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读《论语》有感

暮春时节,青青校园中弥漫着学氛书香。一场别出心裁的小雨,静静的润湿了青青闽科的每一个角落。可能是这位东方圣人太美,想写篇书评,抒发自己在《论语》的所感所想。也许是我过于灵动的目光常常无法收集心情。竟一拖再拖,以往行事简捷的我,终于沉下心来,踱步来到图书馆四楼,坐下,拿起笔,却已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位身高九尺有余的智者,满面苍苍的屹立于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在素有礼仪之邦的国度。一个民风淳朴的乡村,一位书生,耳闻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眼见世风日下。苦苦思考,与国家,社会,人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将其传之诸门人,这个思想的核心便是国家之善治,社会之序,为人之诚。 然而乱世不用典,他的治世思想,自然没有了市场。虽周游列国九年有余,百般游说,却不为所用。偶然一试,也归于失败。因此他虽有耶稣般的救世精神。他之死一定是郁郁寡欢的。所幸的是他的弟子记录并践行了他的言行和思想。从此便自成一家,流芳千世,造福万代。

千百年来,自汉朝一统后,统治者开始发现。这种以“仁”和“ 礼”为核心的治国方略,治国可使国泰民安,安民可使民从乐顺。这种以讲就尊上,尊崇社会秩序,鼓吹人人老实相待的思想,正为统治者所必需。于是儒学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大行其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其设为官学,到了宋代更是有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浩然。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皇帝变,而尊儒术不改,经二千年不衰。 回想孔丘他老人家一生,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悲欢离合。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中年周游列国而不得用。老了归家育弟子三千,贤达七十二人。虽死但思想永留万世,他老人家也该含笑九泉呀。 即为圣人也是如此,尔等凡夫俗子,贤达不及圣人,聪颖不逾智者,更应珍惜人生,努力学习啊。

细品《论语》前后不过二十篇,洞察全书以“仁”、“礼”为贯穿。均为孔子或其弟子的言行,可称得上散文。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点到即止,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可谓“夫子风范,溢于格言”(《文心雕龙》)。整个《论语》以孔子为中心谈到何为“仁”,何为“礼”,何为“君子”;如何做人,如何施教,如何治国,其中字字精髓,句句佳言。《论语》很成功的刻画了一些门人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曾皙的潇洒脱俗等。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素质,进德修业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根据(《颜渊》)同是弟子问仁,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仁”。对于颜渊,学的比较深入的学生,以“仁”的本质作答,而仲弓和司马中则以表意向答,可谓夫子因材施教之良苦用心啊。

读完《论语》感受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夫子对做人要求更为详尽,大致可分为三点。

孔子认为做人其首要,要讲究仁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文学”(《学而》)这些都是孔子对其弟子的基本要求。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则尊敬师长,为人谦虚诚信,怀有一颗博爱之心。而这些却蕴含了最实质的内容。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其意为,如果不这样做,学习礼乐又有什吗意义那,可见仁德乃做人之根本呀。

其次,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正直为本,做事认真负责,做人善良真诚,要立足长世非要正直不可,而至于巧言令色之辈,其欺世盗名一时,而最终被人所唾弃留下千古骂名。

再次,做人要全面认识自己和不断完善自己。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可见孔子每天都会反省自己,别人托付的事情是否尽心竭力去办了那?和朋友之间是否以信字开头那?师长之传,书

本之学,当身体力行。可见孔子强调要从自身出发来不断完善自己。圣人尚且如此,而处于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每天过的浑浑噩噩的又其在少数;更何况夫子所希望的“志在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六艺”(《述而》)的全面发展那。呜呼哀哉!

上述三点皆孔子在《论语》中所推崇的做人首要啊。人生在世要做好以上,又谈何容易那。是啊,刘禹锡曾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寒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反差,足以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人怆然泣下。每当捧起这部二千年前的儒学的颠峰之作时,心里无不感慨万千啊!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二千零八名演员击缶高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还是在一九九八年巴黎的世界学者宣言上“人类如果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都让人感受到《论语》中孔子的智慧,正在以他博大的胸怀,造福世界的千秋万代。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论语》中孔子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其为人也,发愤而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儿”。字里行间中,都表现出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虽历尽艰辛却处之泰然。这种志向何等珍贵啊。回想年逾六十二的孔子,方能说出如此豪迈的话语。而我等,正逢血气方刚之年,激扬澎拜之时,每天只知道坐在电脑前,昏天暗地的度日,实在不应该啊。

我每天早晨都在感激新的一天,都在努力的改善自己,性情虽远不及孔子的圣贤,但也算三省吾身吧。从现在起让我们在闲暇之余,都捧起那部被遗忘的经典吧《论语》,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磅礴生命。我们无需在迷茫中徘徊,看清这一切今天你可以支配所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们扬帆起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第二篇:从《论语》中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论语》中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英小学 黄海燕

从事乡村教学多年,如今课改的深入,也改变不了我们乡村教学的现状:教师上课只能是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即无多媒体更无多功能吸引学生。面对这一现状,如何让数学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是值得我们乡村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

孔子曾说过“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对新知识的获取质量。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必须要求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教师的思维度要清晰,知识面要广。课堂教学要形成自己的结构特色、语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视数学感觉、灵感直觉的激发。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情景创设来激发兴趣。

每节课可根据学生特点,讲解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及数学游戏,并贯穿与课堂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泼主动地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位置的教学就可利用本班学生用编号、排队等活动辅助教学。

二、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一个层次的问题,教师都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如在教学填未知数7+( )=10时学生就是用数的组成、数的分成和减法这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从论语中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理念。如在教学百分数时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理解它的含义,这样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滋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数学能力是多方面的,它与学生的数学活动有密切联系。

首先,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需要有相关的数学能力为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现在的学生往往不会满足于教师的一言堂,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看待问题的方法,应让亲身学生体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去探索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什么是圆周率时,放手让学生去量、想、算,去探索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允许学生讨论、交流、验证,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逐步掌握知识,这样他对自己推导出来的圆周率才不会忘记。

其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发现,积极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自己的数学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分数化百分数时,教师出示学生自己出的一些分数,让学生试着把这些分数化成百分数时,学生会围绕着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而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形成共识。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如何化成百分数这一知识也在学生的讨论中掌握了。

最后,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就得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如生活中的购物、乘出租车、农药的配比、种子发芽等。

乡村学校虽然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它有丰富的生活情景,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我们教师应因地制宜,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2011.5.

参考文献:

《论语》

《小学数学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师大出版社)

相关推荐