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乐帅吊炸天文学史

一、诗界革命

1、诗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指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

2、主要内容:

(1)竭力创造和提倡新体诗,强调革命精神;

(2)要求作诗要有新发现、新创造,

(3)强调诗歌创作中“意境”的主导地位,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合作要求。

3、新意境:以资产阶级新思想和资本主义新事物为“诗料”

新语句: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古人之风:古典诗词格律

4、评价: “诗界革命”体现了维新派诗人的变革社会现实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诗歌为宣传改良主义服务要求,适应了诗歌自身发展的历史趋势,对南社革命诗歌的产生和繁荣,对“五四”新诗的出现都起了先导的作用。

5、黄遵宪的诗学思想

(1)在古与今的关系上,提出要学古,但要立足于今;

(2)提出诗要有个性,要反映出真实的感遇见闻,反映现实,为现实服务;

(3)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黄遵宪主张把古典诗歌的表现方法和古文的表现方法相结合;

(4)在语言运用上,主张语文合一,“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

(5)主张融古今语言于一炉,重视语言的口语化,以及对民歌的搜集、整理,注意从民歌方言中吸收养料。

二、文界革命

1、 “文界革命”是19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6年以后,梁启超在《时务报》及《新民丛报》上大力提倡“文界革命”的口号,斥责桐城派古文和八股时文,要求解放文体,创造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提倡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运动,强调翻译和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促进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的发展。

(1)文界革命的主将是梁启超,他所提出的理论主开创的“新文体”代表了文界革命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成就。

(2)他们一反“代圣贤立言”的文统,从政治需要出发,“应于时势,发胸中所欲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并逐渐形成一种以梁启超的文章为楷模的新文体。

(3)这种新文体,着眼于时务,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性。言不中律,恣肆议论,句式骈散杂糅,奇偶并举,语言半文半白,时杂以俚语、外国语法、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新文体很注重文章的实用。

三、小说界革命

1、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19xx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来的。

2、主要内容:(1)强调小说的社会性、重要性,提升小说的地位。

(2)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小说的社会作用,特别是从小说有支配人道的四种力的角度,论述了小说的美感和潜移默化的力量等艺术接受特点。

(3)对小说的形象性、创作方法、艺术虚构、创作本体、小说语言以及对古典小说的批判继承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阐发;

(4)他们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文艺和哲学观点,开始进行了小说美学和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

四、《新青年》特点与个性:鲜明的特色和卓然的个性,“新鲜活泼”的形象,倡导“人权”“科学”等新观念,“思想自由”的实践原则。

五、胡适“文学改良” 八项主张:《文学改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号召。

六、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学。

七、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八、文学革命运动中新与旧、激进与保守的交锋

九、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

(1)他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2)它在完全改变了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民族文学的生产方式。

(3)文学革命改变了近代以来体用之争的思想樊篱,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和极大热情吸引和引介外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

十.1、文学研究会:19xx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xx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

(1)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

(2)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是文学史上的人生派。

(3)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

(4)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

2、创造社:19xx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社团之一。

(1)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等

(2)主张: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

(3)创作主题:与文研会的启蒙精神不同,创造社植根自我,从普世化的启蒙文学转向专注个性的“文学的启蒙”.

3、新月社:19xx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19xx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成员较复杂, 19xx年消亡。

(1)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2)主张:(1)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2)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4、语丝社:19xx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

(1)人员: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等。

(2)主张: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影响:《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成就最高的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等,承续了“五四”“随想录”的思想精髓,更为洒脱

(4)“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

(5)“语丝文体”最突出的特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十一、鲁迅

1、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1)它卓越而不间断的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样式,并

使其逐渐成熟(2)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3)鲁迅在热情呼唤现代化的同时,从一开始就保持了对现代化的警惕,意识到现代化中国可能产生的各种假象、变体和负面效应,这种辩证精神在“五四”后的历史实践证明其精明的预见性和对中国现代化久远的指导性。

2、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两种形象:虽然给予同情但基本表示否定的传统文化人;接受了现

