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质量之花在校园和谐的沃土中绽放

让质量之花在校园和谐的沃土上绽放

伴随着金色的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可以说,每一次工作会,都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思想,引发了我们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我们大家通过认真分析、梳理,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盘点,并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不断寻找出谋求学校发展的契机,也使学校的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前行。

我们始终都在深刻的思考,如何把这些内涵与我校的实际工作有机的融合起来?如何在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时效性的基础上创办优质、和谐的教育?这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我们不断的研究、调整和完善学校的工作,我们认识到和谐的教育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发挥师生最大潜能,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并紧紧抓住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生长点,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本,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与清小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将学校成为教师体现生命价值的沃土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一、在教师中,我们以“广学习、重反思、勤研究、多实践”为途径,达到深内涵,提质量的目标。

㈠ 广读书,丰富了理论内涵,提升了素质修养。

我们全员开展读书活动,引领教师走以学习促发展、以研究促成长的专业发展之路。提出了教师在读书要做到“四个结合促进一个提高”。即:解惑与读书相结合;明理与书写心得相结合;反思与交流相结合;读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一个提高”: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分别为教师选购了《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人一生要养成的50个习惯》、《教育无痕》及名家教育专著等多种书目,做到人手一本,鼓励教师们把自己读到的哲理性的语句或感受颇深的句子摘录到笔记本上并写出体会,由领导进行审阅,留言交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举行了“我与读书为伴”的读书交流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请老师们通过谈体会、朗读片段、推荐书目、读书个案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这项活动中,每个组的老师都各尽所长,各显其能,无论是制作的课件,还是展示的形式,都力求体现创新。这项活动在我校已不仅仅是读书的一种交流,已升华为老师们的责任感,年组和谐共进,凝聚力的展示。

㈡ 常反思, 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学会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注重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在管理中,我校进行干部与教师的双向反思,校领导干部在每月的工作例会上对自己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式自我讲评,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创新点和发展点。努力做到在管理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抓出实效。

在教师中建立周反思制度,我们提倡教师每周要撰写一篇教育叙事、典型教学案例、论文、教学随笔等。校领导每周看阅教师的反思记录,写出自己的感悟与心得,与教师们进行书面交流,从而拉近了管理者与教师间的距离。

㈢ 勤研究,重实践,增强了教育机智。

在教学研究中,校本培训已成为我校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采取校内与校外、课题与管理、自我探究与展示研讨、 理论实践与课例研究“四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组织片组学校的教师观摩展示研讨活动,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作文教学设计探讨会、开展“第二届、第三届校级名师、名班主任”候选人的理论考核、现场教学设计、《我的教学风格》的论坛及课堂教学展示,及“与同伴共成长”有效教学研究实践活动,教师们的探究与实践意识增强了,借助“清小绿芽”网络平台,教师进行网上学习交流,走校本教研之路,达到了在学习中成长,在互研中提高,力争使“每一节课都成为有效的课”。

二、在学生中以“抓习惯,重养成;多评价,勤激励;诵经典,传美德”为策略,让学生做到律己、自信、明理。

㈠ 抓习惯,重养成,达到律己知礼。

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石。我们在加强了养成教育的管理,我们制定了低年级习惯培养手册,要求每位教师在开学第一次反思中,围绕行为习惯培养这一话题进行反思交流活动。学校在开学第一、二周,对一、二年级语、数、外、科任教师进行了全面的听课,并及时召开了教师会,进行了课堂习惯培养情况小结,一一介绍老师们好的做法,强化养成教育这一重点。定期组织教师召开习惯培养专题交流会,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先后召开了

一、二年级的年级展示会,向家长汇报了孩子们习惯培养、学习进步的情况,并邀请家长进行表彰“习惯达标小标兵”,达到了家校携手,共同教育。

㈡多评价,勤激励,给予孩子自信。

多元化评价是促进教师、学生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时的高分数并不意味着高质量,而学校的高质量、高水平是多元化的。对此,教师们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如:每个班都结合实际确立了班风口号,并让孩子们写下能激励自己的话语,有的班学生还在自己的桌边贴上一句至理名言;再如:在学生中开展“学法交流”、“夸夸身边好榜样”活动;计算应用大比拼、百词竞赛等活动;六年级三个班中哪个班英语单词默的好,“学科小状元”、“进步之星”,对学生进行精神及小的物质奖励。

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觉学习生活并不枯燥无味,只要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质量自然就得到了提高。家长们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都激动不已。

㈢ 诵经典,识礼仪,传承中华之美德。

古诗文诵读是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内容,我们将《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定为诵读内容。觉得学生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增强语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和积累语言材料,继承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还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让孩子一辈子受益。为了搞好这一活动,让学生做到人人参与,我校为学生购置了古诗文诵读书籍,做到人手一册。

