现课堂纪律比较差时,可点名表扬一些表现比较好的同学。其他同学一听到老师的表扬,就会纷纷坐好。

6.具体要求,直接注入自觉纪律意识。小学四年级年级的学生只有十岁,他们已经逐渐养成在学习时的自我控制的习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制力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自制力的质量也日益改善,这表现在学生不仅能发现自己学习的缺点,而且能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正这些缺点”。所以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自制力的训练、自觉纪律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小学低段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承担各门课程的老师应相互配合,愉快而艺术地导引,多采用正面要求。

要管理好小学生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多管齐下,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老师,才能让学生认真听课。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课堂纪律

浅谈小学生课堂纪律

些同学做得真棒,你能像他们那样做吗” 这样可以提醒那个孩子,调节气氛,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当课堂上出现了一时混乱的情况,比较费时间解决的时候,为了保证可贵的教学时间不被浪费,有些理由在课堂上容不得你去细讲的,首要的是通过警告的方式来制止事情的发展势头。如正在上课的时候,突然从教室的某个角落爆发出一阵笑声,一看才知道有个学生的后背不知被谁贴了一张画满画的纸。这个时候不必直接追查肇事者,应该尽快让这位学生把纸拿掉,边警告:“这种恶作剧发生在课堂上是很不恰当的,以后我们不应该再看到这样的的事件。”这样能在短时间内平息这个突发事件,保证课堂顺利进行,课后可以再进一步调查,解决问题。也许,由于在课上没有穷追恶批,搞恶作剧的同学会在课下主动承认错误。

4.老师科学有效的控制教学节奏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生在科学课上容易出现问题行为,与教师的教学节奏太慢,也有一定的关系。跟据研究显示,人的思维速度比说话要快三、四倍。因此教学应节奏紧凑、快慢有度,灵活地处理各个教学环节,切忌在课堂上处处平均用力。在引入新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较好,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时课程的设计应精彩而短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理解、新授阶段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安排多一点时间,多一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余地消化每个教学信息点,沉醉于学习思考中。在操练阶段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能够灵活运用新知识的成就感。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纪律问题的出现,有时候也与教师的讲解不够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对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等原因有关。因此,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也不该一味地指责学生,反之,正面的去分析,找原因,想办法解决才是正确的方法。

5.上课过程中,老师尽量不要只站在讲台上,应该在教室四处走动一下,让喜欢做小动作的学生有所畏惧和收敛。

6.利用教室环境的布置,和教师得当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7.建立监督制,特别是鼓励纪律较差的学生来担任监督者,并提醒他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上要表扬遵守纪律的学生,树立榜样,对于纪律差的同学可以提醒他,但不要当着同学的面严厉批评,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

8.在课堂上如果仅仅只有几个学生参与一个教学活动,其余的学生只能做“观众”,那么这些“观众”就很可能会不经意地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来。在练习的环节,需要精心的设计过程。

9.对于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以爱感化,以情感人。

10.利用好学校制定的行为常规,通过课前提出要求,随时提醒,帮助孩子们建立并养成好的行为规范。

总之,要让学生遵守纪律,尊重学生的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爱说爱笑、爱动爱玩,要他们端端正正地坐一节课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信心高涨,每一时刻都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不让他们的思维停顿下来。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色,如何结合班级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并按照孩子的个性去处理问题和控制纪律,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论小学课堂纪律的养成

河南完小 纪慧娟

内容摘要:纪律是学生对权利的追求和权利在课堂中的体现。学生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在平静、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教师也需要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破坏行为。课堂纪律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素质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影响改变着一切,也影响改变着课堂。

关键词: 小学 教育 课堂纪律

什么是纪律?一般来说,纪律就是一种规则和规范,依据规范所规定的标准与要求去遵守,可以形成规范。纪律具体体现在规则之中,执行规则就是遵守纪律。美国的费拉尔?凯普在《纪律――敬业的基础》一文中说:“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和进取心的团队,必定是一个有纪律的团队。同样,一个积极主动、忠诚敬业的员工,也必定是一个具有强烈纪律观念的员工。可以说,纪律,永远是忠诚、敬业、创造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础。对企业而言,没有纪律,便没有了一切。” 同样,在学校课堂上,纪律是学生对权利的追求和权利在课堂中的体现。学生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在平静、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教师也需要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破坏行为。为此,需要一些限制手段,以支持他们正确的要求,而设置并加强这些限制正是教师的责任之一。由此看来,纪律并不都是外在的附加,而是学生内在的需求。重视纪律,实质上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

一、问题的提出

权利总是与责任、义务相伴随的。学生遵守纪律也就意味着自己对自己权利的尊重,意味着自己在课堂上尊严地生活。在尊重学生的权利的同时,必然要求学生有与之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遵守纪律不仅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的责任和义务。纪律在本质上是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也必然具体化在制度、规则和秩序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不排斥对学生在纪律方面的要求,

浅谈小学生课堂纪律

也并不排斥教师对自

身行为的规范。可以这么认为,纪律从一个重要的视角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纪律就是一种师生关系。