代科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关心他人利益、关心社会前途的真正现代的知识分子

3、 鲁迅杂文创作的四个时期:(1)大致1918至19xx年,分明的带着“五四”初期热忱健

朗的特点,但个性气质已相当显著(2)1925至19xx年间,鲁迅除北京,经厦门,转广州,后定居上海,生活动荡,思想也积纷杂(3)1930至19xx年,鲁迅在上海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结束了和革命文学阵营的冲突,大量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继续批评“国民劣根性”,批评包括左翼在内的各种堕落、伪诈、巧滑与激进幼稚病。(4)1934至19xx年,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后期。

十二、郁达夫

1、 郁达夫简介:

2、 “零余者”形象对作者自身的反映:(1)多愁善感,有五四时代特有的理想、热情的追求,

同时经常体验追求而得不到的苦;(2)在政治上是积贫积弱的老中国儿女,经常感叹祖国的衰弱和贫苦;(3)在经济上则是经常受失业威胁的下层知识分子(4)个性软弱、精神消沉、意志力薄弱,常常不能克制自己。

3、 郁达夫的三重精神要素:对于大自然的迷恋、向空远的渴望、远游之情。

4、 郁达夫小说的疾病主题:(1)他本人正是体弱多病;生理和身体上疾病往往制约着主人公

的气质和情绪,最终会在小说的美感层面体现出来(2)郁达夫小说的萎靡感伤之美,阴柔的文化情趣与他大量处理疾病的母题有关。(3)读他的小说,会感受到疾病就是人物的命运,是任务的生存形态,同时也构成了一种隐喻和象征。

5、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叙述形式的特征:作者、叙事者、人物三者合一

十三、现代散文的建立和发展

1、“随感录”

(1) 19xx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 栏目,专门刊发杂文。其撰稿人大都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如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这些杂感作者被称为《新青年》“随感录” 作家群。

(2)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陈独秀的泼辣明快、钱玄同的汪洋恣肆、刘半农的爽直幽默与鲁迅的犀利凝重,展现了这一作家群的不同风格。而立论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则是其共同倾向。

(4)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 ,杂文的开端。

(3) 议论时政之杂感短论 -------以随感的形式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

(4) 应时急就章,论战色彩浓,特定时代氛围

2、“语丝体”

(1)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

(2)这种文体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 。

(3)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是《语丝》作品中的两大派别。

3、“鲁迅风”

4、美文:幽默、雍容、漂亮、缜密是其主要特点。

5、“闲话风”

(1)所谓闲适派散文,即是在周作人的影响下,经林语堂、梁实秋的大力倡导和发扬,贯穿于整个现代文学进程的一种散文小品样式。

(2)该流派最早滥觞于二十年代,真正发展是在三十年代。闲适派散文作家们创作了一大批冲淡平和、悠然闲适的散文小品。

(3)“讲究生活的趣味,讲究个人的好恶,讲究身边的琐事”。

6、周作人美文的特点:

(1)含有冷嘲和批判,但主要以自然平淡的态度出之。

(2)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凭着渊博的学识和恬适淡泊的趣味,把这种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7、朱自清散文的特点:(1)早期为文刻意求工,后期转为平易朴素而真挚内敛。

(2)“真”——真挚、真情、真心热爱生活。

8、“冰心体”------用词典雅,着意挑选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注重色彩搭配的和谐素净。

十四、1、《女神》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

(1)它受到“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感召,同时又真正反映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2)《女神》成为一个新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史诗般作品,也成为创生期的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3)它的崭新的自由体形式,恢弘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创造力,都标志着白话新诗已完全挣脱了旧体诗的樊篱,开始进入了创造自己的经典化成熟作品的历史阶段。

2、“泛神论”

(1)“泛神论”既是郭沫若的哲学思想,又是他的诗歌观念。

(2)“泛神论”创造性地把自我、自然与神三个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三大支柱。其中“自我”是中心和出发点,自然则是“自我”本质的对象化和外在体现,而“神”的维度则把自我升华到一个师法造化的“大我”的地位。

3、 新月社

(1) 前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前期新月派,是指19xx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

镌”为阵地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他们明确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并进行了积极的创作实践。

(2) 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

征。

(3) 诗歌的主要精神特征:A、唯美的倾向。B、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 “带着脚镣跳舞”的含义:试图带给诗歌限制和规范。