为了推动这一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竞赛方式,创设诵读氛围,进一步培养读书兴趣。利用学习广播开展了“广播诵读展”,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接龙赛”,评选出了诵读接龙小状元,进又行了班级诵读表演大比拼活动,有5个班获得精彩节目奖,3个班获得了优秀节目奖。在庆元旦联欢会上,一年级老师把诵读内容编成了歌曲,融于音乐之中,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为了使这一活动更加深入,我校教学、德育、家长三方共同联手,形成合力,积极推进。诵读活动已不仅是校本的课程,更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契机,我们把诵读活动纳入每周三第一节课,利用这一时间进行巩固、反馈,深化品德教育。如,学生背《三字经》中,“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融四岁,能让梨??”,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晓之以理,找自身差距,辨别出哪些行为是对的,应怎么做。高年级学生背《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每天放学的路上,课间游戏中,在学农的车上,都不自觉的进行背诵,这既提高了孩子们古诗文的诵读兴趣,又把诵读的道理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行为之中,起到了规范

自我行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一年级活动展示中,家长也积极参与进来,和孩子共同进行诵读比赛、诵读展示,共同传承中华之美德。另外,我们还设置了读书走廊,三年级同学把诗配上优美的图画表现出来,创设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和谐的教育带来的不单单是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是为师生营造了愉快的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好空间,我们将继续尽我们所能,为和谐的教育添上浓重的一笔。

 

第二篇:根植实践沃土绽放创新之花

龙源期刊网 .cn

根植实践沃土 绽放创新之花

作者:丁娌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xx年第04期

一、重视实践,给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

1. 动手“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我们可以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安排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玩,使他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学生会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如在教学《百变雄师》时,我一开始就安排了玩一玩的教学环节,没有任何任务和要求,只让学生尽情地玩。在玩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对百变雄师的折法有了了解,并产生了要制作的强烈愿望。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投入地、自觉地去探究折的步骤。

2. 动手“拆”。以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模仿学习模式,结果是:学生只会模仿制作,而没有真正学会制作的技能技巧,更没有创新作品。反思其原因,是“模仿”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只是如何“教学生学会”,而没有意识到如何“引导学生会学”和“自主地学”。而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动手“拆”来探索发现制作的方法。

3. 动手“做”。劳动与技术是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探究。如在教学《煮鸡蛋》时,一句“谁能替厨师煮好这些鸡蛋?”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动手做的环节,通过现场操作,本课知识点也就不教而会了。

通过让学生动手,使他们明白,有了我们勤劳的双手,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情感。

二、深化思维,给学生一个思索的空间

1. 能质疑。“疑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学会质疑。在课堂上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如在上《钉钮扣》一课时,在教会学生钉双眼扣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钉四眼扣。交流汇报时,我发现学生创造了很多种钉的方法……此时,我马上用鼓励性的语言,表扬他们的点滴思维成果,不断地激起学生“敢问”、“乐问”的兴趣,养成“爱问善思”的好习惯。

2. 能想象。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 能设计。在新课程理念下,劳动与技术的教学不能把注意力仅放在教会学生动手和培养操作技能上,而更要强调动脑,应把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放在显要的地位。如在教学《纸杯娃娃》时,我让学生设计怎样使纸杯娃娃更可爱,更讨人喜爱?学生通过设计认为用画一画娃

龙源期刊网 .cn

娃表情、变一变娃娃发型、移一移帽子、给娃娃穿上漂亮衣服等方法,可以让娃娃变得更漂亮。

三、大胆创新,给学生一片创造的天地

1. 在课前准备中,提供创造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在平时应该就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会思考的头脑。我经常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便于劳技课制作的材料,如:纸材(旧挂历、包装纸、纸杯等)、木材(牙签、一次性筷子等)、金属材料(易拉罐、铁丝等)……有了这些具体的实物,可以帮助学生去思考,可以用这些材料来创作些什么,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意识。

2.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大胆求新。课堂中,教师应该为每位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引导学生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与探索,对原有的操作方法进行改进与革新。如在教学《小书签》时,教师不限定学生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方法,也没限定制作顺序,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结果学生做出了许多我们想也想不到的书签,有小树叶书签、三角形书签、小鱼形书签……学生在实践中消除了缩手缩脚,不敢尝试的情绪,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训练,活跃了学生们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3. 在课后延伸中,指导创新实践。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课堂教学,则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延伸来指导创新实践。如在学习《动物头形挂饰》一课时,学生对制作头饰意犹未尽,教师就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延伸课堂,组织一次“动物头饰大比拼”,激发学生再创造,让学生充分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