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变革感悟——改人要少讲道理,多讲事实

工厂管理变革感悟:改人要少讲道理,多讲事实

朗欧企管·驻厂咨询

管理究竟在做什么?

很多工厂最直接的回答就是出货。但货今天出去了,明天又可能被堵住。货能不能保持顺畅地出,关键在于什么呢?人。所以,管理最终是要改变人。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团队,好的状态,才能够保证每天都能准时出货。如果人的状态不对,就会影响到人所做的事情。

朗欧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在咨询项目上都特别注重对人的改变。我们的ST项目搞现场改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工艺,更重要的是为了改人:提高人对工作的兴趣,让人发自内心地愿意改善自己的工作,这样企业才能发生根本的改变。

管理究竟在做什么?管理就是要改人。

怎么改人?很多企业把改人理解成骂人和训人,这样改人会越改越糟。

那么,不骂人、少批评人,多讲道理行不行?改人也不需要滔滔不绝地讲太多大道理,把账算清楚、把事实摆清楚,人们自己会选择改变的,因为这对他有利。

以事实改人,这是我在改人方面给大家的建议。改人最好的方法是把人的注意力不断地放到事情上去:给他定每天具体的任务,给他目标,他的注意力就到事情上去了。

其实,人的状态受两个力量的支配,一是习性的力量,二是目标的力量。

首先,我们的状态受习性的支配。所以,做管理要懂得反习性而动,顺习性而动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此外,目标也能支配我们。什么是目标?任务就是目标,PK就是目标,超额完成任务的奖金就是目标。

我们的很多咨询案例就证明:只要把目标定出来,并且通过订单评审、主计划、排查等为目标的达成准备好充足的条件,效益就一定会提升。如果我们不用目标支配员工,习性就会支配员工,他就可能天天“打瞌睡”(不知不觉地工作)。所以朗欧企业管理咨询专家老师在项目上做排查、评审、对单等动作,都是为了给员工制定一个每天明确、可以完成、能进行考核和PK的个人目标。管理做到这个层面,人就会慢慢改过来。

 

第二篇:改革30年感言

改革30年感言

XX 公管081

改革30年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让我们觉得有很多话可以说。以农村改革为例,当年我么们都在乡下生活过,恢复高考后上的大学,听说农村有了变化,不那么相信。因为多少年农村就没有多大变化,贫困就像自然现象一样。后来杜老给了点条件,我们利用暑假到安徽农村调查,看到了改革引起的变化,更知道改革来得多么不容易。从此就卷入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

最重要的感受,是认识到无论有多大的问题和困难,基层总有一些解决办法,总有一些自发对付困难的努力。这点不会改变,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总有人吃了苦头,或者让人不满意,所以总有人试图去应对,尝试解决一下。真正有挑战性的,是这些分散的、自发的、零碎的努力。在什么养的条件下可以汇聚起来,集中成为政策和制度。

30年前农村是什么问题?因为农民太穷,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那是离谱的贫困与短缺并存。不是社会不需要农产品,是急迫的需要,可就是没有供给。同时农民又太穷,把整个国民经济都拖住了。这样老大难的问题能解决吗?

你要是在乡下呆过,就知道同样的天气和技术,农民也要把那块小自留地种好。为什么呢?就是体制上有差别:自留地也还是集体所有的土地,但归农户管理,责任归农户,收成也归农户。就这点小小的不同,结果农民的行为就完全不一样。那么能不能把自留地面积扩大一点呢?其实这就是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包产到户的由来,无非就是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到每一家农户,承包给农户经营。包产到户早在19xx年的浙江永嘉县就有了,问题是1959-19xx年大饥荒之后,自留地得到了合法承认,但包产到户还是得不到。

难道我们要晓得,不管中国经济遇到什么困难,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自发应对的并不是经济学家,是身在其中的实践者。就像当年,农民穷难道农民不知道?农产品短缺难道成立消费者不知道?都知道。也总有人自发试图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就是自发的民间努力能不能得到国家政策的合法承认。这非常关键,19xx年支持包产到户的那位永嘉县委书记,倒是给农民提供了政策承认,但他本人却因此“犯了错误”,被开除了党籍与公职,回乡当农民一直当到19xx年。这说明,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早就有,历史上有,现实中也不断冒出来,困难是合法承认的门槛太高。

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并不需要什么人高高在上想出一套办法“指导”老百姓如何解决问题。政策制定者只要眼睛向下,各地自发的行为里有足够多的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中国农村改革,我感受最深就是这一点。农民穷、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早就知道,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早就有了,但过去就是多年不承认,有时不但不承认,还要斗、斗、斗,非把适合生产力的办法当资本主义去批,口号越喊门调越高,路却越走越窄。

直到改革开放,思想路线端正了,决策人和决策机关眼睛向下,实行一种当年万里副总理讲的“事后承认主义”,先各地试验、地方承认,逐步被吸收为中央政策,最后立法承认。

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制度要发生变化,非要等到原体制的维护成本非常高,高到几乎转不动了,才可能改。这样高昂的体制运转成本,还要广为人知,,才能内生出变革的意识和实践。决心面对现实的政治家,愿意用自己的政治权威,为自发的改革实践提供试验的保护和合法的承认-这就有戏了。从这点看,邓小平和他那代领导集体,对改革的贡献在历史上站得住脚。没有这个条件,底层自发的改革常常自生自灭,才能汇聚成制度变革的伟大力量。

现在人们一般成人80年代那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历史地位。回头看那些政策文件,其实并不是用来教育农民的。农民早就知道包产到户管用,早就想搞,也多次自发搞起来了。一号文件主要是教育干部的,说服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用党中央的权威肯定改革的路数,启动合法承认改革的程序。这个经验说明,离开了“官场”的一致认识,仅有底层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来看改革,有两个力量非常重要。一个力量早就存在,凡遇到困难、有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总有人想办法突破。讲到底,每个普通人、普通家庭、企业、基层和地方,总有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愿望,因此,总有人出头来面对困难抓新的机会。这个力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另外一个力量在“上层建筑”里,就是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对底层的、地方自发改进、改革的做法给予合法承认、保护、完善、提升、使之成为政策、成为国家制度。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上述两种力量连接到了一起,打通了经脉,使中国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和将来,中国的经济还会有问题,还会有困难,比如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几年没有碰到过的。怎么应对新挑战,事先没有完全确定的答案。这样,我们就有必要从改革三十年的经验里汲取力量,在底层的自发努力与国家的权威运用之间形成制度变迁的合力,是分散的利益结合成为建设中国经济的伟大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