5、 “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主张:(1)新月派诗人反对感伤主义和滥情主义,反对毫无节

制的情感宣泄。(2)新月派诗人在诗艺上实践着使主观情感客观化的原则,在诗中大肆铺排意象。

6、 闻一多

(1) 闻一多(1899-1946,湖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他既对传统有着深切的

依恋,又对传统有着多方的怀疑。

(2)诗歌的主要精神特征:

A、唯美的倾向。《红烛》中写于留美时期的部分诗作。

B、 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7、《志摩的诗》的徐志摩的特点:爱、自由、美

8、赏析《雪花的快乐》:“雪花”的比喻看似信手拈来,却再准确不过的反映了诗人飘逸灵动的个性,读起来仿佛有一个快乐的精灵飞扬在字里行间,同时又吻合“五四”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是一首浑然天成之作,这首诗打动人的还有它的轻快灵动的音节。

9、赏析《沙扬拉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最是那”的三个去声字的重音效果,“道一声珍重”的复沓,都衬托了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结句“沙扬娜拉”另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字面以及音乐上的审美意味。

十五、1、曹禺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2、《雷雨》的剧作风格:(1)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2)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3)浓烈、明丽、精确传神而又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3、曹禺的戏剧观念:(1)中国现代悲剧观念。(2)在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中,明显表现出一种诗化取向。(3)曹禺剧作在构织戏剧冲突方面的艺术技巧。

十六、1、“左联”

(1)“左联”的成立:19xx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出席者40多人。会上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的行动纲领。鲁迅在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鲁迅是左联的实际领导者。

(2)“左联”的活动:A.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翻译、介绍、出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B.设立国际文化研究会,译介外国作品和推荐中国作家作品,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联系。 C.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3)“左联”的文学活动:

第一,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第二,“左联”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及文学大众化的推广。

第三,“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第四,“左联”逐渐摆脱了革命文学初期普遍存在的幼稚病,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义,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第五、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创作互补,丰富和繁荣了左翼文坛。

(4)“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森、胡也频、冯铿

2、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小说主要是控诉了阶级压迫以及典妻制度对农村妇女的残酷压榨。通过人物的悲剧性,突出宗教文化的“无我”性,深刻批判封建宗教文化对人性的戕害。

3、左翼小说的高峰:19xx年茅盾的《子夜》出版

4、丁玲与《莎菲女士的日记》

? 《莎菲女士的日记》强调独立的生存意义和女性的自我价值。充满不甘幻灭的内心

骚动:总是求爱失爱,但绝不满足于世俗放纵,始终以孤独的灵魂倔强反抗。

? 其敏感多疑、怪癖狷傲的性格基本特征、清醒自觉的女性意识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

了“莎菲型”性格典型。

? 在某种意义上, 莎菲可以说是丁玲的自画像。莎菲的心理、个性以及行为方式,都

与丁玲十分相似。丁玲后来还写了《莎菲日记第二部》,其主要目的是告别莎菲,描写莎菲的转变。让这位著名的主人公与过去告别,与过去“所有的梦幻、所有的热情、所有的感伤、所有的爱情的享受”告别。从而在新生活中“审判我自己,克服我自己,改进我自己”。《第二部》写莎菲嫁给了一个青年作家,后来这个作家被国民党政府杀害。

? 丁玲在这个形象的塑造中,寄予的是自己蔑视世俗礼教与成规、勇于追求自我的叛

逆精神。中国的女子向来不敢正视自己的欲望。“五四”一代女作家在表现个性主义思想时,也都不敢有性心理的大胆暴露,就是男作家,也只有郁达夫等少数几个人能大胆率性。《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一个女性的性心理,因此显得相当大胆。

十七、1、“汉园三诗人”:何其芳《燕泥集》、卞之琳《数行集》、李广田《行云集》合成《汉园集》。

2、30年代上海三大作家群:左翼作家群、通俗作家群、“新感觉派”

3、“新感觉派”小说:

4、新感觉派小说最突出的意义:它是真正观照现代大都市的文学。

5、“新感觉派”小说家如何创造了真正的都市文本形式?