课堂是老师的讲坛,是教师授业的场所。人们习惯地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正襟危坐,鸦雀无声,专心听讲,认真作笔记,或者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举手如林,然后一个一个起来回答问题,众人认真听,这样的课堂纪律才是好纪律。在这种传统的认识下,我们很自然地把抓课堂纪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想方设法,常抓不懈。可以肯定地说,这绝不是新课程所提倡和追求的,但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有效学习,而且它们客观存在着。那么,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怎样去实施课堂纪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二、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

1、师与生的和谐

课堂纪律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素质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课堂确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一堂课上,学生积极性高,思维跃跃欲试,能开展起讨论,善于争辩??这样的课堂气氛似乎更值得赞赏。

2、个人与集体互动

纪律是为了培植和形成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纪律总是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成为自己班级中重要的一员,如果教师和班级中的其他成员给予重视和尊重,并在活动中包容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找到这种归属感。而当学生无法在班级中获得这种归属感时,他们经常转向错误的目的。因此,要求和帮助学生守纪,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并保持这种对集体的归属感,使自己的行为指向正确的目的——遵守集体的纪律,关心集体,维护集体,成为集体中的重要一员。

三、怎样促进良性课堂纪律的有效形成?

方法是可以不断生成的,而理念是永恒的存在。建立新课堂的纪律,重要的是在纪律理论的研究和理念的提升上,同时,要寻求新模式和新方法。怎样促成良性课堂纪律的有效实施呢?

1、利用教师促成

教师的指导、惩罚、奖励、组织活动以及同情、理解、协助、支持、征求采纳学生的意见等等都可以促成一定的课堂纪律,这对儿童、青少年纪律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首先,教师应在一开始就要抓好行为规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管是一个学期,一个月,一周,一天,甚至每节课,一开始就注重课堂行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表明,在小学,有成效的教师与成效较差的教师在学期开头几周的管理有差别。有成效的教师在开头第一天就使活动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在开学头几周内,坚持课堂教学常规,不仅反复训练排队、坐姿、削铅笔、做好上课准备之类的常规细则,而且还讲解这样做的道理,一旦发现违纪行为,便立即制止并提醒违反者注意有关规定。

其次,注意制止的策略,多用积极性的引导语言。对于课堂违纪行为的出现,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制止。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显然不在听课,他们或睁大双眼出神地望着窗外,或者在做小动作,在纸上乱写乱画,或者在看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其他课外书籍等等。你说他影响其他人了吗?没有,但是他却没有认真地听课。对于这样的行为,教师可以一个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走近该生,使其领会教师的意图。而如果学生出现较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教师则可言语指令停止不良行为。再者,如果学生出现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行为,教师就可大声命令某生停止讲话,要求学生站起来。

最后,改善课程,改善我们的教学。教学失去吸引力,学生就会随之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把行为转向错误的目的。所以,要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

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比如,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将课程引向深入,在各种活动之间有效地转换,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让学生的思维紧张地运转,在紧张中获得快乐。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改进教学是改善纪律的关键。

2、利用规则促成

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任何活动都必须有规则,学习活动也不例外。有了规则,活动才会有序和有效。纪律就是对规则的认同和对规则的行为化。学习活动诞生出学习规则。要求、指导学生守纪,就会逐步建立起规则的概念,培养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逐步培育起诚信的品格,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

3、利用集体促成

儿童进入小学,开始了真正的集体生活。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便开始参照群体准则、行为规范来规定自己的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把同辈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点,以“别人也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种活动。

一个对集体有归属感的人,会有责任感的滋生、集体概念的强化,会把个体的错误行为扼杀在发生之前。我们不是为纪律而纪律,其实是寻求纪律的替代物,实质是寻求学习的动机。而集体概念、学习动机,又必须摒弃以往的说教和枯燥的灌输,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和形成认识。良好的纪律“活”在体验中,“活”在集体生活的愉快之中,“活”在责任心和荣誉感之中。笔者认为,

座位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难发现,坐在前排的学生往往听得最专心,座位往前排移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更受老师的喜爱,因而更多地参与学习。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总是试图把爱吵闹的学生分开,让爱吵闹的学生坐在前排,坐到讲台前,这当然有利于教师对其违纪行为的调控,但要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内大致平衡,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既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开展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让文静的、内向的与活跃的、外向的学生坐在一起,还能促进性格的互补。

4、利用学生自我促成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自治能力的增进,儿童逐步将社会要求、班级和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独立思考,自觉地遵守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如果教师过于威严,学生心情受到压抑,课堂纪律再好,学习效率也不会高。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增强内心对愉快、自由和幸福的追求。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有主体性的人,关注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关注并保护他们的权利。而教师,则应从成人立场转向儿童立场,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心理教育家纳尔逊等人认为,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当失败时学生不会感到丢脸,他们将学会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学生学会如何与教师和同学相处,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恐惧、沮丧和无力感。人文化管理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教师的“赋权”,并引导学生制订渗透人文关怀的合作性计划。

教育,靠的是知识和人格魅力;纪律,靠的不是三令五申,而是靠知识与人格魅力下的高度自觉。课堂纪律的维持与教师的威信、工作作风、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年龄特征、班风、班集体的性质等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应指导教师改善师生关系和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威信,维持好课堂纪律,矫正学生的攻击型问题行为,让课堂真正有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