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必须记牢的十个成语

管理者必须记牢的十个成语

群情激昂——企业的生命源泉。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企业要创新,员工须有创造性;员工要有创造性,前提须有积极性。员工积极性是破解企业一切发展难题的先决条件,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员工乏有积极性,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再高,也是高处不胜寒。就此而论,企业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激发员工积极性,任何不以激发员工积极性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方法,都是吟诗作画。

道法自然——管理的最高法则。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激发员工积极性就是要按“人的客观规律”办事。人类再聪明,也改变不了“人是脱光毛的猴子”这个事实,更改变不了“人是大自然的产物”这个现实。所以,“人的客观规律”就是人的自然天性,简称人性。管理工作就是要按人性办事,此即韩非子所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其所论之“人情”即人性。韩非子何许人也?中国儒、法、墨、道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曾惊呼:“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趋利避害——人性的自然规律。人的自然天性是什么?此题两千多年前已被老祖宗破解,曾被毛泽东赞为“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商鞅,其治国思路是:“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韩非子直言不讳道:“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二人所论之人性,“趋利避害”而已。这也是无论管理学如何发展,有一话题是亘古不变的:奖惩。“奖”是为激活人的趋利本性,使其为利而“趋”;“惩”是为激活人的避害本性,使其畏害而“避”,亦趋亦避,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玩命工作。

危迫利诱——管理的本质要义。如何激活趋利避害的人性?俗语有云:“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香饵是什么?机会;民有谚语:“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贼惦记”是什么?危机。机会是人们最渴望的东西,而危机则是人们最厌恶的东西。要激活人性,就必须把人置于机会和危机的急流中,使其逆水行舟时:进,则海阔天空;退,则万劫不复。然,员工“不进也不退”和“工作半死不活”却是企业面对的最大困惑,这是机会和危机之间存有“风平浪静”的休闲地带,导致机会面前有人“清心寡欲”,危机面前有人“临危不惧”。

垂法而治——管理的根本方法。管仲曰:“法者,天下之仪”;《黄帝经》有云:“法度者,政之至也”。管理工作由人治和法治组成,法治在于明理故为主,人治在于融情故为辅。时人常把“依法而治”理解为法治,但这是一种严重依赖管理者的“人治人”状态,管理者若能“六亲不认”还好,否则就没戏。垂法而治则是“法规制度自动执行”的“法治人”状态,属真正的法治。要实现垂法而治,就必须按照“机会和危机的反生、反噬原理”来设计制度,从而赋予法规制度生命力使之成为机制。诸位可参考一下臭名昭著的《卡努法典》,几十个字的简单条款,在毫无监督、无需推行情况下就把阿尔巴尼亚北部地区的人民折腾了六百余年。

无为而治——法治的基本要求。赋予法规制度生命力后,管理者能否“无为而治”尤为重要。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通过法规制度来作为。因为法治是管理的根本方法,法制就自然成了管理的基本工具。故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建设法制的过程。然,时下好像没有几个管理者倾心于法制建设,有的甚至连企业的法规制度内容都不清楚,反而在抓思想搞教育、开大会提要求、喊口号造文化、抓融合促团结等事情上下苦功夫,结果却是“累死你也不会有人心疼”。相反,专注于法制建设的管理者话不多、事很少,看着很“无为”,却很受下属敬重和信任,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单位事业蒸蒸日上,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称物平施——企业的命门穴位。当企业缺乏生命化“机制”时,若要管好企业,管理者就要充当好“包青天”的狠角,六亲不认地严格推行各项法制。严格推行法规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确保公平。公平是什么?公平是企业命门。一个缺乏公平环境的企业早晚要玩完,这是不需多费口舌的命题。这里特别强调:公平不是结果的公平,而是过程的公平。类如身强力壮的张三和弱不禁风的李四擂台比武,如果裁判认定李四必输无疑就未经切磋把奖杯给了张三,那李四就算明知会输也会觉得不公,因为他连“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机会都没有。

天道酬勤——凝聚员工的磁场。团队精神、领袖魅力、目标认同等等是许多企业用以凝聚员工、打造团队的招法,但员工来企业上班是因为向往企业的精神?或是因为仰慕管理者的魅力?或是为了献身企业的目标?都不是。员工来企业上班的动机很简单:一求生存,二求发展。一字概括就是个“利”字,用司马迁的话讲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映射到员工内心深处,就是对天道酬勤的期盼。一个企业,若有“投桃报李、天道酬勤”的管理环境,团队凝聚力就只是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简单问题;反之,在一个“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管理环境中,任何凝聚团队的做法只会是昙花一现、譬如朝露,最终也改变不了“一盘散沙”的宿命。

约定俗成——企业文化的起源。任何不能落脚到员工行为上的企业文化,无一例外都是喊口号。企业文化是什么?“一个人的习惯叫性格,十个人的习惯叫风气,一百个人的习惯就叫文化”。对一群人而言,习惯就是习俗,习俗从哪来?古有云:“法立于上,俗成于下”,国有成语“约定俗成”。企业文化,只是企业法规制度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可能无中生有。一旦离开法规制度想无中生有造出企业文化,那这种“企业文化”只是一种反复重申、摇摇欲坠的工作要求。而任何没有法规制度作支撑的工作要求,要么昙花一现,要么“永远在路上”。