(1)“新感觉派”小说家擅长捕捉都市化意象

(2)在文本形式层面整合现代都市的体验和感性

(3)“新感觉派”的小说叙事模式与都市生活范型之间的内在对称性

十八、1、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1)茅盾强调文学的目的就是表现人生,是人生的反映,这是他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

(2)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主张:“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

(3)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意义:茅盾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倡导,对20 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对现代文学的设计带有很强的理性化色彩,虽然他的理论观察与现代文学后来的发展不相符,但是深深影响了他本人日后的文学创作。这种理性精神和激进思维的结合对理解茅盾的文学创作是十分重要的。

2、《子夜》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了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 《子夜》就是茅盾用社会科学观察社会,将社会科学精密的剖析与现实小说的艺术描写

出色融合起来的结果。

? 《子夜》结构严谨宏大,全景性、大规模、多视角的反映时代社会。

? 《子夜》宏大的结构艺术,大大扩充了现代小说表现时代社会生活的容量,与其纷繁复

杂的内容形成和谐的统一。

3、巴金的性格根底:爱

4、巴金的“三部曲”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人间三部曲 ”:(《憩园》《第四病室》《寒夜》)。

十九、1、老舍的创作及成就:

(1) 创作:①19xx年赴英国,并开始创作。②19xx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等,这几部探索“国民劣根性”作品的问世,初步奠定了老舍“京味小说”的写作风格。③19xx年《赵子曰》、19xx年《二马》④ 19xx年著有以新加坡华侨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带有童话色彩的小说《小坡的生日》、19xx年含有政治讽喻的寓言式作品《猫城记》、19xx年长篇小说《离婚》⑤19xx年《骆驼祥子》《牛天赐传》《文博士》19xx年《我这一辈子》⑥19xx年《四世同堂》⑦19xx年《龙须沟》19xx年《茶馆》⑧19xx年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

(2)成就:①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一千多部作品,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②老舍是第一个把中国市民阶层的命运、心理、情感引入中国文学,建立了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的作家。③第一个在文学中全方位的致力于缔造北京文化的作家,被看做是“京味小说”的鼻祖。④老舍是现代文学的幽默大师,尤其贡献了长篇幽默小说的形式,占据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位置。⑤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的大师,创造了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鲜明的民族色彩的雅俗共赏的语言形式。

2、老舍的三个创作高峰:①《离婚》是老舍重返“京味小说”的重要作品,标志着老舍开始找到自己最理想的题材和风格,是他第一个创作高峰的出现。

②19xx年《四世同堂》的问世,也标志着老舍的第二个创作高峰的来临。

③19xx年发表话剧代表作《茶馆》,成为老舍的戏剧高峰。

3、老舍创造的“京味文学”的传统:

①写北京城,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

②真正写出了北京的内在文化底蕴和灵魂。

③对北京风物、世态人情、习俗风尚、文化底蕴的刻绘。

④老舍创造的“京味文学”为人们保存了一份老北京甚至老中国的诗意。

4、 老舍笔下的四类市民形象:

①老派市民,主要有商人、旗人等构成,是晚清封建文化塑造的产物。

②新派市民,是东西方文化的杂交和混合所塑造的畸形的市民形象。

③“正派”市民,是老舍探索新的社会理想和出路的载体。

④“城市贫民”

5、《骆驼祥子》

? 作者没有一般地描写车夫的悲惨生活,而是通过对祥子思想、道德、情操、以至灵

魂“蜕变”过程的精确描绘,展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剥削社会把人变成了兽,城市文明加速了人的“异化”。这就比一般化地同情人力车夫的思想深刻得多。

? 小说对旧制度的揭露是深刻的,彻底的,把矛头指向所有邪恶势力,通过祥子坠落

的过程告诉读者:在这个社会里,要做人是不可能的。

? 《骆驼祥子》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纯粹的现代北京口语。风格平易质朴自然。句法

灵活,省略多,修饰少,简洁有力。传神,形象,通俗,平中见奇,幽默。

二十、京派作家

20年代末至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该派的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1、“乡下”对于沈从文及其创作的意义:

①“乡下”在沈从文那里不仅是对自我身份的自谦性的体认,同时也象征着他的经验背景、文化视野、美感趣味和文学理想。

②沈从文以“乡下人”的固执的目光,为我们保留了本土文化最后的背影。

③边地生活和民间文化构成了他最重要的创作源泉。

2、《边城》的基本情节:二男一女的小儿女的爱情框架

3、《边城》的真实命意:建构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支撑其底蕴的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

4、沈从文创造的小说文体:研究者们或概括为诗化小说,或称为抒情小说,前者强调小说文体的诗意特征,后者注重小说中涵容的情感意绪。

5、京派文化:⑴京派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⑵京派文化以传统文化的底蕴去对抗和融化西方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⑶京派文化并不完全采取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和姿态。

二十一、16章

1、 东北作家群:⑴19xx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的青年作家流亡

到关内。⑵他们的作品洋溢着东北旷野、河流、草原、山林的辽阔而悲郁的气息,粗狂而雄健,激昂而豪放。⑶他们的作品广泛描述东北那片黑土地上人们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组成了一片苍凉沉郁的乡土气息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⑷东北作家群表现出基本一致的文化倾向和艺术理想,同时又力图体现自己的创作特质,在抗日救亡的创作总主题下,分别进行了各具个性的艺术探索,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风格独具有丰富多彩

的作家群体。⑸在选材和主题上,东北作家群受到左翼文学的影响,在描写东北人民在日本侵略下的苦难生活的同时,着重表现人们的觉醒和反抗。⑹东北作家群具有浓郁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文学使命感。⑺东北作家群还深入追寻对文学的人性的、历史的思考这些内在层次。⑻东北作家群具有独特的“审美力学”,即和东北这片土地的历史向默契的雄浑阳刚之美。⑼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常以东北地名为题,以此寄托对沦陷故土的怀念。⑽东北作家群对东北历史文化的剖析和批判,既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反帝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新文化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改造社会形态、改造国民灵魂的“乡土文学”的主题,表现出深入剖析国民性弱点的文化倾向。

2、 (1)萧军《八月的乡村》-------描写了30年代初一支刚刚组成的抗日队伍的成长和战斗

生活,既正面刻画了这支抗日游击队反侵略的艰苦斗争,又表现了队伍内部成员之间不同思想意识与作风的矛盾冲突。

(2) 萧红《生死场》-----一个村庄自发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抗日意识和行动。

(3) 萧红《呼兰河传》------作品揭示了我国农村在封建统治下的种种弊病和黑暗,尤其

是充分暴露和批判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习俗对人们的毒害,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3、(1)萧红的心理特点:不甘屈从、不甘平庸而始终不得如愿的怨恨心理。

(2)萧红独特的女性书写:①她独特的女性书写主要表现在她的散文化的小说文体上,她的作品带有散文式的自由、洒脱的特点。②她独特的女性写作还表现在自叙传性质的文字中,她自叙传性质的作品体现出极其充分的感性化和个性化。

二十二、1、张爱玲

(1)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青年:散文《我的天才梦》;小说《沉香屑》、 《倾城之恋》、 《金锁记》等;小说集《传奇》。中年:《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桃花运》;《六月新娘》、《温柔乡》;《南北一家亲》;《小儿女》;《南北喜相逢》和《一曲难忘》。晚年:《红楼梦魇》、《色?戒》、《小团圆》。

(2)张爱玲独特的文学观:回避时代主题,专注于“不完全”却“永恒”的“人生安稳的一面”。

(3)张爱玲小说里的“上海人”:40年代发展成熟的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主体,原是掌管中国近现代农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大权的士绅、官宦和中产之家,随着革命爆发,农村破产,都市兴起,纷纷移居上海,一半为享受都市生活的便利和奢华,一半为躲避乡村混乱,经过数代,逐渐成为“破落户”。

(4)张爱玲“参差对照的写法”:

2、钱钟书

(1)钱钟书的主要作品:《围城》《写在人生边上》《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人.兽.鬼》

(2)《围城》的主要情节:

(3)《围城》的艺术成就:《围城》几乎全部由智光闪闪的比喻编制而成,这种独特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中国长篇叙事艺术的样式,其文学审美值得细细品味和研究。 二十三、

1、艾青《我爱这土地》:刻骨铭心的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之情

2、艾青的诗学贡献:富有张力的意向创造、立体化和散文化的形式结构、确立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相共振的新型关系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