秦智虞愚——人才济济的秘诀。重金求贤是许多企业谋求人才济济的方法,然而,时间一久,求来的贤才要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要么“凤凰养久便是鸡”,遇此情况只得二度求贤,复市相马。除重金求贤外,有些企业还主动出击,自主培养人才,然,当散尽千金培养出人才后,往往发现人才不安心了,要跳槽了,当出现楚材晋用、鸡飞蛋打而为对手免费创造福利时,企业只得再次培养人才,并与之签订一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卖身契”。古有云:“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蛟龙失云雨,或与虾蟹俦”,说的是人才与管理环境的关系。什么是人才?人才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勤思、勤学、勤钻、勤谋、勤为、勤进的态度,人才之成,始于勤态、铸于自育。企业若有顺应趋利避害人性的管理环境,员工就会自育成才,单位就会出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局面。相反,在一个不能顺应趋利避害人性的管理环境中,想让员工自育成才不仅是痴人说笑,就连“圣贤”也会变成“剩闲”,“贤人”也会变成“闲人”。(来源:东堂策)

 

第二篇:十个俗语

中考考试说明公布 语文中考新增10个俗语竞报 2009-1-11 4:03:38  竞报讯(记者邓跃) 20xx年北京市中招计划招生9.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为6.1万人,职业教育计划招生3.6万人。职业教育中,五年制高职计划招生0.35万人,普通中专计划招生1.45万人,职业高中计划为1万人,技校0.8万人。昨天,市中招办正式公布20xx年中考说明。其中,10个日常生活中的俗语,进入语文考试科目的复习范围。英语科目也增加了105个习惯用语的词汇量。  各区县将把示范高中招生计划总数的5%到10%用于“招优”,初中学校以1:1.2的比例向高中校推荐。示范高中跨区县招生比例一般不得超过本校招生计划的30%。  根据规定,提前招生学校、中专、技校和获得“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的职业高中,可在全市范围内招生,不对各区县分配计划指标。  语文删除方言增加俗语  20xx年中考说明中,试题难度、题型和试卷结构等总体保持稳定。最新的语文中考说明中,替换了64个双音节词语和4个四音节词语。在附录5中,新增了10个俗语和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删除了如“伙计”等一些带有方言色彩和 “讥刺”等不常用的词语。  英语习惯用语增加105个  在英语考试说明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由去年的95个增加到200个。书面表达加了“根据中文提示和英文书信内容,写一封回信”的形式。“根据中文大意和英文提示词语,写出不少于60词的短文”的考察形式,仍然保留。  在题型分值方面,第1卷听力第二大题由每小题1.5分降至每小题1分,单项填空从18题18分调整为16题16分,阅读理解由22分增加到24分。第2卷中的“语言知识运用”由去年的2道调整为1道,“阅读与表达”由1道增加为2道。  数学部分知识点降级  数学考试题目难易程度依然按易、中、难分为5:3:2。考试对知识点的要求也分为A、B、C三个等级。此次考试说明中,在各层次的表述中删去了过程性目标的表述。  其中,绝对值、分式的运算、平面直角坐标系、反比例函数、相似三角形、多边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概率等知识的C级要求被删掉或降为了B级。方程的解、解不等式(组)、函数及其图像、解直角三角形、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的C级要求也有所调整。  化学增加实验题分值  化学中考说明,减少了选择题的数量和分值,增加了填空题和实验题的分值,这也使得在总分不变的前提下,总题量有所减少。物理考试说明取消了去年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划分。在题型中将“简答与计算题”改为了“计算题”,减少了学生

文字表达量。  新增的10个俗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吃一堑,长一智  初生牛犊不怕虎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书到用时方恨少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众人拾柴火焰高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出 处: 高阳《胭脂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坏到如此,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 示例 ~,大局坏到如此,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近义词:滴水穿石、铁杵磨针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释义 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示例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这句话对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毛泽东《实践论》)3、吃一堑,长一智:释义 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明·王阳明《与薛尚谦书》:“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近义词 失败乃成功之母、上当学乖。反义词 重蹈覆辙。示例:吃一次亏,就要吃一堑长一智。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释义 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出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示例 但古人云:“~。”我们只要尽忠辅佐闯王,总还是有可用之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八章)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应当加倍报答。【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采用。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出 处 《汉书·董仲舒传》,书中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 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释义:表示与其羡慕,不如动手去干。道 理 ①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②告诫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抓住观念、制度这个根本。7、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出处:林雨《刀尖》: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战士的离不开刺刀手榴弹。”示例:①我们只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使功夫日益纯熟。②我们学习上要做到~。8、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释义 :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示例 :教师常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9、书到用时方恨少。解释:书本上的知识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读的书太少了。  例句:作为学生,平时要多读书积累,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原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佚名撰 格言联10、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去拣柴,柴多,火就旺。比喻人多力量大。《中国谚语总汇·汉族卷》:“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当代》19xx年第6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掏出真心干,而不是坐着盼,这就是三号疏港方案的立足点。”亦作“ 众人捧柴火焰高 ”。《人民日报》1973.2.1:“ 抚宁县委从实践中体会到,众人捧柴火焰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